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丨奇恒之腑

文摘   2024-11-05 19:29   山东  

“奇恒之腑”出《素问·五藏别论》,《内经》藏象理论将脏腑分为五脏、六腑及奇恒之腑。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谓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素问·五藏别论》)

奇,异也。恒,常也。奇恒之腑意即异于常腑也。

一些医家从命名对奇恒之腑进行阐发,认为这一类脏器的功能既不同于五脏,又不同于六腑,故名“奇恒之腑”,认为奇恒之腑类五脏“藏精气”,但其功能是包含在五脏之内或直接受五脏影响的。按照《五脏别论》的说法:奇恒之腑形态多中空有腔,与腑相似,功能有贮藏精气的作用,虽与五脏相类,但与五脏六腑均有明显区别。

也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以内藏五脏为核心,而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虽功能属脏,能藏精气,但不能作为生命活动的核心,也未与五行配属,其地位远低于五脏,故只能划入“腑”,称为“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的结构特点决定其功能,有医家将脑解释为脑髓,认为其“深藏于头部,居颅腔之中”,而从《内经》的论述来看,这显然与奇恒之腑形态中空的特点相违背。

奇恒之腑的脑指颅腔,内藏脑髓;髓实际是脊椎管,内盛髓汁;骨即骨骼,内藏骨髓;脉为脉管,营血内藏;胆即胆囊,内盛胆汁,而胆汁是一种具有消化作用的精微物质;女子胞在女为子宫,可藏经血育胎儿,在男为精室,藏精而关乎生殖。这种以形态上“中空有腔”、功能上“藏精气”为立足点所做的总结,显然是比较合理的。

《黄帝内经》中的脑、髓、骨、脉、胆等因其类似的结构而产生类似的功能,这也是其归于一类、统称奇恒之腑的原因之一。

奇恒之腑,即异于一般的腑,其形态上中空似腑,功能上贮藏精气似脏。但由于解剖实证缺陷及中医五脏系统理论模式的限制,关于奇恒之腑生理、病理及治疗意义的研究较少,奇恒之腑一直存在组成不明确、功能不完善、运用不切合实际等问题。

骨为奇恒之腑之一,又属五体,为肾所主,在结构上与髓、筋、谿谷、少阴脉关系密切,在五行归属中与肾、冬季、北方、黑色、咸味等事物关系紧密。但“肾主骨”理论使很多人忽略了骨是脏腑理论体系中一个独立的部分。

近年来有学者将精室作为男子之胞与女子胞相类,从《黄帝内经》划分脏腑的角度,“形态中空”和功能“藏精气”,有一些学者从甲状腺、胰的结构和生理等方面论述,认为其属于奇恒之腑。另有学者认为:奇恒之腑中的“胆”字是长期传抄“膻”字之误,“膻中”应替代“胆”为奇恒之腑之一。

中医学之脑指的是颅骨及其脑髓,即“脑为髓之海”,功能与视、听有关。近代一些学者认为:脑主神明或心脑共主神明更符合临床实际,而传统的“心主神明”理论已不符合当代中医学理论发展的需要。还有一些学者倡导“脑当为脏”论。另有学者指出:“心主神明”是传统认识,“脑主神明”为现代表达,二者并不矛盾。

在“脑主神明”和“心主神明”之争上,决定该理论能否留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还需要靠中医临床实践来选择。

《黄帝内经》明确将髓作为奇恒之腑之一而纳入藏象体系中。历朝历代医家都对髓学说有所贡献。至清代,王清任提倡“脑髓说”,其大胆创新的观点使中医学对脑髓的认识有了一个大的转折。

《黄帝内经》中的髓有两个概念,一是“人体的内脏器官”,指脊椎管;二是精微物质髓液,包括脑髓、脊髓、骨髓。前者是奇恒之腑的“髓”,后者是精微物质中的“髓”。

《黄帝内经》髓分脑髓、骨髓和脊髓,由肾精所化生。

髓具有充养脑、生骨骼、化血液的功能,《黄帝内经》中又将髓定义为人体五液之一,以充养骨空脑液,可看作是与“气、血、津、液、精”相并列的第六大物质功能系统。《灵枢·五癃津液别》载:“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故髓亦具有流动性,可充养濡润人之骨体、脑窍。髓病证的产生与五脏相关,与肾的生理功能最为密切,髓病证多责之于虚,肾虚髓亏是其基本病机;临床治疗多以补肝肾、益精填髓为主。在临床疗髓以补肾为主的基础上。

髓主封藏精气,泄则化为气血。《说文解字》注:“髓,骨中脂也”。《黄帝内经》中有关髓的记载多是合成词,“骨髓”“脑髓”,如《素问·解精微论》曰:“髓者,骨之充也”。指出,髓乃充斥于骨之空腔的物质,然而就髓本身而言,髓由肾精化生而来,肾精足则髓充,髓充则筋骨强健,耳目聪明,故髓中内存精气。

从髓产生来源而看,髓中藏有人之先天之精气,故《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乃人身之髓所藏之处,髓满则骨强,骨枯则髓虚。其中藏于骨者髓,髓泄之则为气血。

骨不仅是奇恒之腑,亦属五体之一,分布全身,连接经筋,支撑人体,骨与肌肉组织是密切的连属结构,骨肉相连,骨的病理变化影响着肌肉的变化,骨是人体外在的屏障,且骨内有空腔,藏髓纳脂,聚而为脑,滋养于脑神。其功能特点是作强与技巧共存,能够维持身体的强壮与精神的饱满,是形神合一的典型体现。故骨的生理病理情况直接反映了人体内外的精气状态。

《灵枢·决气》载:“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灵枢·痈疽》言:“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无论精气血皆与骨的关系十分密切。同时,骨之态,乃肾之精气所养,即“肾其充在骨”,故骨本身的生理状态是肾气肾精状态的体现,亦是人体先天之精的体现。综上而言,奇恒之腑中因其气象地,藏纳精气;其形象天,管道中空,似传化之府疏泄精气的解剖形态,非脏非腑,特殊的形态特点与功能表现可沟通脏腑气机,联络诸身血气,行一身“枢机”之用。

“脉”字作为医学概念,于《足臂十一脉灸经》中最早出现,最初含义包含循经感传的路线,随着中医学理论的发展,“脉”由代表经络的含义逐渐退化并向容纳血液的脉管转移。

《黄帝内经》言脉为“血之府”,其与血管的概念已基本相同。至清代,王清任终将“脉”命名为“血管”。随着中医学理论的发展,“脉”由代表经络的含义逐渐退化并向容纳血液的脉管转移。

脉主营运阴阳,营卫交会出入脉之于人体,既是奇恒之腑之一,又是人体五体之一。脉之含义,于《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脉者,血之府也”。“府”有聚、藏之义,脉在人体内有藏精津血气之功能,却以流动不息以通为用。《灵枢·决气》对于脉的功能概括为“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似堤坝约束血气,使其无妄行。张介宾注曰:“然则脉者,非气非血,而所以通乎气血者也”。气之与血,有阴阳动静开阖出入之别,藏于脏腑谓之气血,行诸经脉谓之营卫,然脉可“俾营气无所回避而必行其中”,行于脉中为营气,行于脉外为卫气。脉乃沟通营卫之处,可作营卫之“枢”。故《灵枢·本藏》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素问·五脏别论篇》将胆既列入传化物而不藏的六腑,又归于藏而不泻的奇恒之腑之中。胆的形态结构和其他五腑相同,且储藏排泄胆汁,能助消化,故胆属于六腑;胆又内盛精汁,且不像胃、肠等直接与饮食水谷接触,只是排胆汁入肠以促消化、吸收,故胆又属奇恒之腑。

胆为中正之官,形态为中空囊状,却受肝之精汁藏而不泄,异于其他五腑的传化功能。《灵枢·本输》载:“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杨上善注:“胆不同肠胃受传糟粕,惟藏精液于中也”。说明胆之功能主要为贮藏肝之精液。《难经·三十五难》云:“胆者,清净之腑也”。

胆的生理特性及功能包括《黄帝内经》提出的“胆藏精”“主勇怯”“主决断”3个方面,以及在《黄帝内经》影响下产生的“胆主生发”“胆行营卫二气”等新认识。现行认为:胆不仅储藏胆汁,还有通过排泄胆汁以助消化的作用。

因胆属六腑之一,胆的生理、病理和证治等较其他奇恒之腑论述颇详,但临床中胆病多从肝论治,但在临床实践中却是以肝胆脏腑相合理论来作为指导的。

女子胞

“女子胞”之称首见于《黄帝内经》,书中亦有“胞”“子处”等称谓。《神农本草经》名其为“子宫”“子脏”,《伤寒论》又称其为“脏”“血室”,历代文献以“胞宫”的称谓最普遍。

女子胞主生殖孕育,精血藏泄并举有关女子胞的含义,历代医家众说纷纭,多认为是女子的“子宫”,若仅为子宫之意,则奇恒之腑作为藏象一部分,概念范围未免局限。

张介宾:“女子之胞,子宫是也,亦以出纳精气而成胎孕者为奇……所谓胞者,子宫是也,此男女藏精之所,皆得称为子宫,惟女于此受孕,因名曰胞”。这里不仅肯定女子胞为子宫,又延伸胞者之意乃男女藏精之所。由此可将奇恒之腑女子胞这一藏象概念拓展为女胞,女子之子宫;子胞,男子之精室,并列而居。女子胞与男子精室分别执行女子的经带胎产与男子的精气藏泄功能,为人体繁殖、生长、发育的基础,女子胞宫以及男子精室皆“居直肠之前,膀胱之后,当关元、气海之间”,子宫,形态中空,藏泄精血,主司经、带、胎、产功能活动的产生与完成;男子精室,化生与贮藏精气,主司生育繁衍,维持腺、性、精、育功能的进行。且两者皆是人体冲任督三脉的起源之处。冲任督三脉分别是人体的血海以及阴阳经脉之海,在针灸诊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两者皆受先天肾精所养,后天心血所化,乃先天后天交会之所,为阴与阳之应,气与血之交,故保持女子胞藏秘精气,疏泄畅通之功用正常是检验人体全身血气是否充盈及脏腑功能状态的重要标志。

推荐:

营(荣)卫与气血
脉丨血脉与经脉
河图医学丨脾胃相合为“一脏”,居中为太极
黄帝内经丨阴阳二十五人
黄帝内经丨太少阴阳五态人
黄帝内经丨“泻方补员”与“泻员补方”
黄帝内经丨“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与藏象
黄帝内经丨“九宫八风”之九宫
黄帝内经丨“九宫八风”之八风
黄帝内经丨标本、根结、根溜注入、井荥输经合
黄帝内经丨“根溜注入”与“井荥输经合”
黄帝内经丨六经血气多少
黄帝内经丨九针
黄帝内经丨“十二原”与“十二原穴”
黄帝内经丨五脏太少阴阳
河图医学丨脾为至阴与“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河图医学丨“脾为孤脏”释疑
《黄帝内经》“五十营”解读
黄帝内经丨气街
黄帝内经丨天癸、胞宫、月经
黄帝内经丨气街



青囊学社
河图医学,根在河洛。深入经藏,追本逐源,厘清五行源流,重整河图医学。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在默默无闻中,散播无形的种子。耕耘不问收获,成功不必在我。必须要有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精神,不辞辛苦地做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