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该不该写入个人年度目标

文摘   科技   2024-01-16 20:37   辽宁  

2024年

砥砺前行

-系统化思考-


创新

有效

高效


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读书该不该写入个人年度目标










几天前,我在公众号分享了一篇文章,叫做《新年目标制定指南》。其中一位读者提到很多人的新年目标都会包含读书,这样做意义有多大。今天我就来说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读书是可以作为个人年度目标的一部分的。但如果制定类似于"2024年读50本书"这类的目标,我是反对的。因为这是一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并挑最简单的那一部分做的“投机行为”。


为什么说"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读书这个问题复杂在哪里?


先,2024年读50本书,这50本书是什么书?


曾国藩说过,“读无用之书,如玩物丧志”。我不知道曾国藩是如何定义"无用"的,但是面对林林总总的书籍,你总要像他一样,搞个筛选条件。制定筛选条件,意味着你开始思考,什么书对我是有用的。缺失了这部分思考,最后读书很容易沦为一个凑数游戏


我有个发小,当年就定过一个目标:三十岁之前读够一千本书。为了追踪这个目标,他在豆瓣上标记他读过的书。后来我在他的读书列表里翻到了什么《c语言程序设计》和《大学语文》这种上学时的教材,还有围棋棋谱之类的书。那一瞬间,我真是特理解他。我也经常干一些“凑数”的事,用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满足感。


但我已经过了投机取巧那个年纪了。现在,每年我都会结合自己的年度目标,制定一些选书的原则,以下是我2023年的选书原则:


原则一:要读跨界的书。读跨界的书,是为了保持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视角的多元化。我本职是搞管理咨询的,23年我读了大量区块链和AI技术的书。这些书除了帮我拓展在这两个行业的视角外,还激发了我关于未来组织走向的一些思考,这些思考还从未被任何管理类的书籍阐述过,是非常有价值的探索方向。今年在这个公众号里发表的近10篇AIGC文章,也是来源于这部分阅读之后的输出。


原则二:要在某个领域有深度学习。23年我选的深度学习领域是工作坊引导。因为我大部分的工作都和引导相关,读这个领域的书肯定能对工作有所帮助,反过来,书中的知识也有大量的机会得以演练和验证。我在年初先列出了引导所涉及的几个主要领域,例如工作坊设计,提问的艺术,引导心理学。每个领域选三四本没看过的书,这样一个书单就制定出来了。


当然我还有几"不读"原则,但是比较私人,偏见比较浓,就不分享了。但"不读"的原则也很重要,它代表你经过思考之后,决定不在哪个领域浪费时间


总而言之,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制定类似的指导原则。当你制定出原则后,你会发现"读多少本"其实是最无关紧要的事情


上面的原则能帮我们划定了读书的范围,但离一个好的“读书目标”还差很远。


读书是为什么?是为了给自身带来些变化,例如丰富学识,提升能力,改变气质。后者是我们追求的"结果",读书只是达成结果的手段。事实上为了达成结果,只读书是远远不够的。


我认识某个咨询师七八年了,他每年都会读很多书。他能记住每本书的作者,也喜欢在交谈的时候引用书中的内容,乍一接触,可能会觉得这个人真是博学。但是这些年来,他自己的课程体系完全没有进步,只是在细节上修修补补。当我们聚会讨论一些新行业,新形态时,他的观点最后总能归结为"我知道的理论是底层的,万变不离其宗","不管企业怎么变化,只要是人组成的,就逃不开我知道的这些"。但事实上他的课程从几年前就很少人买单了,一年都凑不齐20个付全款的学员。


所以说只读书有用吗?只读书,有可能变成孔乙己那样的呆子,也有可能变成这位咨询师那样傲慢的傻子。

读书真正能给一个人带来改变,至少要走过下面几个步骤:


1: 读书。

广泛阅读,扩展自己的认知,知道自己以前不知道的思路和办法。

2: 用书。

最基础的“用书”,就是把书中的内容讲给别人听,将书中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一次输出,我23年公众号发表过一篇文章,叫《组织变革中被低估的因素》,这篇文章就是我读《Turn the ship around!》这本书之后的输出。


高阶一点的"用书",是把书中学到的东西放在当下的背景里,能够连接到实际问题,并有行动力,试着用书中的知识解决问题。


在读《Turn the ship around!》时,作者提到了一个实现向下授权的五个步骤。根据这五个步骤,我设计了一个“授权工作坊”,用于在组织内部讨论哪些任务可以向下授权,以及如何实现真正的、非口头的授权。工作坊设计完成后,我联系了组织内的几个高管,向他们推销这个工作坊,最后有两高管愿意让我在他们的组织中引导该工作坊。于是我用书中提到的方法解决了实际的问题,获得了第一手验证资料


“用书”,不管是哪一种,都能帮你更深入的理解书中的内容,让内容变成你自己认知、行为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记忆中的的一部分。


3: 复盘。

当你开始行动,在实际场景中应用了书中的知识后,你就会产生很多"洞见"。例如书中的知识是否真如其所言这么有效?书中的理论如果要发挥作用,需要什么特定的前提或者上下文?书中某些观点是否在以偏概全,是否作者存在偏见?复盘有助于你巩固这些"洞见"从而升级你的认知。此时你不仅仅是读者,你爬上了作者的肩膀,看到了比书籍本身的内容更多、更远的东西。


你如果看了《组织变革中被低估的因素》这篇文章,你就知道它不是《Turn the ship around!》的读后总结,它是一篇站在作者肩膀上的输出。我有信心拿着它去敲开作者开的咨询公司的大门。


所以,"读书"只是个过程。这个过程能带来的结果有两种:

1: 一年读50本书,纯读,最后就留下个用来吹牛逼的数字,以及一些书籍的大体印象。

2:完成一次个人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的升级。


如果追求第一种结果,那么"2024读50本书"就是一种可接受的目标。


如果追求的是第二种结果,读书就是一件复杂的事,需要从自身愿望出发,制定一个更复杂的目标。虽然个体的目标千差万别,但写下来之后,都应该能回答以下问题:

1: 要扩展哪些领域的视野?

2:在哪个领域进行深入学习?

3: 至少完成几次、什么形式的输出?


当然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内心想达到第二种结果,但却制定了第一种目标。这就又回到咱们文章开头说的投机心理了。(这种投机在我这里不是贬义,毕竟现在个人取得成就,获得世俗上的认可是如此之难,在自我满足上投机取巧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所以回到读者提的那个问题--“很多人的新年目标都会包含读书,这样做意义有多大?”,我个人觉得,意义大还是不大,主要看追求哪种结果,以及具体怎么做了。 





THE END


这些文章你可能也感兴趣

01| 是时候淘汰“头脑风暴”了

02| 新年目标制定指南

03| 管中窥豹,AIGC给普通人带来什么影响

04| 普通人想跨入AIGC行业,要怎么构建知识树


北溟大橘
Stop working, start amazing!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