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港芦浦老街
文摘
历史
2024-10-31 08:21
浙江
提示:请点击上方▲ 乡音乡语 关注公众号
龙港芦浦老街
芦浦老街上的清末民国年间建筑(杨道敏摄)
(一)芦浦明代即有集市贸易
芦浦古称芦江、南监,是龙港市域成陆较早的地方,域内报恩院(今称报恩寺)于唐大中年间(847—859年)由柘园三世祖陈琪所建。南监因盐场得名,早在北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朝廷即在今芦浦地域设天富南监盐场。明弘治《温州府志·卷六·邑里》称:“南监市在县南四十里。原有城,约建于宋,今已废,但城址依稀可辨。”芦浦地处钱库至白沙路、江口渡至舥艚港的必经之道,是横阳古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境内曾有鹭鸶铺,接待南来北往的公务人员,城镇集市发展较早。芦浦老街一角(杨道敏摄)
晚清之前,芦浦仅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路面小街,为南北交通要道,也是平时集市贸易场所。民国初年,芦浦仍然只有一条50多米长、4米多宽的小街,人称老街。街道两边是低矮的二层木屋或一层平房,街道凹凸不平。随着人口增加和商业繁荣,过于狭窄的芦浦老街已不适应发展需求。民国36年(1947年),由地方贤达吴邦良等发起,经过芦浦、东门垟、林家院、柘园、监后垟、儒桥头、石路、县后“八扇”代表讨论通过,拆掉原芦浦杨氏宗祠,在老街西边新建一条南北走向,100多米长、6米多宽的芦浦新街,房子都是二层砖木结构,比老街更加整齐划一。
近年来经过改造的芦浦新街一角
芦浦老街商店以南货店、国药店、百货店、棉布店、杂货店、水果山货摊为多,已知最早的为杨万和颜料百货店,创始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店主杨子园,主要经营棉花、洋纱、棉布、桐油、靛青、玻璃等商品。到其子杨以训手里,生意越做越大。随着染布坊的大量兴办,“杨万和”成了平阳颜永泰颜料江南总代理,靛青等颜料供应整个江南垟。1949年5月平阳解放前夕,杨以训二子杨良荣子承父业,经营百货店至2010年歇业(解放后一度由供销社经营)。其他百货店有新永昌、应仁申等。1978年改革开放后,还有定玲、祖留、仁杰等经营百货店。芦浦老街杨以训家族全家福
(黄建文提供)
民国时期,芦浦商人林国铨在宜山经营油漆、五金及花纱,并将江南垟土产筒布运往温州,销往江西、福建。为方便经营,他在温州虞师里买下一块空地,于民国32年(1943年)建成一座三层楼房,为其长子林家督驻温州采办进出货的用房。地处芦浦老街的明代杨士荣妻贞洁牌坊遗址(杨道敏摄)芦浦最早到上海做生意的是老街杨乃瑚(1922—1993年)。他年轻时在金乡巨商袁廷槐所开的鳌江大商号“义生”做学徒,将本地出产的桐油、棉花等商品销往上海等地。满师后自己经营,将本地虾米运销上海等地。民国34年前后,他将老街自家3间茅草屋改建为3间木结构平房,门台塑“玲珑”二字,中间一间布置成客厅,后有小花园,曲径通幽,新街通老街,在芦浦独一无二,作为经营和待客场所。芦浦老街应家邸门台(应重庆摄)芦浦菜市场系20世纪70年代填河建成,上午半日市。20世纪七八十年代,芦浦又分别建设了芦星街、县后街、浦中路、芦东街等街道,芦浦街范围扩展较大,以芦浦老街和芦浦新街最为繁华。20世纪80年代之前,钱库、舥艚、缪家桥一带办婚宴,都要到芦浦老街购买海鲜,其市场繁荣程度略逊钱库街,远超舥艚、缪家桥(海城)、南茶寮(望里)等小街市。1992—1993年我在芦浦镇工作2年间,老街每天还是人流摩肩接踵,川流不息,非常热闹。芦浦老街上的民国年间建筑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因芦浦支柱产业鞭炮业的没落和东海渔业资源日趋枯竭,加之附近龙港和舥艚两镇的崛起,芦浦街市开始萧条。1995年7月22日,一场大火把芦浦新街烧成废墟,受灾六七十户,重建后改为砖混结构。随着城镇发展,芦浦街区范围不断扩大,1994年城区面积已达0.9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5万人。
据传,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芦浦街已有清明庙会。后又增加十二月十九会市。20世纪90年代后,清明庙会改为四月初八庙会,这与芦浦过八寺有关。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地处芦浦的芦江寺会迎来一艘艘满载善男信女的船只,人们从这里开始,经观音寺、香林寺、瑞岩寺、宝庆寺(北岙)、护法寺、灵鹫寺、灵峰内外寺,逐寺烧香拜佛,祈保平安进财,俗称“过八寺”。由于人员流动多,遂成芦浦街庙会,沿袭至今。庙会时商贾云集,街道摆满地摊,竹木器、铁器、土特产品等日常生产生活用品五花八门,人们从四面八方过来赶集,街上人流拥挤,热闹非凡。当地民间还搭台请戏班前来演戏三天三夜助兴,盛况空前。今江南垟公路四通八达,过八寺改用巴士运载善男信女。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龙港城市高速扩张,很多芦浦人搬迁到龙港城区发展,芦浦老街逐渐萧条。2006年1月23日,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苍南临港产业基地开工典礼在芦浦启动区举行。该产业基地规划总面积32平方公里,范围包括江南海涂围垦区2894.66公顷,和产业基地启动区旱地及废盐田266.67公顷。随着大批有一定规模的工厂落地,芦浦废弃盐场成为工业园区,有很多外地打工者就近居住在芦浦镇域内,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就近到芦浦老街采购,芦浦老街又略为繁华起来。今老街和新街商店还有不少,包括3家药店和应化安的百货商店,还有一家有一定规模的超市。街上原有3家骨伤科诊所,现有2家搬迁到龙港,还剩下林福耿1家在县后街开设。芦浦老街上的超市(杨道敏摄)芦浦老街上的时装店和药店(杨道敏摄)芦浦老街地处芦浦和县后交界处,以杨姓居民最为集中,但芦浦老街经商的杨姓并没有明显占据多数,应、叶、苏、冯、薛等姓经商的也不少。(四)芦浦老街的现代化改造
芦浦老街的现代化改造首先是两条小河的填没。芦浦老街东面和西面原来都各有一条四五米宽的小河,其中西边的芦浦新街西侧房子都靠河而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因为河水污染,加之为了拓宽街道,这条小河被填,变成街道,小河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尽管街道变宽了,房子变高了,但老街的味道没有了。现在的芦浦老街居民反思,这2条小河还是不填的好,这样水流更加通畅,环境更加优美。古人每挖掘一条河流,都是有其道理的,不然的话,不会花大本钱、下大力气去干这活。现在老街东边的小河也不见踪影,河上的十板桥仅剩下一个模型,原件只有2块桥板尚存,其他都是水泥构筑。芦浦老街上的摊点(杨道敏摄)2024年6月29日,我在芦浦老街转了一圈,发现芦浦老街经过改造,变化很大,也非常漂亮。据说投入上亿元资金进行了大手笔建设,一些老街变成了现代化欧式格局。唯独还没有改造的一些老宅还是原汁原味。当地居民纳闷:“为什么好好的中式老街,非要改造成欧式建筑外观呢?”一些街中还挖了水池,养了鱼。因无人打理,水池又不与外界河道连通,很快就变成了一潭臭水池,鱼也早已死光。可见街上的水还是活水好,为有源头活水来。芦浦濒临东海,在江南海涂围垦之前,曾有广阔的海涂,盛产海鲜,蛏子、沙蒜子(海葵)、箸头鳟、斓鲋味(跳鱼苗)、油鳝、香螺、软壳蝤蠓、沙鸡(海鸟)、海蜈蚣(沙蚕)、血蛤(青蚶)、丝蚶(泥蚶)等,除蛏子外,皆产量稀少,甚至唯此独有,本土蛏子、沙蒜烧粉干、油鳝、箸头鳟是这里的四大名菜,特色名菜还有斓鲋味(小跳鱼)、沙鸡等,让吃货们吃了终生难忘。芦浦人除了大规模养殖蛏子外,赶小海的人也很多,收获的海鲜马上提篮到芦浦老街出售,鲜味十足,且价格便宜。2003年10月20日,苍南县江南海涂围垦工程在龙港新美洲破土动工。该工程穿越龙港、芦浦、舥艚三镇,围区面积4.37万亩,工程总投资10.1亿元,从此,芦浦涂头货数量大减,油鳝、箸头鳟已不见踪影。芦浦老街的酒店都不大,但烹饪涂头海鲜却与众不同,很有特色,吸引钱库、龙港甚至灵溪等地的美食家前来品尝。(一)芦浦老街的海鲜
蛏子。是芦浦的大宗海鲜,也是浙南百姓餐桌上的日常美味佳肴,曾远销浙南闽东,蛏子干甚至远销海外。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东门垟人杨以刚受沙坡人养蛏子启发,从平阳育婴堂索回东山海涂600亩产权,开始试养蛏子。他从沙坡请来养蛏能手指导,并进行推广,村民竞相养殖,使东门垟村成为全县最有名的养蛏专业村。到20世纪40年代,东门垟蛏子养殖户达150余户,养殖面积达900余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东门垟蛏子放养面积不断扩大,养殖海涂从东山至琵琶山涂头,有近万亩面积。南宕村也是远近闻名的蛏子养殖专业村,芦浦、鉴后垟、石路、林家院等村也有一定养殖规模,蛏子养殖一度成为芦浦三大经济支柱之一。2003年,芦浦养殖蛏子7010亩,年产量6433吨,占全县一半左右。芦浦蛏子一般亩产3吨,正常年景1元成本可获利30元。蛏子丰收(应重庆摄)蛏子从放养至起捕,短则6—7个月,长则15—16个月。期间要每周至半个月对蛏畦进行整理,称“赶涂”,这样蛏子正月播种,盛暑可收。捕捉蛏子很辛苦,需骑上长1.7米、宽25厘米的木制泥遢,戴上布制手套,一只一只从海涂下面(约50厘米)捉上来。蛏壳锋利如刀,如果不带手套去捉,一潮水下来,往往弄得十指俱伤,足见盘中蛏,只只皆艰辛。芦浦蛏子以个大、肉嫩、味美而在温州市场上久负盛名。又以逃入畦沟中、2年以上自然生长的老蛏个头最大,肉质最肥,味道最美,可惜数量不多,很难买到。21世纪以前,芦浦盐田沟中因为营养丰富,蛏子生长特别快,又大又肥,又以夏季最为肥美,这是吃蛏子的最好时令。蛏子烹饪方法多种多样,通常做法有煮、炒、拌、烧、焗等,爆炒蛏子、铁板蛏子、水煮蛏子、清蒸蛏子、蛏子丝瓜汤、盐焗蛏子、清炒蛏子、辣爆蛏子、锅贴蛏子、豉椒蛏子、油炸脆皮蛏子等,都十分美味。一些食客感觉从市场上购得的蛏子总不如芦浦的好吃,这里有一个奥秘,即芦浦蛏子不能放在淡水中清洗,而要放在淡盐水中清洗,这样烧出来的蛏子就能做到原汁原味。蛏子干是芦浦大宗水产干品,年加工鲜蛏子曾达8000多吨,主要集中在东门垟、南宕、芦浦第五份,以东门垟村产量最大。每逢收获季节,养民将一时卖不掉的鲜蛏子肉加工成蛏子干,销往浙南闽东及台湾、东南亚一带。腌制的蛏子咸则主销瑞安、文成、泰顺等山区。期间,外地客商纷纷来此收购,人声鼎沸,灶火闪烁,东门垟、南宕成了“不夜村”。沙蒜子。有大沙蒜和小沙蒜之分。小沙蒜学名小神侧花海葵,栖息海涂上。其貌不扬,却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以前海洋污染少,芦浦沙蒜子产量高,价格不甚贵。现在捕捞量大了,产量越来越少,价格上涨,一般工薪阶层难以问津。近年来,芦浦渔民经常结伴去瑞安、乐清海涂捕捉沙蒜子,带回芦浦集散,有商贩送到钱库、龙港等酒店出售,使之位列宴席名贵海产品行列。美食方法有煮、煎、炒等方法,其中沙蒜煮粉干是芦浦名菜,味极鲜美,吃后难忘。大沙蒜学名太平洋侧花海葵,生长于海水退不干的海涂下尺许,捕捉时凭脚踩踏的感觉去捕获,块头比沙蒜子大几十倍,本地大沙蒜食法与外地不一样,先将大沙蒜洗净,用开水烫一下,使之收缩变硬,切块,放入调味的汤水中煮熟即可。大沙蒜味道不及沙蒜子,但价格比沙蒜子便宜。油鳝。学名尖吻蛇鳗,属鳗鲡目、蛇鳗科,俗称油筷、油绳等。因其幼鱼形状像引线,芦浦蛮话称“油芯”,是一种生长在近海滩涂上的暖水性小型海鳗。口下位,体型棍棒形,体侧无暗色带。样子像黄鳝,但更细长。一般体长28—43厘米。与一般海鳗不同,油鳝少骨刺,多油脂,烧煮后汤里浮油,味道鲜美无比,入口即化。21世纪后,因产量逐年下降,价格节节攀升,2018年一公斤价格为200元以上。将油鳝剖腹洗净、切段,汤中加姜末、料酒、香菇、肉丝等辅料,用高压锅烹饪十多分钟即可。箸头鳟。顾名思义,即像筷子粗细、长约寸许的小鳟鱼,生于近海,味佳,是芦浦四大名菜之一。21世纪初开始,由于海洋污染,加上东塘围垦,芦浦箸头鳟产量逐年减少,现几近绝迹。烹调方法:将箸头鳟洗净红烧,放点大蒜叶,味道鲜美。弹涂鱼。又名跳鱼,俗称斓鲋,以花斓(大弹涂鱼)最为珍贵。斓鲋味为弹涂鱼的幼苗,是芦浦四大名菜之一。由于江南海涂围垦,与箸头鳟一样,斓鲋味近年来数量也越来越少,价格节节攀升,一般人不敢问津。香螺。学名福氏乳玉螺,外壳斑斓耀目、体形圆胖而厚重,水煮后用牙签挖食,味道鲜美。也有先将螺肉挖出炒大蒜红烧的,均是美味佳肴。血蛤。学名青蚶,产量稀少,外形较丝蚶小,外生黑绒毛,肉嫩,血水比丝蚶多,含铁多,营养丰富,是妇女坐月子首选佳肴,营养价值胜于丝蚶。《本草纲目》载:血蛤味甘性温,除补血外,还可润五脏、健胃、清热化痰、治酸止痛。不宜多煮,宜快速烹制,否则老涩难嚼,寡淡少味。小英蛏,俗称银青夹,栖息于潮间带和浅海底泥沙中,芦浦近海滩涂分布广泛,有一定产量,鳌江口滩涂潮间带和浅海底泥沙中,夏天时产量较大。与人们养殖的缢蛏不同,它的个子长到3厘米多,即不再生长,但味道比人工养殖的缢蛏更为鲜美。这种小蛏子加一点小葱和盐巴烧汤吃,便会壳肉分离,味道极为鲜美。(二)芦浦老街的炒米糕
1992—1993年,我在芦浦工作的2年间,芦浦炒米糕还默默无闻。时过30年,芦浦的炒米糕居然做成了品牌。我在芦浦老街转了一圈,发现有四五家这样的商店,广告做得最显目,店面也最大,一般都有两三间铺面,有杨氏的,有薛氏的,有应氏的,又以春节前夕生意最好。以前过年前,家家户户请糕点师傅来家中制作炒米糕。芦浦老街薛家以前开南货店,春节前都雇佣糕点师父来店中制作炒米糕。老街上的杨源利南货店、应仁汉、应大盛、杨广源、金其更和金其增兄弟都会制作炒米糕。现在居民春节前大多到市场上购买,这就为炒米糕作坊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机遇。与众不同的是,芦浦炒米糕油性更足,吃起来更香。芦浦新街炒米糕店(杨道敏摄)
(三)芦浦老街的肉饭
肉饭是芦浦老街的独特美食,21世纪以来才出名。其用米讲究,先将香米淘洗后蒸煮,另将猪里脊精肉切成肉碎,用油炒至半熟,加入切碎的红萝卜、茭白或盘菜、香菇末一起翻炒至熟,然后倒入煮熟的米饭搅拌均匀即可。芦浦肉饭晶莹剔透,红白相间,色香味俱全,类似于扬州炒饭(有青豆)。芦浦肉饭不拌青豆,2011年5元一碗,2018年初10元一碗,搭配一碗紫菜蛋花汤,价格不贵,吃饱又吃爽,受到工薪族的青睐,如今也是“外卖”的主打品种,近年来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品牌,在钱库、龙港等地均可看到挂着“芦浦肉饭”招牌的连锁店。随着芦浦老街边上的江南梦园的开园,现在江南梦园所在的华中村都开有分店,是很多到此旅游者的最爱。生意最好时,华中村的芦浦肉饭一天就卖了1300多碗,老板心里乐开了花。平时,芦浦肉饭的外卖生意也很不错。小店需要3个人配合,才能正常运营。炒制芦浦肉饭(杨道敏摄)
参考资料:《千年古镇话芦浦》,杨乃琦编著,中国文献资料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杨道敏,生于1963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历任苍南县委办公室新闻信息科科长、龙港镇宣传委员、苍南县委党校副校长、苍南县文联副主席(主持)、苍南县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主任,现为苍南县政协三级调研员。著有《走遍苍南》《苍南历史文化现象》,《苍南名山》,主编《钱库镇志》《岱岭畲族乡志》《浙江文史记忆·苍南卷》《苍南百年老校》《苍南状元》《苍南历史文化村落》《苍南美食》《苍南地名溯源》《话说苍南》《苍南老宅院》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