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没有废话
//系统化思考,方得豁然开朗
我的偶像陈春花老师最近塌房了,塌房事件如下:
陈老师是企管咨询界的网红,在陈老师出事之后,很多人纷纷转发,有粉丝幡然醒悟的,有同行幸灾乐祸的,有称赞华为做事英明的,有开始挖陈老师黑历史的,还有不明所以单纯吃瓜的。但我用我一如既往角度清奇的眼光瞅了瞅,这场舆论的盛宴,热闹过后全是输家。
首先,陈春花老师是板上钉钉的输家,但企管咨询界也不是赢家。
陈老师这事本质上,就是一个过度包装的事情。而过渡包装在企管咨询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情。大家的简历都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美颜”。干过几年Scrum Master就给自己写成敏捷教练;做过几年部门领导,就给自己写成某地区某总;花钱读个没难度的MBA,放进Title里;这都是常规操作。甚至你出去讲课,课程中介都主动要求你“美化”一下简历---把一些基础经验,包装成中高级经验;把中高级经验,包装成大师级经验。做咨询这么多年,这事我可会了, 周围知道这事的密友们,在跳槽求职的时候,都找我美化简历。
大家都某种程度上在装逼,无非是装多装少,以及怎么装的问题。陈老师装大了,或者默认她周围的食利者给她装大了,塌了房。这事外行怎么反应暂且不提,但在行内,凡是警觉的,或者自省的,或者沉默不语的,我觉得都是智商正常的标志。凡是吃瓜的、落井下石的、借机暗示自己是白莲花的,有一个算一个,智商感人涕下,都不用测试。
为啥陈老师塌房,企管咨询界是输家?因为她塌房,把这个行业存在的过渡包装问题带入了公众的视线,让整个行业的名声都跟着受影响。
在家里看见一个蟑螂,就意味着家里最少有一窝蟑螂,这是个常识。当年某品牌奶粉出问题后,火了奶粉代购,为啥?因为消费者不会认为问题只局限于那个牌子的奶粉,而是质疑整个行业。你猜陈老师这事过后,客户会不会重新审视大师们身上的光环?你猜企管咨询师们是不是要花更多力气跟客户证明自己并非虚名?
如果反思这件事,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是,企管咨询界应该有一个行业工会,制定基本的从业道德准则和行为准则,保证从业者的下限。并起到监督作用,曝光一些过渡包装、欺诈,甚至批着企管咨询、企业教练的外衣做传销的恶性事件。这样才能提升整个管理咨询行业的声誉和可信度,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大家一起做大蛋糕赚大钱。当然这事很难做到,但是作为一个企管咨询师,能想到这一层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这点看问题本质的能力都没有,哪个企业敢找你咨询?想不到也没关系,因为只要不开口,就没人发现你是个傻子。但是这次经由评论暴露出的傻子不要太多。
企管咨询的客户也不是赢家
陈老师塌房事件,理论上让她的很多粉丝、客户或者潜在客户,更好的了解了她。用有的人的话来说,是一个假大师露出了真面目。但事实上,在过度包装这事上,客户是最重要的推手。
客户对那些有大厂经验、辅导过著名企业高管等经历过度的追求,很大程度上引导了企管咨询师们的包装方向和包装程度。某中介给我的简历模版里,有一栏“客户列表”,让我把所有有过联系的大厂都填在这里面。有些客户,事实上我跟他们也就是讲过一两次课,没做过深度咨询,但也被要求放进去。因为只要你不写具体为客户做了什么,就并不算说谎,而且客户最后不一定会细究。这么包装是为什么呢?因为客户跟他们提需求的时候,大部分都希望老师有大厂经历,最好是直接在大厂从事过相关管理运营岗位的。没有相关经历的直接不看。
这种要求背后,客户的逻辑是:大厂既然成功了,说明其推行的方法可行、可信。非大厂的经历,知名度不高, 查证困难,于是不考虑。
这听起来简单、正确,但事实上错的离谱。
曾经有个深圳小科创公司,找了某厂高管出身的咨询师,高价买了咨询服务,部署了OKR和"X板斧"管理方式,然后核心技术人员走了好几个,公司快办不下去了。老板无意中看了我的书,觉得好像有点道理,又辗转加上了我的微信,问我怎么办。
我听完经过后问他,你为啥非得买大厂出身咨询师的服务呢?他说,那人家大厂经验肯定有价值呀。我说问题是你一个小公司,无论发展阶段,还是管理的规模,都跟该厂完全不一样啊。你初创阶段,钱少事多,知名度低,管理上应该善于笼络,倡导江湖道义手足之情,善用望梅止渴画饼充饥那一套。你跟风大厂不是要命吗?
大厂当然可以天天PUA员工“合理的要求叫做锻炼,不合理的要求叫做磨练”,大厂当然可以培训管理层搞x板斧,“心要慈,手要快”。那不是因为方法好,而是因为大厂给的工资高,已经为恶心员工这件事付出溢价了。而且实在受不了有离职的,人家厂牌吸引力在,不愁找不到填坑的。你瞅瞅你自己有这条件吗?你不用x板斧,你一板斧砍下去就给自己砍没了。
这位老板听完,愁容满面的问我,那大厂经验不可信,我还能信谁的经验啊?
这个问题简直太典型了,我听过无数客户这么问过,然后他们自己找不到答案,就又回到迷信大厂经验的老路上。其实答案再简单不过了,只要思考一下下面的问题:
思考一下自己是在哪个行业,宏观层面行业发展到了哪个阶段?是红海还是蓝海?市面上应对该阶段的管理实践有哪些?
企业的规模是多少?微观层面企业自身发展到了哪个阶段?市面上应对该阶段的管理实践有哪些?
不同规模的人群?有效的管理方式有哪些?
同行业中,与自己同规模,发展阶段类似的企业正在使用什么方法?有哪些成功的案例?这些案例出自哪些咨询师之手?
学别人并不难,难的是了解自己。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头绪,可以上网查。把问题拷贝粘贴到搜索引擎的输入框里, 按一下搜索按钮,做个几天的功课,就大概对自己的企业适合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找哪个方向的咨询师, 面试咨询师的时候问什么问题了然于胸了。还能更好的在面试时判断咨询师是否有能力帮助自己。
但是大部分人做不到,或者懒得去做功课。就指望着用“大厂经验”、“辅导过著名企业家”、“给哪个领导出过主意”等这种简单的,不需要代谢一毫克糖分就能想到的条件,来筛选出适合自己的咨询师。那市场上的咨询师肯定按这个条件去包装。所以陈春花老师有什么错?她不过是按用户需求做到了极致而已。
考察什么,就得到什么;什么样的需求,造就什么样的供给;你得到的,都是你配的上的。
所以陈春花老师倒了,谁都没赚到便宜。
1
END
1
Top Read
1 | |
2 | |
3 |
4 | |
5 |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