什么是'好'产品经理(PO)

文摘   科技   2024-01-22 07:20   辽宁  

2024年

砥砺前行

-系统化思考-


创新

有效

高效


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什么是'好'产品经理(PO)











微博账号"@风中的厂长"昨天分享了这样一个事:


厂长是一个反复创业成功的商人,可能我的读者里也有他的粉丝。他之前开过鞋厂、制衣厂,做过跨境贸易,生鲜电商。哪个行业都是红海,但是厂长总能在茫茫红海中准确找到一小片绿洲,然后赚的盆满钵满。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我觉得可以从蟹腿肉这件小事里分辩一二。


厂长分享的这件小事,可以概括为:

"卖味道惊艳的蟹脚肉给顾客"


一个"二把刀"的产品经理,拿到这个需求后,会很快进入到“分析模式”,把需求分解为"味道"、"货源"、"物流","成本"等要素,然后把提供各要素的供应商拉个列表出来,例如供货商各家实际口感和味道怎么样,货源稳不稳定,物流哪几家可选,成本如何,时效性怎样,用户拿到手能不能保鲜。然后把各种条件排列组合,计算各组合的成本/收益,看看有没有合适的选择。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来选品,那么大概率会遇到很多让人矛盾的选择:味道越好的蟹脚肉卖的贵,反之就便宜。无损冷冻保鲜好。但是冷冻成本高。用水冻简单成本低,但肉容易碎,影响口感。空运时效快,成本高, 陆运时效慢,但是便宜。


产品经理当然可以在各个环节都挑最好的,保证东西邮寄到客户手之后还是"惊艳"的状态。但结果就是每单的成本贵的吓人,没有用户买的起。


所以最后,"二把刀"产品经理就会给出个"折中方案":选一个口感不是最好的,但各个环节成本也可控的方案。最终达到"客户勉强能接受产品,公司又有利可图"的状态。"二把刀"还为自己能全盘考虑,分析能力、权衡和筛选能力而自豪。


然而,这就是一个平庸的,甚至失败的产品诞生的过程。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先来看一下,一个成功的产品要满足哪些条件?设计思维理论中有个著名的图来回答这个问题:


其中,

1 Desirability = 客户的渴望。

2 Feasibility = 对我和我的团队而言,是否有满足这一渴望的技术?

3 Viability = 商业上是否可行,即,对我和我的团队而言,是否有持续交付的能力?是否提供稳定的售后和运维的能力?等等。做到这一切之后,成本和收益是否在合理区间?


设计思维认为,同时满足这三者,也就是处于这三者的交集处的产品,才能最后取得商业上的成功。三者中,Desirability只能被发现,不能被改变,是个定量。另外两个则是变量。


“二把刀”产品经理总是打造平庸的,甚至失败的产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

拎不清什么是“Desirability”。

二把刀产品经理会把"卖味道惊艳的蟹脚肉给顾客"当成一个整个的需求。就像他们认为"一个方便管理行程的旅行App","一个用户无需出门就能处理旧衣物的衣物回收App","一个追踪运动数据的智能手环"是一个完整需求一样。


事实上,"卖味道惊艳的蟹脚肉给顾客"中的"需求"(desire)只有一个,那就是"味道惊艳",蟹脚肉不是需求的一部分,是解决方案,方案是可改变、可扔掉的。


厂长虽然已经决定做蟹脚肉这个产品了,但发现现有的供应商无法满足"惊艳"的要求,就果断放弃了蟹脚肉。但是有多少"二把刀"产品经理在拿"蟹脚肉"当需求并被绑在上面苦苦挣扎?

2

把“Desirability”当变量。

当"二把刀"产品经理遇到Feasibility和Viability无法解决时,就会忍不住一面给团队施压,提出改进方案。另一面去跟客户谈,让客户理解困难,降低期待,力争找出一个"折衷方案"。


假设他很幸运,客户受限于自己的预算,或者受制于合同条款,只能骂骂咧咧地接受“折中方案”,但别指望什么复购率、推荐率。客户会怀疑你的能力,而且一旦有别的选择,他们就会果断离开。


厂长在这件事里的做法则是教科书级别的:

1: 自始至终都清楚Desirability是什么--"味道惊艳"。

2: 让供货商反复修改"蟹脚肉"产品--解决Feasibility的问题。

3: 当无法解决时,就不做了。直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能满足条件的供应商。


我最近在读《Think Bigger》这本红透了欧美大公司高管圈子的书,按作者的观点,每个产品的想法浮现出来的时候,产品经理都应该去评估一下它是不是"Large enough to matter,but small enough(for you or your team)to solve "。不满足条件,就果断扔掉想法。再找下一个,直到找到为止。


也就是说,学会“尽早地决定不做”,比“尽早地开始做”更加重要


厂长就是这一条的实践者。这就为啥他不管是选品、还是自己做产品,一经推出就是爆品,肯定赚钱的原因。


我知道看到这里就会有许多人说了,这样讲太理想了,现实中产品经理面对的情况是:客户自己也说不清到底要啥、领导说就要做个App不考虑其他形式、项目启动了就不可能随时终止、技术团队说某个点就是实现不了,KPI上要求这个东西必须年底上线......


这么说的一般都是大厂所谓的"产品经理"。但事实上大厂不存在产品经理。如果一个产品经理连做什么和不做什么都无权决策,对技术团队和其他供应部门既没有绝对影响力也没有选择权,这叫啥"产品经理"?这只是个顶着产品经理名头的"需求细化师"和"行业内产品分析拷贝师"。真正的产品经理方法论和实践不是给他们打造的,所以他们看到这个领域的专业讨论,最大的感受就是"不现实"。


如果一定要给这类"产品经理"一些建议,我觉得最实际的不是什么方法论或者书籍,而是先试着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1: 我所在的系统为了让我感觉好一点,或者忽悠我多干点,或者让我背锅,给我贴了个什么标签。

2: 抛开这个标签,我实际在系统里是干什么,能干什么?

3: 认清真相后如果我还想干,应该在哪个技能领域进行学习和提升?


这三个问题不限于产品经理回答,在大厂当PM的,Scrum Master等的,都可以想一想。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想明白了,就能解决看到很多方法后觉得“不现实”的困惑。


👇👇👇👇


公众号本周停更,因为本周我要在知识星球录视频讲一下如何低成本(学费不到9K)学到麻省理工大学的“设计思维”认证课程。没错,就是美国那个麻省理工,MIT。星球链接在此👉作者星球:没有鸡汤





THE END


这些文章你可能也感兴趣

01| 读书该不该写入年度目标

02| 新年目标制定指南

03| 是时候淘汰“头脑风暴”了

04| 普通人想跨入AIGC行业,应该如何构建知识和技能树


北溟大橘
Stop working, start amazing!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