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点击上方▲ 乡音乡语 关注公众号
龙港湖前老街
湖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称河前,是一个古老集镇。地名大抵与从南而北穿街而过的鹤浦河有关,这条运河流向北边陡门出海。以鹤浦河为界,东岸为东河村,西岸为西桥村。湖前有象湖,当地瓯语方言“河”与“湖”谐音,讹为湖前,沿用至今。据当地《吴氏族谱》记载,五代后梁时(907—923年),吴氏一支从闽延陵辗转藻溪吴家园迁此,聚族居住鹤浦以西,称吴宅。此后,陈、李、章姓陆续入迁,始成村落。
推荐阅读链接
一、始于清朝末年的
老街商业
清朝末年三个商号。据当地《陈氏宗谱》记载,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建汇澜桥,沟通小河东西两岸,形成街道,是往来金乡、宜山,经陡门去往钱仓和老平阳县城的必经之路,支路连通陡门、方岩下与宜山、凰浦,当年南来北往的行旅客商络绎不绝。不到100米长的老街——鹤浦街,最窄处仅1.8米,最宽处约3米,铺花岗岩条石,因狭窄,也称鹤浦巷,依偎鹤溪浦。街上店铺林立,其中5家中药店,南货店有“林贤顺和”和“吴顺达”等,还有供行人休息的凉棚下。已知最早的商铺是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开设的湖前成春堂药店,以经营参茸著名。始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的温家“三品”和吴家“吴达顺”商号,是江南垟乃至老平阳县现存的少数西式洋楼之一,见证了湖前的百年辉煌。
吴顺达商号洋房(来源:《光明人家》公众号)
温家“三品”商号老板温简荣原来来往上海做洋布生意,家中开有布店。后来聘请上海师傅前来帮助加工肉松和猪油渣发家致富,生意做得很大。赚大钱之后,于民国年间在湖前老街北头街建了这幢西式洋楼。洋房面阔三开间,中西合璧砖木结构,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左右,歇山式屋顶,山花窄小,戗脊顶饰以莲蓬式宝瓶,盖小青瓦。正立面以3根方壁柱起洋房,罗马式单门,双开窗。门楣装饰长约1.5米,宽约0.6米在砖雕,左右点缀两根对称白色砖雕,雕刻飞鸟、牡丹、花卉等图案。山墙清水砌法,上下间饰哥特式尖顶,罗马式圆顶交相辉映。原置后门台,今仅剩下石梁。温简荣两个儿子解放初分别在湖前老街和宜山老街开设照相馆,孙辈至今仍在营业。
民国时期建筑的湖前老街“三品”商号洋楼(金子友摄)
右手紧挨着的便是“吴顺达”商号洋房,吴家于清末从平等梧桥入迁湖前老街,最早开设南货店,后来又开设药店,并在湖前老街上建筑了这幢面阔两开间、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洋楼,高3层,为当年湖前最高建筑。左间略宽于右间,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硬山顶,盖小青瓦。门、窗、柱装饰各种图案浮雕和堆塑,和“三品”的至简含蓄形成强烈反差。三根方壁柱起大房,高出屋檐0.6米,筑出女儿墙,正中堆塑一座高约0.8米的姜太公塑像,女儿墙也排列多尊塑像。二层左间开三扇罗马拱窗,正窗略大,二小窗拱卫正窗。小窗作装饰用,分别塑造一座高约0.8米、宽约0.15米的塑像,“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毁半,左一鱼鳞状裙与裙褶依稀可见。装饰富丽堂皇、美轮美奂的巴洛克风格窗罩,有牡丹等花卉和寿字堆塑,屋楣也有浮雕、堆塑。一层立柱用青砖做出砖脚线,饰三排长约2米、宽约0.15米的砖雕,图案以人物、花卉为主。整座大屋整合传统门台,门屋一体,门面极为考究,以此来体现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吴顺达商号洋房窗户特写(林敏提供)
湖前老街(李春风摄)
杨绍衡(1883—1939 年),字友卿,人称“白眉先生”,出身贫寒,但刻苦求知,曾跋山涉水到岩庵堂私塾读书,应童子试举,为光绪乙巳年(1905年)秀才,进入温州府学深造。后来专攻岐黄之术,在湖前老街上开设中医外科诊所,医术闻名遐迩,人称“外科圣手”。其子后来在老街上开设保善堂中药店,生意做得很大。
地处湖前老街老五显大殿的湖前小学前身——象湖小学(杨茂昌绘)
清宣统元年(1909年)二月,杨绍衡在湖前老街创办“象湖小学”,为今湖前小学前身,这是今龙港市少有的几所百年老校之一。地点借用湖前五显大帝古庙,该庙俗称“大殿”,内有五间三进平房,有天井、古戏台,后殿的两侧是稻田,有一天然大湖,因其形状与“大象“相似,故名“象湖”,学校也由此得名。
湖前老街尚在开设的商店
(李春风摄)
民国年间湖前老街。据印行于民国14年(1925年)的《平阳县志》记载:“河前有小市。”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湖前仍然只有这条鹤浦街,只不过街道在鹤浦河的东西两岸已经延伸至100多米。据世居鹤浦街的林贤魁老师介绍,老街商业基本上集中在鹤浦河西岸(今西桥村),沿鹤浦河由南而北以迴澜桥为界,南段为南头街,北段为北头街,长约110米,古街两侧有商铺50余间,开设有南货店、饮食店、中医诊所、药铺、肉铺、鞋铺、金铺、豆腐铺、裁缝店、剃头店、糕点店、打铜店等。老街往西有两条巷弄和一条半爿街通往并排的老菜市场。这个属于西桥村的菜市场非常宽阔,南北走向的中间通道摆放来自各地的海产品、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等,菜场街两侧商铺有山货店、南货店、面坊、药店、裁缝店、鞋铺、香烛铺、圆木店、大红店(棺材店)等,共40余间。而鹤浦河东岸(东河)仅有十来间稀稀落落的店铺,如打铁店、圆木店、膏药铺、打铜店、南货店、裁缝店和糕饼店等。之所以湖前商业多在西岸,这是与同属西桥村的直浃河埠头的存在有关。今老街街尾尚留一小段石板老路,以及清末民国年间建筑的二层砖木结构楼房,上寝下店,横楣装饰有花草和几何图案。
鹤浦亭(金子友摄)
老街历史建筑有横跨东西的迴澜桥、架在鹤浦河河岸上的古戏台(今改建为混凝土结构),还有徐氏宗祠、陈氏宗祠、坤灵宫、鹤浦亭等。徐氏宗祠位于老街中段,始建时间不详,民国时期改建,为二层五开间砖木结构洋房,正立面装饰罗马拱券窗。陈氏宗祠与“三品”仅一巷之隔,现为解放后所建砖木结构传统建筑。鹤浦亭原建于宋代,现存建筑为1984年重建。此外,明进士吴宝秀读书处文昌阁和莲花池,清画家吴第晚年栖身之居士林,及保生宫等处,均为当地居民经常游览之地。
湖前老街上的吴氏宗祠(金子友摄)
民国36年(1947年),平阳县国民政府在湖前乡设立湖前信用社,系股份制金融组织,宗旨是“民有、民享、民用”。每人入股数不限,经营业务与当时的钱庄无异,但人员配备和规章制度比钱庄正规,并可获得县合作金库的资金支持补助。贷款对象主要是商人和筒布生产户,后因金圆券贬值,于解放前夕歇业。
清代吴第画作(网络照片)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1年5月4日成立湖前供销社,有社干13人,社员4489人,股金4040元,每股股金9角。1953 年,增加湖前供销社粮油代销点。1957 年1月开业的湖前国药合作商店,下设4个网点,13个从业人员中,私方人员12人。1956年对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撤店并点,湖前有1家饮食合作商店,其他均为无证饮食摊点。20世纪80年代初,湖前有湖前照相馆、百花照相馆、登玉照相馆(在东河),一个小镇有三家照相馆,这在江南垟是不多见的,可见当地人对美的追求。
经过拓宽的湖前老街(金子友摄)
今天,湖前老街已被拓宽改建。集镇还有象湖路、湖西路等宽15—20米的街道11条,总长7.5公里,皆铺设水泥路面。居民住宅多为近几年新建的4—7层楼房,装饰华丽。街上还有象湖公园、1个停车场,2家较大超市,包括服装店、皮鞋店、干洗店、理发店、化妆品店,有药店、蛋糕店、婴儿奶粉店、点心小吃店、五金店在内的450家各类商铺。著名小吃有鹤浦巷糕点、鸭头、猪头爿、馄饨手打面。
曾有江南垟北部最大菜场。湖前老街的菜市场地处东河村,建于民国年间,时为东河李传坤献田0.53亩,作为菜市场基址,族人每丁捐50斤稻谷作为建设资金,建成4幢开口平房,设摊百余个,成为当时江南垟北部最大的菜市场,南北山海货物丰富,民众日常生活必需品在市场内应有尽有,全天营业,当地村民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就地备办,极为方便,因而光顾者众多。此外,东自方岩、江口,南至梧桥、周家车,西自凰浦,方圆十里的村民均来此购物。从此,东河与西桥比肩繁荣。
湖前象湖公园大门 (金余仁摄)
到了下午三四点钟,名闻遐尔的“湖前鱼儿”上市,买鱼者接踵而来,菜市场内拥挤不堪。东河李氏淡水渔业以擂网为主,最盛时有十几条船、七八十人参与作业,每到傍晚,湖前菜市场上各种淡水鱼丰盈。每年春夏,还有三四只船二三十人去南麂岛捕捞丁香鱼和铁鱼,供应市场。1997年,老菜市场因为城镇建设规划需要拆毁,东河村择地老菜市场附近重建新菜市场,占地面积约4亩,造价120多万元,设摊位226个,营业面积扩大了好几倍,营业额猛增。
湖前老街上的补鞋匠(金子友摄)
曾有中国最大编织袋市场。湖前原为苍南县工业重镇,有着数百年纺织土布的传统。据清乾隆《平阳县志》记载,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吴宝秀担任南康(在江西)知府期间,因得罪宦官李道而蒙冤下狱。释放后回到老家河前,家徒四壁,全仗小妾林氏、汤氏纺纱糊口,抚育三子。
湖前老街东河与西桥交界处(杨道敏摄)
1967年,湖前改制开花机,利用废旧棉布和边角料开成再生棉,同时又改造木质手摇纺纱机,由单锭纺纱车改成多锭纺织机,由原来的手摇、脚踏改用机电动力,由原来的一台40锭改进为80、120、240锭等,家庭纺织业获得迅速发展。1970—1976年,湖前土布纺织业达到鼎盛时期,街上设有纱场与布匹交易市场,每天常有三五千人购销布匹与棉纱。
1976年后,土布销售量日减。当年,西桥村农民吴成仓等人以织布机改织塑料编织袋取得成功,许多土布纺织者转向塑料编织业。1979年秋,湖前公社西桥大队纺织厂把全部织布机改为塑料编织机,生产编织袋。1980年春又办起塑料拉丝厂,生产编织袋塑料丝。随后,该公社各大队相继办起编织企业。编织袋生产由集中转为分散加工,遍布家家户户,湖前成了塑料编织袋的产销基地。1983年后编织袋生产逐步向周边各地推开。
1985年开始,编织袋生产手织机改为电动铁轮机。镇内从事塑料编织袋生产和销售的较大家庭工厂约800家,以家庭经营为主体,以专业市场为依托,以购料发丝、委托加工为纽带,将扁丝发放给苍南、平阳、泰顺等3县11个区镇的2500多个家庭委托加工,每天有近百吨扁丝从这里发出加工,又有50多万米编织简料从各地加工户手中运回,制成编织袋集中外运。年成交量达2亿多米,产值3亿多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1988年,全镇有编织、购销专业户1540个,占总户数的70%。随着编织业的迅猛发展和塑料编织市场的日益繁荣,湖前镇又新建了占地5300平方米的大型编织贸易市场,建造了进镇公路和200吨级的外江码头,市场辐射面更宽广了。当年,湖前镇成为浙南塑料编织业的中心,每天至湖前采购扁丝与编织袋的人员达2000余人,被誉为“编织之乡”。
依街背水的湖前老街(李春风摄)
1990年,部分塑编厂开始购进塑料拉丝机、经纬机、自动圆织机,建立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塑料编织袋加工开始从拉丝、做经纬、织袋,制袋等几个工序分工生产向自动化一条龙生产线发展,把生产设备、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的水平提上一个新台阶。20世纪90年代后期,通过不断引进新设备、新工艺,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及产品档次,一些主要塑编企业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湖前塑料编织袋品种最多时达40多种,年产量达6.4亿米,总产值3.12亿元,产品远销国内外。
三、提供免费午餐的湖前庙会
湖前老街边上的古建筑东岳庙又名清华道观,由陈库迁入的进士陈师川建于北宋淳化年间(990—994年)。1992年由里人集资扩建后规模宏大,观外翠竹古木环绕,浓荫蔽道,观内殿堂供奉泰山神东岳大帝,当地百姓称东岳爷。传说东岳大帝神通广大,领众神五千九百之众,主宰人间生死和幽冥十八层地狱,在湖前民间信仰度颇高,湖前人每年举行两次祭祀活动。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二还举行传统集市。
湖前庙会盛况(萧云集摄)
二月初二庙会。过去,湖前每年二月初二举行第一次庙会,百姓抬东岳大帝出巡五扇,人称湖前抬佛。同时在大殿演戏三天三夜,以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百姓平安。这一天,湖前街道张灯结彩,并举行会市,各地商贾云集于此,大街小巷人来人往,还有五花八门的文化娱乐活动,不断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每逢这一天,老街家家户户摆酒招待来自远方的朋友,还一起吃芥菜饭,据说可使眼睛更明亮。活动早在正月底就开始筹备,如抬佛谁扮头顶“元帅”,二月初一上午“元帅”率领符使及皂隶出巡检查街道清洁卫生,并通知各家各户及商家店铺为二月二迎东岳爷出巡做好准备。
狭窄的湖前老街(李春风摄)
据张立福先生说,二月初二一大早,东岳庙就锣鼓喧天,香烟缭绕,红烛高照。道士们身穿法袍,手持法器,高声诵经,请东岳大帝下殿。八时许,东岳大帝出巡开始,鸣锣开道,火铳震天,队伍威武肃穆。在《护国佑民东岳圣帝》的大头牌率领下,大锣大鼓、马号、民乐队、“肃静”“迴避”大牌,手持锡制古兵器的仪仗队、军乐队、七星八煞、童子捧印乘坐小轿,一路彩旗招展,吹吹打打,浩浩荡荡地前进。东岳大帝塑像端坐銮驾在后压阵。出巡队伍后面紧跟着皂隶和背枷的“囚犯”,随后是老人、妇女和迎香百姓。巡游队伍从老街出来,经林泗大帝殿时暂停,“元帅”上台“点犯”,迎候两旁的老人、妇女举香跪拜,围观者人山人海。接着,巡游队伍经东岸、半河、顾井头、圣旨牌前、门楼底、木桥、七份底、金宅、吴宅、直浃河、大岩等十数地,所经地方均设案拜祭,一路上群众夹道观看,烧香迎神者络绎不绝。出巡活动一直持续到1950年才终止。但每年二月二庙会,大殿演戏仍在延续。
曾经雕梁画栋的湖前老街二层楼
(李春风摄)
三月二十八庙会。湖前第二次庙会是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即东岳大帝生日,湖前五扇轮流为东岳爷生日办寿宴,五年一轮换。明、清时期,东岳庙香火鼎盛,每年这天,浙南闽东前来烧香、许愿、还愿的人成千上万。由于当时湖前只有一条小街,没有象样饭店。中午时分,外地来的众多香客四处难求一餐中饭。他们大清早远道赶路而来,中午空腹而归。一些好心的湖前人不忍心看着这些小脚村妇、老人挨饿徒步回家,便主动请他们到家里吃中饭。时间一长,主动请远地香客到自家吃中饭的人逐年增多。后来,三月二十八日湖前人祭祀东岳爷生日这一天,逐渐形成五扇轮流请外地香客吃中饭的习俗,主要是煮些饭、烧几盘素菜,有时主人还煮茶为远方香客解渴。年复一年,各地三月二十八日来湖前的香客越来越多,东岳大帝生日庙会数百年来持续不衰。
狭窄的湖前老街(李春风摄)
后来,随着湖前经济发展,演变成湖前人每年为东岳大帝办寿宴时,主动免费宴请外地香客的习俗,举世罕见。每次轮到的人家,办了宴席只盼有香客来吃,吃得十盘九空才感到高兴。香客们也因为吃到了东岳大帝生日宴,都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而家住偏僻深巷的居民,纷纷到街头路口热情接回香客。临街人家,客人来了一批又批,吃了一桌又一桌。
1978年改革开放后,富裕了的湖前人觉得每年三月二十八家家户户买菜烧饭接待香客太麻烦,便自愿凑钱集中办寿宴,请外地香客到固定地点集中用膳。2005年农历三月二十八,轮到东西岸办东岳大帝生日宴,因离东岳庙有一里多路,当地人怕远地香客找不到用膳地点,便派专车到庙旁迎接客人,一百多名工作人员及厨师忙里忙外办了600多桌,接待香客近6000人。宴席有四菜两水果共六大盘、九个热菜和一个点心,虽然只有香菇、金针(黄花菜)、青菜、豆腐之类素菜,但整整花了6万多元。来自北港和矾山的客人天刚亮就出发了,8点半到达后即吃中餐。为准备宴席,部分工作人员一宿没睡。2006年约有1.7万多人参加庙会,其中进香6000多人,还愿2000多人,未点完就被撤下的蜡烛有3万多对。
庙会这天,湖前街道上摆满各种农具、家具和其他农村需要的商品,一派农村市集特色。
杨道敏,生于1963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历任苍南县委办公室新闻信息科科长、龙港镇宣传委员、苍南县委党校副校长、苍南县文联副主席(主持)、苍南县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主任,现为苍南县政协三级调研员。著有《走遍苍南》《苍南历史文化现象》,《苍南名山》,主编《钱库镇志》《岱岭畲族乡志》《浙江文史记忆·苍南卷》《苍南百年老校》《苍南状元》《苍南历史文化村落》《苍南美食》《苍南地名溯源》《话说苍南》《苍南老宅院》 等。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表,特此鸣谢!
➤ 苍南沪山老街
➤ 苍南沿浦老街
➤ 苍南桥墩老街
➤ 苍南埔坪老街
➤ 苍南藻溪老街
➤ 苍南仙居桥头街
➤ 龙港芦浦老街
➤ 龙港都口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