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点击上方▲ 乡音乡语 关注公众号
平阳的邮政往事
曾几何时,穿着绿色衣服的邮递员穿行在千家万户,为大家送去信件和包裹。如今,随着书信沟通也逐渐被电子设备所取代,民营快递行业飞速崛起,中国邮政的那抹“绿色”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仿佛越来越低。
上世纪九十年代,邮政特快专递汽车在温州机场接送邮件
中国邮政的前身是邮电局,主要包括邮政和电信两大业务,几乎垄断了全国的通讯业务。无论是员工数量,还是服务对象,邮电局都是人们心目中的“巨无霸”,也是百姓最常打交道的部门。
平阳的邮政事业起步比较早,120年前就诞生了具有现代意义的邮局。平阳老的邮电局就坐落在解放街,与县政府毗邻,在许多老平阳人心目中,算得上是县城的一处地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年的高考上榜名单都会在邮电局门口的公告栏上公布,这也成为一代平阳人的集体回忆。
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已出现邮驿系统,古人在交通要道上设置驿站, 负责传递政府文书、运转货物、接待过往官员等。秦汉时期,邮驿系统已经较为完善,邮亭驿站星罗棋布,《汉书》中载,西汉共有邮亭29635所。
平阳,古属东瓯国。西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东海王驺摇建都东瓯,为了加强与西汉王朝的通信联络,便“有亭(邮亭),积石为道”。因地处浙闽交界,平阳是连接两省的必经之道。据《浙江古代道路交通史》记载,唐宋时温州古道,“自温州向南经瑞安、平阳,出分水关入福建霞浦至福州,是浙闽之间最早的通道”。自宋代开始,平阳便有驿道纵贯南北,并在县内设有钱仓驿、松山驿(在今桥墩镇)。南宋的著名诗人陆游赴福建宁德上任时,就曾途经平阳的古驿道,应当时的县令卢炎之请在平阳小住,留下了《平阳驿舍梅花》一诗。
平阳县城南面,有一条长约百里,建在山岭沟谷中的驿道,便是浙闽古驿道。据考,从平阳城南南行到浙闽交界的分水关,实际上是县道南门干路。这条干路自县城南门,经峡屿桥、象山、塘边、垂杨、钱仓、东江,过萧江渡,经萧江渡街、杨梅庄、中平桥、黄坑、横渎浦、河口、灵溪、水头街、相公亭、桥墩、关帝庙至直至浙闽交界的分水关。
浙闽古驿道上最重要的地标建筑当属县城南面的通福门。通福门原名通福楼,始建于清初,重修于光绪23年(1897),因系通闽必经之路,故名“通福”。门上至今尚存“星垣连北斗,驿路达南闽”的石刻楹联。据民国《平阳县志》卷三所载:此处“有道通岭门,曰铁岭一名平阳岭,岭脊有通福门。上为望楼‘培风阁’,为清国子监项琛所建。”通福门为平阳通往福建的第一道关口,系交通要隘。除了驿道提供交通支持外,古代的“邮政网络”还会在驿道间设置传递官府文书的通信机构,称之为铺舍。明初,随着沿海卫所的设置,朝廷增设了一批铺舍,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平阳就设有铺舍10家。到了清顺治二年(1645),全县设有31处铺舍,每铺设铺司兵2至3名,并在县城设总铺。.光绪二十二年(1896),清政府在海关兼办邮政30年之后,成立大清邮政。同年10月,温州邮政局设立,成为浙江省首个大清邮政机构,比宁波、杭州分别早了三、四个月。光绪二十六年(1900),温州邮政局被定为温州邮界之邮政总局,负责温州、处州(今丽水)二府十六县邮政事务。
据《温州市邮电志》记载,光绪二十九年(1903)6月至10月,乐清、瑞安、平阳相继开办邮局。平阳邮局属于二等邮局,属温州邮区,这是平阳最早具有现代意义的邮局。之后,平阳还陆续开办了古鳌头(今鳌江)、灵溪、金乡、泥山等代办所,隶属平阳邮局。当时的平阳邮局开辟了到福鼎、瑞安、金乡3条邮路,总长150公里。民国时期,随着鳌江的开埠,平阳对外交往日益增加,促进了本地经济与商贸业的发展,邮政业务量也随之急剧增加。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电报、电话等通讯方式也不断在平阳普及。
民国26年8月12日,永嘉寄往福建惠安峰尾的邮件,由古鳌头出口,经闽侯,23日到达峰尾,邮程11天
1929年,隶属平阳邮局的古鳌头代办所,升格为三等乙级邮局,直属浙江邮政管理局。1930年7月,浙江省政府在平阳建立短波无线电报分台,于1932年划归省电话局管辖。1933年1月浙江省电话局架通平阳至瑞安电话线路,在平阳成立电报局。次年,古鳌头电报局成立,迁址古鳌头下埠叶家祠堂内。同年接收省电话局所属的鳌江支局及平阳、浦南、灵溪、桥墩门代办所,成立“交通部古鳌头电信局”。1944年6月,古鳌头邮局升格为二等乙级邮局,地址设在古鳌头上埠横街36号。同年11月,平阳县政府乡村电话管理所成立。
苏步青1939年从平阳寄出的信件,信封上有“浙江北港”的邮戳
平阳解放后,1951年10月,古鳌头邮局和古鳌头电信局合并成立“邮电部浙江鳌江邮电局”。1952年12月下辖平阳桥墩门2个邮电营业处58个邮政代办所、4个邮票代售处。1953 年 6月1日整江邮电局接管平阳县村电话管理所及城区分所的人员、设备,同时代管水头、钱仓、宜山、金乡、矶山分所。
解放前平阳邮局邮差使用过的铜袖标(中国邮电博物馆收藏)
1956年5月1日鳌江邮电局迁址平阳城关镇(今昆阳镇)名平阳县邮电局。下辖鳌江、水头、矾山、桥墩门、灵溪、金乡、宜山7个邮电支局和藻溪、赤溪、马站、钱库、山门、腾蛟 6 个邮电所。
中国邮政为何用绿色作为标志色?其背后与一位老平阳人有关。
清代海关邮差制服相继用过黑色、蓝色、黄绿两色。民国时期,中华邮政总局于1935年出台了第一部《中华民国邮政法》,将邮政人员身着绿色制服成为“应该遵守的准则”。而当时当任邮政总局局长的正是平阳籍乡贤郭心崧。
郭心崧(1898-1979),字仲岳,平阳县金乡镇(后划到苍南县)人。他早年学业一直非常优异,曾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温州府中学堂(温州中学前身);后东渡日本留学,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郭心崧与人合译的《商业经济概论》,是我国最早介绍现代商业的著作之一
回国后,郭心崧于1926年受聘任国立中山大学法科教授,并任经济系主任。他还同时兼任广州国民政府财政部整理财政委员会委员,参与国民政府的财政决策。1930年,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前身)校长朱家骅任命郭心崧为秘书长,后又被聘为法学院代理院长。之后,郭心崧又由教育界步入政坛,先后当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交通部参事等职务,并于1934年出任邮政总局局长。郭心崧任职伊始,正是我国邮政处于转折过程中,邮政管理权逐步从洋人手中转到华人自主,民信邮政转为国家邮政。法科教授出身的郭心崧十分重视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在他的支持下,《中华民国邮政法》于1935年7月正式公布,并于次年开始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具有时代特色的较为完整的邮政法律,郭心崧也因此成为“中华邮政的奠基人”之一。他任邮政总局局长职务达八年半,经历三任交通部长,为历届局长任期之最,这一时期也是民国期间邮政运营最稳定、效益最好的时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他任局长期间,还保障了在中共领导下的边区邮政的畅通,正确处理了边币在邮政中的恰当使用。后来,郭心崧因了解到蒋介石对他处理边区邮政问题有意见,不愿就任交通部参事一职,辞职回家休养。郭心崧的晚年在日本度过,曾任教于东京大学,退休后病逝于东京。郭心崧长子郭智光回忆,他曾力邀父亲去台湾,被父亲拒绝的一个理由是:他想念家乡,还想回大陆,如果到台湾就不能回大陆了。中国的邮政因郭心崧与绿色结缘。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邮政会议决定采用完全绿色为人民邮政的标志色,邮递员也被誉为“绿衣使者”,“邮政绿”也一直沿用至今。资料来源:
《温州市邮电志》
《古鳌头邮电局:老平阳通讯信息中心》 蔡新祥
《温州鳌江流域的浙闽古驿道》 光明人家
《“邮政绿”缘于一位温州人!郭心崧,民国时期任职最长的邮政总局局长》林坚强、徐华炳、陈文苞
本文转载自《雁山鳌水间》,经授权发表,特此鸣谢!
(原文编辑 | 曹永华, 责编 | 李蓓晓 ,审核 | 陈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