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密度与骨质疏松

文摘   健康   2025-01-09 07:31   北京  

1.什么是骨密度?

骨密度(BMD)全称是骨骼矿物质密度,是骨骼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为了消除骨骼大小的影响,用骨矿含量除以骨的横截面积,就得到单位面积或体积骨骼的骨矿含量,以克/每平方厘米表示,是一个绝对值。



2.骨密度有什么意义?
BMD实际上表示了骨的健康程度,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症、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监测自然病程以及评价药物干预疗效的最佳定量指标。但是骨密度仅能反映大约70%的骨强度。骨折发生的危险与低BMD有关,若同时伴有其他危险因素会进一步增加骨折的危险性。



3.怎样测定骨矿含量和骨密度?

骨矿含量和骨密度的测定方法较多,不同的方法在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疗效监测、骨折危险性评估作用中也有所不同。

双光能X线吸收测定法是临床上常说的双光能骨密度,英文简称DXA,是最常用的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技术。其他的检查包括超声骨密度测定、外周双光能X线吸收法和定量计算机断层照相术(定量CT)等。目前双光能骨密度检查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也是我国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中推荐的诊断标准。



4.运动对骨密度有影响吗?

运动对骨密度有重要影响。一定量的骨骼负荷可增加骨转换率,刺激成骨细胞生物活性,增加骨重建和骨量积累。长期坚持有规律的负重性锻炼可增加骨密度,减少骨量丢失。在缺乏运动时,除了肌肉无力,骨骼会出现明显的骨钙丢失。因为疾病等因素所致的户外运动及日照减少,引起维生素D合成降低,使肠道钙磷吸收下降,骨形成及骨矿化降低。


有研究发现,运动的成骨效应不但出现在运动集中区域,在其他部位也会出现骨量增加的表现,可能与运动通过内分泌系统(如提高睾酮和雌激素水平)促进骨形成有关。相反,运动减少甚至制动则会导致睾酮和雌激素水平降低,造成骨量丢失。



5.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世界卫生组织将骨质疏松症定义为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骨组织微结构改变主要包括:骨骼内的孔隙变大,变多,也就是说骨小梁量减少,骨皮质变薄。从外观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但单位体积骨骼所含的矿物质的量减少。骨组织总量减少导致骨的脆性增加,不能承受体重,轻微的外伤即可能引起骨折。

内容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求医问药找专家——骨质疏松知识问答(第1版)》

主      编:郭立新,胡欣

ISBN:978-7-117-20252-7

END



声明:本材料仅供疾病认知教育使用,无意提供任何医疗建议或推荐任何具体治疗方案,与您个体疾病状况有关的任何治疗方案或其他医疗相关问题,请咨询您的主治医生。



医疗/创造/大数据
分享互联网医疗
CONTACT US


人卫助手
人卫助手系列(人卫临床助手、人卫用药助手、人卫中医助手、及人卫inside平台)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资研发,北京人卫智数科技公司统筹运营的产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