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在同一时间,中、美两国的专利局各自发布了一则重要的技术和专利转让运用的消息。2024年12月19日,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和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联合发布了"NASA与USPTO合作推进技术转让"的声明。
声明中表示,为了共同致力于促进有利于美国公众的美国经济增长,NASA的空间技术任务理事会和美国商务部的专利商标局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加强将联邦开发的技术转移到私营部门的 合作,也就是技术转让合作。
NASA该机构的副署长克莱顿说,“NASA每天都必须发明新技术来执行大胆的任务,例如在月球上建立前哨战或在遥远行星的冰冻卫星上寻找生命迹象",“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在USPTO的帮助下,我们正在简化将这些发明送到公众手中的过程,促进经济”。
目前,两家机构在共同寻找推进双方技术转让任务的方法,查明技术转让的障碍,推动包容性创新和最佳实践的应用,并将推动航天局尖端技术的商业化。作为协议的一部分,NASA和USPTO正在对大学和联邦实验室的技术转让最佳实践进行广泛研究。两家机构将发布他们的调查结果,并将于明年春天“联邦技术转移实验室联盟”的全国会议上发布。澎湃网的一篇《航天技术民用:尿不湿、气垫鞋、脱水蔬菜,都是从天“下凡”》就提到了航天技术民用的典型案例。除此之外,还提到了世界上首个烟雾探测器也是NASA为空间实验室准备的发明。1979年问世的世界首台无线吸尘器;60年代中期,为了让月球照片得到强化处理,而研发出来的早期计算机图像增强技术,成为后来医学上CT、核磁共振的基础;以及在“阿波罗计划”中,NASA工程师最早设计的鼠标原型机等。甚至太阳能电池板、净水设备、太阳镜、条形码……都与航天技术有关。因此,如果未来人类进入到跨星际文明时代,航天技术所引发的创新和经济规模,值得期待。几乎在同时,2024年12月20日,中国的国家知识产权局也发布了《2023年度及近五年备案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有关数据的通知》。专利实施许可合同,也可以认为是以知识产权形式为主的技术转移转化的成果之一。“采集了合同中明确的支付方式、交易金额、提成费率等关键信息,合同共计15603份,专利36794件,其中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分别占比为45.3%、44.7%、10.0%,平均每份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涉及2.4件专利。
从许可费支付方式来看,按固定或可折算金额支付的许可合同共计6150份,占比39.4%,合同金额总计102.1亿元,单份合同平均金额为166.0万元,平均许可期限3.0年;按提成支付的许可合同共计1087份,占比7.0%,合同平均许可年限3.3年;无偿支付的许可合同共计8366份,占比53.6%"。
”采集了合同中明确的支付方式、交易金额、提成费率等关键信息,合同共计32938份,专利共计82738件,其中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分别占比为47.8%、42.1%、10.1%,平均每份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涉及2.5件专利。从许可费支付方式来看,按固定或可折算金额支付的许可合同共计16930份,占比51.4%,合同金额总计447.0亿元,单份合同平均金额为264.0万元,平均许可年限3.5年;按提成支付的许可合同共计2188份,占比6.6%,合同平均许可年限5.6年;无偿支付的许可合同共计13820份,占比42.0%“。总体来看,2023年一年的数据情况,除了合同总金额为近五年的1/4外,其余所有数量、专利的指标都几乎接近是占比五年来的一半,尤其是按提成支付的许可合同,说明在国家大力推动下,专利许可实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这背后的隐忧也存在,就是如果国家不刺激或指导市场的专利许可实施,那么中国的专利是否能形成自我循环?而且目前的专利许可实施也知识创新和发明,到最终市场产品的一个非常短的环节,那么这种专利许可实施衍生出来的是否对商品价格与消费意愿的影响,是否对创新的激励等环节影响,到底会是什么情况,可能才是一个良性建康的创新环境所需要关注的,而不仅仅是局部数量上的优势。因此从这一点来看,中国在技术转移和专利实施上,未来还需要在务实上更进一步,通过技术创新和转化,向社会更多的输出高价值的技术产品,促进创新的正向循环。在这些方面,中、美两国的经验可以互相借鉴。而更好的技术和专利转化,无疑将会促进两国在创新上的继续竞争,从而带动人类科技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