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点击上方▲ 乡音乡语 关注公众号
苍南县望里镇北茶寮老街不知始建于何年,至今至少已有百年历史。老街全长100多米,宽7米多,原有60多间一层和二层砖木结构房子。因人流量较大,老街曾有南货店、杂货店、药店、理发店、弹棉店、裁缝铺、糕饼店等商店和菜市场、染布坊(老板陈朝解)、打铁铺等。其中南货店店主是浃底园人,即后来任教合作小学的陈先敬父亲。他靠这家南货店养大了6个儿子,并帮助他们成家立业,还建了一座9间砖木结构瓦房。
北茶寮卫星地图
推荐阅读链接
以前,还有挑鲜贩从炎亭等地海边挑来各种海鲜在老街菜市场上销售,以供应周边居民的菜篮子。北茶寮老街还有一条官道直通藻溪,水路东通钱库,南通望里、溪头埠,西通乌石岭,北通宜山、方岩,为望里镇的北大门。由于有一定的旅客运输量,钱库至北茶寮开辟有客运班轮航线——钱北线,编号795222,全长4.30千米,属于9级航道。
20世纪80年代北茶寮最繁华时期,老街设有信用社、邮电所、合作小学、供销社、农业生产部、棉纺生产部、公立卫生院、股份合作社、木材批发市场及6家锯木场、电影院、录像厅、乡村酒店、裁缝铺、理发店等,各行各业应有尽有,街市繁华,车水马龙。
经过改革开放46年的岁月洗礼和老房改造,北茶寮老街早已面目全非,今非昔比,只剩下少数原汁原味的一、二层木结构老房子,大多也已经破损严重,有的已成为危房。街上十几家商店和村卫生室、村民活动室早已搬到边上20世纪70年代新建的北茶寮街,合作小学也于几年前并到设在附近下堡村的望里第三小学。
与望里镇南茶寮老街居民通用闽南语不同,北茶寮老街居民通用瓯语,与宜山老街的关系比同属望里镇的南茶寮老街关系更为密切,来往也更多。随着街上土著居民陆续迁往宜山、龙港等地,街上充满来自贵州、安徽、河南三省的外地打工者,以贵州人最多,他们大多携家带口暂居于此,从事再生纺织品加工,与当地居民或来自异省的新居民之间用普通话交流。
北茶寮老街菜市场最有特色的商品是当地人称田螺的螺蛳,销售量很大。螺蛳味道鲜美,价格便宜。又以清明期间所产质量最佳,俗称“清明螺,赛似鹅”。北茶寮老街边上的浃底园耙田螺产业在浙南十分有名,据陈先满先生介绍,清康熙三十九年至嘉庆五年(1700—1800年),浃底园陈氏人口膨胀式增长,他们除从事农业以外,到江南各地河流耙(拷)田螺者逐步增多,并把其作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到了民国初年北茶寮老街发祥时,浃底园田螺产业已经走向产业化发展,青少年在自家附近耙田螺,年长者均走向江南垟各地河流;手巧者在家做拷田螺工具;识字会计算者当起田螺经纪人;有些还在家里做田螺深加工即用钳子把田螺尾夹掉,以方便食客吮吸,或把田螺肉煮熟后用牙签挑出单独出售,以方便食客。这时浃底园耙田螺队伍已经远走温州等地,当地出产的田螺,主要在今望里镇北茶寮、南茶寮以及藻溪等地菜市场出售,以北茶寮市场最大,田螺远销省内外。
并带动周边村民耙田螺,如北茶寮、下堡、垟心董等地,但在外一般都称浃底园人。因为浃底园是陈姓聚居大村,老渊棒法闻名温州。而原平阳县陈氏为第一大姓,决定了浃底园在这一带所处的地位。耙田螺属体力活,又累又脏,但一直以来,耙田螺者不比工薪阶层收入差。今天,由于耙田螺的人越来越少,田螺产量也越来越少,昔日作为农家菜的田螺已经进入高档酒家,成为难得的野生美味佳肴,一些田螺经纪人由此发家致富。
以前每天下午2—3点左右,北茶寮田螺市场开张,这是北茶寮老街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卖田螺、买田螺者从四面八方过来赶集,购买者以江南垟和南港等地顾客为最多,每天有成千上万斤田螺销往各地。市场虽不大,但很规范,有中介司秤开票,生意不断,坚持了七八十年,很有特色。目前北茶寮、浃底园等地每天仍有几十个50—70岁的耙田螺者上午6点多开小船去白沙等地耙田螺,下午3—4点左右到北茶寮市场销售,北茶寮还有3人专业收购田螺,把它们销往各地市场,日销量达千斤以上,大田螺供应各地酒店、餐馆及居民,小田螺供给瑞安的甲鱼、蝤蠓养殖场当作饲料。
三、北茶寮老街与千年老
北茶寮老街北负蛇山,南面平地,村内河道狭窄,纵横交错,属河谷平原。早在五代时期(907—960年),即有人在此周边筑有2座茶寮,其中南边的茶寮称南茶寮,北边的茶寮称北茶寮,均供茶户生活、生产所需,所得收入供养吴越王钱俶的密友僧愿齐。完全可以说,北茶寮是苍南县历史最为悠久的村落之一。
北茶寮街上的蔡氏宗祠和凉亭
北茶寮老街宋至民国18年(1929年)属亲仁乡二十五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称平阳江南二十五都龟山独木桥。龟山,今称珠山,位于北茶寮北边,已有千年历史,是江南垟建村最早的村落之一。北茶寮老街上的2座石桥,据说也是古代珠山先人捐资建造的。
北茶寮老街与珠山村关系密切,两地清代均称北山下。民国年间成立的马鞍乡和解放初期成立的合作乡,都包括北茶寮村和珠山村,珠山人购物也通常就近到北茶寮老街。解放后,北茶寮老街上设立供销社综合商店,在计划经济时代凭票购买的物资,必须要到北茶寮老街购买,珠山与北茶寮老街的关系进一步密切。1958年之前,珠山儿童均到北茶寮老街的合作小学上学。直到1958年珠山小学创办,一年级新生才在本地上学。
北茶寮老街清代中期即有珠山人捐资建设的一座十分讲究的方形石柱凉亭供人们休憩,称茶亭,此地重称北茶寮。21世纪前,北茶寮老街就有人想要拆除这座茶亭用于建住宅,因珠山人不同意而作罢。过了二三十年,北茶寮人以茶亭顶部木结构老化腐烂变形、可能危及公共安全为由,把这座茶亭拆除。茶亭边上的宗教场所崇福堂也是珠山人发扬建成的,供当地老年人念经拜佛,先前的斋公斋母是吴炳初夫妇,后为陈介石夫妇。解放初曾是合作乡中心小学校舍,20世纪70年代末,合作小学拆除崇福堂老校舍,盖起钢筋混凝土楼新校舍,老校舍拆下来的木料有一半分给珠山小学,用于修理破旧的课桌椅。
四、北茶寮老街兴衰与乡
政府建撤相关
北茶寮老街的兴衰与当地乡政府的建撤息息相关。民国24年(1935年),马鞍乡成立,乡政府驻地北茶寮街,管辖原铁龙乡(今大部分属于宜山镇)南片共12个村,老街开始繁华。北茶寮老街曾为望里镇北部与宜山镇南部的集市中心,离南茶寮只有四里远,有一定数量的消费群体。民国29年(1940年),鲤鱼山港以南的荪湖乡与鲤鱼山港以北的马鞍乡合并,取乡名为望鲤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主建政时,在原马鞍乡辖区内重新成立合作乡,乡政府驻地仍为北茶寮老街。1956年5月,合作乡撤销,并入由望鲤乡改名的望里乡。1958年6月,又从望里乡析出合作乡。是年11月,公社化后的合作大队(管理区)并入望里大队(管理区),其中珠山等村并到新成立的铁龙乡。1961年后,北茶寮老街陆续属于望里公社、望里乡、望里镇、望里办事处管辖。2011年5月,撤销望里镇改办事处,划归钱库镇,北茶寮村属望里办事处。2012年5月23日,望里办事处撤销,析为望里和合作两个社区,合作社区驻地北茶寮老街,老街已经无力回天。2016年1月2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政函〔2016〕13号文件对苍南县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调整钱库镇管辖范围,撤销望里和合作两个社区,增设望里镇,北茶寮老街进一步衰落。
1982年,北茶寮有户籍人口287户、1448人;耕地面积604亩,主种水稻,兼种甘薯。2013年,有户籍人口414户、1781人;时有耕地面积569亩。今北茶寮有500余户约1900余人口,由蔡、林、彭、陈等十三姓组成。老街上已知最早居民为蔡姓,原籍福建仙游,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经温州凤川入迁。今老街居民以蔡姓、林姓为主,也有少量彭姓、陈姓、黄姓(2户)等。
北茶寮木材市场于20世纪90年代解散之前,木材供应量巨大,老街一度有6家锯板场。木材市场解散后,这些经营户转战宜山上市木材市场和龙港木材市场做批发零售生意,现仍有2人在宜山上市木材市场从业。北茶寮老街居民现以传统再生纺织业为支柱产业,从全国各地搜购布角料、旧服装等再生纺织原料,用于开花和气流纺,为北茶寮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撑。2024年,村集体投资2000万元,兴建一幢建筑面积有几千平方米、拥有十多间五层楼房的再生纺织品原料交易市场,准备重振当地市场雄风。
杨道敏,生于1963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历任苍南县委党校副校长、苍南县文联副主席(主持)、苍南县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主任,现为苍南县政协三级调研员。著有《走遍苍南》《苍南历史文化现象》,《苍南名山》,主编《苍南百年老校》《苍南状元》《苍南历史文化村落》《苍南美食》《苍南地名溯源》《话说苍南》《苍南老宅院》 《浙江文史记忆·苍南卷》等。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表,特此鸣谢!
➤ 苍南沪山老街
➤ 苍南沿浦老街
➤ 苍南桥墩老街
➤ 苍南埔坪老街
➤ 苍南藻溪老街
➤ 苍南仙居桥头街
➤ 中国象棋之乡,世界棋王谢侠逊的故乡,腾蛟悠久的象棋历史和文化
➤ 浙南明珠南麂岛,您知道她悠久的历史吗?古代地图是怎样绘制标注?
➤ 始阳、横阳、平阳三个县名的来历如何?平阳县城建于何时?选址是否为郭璞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