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的核心问题

科技   2024-12-06 23:59   北京  

作者:吴征



2024年12月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关于就《人工智能相关发明专利申请指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明确了对人工智能专利的问题,将采取更为清晰和可预期的审查和界定方式,值得称赞。
虽然《指引》内容不少,但是核心基本上可以总结为围绕几个关键问题:一是发明人的主体资格;二是人工智能专利客体问题;三是人工智能专利创造性问题;四是人工智能专利是否充分公开的问题。
如果将这些问题与国外这几年讨论的人工智能专利问题相比,可以发现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国外近几年对这个话题的争论基本上还聚焦在前两点,对于后两点争论的并不多。
也就是说,国外主要还在人工智能专利或者说人工智能参与创造的专利,到底是否有资格的问题,也就是能否给予专利权,这其中人工智能的身份该如何界定等。
中国则更进一步,直接把人工智能专利如果想获得授权的创造性,以及最可能受到影响的说明书公开问题,也都考虑在内了。而且这部分内容占据了此次意见征集稿的大部分,远远多于客体和资格等国外更看重的环节,也说明中国在人工智能专利上,考虑的焦点已经落到所谓的创造性和公开充分等实体问题上。
而造成这种差异的直接原因,就是中国历来在人工智能专利上的尺度是全球最松的,也就是说,一开始的门槛对于国外能否跨过是个巨大的鸿沟,但是对于中国而言,不太是个问题,反而是在基本都承认客体资格后,后面的创造性和公开充分反而是一个需要关注的条款。
所以说,中国至少在人工智能的专利方面,已经遥遥领先全球了。
但是中国的弱点也很明显,就是即使是全球专利准入门槛最低的,很多人工智能专利都可以获得授权,但是授权之后呢?这些专利该怎么用,怎么维权,怎么认定侵权?一系列问题,都有待解决。
这其实是无人区。
但是在这一点上,就必须引入一线企业的利益与实践了。
不过从目前国内对这一问题的反映来看,我猜测可能大多数企业都搞不懂人工智能专利未来到底有哪些应用,甚至包括一些囤积了很多人工智能专利的企业,也是如此。
然而,美国很多的科技巨头,同时也是人工智能技术的竞赛者,其实在有关人工智能专利方面的立场已经很明确了。例如微软目前在人工智能领域处于绝对的前沿,但是其坚决反对人工智能具有发明人的资格。但是,微软也坚信人工智能将改变法律行业
此外,对于人工智能辅助发明的情况,也就是确定专利背后人工智能和自然人的贡献时,以及对于专利的影响上。诸如高通,明确表示根本没必要考虑人工智能在辅助发明中的作用和资格,只需要关注人对基础发明的贡献即可。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专利写成什么样其实是有讲究的。
这也表明这些技术领先型的企业,往往都善于制定行业规则,以及法律游戏规则,专利能否服务于这些设想的规则或许才是重要的考虑方面。
如果比较中美两个主要人工智能领先者在专利方面的考量,能够发现,两国专利局考虑的维度还是有些差异。
例如,美国更加注重对于资格、客体,人工智能辅助创新,以及人工智能普及之后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的认知水平是否改变等问题上,投入大量的研究,并征集社会的反馈。
相比之下,中国在美国关注的这方面关注的相对薄弱,甚至诸如是否人工智能引入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普通认知就会发生彻底改变等需要争议的地方,却并没有声音,而是将焦点聚焦在专利产生之后的形式上,是否符合技术性等判断标准。
所以,从这一点的比较来看,美国在这方面的规则制定上,确实是有大量企业在基于自身和整个行业角度来推动美国专利商标局在进行变革。
相比之下,中国此次指引的出台,虽然也提到广泛征集企业等多方意见,但是恐怕实际的收效可能有限,所以能够看到此次出台内容的主导可能还是主管部门从审查标准角度来进行的规定。
包括此次指引中,先将人工智能专利分成四种类型。实际上也就是接受了人工智能会以不同的形式和程度来渗透到创新中,包括后期形成的专利也会以不同方式呈现。
但是从此类专利问题的审查规则上,其实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甚至和几十年前审查专利时经常会遇到的“贡献论问题的思路非常相似。
总体来看,中美两国专利局在这方面的进展各有千秋,但是美国会更细腻一些,例如在《AI或将改变专利法的根基》、《美国允许使用是人工智能辅助撰写和申请专利,并发布指南》、《重大突破:美国专利商标局发布AI辅助创新的专利审查指南》、《高通、谷歌、诺华对美国AI辅助发明专利“指南”的立场、建议》、《最新!美国发布AI专利客体资格指南》。
因此只能说中国专利局此次只是先开了一个头,后面应该要有一系列的问题等着进一步完善。


扫码加入知识产权精英社区


企业专利观察
创新、知识产权、反垄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