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茯苓——利水健脾,宁心安神

文摘   2025-01-23 07:30   北京  

茯苓,无毒。止消渴,好唾,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

——《名医别录》

茯苓寄生于松树之下,蕴含着整株松树的精华,有祛湿健脾、养心安神的作用,成为道家养生的仙药之一。时至今日,茯苓已“走入寻常百姓家”,是临床治疗和养生保健所广泛应用的药食两用品。

     
●概述●    

茯苓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的“上品”。茯苓的近表皮处色红,入药名“赤茯苓”,内部色白,入药名“白茯苓”,白色者补,赤色者利;有的茯苓被树根贯穿,中心接近树根部位的茯苓被称为茯神。后世医药学家对茯苓生长环境、形态、性能功用认识的不断深化,使茯苓具有了“伏神”“伏兔”“不死面”“松腴”“松苓”等诸多别名。


     
●茯苓与贵己养生●    

在自然界中,唯有松柏能够“寒暑不能棱,岁月不能败”。因此,长久以来松柏一直是长寿的象征,茯苓集松树之气凝聚生成,被认为是松树的精华,秉承其长生的特性,久服可以祛邪防病、养生延年。故而茯苓被陶弘景誉为“通神而致灵,和魂而炼魄的上品仙药”,“治人事天莫若啬”。

“啬”是老子主张的养生方法,即收敛、调摄之意。通过“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方式,食用美食时味同糟糠不多用;食用糙粮时味同甘饴而喜之,如此则能“返璞归真”。

茯苓作为常用服食药物,一方面与其“秉松指长岁”的特性相符合;另一方面缘于其健脾平补的作用。在寡欲少味的同时,不因食物的减少而损伤脾胃,反而能够健脾补益。

茯苓能够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意味其有着常服、久服、多服而不伤正的特性,它汲取松之精华,能够健脾、安神,不仅有着“松柏之寿”的寓意,也能强健体魄,安神凝神,达到道家贵己养生、精神守一、摄神葆精的目的。


     
●茯苓的功用●    

茯苓性味甘、淡、平,既可利水渗湿,又可健脾补中,亦可宁心安神。历代医家认为,茯苓“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可扶正,又可祛邪”。有着补益正中之性的茯苓,具体应用如下:

1.利水渗湿

茯苓的这一功用应用非常广泛,可应用于体内津液代谢紊乱引起的多种病证,包括各种水肿、小便不利、痰饮、带下、脚气、泄泻等。

2.健脾补中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出生后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根本,脾虚会导致纳差、腹胀、乏力等症状。茯苓性质平和,不仅能平补脾脏,治疗各种脾虚病证,而且又长于渗湿,对于脾虚有湿的病证最为适合,可以长期服用。

3.宁心安神

茯苓具有较好的安神作用,其特点在于安神的多样性:健脾养心以治心脾两虚之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利水安神以治水气凌心之心悸。

茯苓蕴松树之精华,可脾胃之正中,能“替五谷,强体魄”。宋朝大诗人苏轼服用茯苓后,曾作诗《服茯苓赋》以赞之:

莫道长松浪得名,

能教覆颏两眉青。

便得径尺同千尺,

知有奇功似茯苓。

内容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药名文化 ——中药与文化的交融》

主  编:杨柏灿

ISBN :978-7-117-25442-7    

END 

     

     

     
声明:本材料仅供疾病认知教育使用,无意提供任何医疗建议或推荐任何具体治疗方案,与您个体疾病状况有关的任何治疗方案或其他医疗相关问题,请咨询您的主治医生。      

     

     

      

医疗/创造/大数据
   

分享互联网医疗

CONTACT US

人卫助手
人卫助手系列(人卫临床助手、人卫用药助手、人卫中医助手、及人卫inside平台)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资研发,北京人卫智数科技公司统筹运营的产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