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埔坪老街
文摘
历史
2024-04-20 00:40
山东
提示:请点击上方▲ 乡音乡语 关注公众号
苍南埔坪老街
埔坪老街硕果仅存的老房之一(杨道敏摄)
一、埔坪老街商业
(一)埔坪老街的创建
埔坪老街的形成,与南宋至福建省福鼎县(今称福鼎市)前岐镇的挑矾古道有关。在1957年4月15日南水头至矾山的78省道通车前,南宋所产明矾主要挑往前岐和藻溪外销。南宋至前岐挑矾古道全程12.5公里,是南宋通往外界的三条挑矾古道中,距离最近、设施最好的一条古道,必须经过埔坪及柯岭脚(今属埔坪)。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 年)的埔坪老街新厝内老宅院(杨道敏摄)
清乾隆九年(1744年)以前,今苍南县矾山镇埔坪本来没有街道。乾隆九年,随着埔坪和南宋明矾产业的兴起,原先以农耕为主的埔坪余氏部分村民,也利用本地大岗山的明矾矿山,投身明矾采炼,迅速富裕起来。于是当地居民集资,在叶氏和刘氏房屋的对面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马仙宫,成为周边香火最盛的民间信仰场所,也可供挑矾客避雨、休息、洗涮、吃饭,从而形成了一条长仅30多米的小街,也有福鼎前岐的挑鲜贩在这里贩卖海鲜。
埔坪马仙宫(杨道敏摄)随着路过人流量的日渐增多和当地商业的日益兴盛,埔坪居民想在柯岭脚小街进行扩建已经没有余地,因为这里前有一条宽达几十米的埔坪大溪,后是通往福建的大山柯岭。为此,当地余姓富豪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在柯岭脚小街对岸的挑矾古道边自家水田上选择“七星伴月”风水宝地,率先建起一座占地将近2000平方米的四合院大屋,称新厝内,柱础全部用青石浮雕各色吉祥图案,厅堂内的地面全部用结实的三合土夯筑,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这家余家有大片良田,正常年份每年可收2000担谷租,家境富足。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 年)的埔坪老街所在地—— 柯岭脚(杨道敏摄)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矾山、南宋和埔坪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明矾产地。由于路过挑矾客和旅客众多,清末民初,埔坪商人余启朕(1869—1932年)动员余启酬、余启坚、余启饶、余启祥等几位堂兄弟,在新厝内大屋边上建了两排二十几间房子,他的朋友王筱浦也向余家购买了地基,在颜厝对面盖了4间店铺,初步形成了一条新的埔坪街,以发展商业。其中余启朕在自家4间二层砖木结构房屋里创办了余合茂商号,生意兴隆。此后,邱、李、王、苏、刘等姓也纷纷到此兴建店铺,其中本地余姓占比高达40%左右,很快便形成了一条像模像样的街道。不久,新建的埔坪街已长达100多米,宽约4米,靠山面溪。20世纪20年代,走南闯北的余步安约请温州电影队来埔坪播放无声电影,在周边轰动一时。众多挑矾客从南宋挑明矾去前岐后,便会顺路带回一些海鲜在埔坪街出售,因而埔坪街比南宋街的海产品种更多,价格更便宜。埔坪街和对岸都有大量粉干(当地闽南语称米粉)加工作坊,所产粉干在民国以前就很有名气,成为周边浙闽两省居民烧制点心的重要原料。1986年10月26日矾山至前岐姚家屿公路开通前,前岐有一批挑鲜贩专门贩运海鲜到埔坪、南宋一带出售,也顺便带回一些埔坪粉干到前岐街贩卖,生意兴隆。南宋和埔坪有众多矾窑,每天需要大量薪柴烧炼明矾矿石,埔坪周边和前岐凤桐、武垟、井头、熊岭一带山民多余的薪柴,也通过埔坪街贩卖,又为埔坪街增加了一些人气。一时间,埔坪街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热闹非凡。1957年南水头至矾山的78省道开通后,矾窑用上了热效率更高、而体积却更小的煤炭,不再需要薪柴,又在埔坪街后面的78省道大樟树下形成一个薪柴交易点,由埔坪老街居民收购后,用带斗拖拉机整车运到灵溪柴街出售。零星的柴草就在埔坪街上的小巷里交易,供街上居民作为土灶燃料。清末民国初年,埔坪街上先后有五个商号,其中余启朕的余合茂商号经营屠宰、绸布、南货、酱坊等4间店铺,他堂弟余启祥的二合成商号经营糕点,兼营烟草和茶叶贩运。邱御奀(1885—1936年)创办的邱振发商号有2间店铺,经营大米、猪肉和杂货。来自南宋溪光的李新务创办的广茂生商号,主要经营南货店和布店。原籍华阳乡屿生村的王筱浦(1876—1940年)主要经营南货。他还在矾山开办矾窑——桥头窑,在赤溪南行码头设有矾馆,经营明矾生意。并有100多亩水田,是埔坪首富。他家矾窑生产的明矾主要销往温州,埔坪其他商号若去温州进货,只要带上他写的条子,便可以免带现金交易,回家与他结算便可。民国年间,他聘请外地师傅,在老街边上的自家水田上盖起一座宁波式的时髦住宅大楼,成为埔坪的标志性建筑,十分引人注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埔坪乡政府办公楼,1974年因火灾被烧毁。埔坪街上还有颜氏、余氏创办的三家客栈,主要接待来这一带兑糖、卖俏、补鞋、卖螺蛳、卖虾虮、卖虾酱的江南垟商人和江西垟横河阉猪师傅等。1986年矾山至前岐公路全线通车,交通愈益方便。此后,几公里外的矾山镇上更加高档的旅馆不断开业。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这些客栈因为少有人来此住宿而歇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埔坪老街上已有几十家各种商店。1956年公私合营后,办起了矾山供销社埔坪供销分部,下面有副食品烟酒、棉布百货门市部和生产资料公司、废旧品收购站;合作商店下面有屠宰店、糕饼店、水产店等,主要经营屠宰、糕饼、水产、日用百货、餐饮、国药等;手工艺社下面有成衣店、理发店、打铁铺、建筑社等。据统计,这几家集体性质单位的从业人员有60多人,再加上邮政代办所和农村信用社等其他行业人员,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达百人之多,服务设施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街上还办有9家粉干作坊和1家染坊。每逢过年过节,街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人声鼎沸,比以往更加热闹。20世纪80年代初,沿海走私活动猖獗,前岐人从海上走私过来的化肥,由埔坪人偷偷运到灵溪销售,也在一定程度上繁荣了埔坪老街经济。20世纪70年代,埔坪老街居民余孝璞创办锯木厂,并给周边的中小学校制作课桌椅,赚来了人生第一桶金。1978年改革开放后,他利用自己在老街上的四合老宅院,办起了露天电影院,吸引大批观众。继而投资8万元,在自家四合老宅院对面的埔坪街上盖起了拥有450个座位的室内电影院,场场爆满,丰富了周边山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1982年,又投资15万元,创办矾山区埔坪明矾四厂,招收80多名工人,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了明矾质量,变明矾甲珠为特珠,年纳税12万元,占当年埔坪乡的35%。90年代,他又创办了装机容量达2400千瓦的上港水电站,收入更多。20世纪80年代,埔坪乡年纳税额达百万元之多,在全县名列前茅,这里面,埔坪老街居民贡献巨大。因为有早年的矿山开采经验,今天,埔坪老街矿山井巷业从业人员众多,遍布全国各地,产生很多大老板,其中不乏亿万富翁。其中李若忠致富后,自愿捐资上千万元,在老街附近建起水上栈道、廊桥、长廊、凉亭等,供乡亲们休闲。一些卤鹅和鸡胗丸老板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所以街道上的老房大都被改建成雄伟壮观的三四层楼,内部装修也很豪华讲究,远超一些平原集镇。埔坪老街虽然偏僻,但居民普遍有文化。民国3年(1914年),依靠经营矾窑致富的李鼎臣,在街道对面的杨府庙(新宫)创办兰松初级小学(今矾山镇埔坪学校前身),有教员2人,招收学生37人,是苍南县办学较早的乡村小学之一,这说明当年这里的居民就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埔坪学校最盛时有1000多名学生,办学规模堪比人口多上一倍的平原乡镇中心校。这所至今尚在办学的九年制学校,在各地乡村学校大批关停的情况下殊为难得。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今埔坪老街平时的常住居民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青壮年大多到外地矿山工作,有的到边上的矾山镇和苍南县城灵溪镇上落户。更重要的是,老街后山上建起了78省道(今称232省道),交通方便了,而南来北往的旅客不再经过老街了,再加上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在各地城乡普及,原来作为城乡主要燃料的薪柴没人要了,前岐那边的山民也不来了,埔坪老街店铺越来越少。因没有规划,随便改建,大多房屋已经变成三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现代化楼房,原汁原味的砖木结构二层楼老房只剩下十几间,老街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古色古香模样。卤鹅,无疑是埔坪老街知名度最高的一道名菜,在浙南闽东都有一定名气。到矾山的人,了解矾山的美食往往先从埔坪卤鹅开始,因为一上通往矾山的232省道,必须从埔坪老街后面经过,首先看到的便是埔坪老街附近路边的几家卤鹅小店。离开时,便会带上一些埔坪卤鹅回家给家人品尝或者赠送给朋友。埔坪老街的阿希公卤鹅(杨道敏摄)埔坪卤鹅创始人李新虎家住埔坪老街,原是埔坪供销社的一名搬运工,因为家中人口多,原来家境十分困难。埔坪村民喜欢饲养一种能长到20多斤的狮头鹅,但狮头鹅肉比鸭肉粗,本地很少有人吃。20世纪70年代,在埔坪老街开“新虎菜馆”养家的李新虎一直在试验着卤制鹅肉,寻找着一种好味道的下酒菜,以便招徕更好的生意,用以改善自家生活。他用独特方法做了一次又一次配方试验,终于发现卤鹅的诀窍:一是通过深入研究卤汁和配料的调配,在卤制过程的把控和酱油醋的调制上取得突破,这是卤鹅工艺优劣的核心所在。卤时加拌适量食盐、白砂糖、味精、肉桂、八角腌制一段时间;木柴大灶大锅上放笼床环,投入香料八角半斤、食盐1斤、白砂糖1斤、味精2两以及酱油、食油、肉桂等配料,风味独特。二是对鹅的各个部位进行分切,切成鹅头、脖子、中翅、翅尖、胸肉、腿肉、鹅掌等,并根据各个部位鹅肉的厚薄不同,依次入锅,使每一寸鹅肉都能入味。决不能整只鹅或所有的器官同时放入锅中卤制。三是对卤制的数量进行严格限制,平日里每天只卤制一锅,每一锅只卤20只左右的鹅,每日出锅量为150斤左右,逢年过节每日出锅量也仅1000多斤,全部使用本地溪滩上放养2年左右的老鹅,方可在长时间卤制过程中鹅肉不散,又不至于太老,且能入味,有嚼劲。销量扩大后,李新虎有时也从外面购进一些鹅,放在埔坪溪上育肥待用。由于养鹅规模不断扩大,他利用埔坪街道后面靠溪边的3间民房做鹅栏。四是火候的掌控,关键是要根据鹅肉的嫩老来掌握火候。在长达3个多小时卤制过程中,要根据自身卤制经验,文火武火不断交替,每30分钟掀开锅盖,观鹅色、闻鹅香,不时需要翻铲卤制。待鹅肉呈现暗红、香味四溢时,按鹅肉厚薄不同依次出锅,卤鹅出锅时须干湿适度,自然冷却后,鹅肉经品尝口味良好,方可出售。以刚出锅的最为好吃,能充分保证鹅肉原有鲜味,又能充分体现卤汁的独特口味,吃后回味悠长。埔坪卤鹅从此慢慢被人们所了解和接受,成为埔坪的一道知名美食。当年埔坪老街卤鹅店只此一家,产量有限,知名度仅限于矾山周边。1995年11月,李新虎去世之后,由其长子李若希、三子李若仕经营着埔坪卤鹅生意。此后,由于埔坪的公路交通日益方便,路过的旅客增多,埔坪卤鹅知名度越来越高。2017年,李若希申报的“埔坪阿希公卤鹅”非遗项目,成功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若希儿子李敏凤成为埔坪卤鹅第三代传人,分店设立在矾山镇、灵溪镇等地,并在埔坪老街后面的公路边建设了上规模的厂房,成为当地有名的小吃品牌。当年,埔坪老街卤鹅店共有6家,年产值约有2000多万元,其中“埔坪阿希公卤鹅店”占一半左右,成为温州知名的地方特色美食。鸡胗丸,是一种用猪肉制作的肉丸,因发源于埔坪老街,也称埔坪鸡胗丸。其得名,只是嚼劲与鸡胗类似而已,韧性十足,如同皮球,因此,也有人称其为“落地跳”。我第一次吃到鸡胗丸,是1986年到县委办公室同事余效莱的埔坪老街家里做客。他介绍说,把煮熟的鸡胗丸用力摔到桌子上,它会如同皮球一样弹跳起来。我试一下,果然如此,十分神奇。林昌荣鸡胗丸(杨道敏摄)鸡胗丸的原材料主要是刚宰杀还带有热气的猪后腿精肉与蕉藕淀粉。之所以富有嚼劲,奥秘在于捶打强度是制作一般肉丸的两倍。所用淀粉也不用苍南常见的番薯粉,而用有更高的黏度的蕉藕淀粉,做出来的肉丸更有弹性和筋道。在做鸡胗丸时加入少许苏打粉,不但能增加其嚼劲,放到锅里蒸熟后,由于苏打粉有一定的膨化作用,中间会出现许多细密的气孔,烧制鸡胗丸汤时,美味的汤汁便从这些小孔渗入,使鸡胗丸特别地入味。埔坪老街现有打制鸡胗丸个体户十来户,包括林昌荣、李若希等,以林昌荣鸡胗丸最出名。林昌荣精选猪后腿肉制作鸡胗丸选材非常考究,所用瘦猪肉不能含肥肉。在捶打猪肉过程中,击打者在旁边放置一个碗,发现肉筋要及时挑出来。捶打时,辅以适量苏打粉、精盐、味精、白砂糖,使之味道更佳。林昌荣专门研究鸡胗丸制作技术40余载,博采众长,精益求精,所制鸡胗丸闻名苍南,是矾山一带逢年过节必备食品之一。埔坪鸡胗丸出名后传至矾山镇城区,经过厨师们的技术改良,知名度更高,今有加工个体户逾20来户,并随着数以万计在全国各地开采矿山的苍南矿山井巷人销往外地,逐渐成为富有温州地域特色的一道名小吃,外地人称之为温州鸡胗丸。林昌荣等人依靠加工特色小吃致富了,依然坚守家乡,坚持自己的手工事业。《苍南美食·矾山鸡胗丸》,作者:徐声响、杨道敏,团结出版社2018年8月第一版;《苍南美食·埔坪卤鹅》,作者:林子周、陈剑秋、曾云贤,团结出版社2018年8月第一版。
杨道敏,生于1963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历任苍南县委党校副校长、苍南县文联副主席(主持)、苍南县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主任,现为苍南县政协三级调研员。著有《走遍苍南》《苍南历史文化现象》,《苍南名山》,主编《苍南百年老校》《苍南状元》《苍南历史文化村落》《苍南美食》《苍南地名溯源》《话说苍南》《苍南老宅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