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凯治水的传承及对温州发展的贡献

文摘   2024-12-13 19:58   浙江  

周凯治水的传承及对温州

发展的贡献

周凯治水图(苍南桥墩周凯纪念馆藏画)

周凯(约263—300),西晋时临海郡的治水英雄。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周凯,字公武,世居临海郡之横阳。生而雄伟,身长八尺余,发垂至地。善击剑,能左右射,博文而强记,家贫,躬耕养父母。……时临海属邑,曰永宁、曰安固、曰横阳,地皆濒海,海水沸腾,蛇龙杂居之,民罹其毒。神还自洛,乃白邑长:随其地形,凿疏之。遂使三江东注于海,水性既顺,其土作乂。永康中,三江逆流,飓风挟怒潮为孽,邑将陆沉。神奋然曰:吾将以身平之!……俄而水势平,江祸乃絶。邑长思其功,号其里曰平水里,建祠尸祝之。” 

周凯纪念馆(郑宗钰摄)
 从以上记载可知,周凯世居横阳县平水里(今苍南县桥墩镇),向邑长建议利用地形、开河疏导,成功治理了“三江”(永宁江、安固江、横阳江)水害;在永康年间的一次飓风灾害中,奋勇抗洪而献身。
治水行动三江流域
传承千年
周凯治理温州三江水害,距今已1700余年。此后,三江流域的治水行动从未间断。概略地说,唐代及之前,在滨海关键部位筑堤塘、建陡门;两宋期间,主要河进行全面整治;明清及之后,着重固埭建陡,进行细化管理与综合利用。
   (来源:周凯治水文化专家群)
1、周凯筑堤防海潮、挖塘疏内涝,修建温州史上第一条海塘与塘河,成为晋代温州滨海治水第一人。
温州单国方先生在《塘河与平水王周凯》文中记述,“平水王周凯修建温州史上第一条海塘和塘河。”这条海塘与塘河在哪里?温州翁锦武先生主编的《塘河水》一书给出了答案:“今天的温瑞塘河,在宋时称为南塘。它从温州的会昌湖出发,一路向南,在瑞安入海。它既是温瑞平原上第一道古海塘,也是温瑞塘河东侧大堤。”

推荐阅读链接

雷必贵 | 求学回忆录
➤ 林立谨 | 苍南母亲河,横阳支江的前世今生
此说可有史证?瑞安“石岗陡门”便是实证之一。三国吴赤乌二年(239)析永宁县罗山南境置罗阳县,为瑞安建县之始。明嘉靖《瑞安县志》(卷二)说石岗陡门“自建县即有”。石岗陡门是位于南塘河中部最重要水利调节陡门,既然在三国时即有,那么有理由相信它的建造时间或许更早
  康熙《皇舆全览图》之温州府及其周边

(陈朔摄)

单国方先生的文章引用南朝宋人郑缉之所撰《永嘉郡记》的记载:“帆游山,地曾为海,多过舟,故山以帆名。”印证当时该地已经成陆,且塘河航运频繁;又引用南朝宋初永嘉太守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诗》诗句——“杨帆采石花,挂席拾海月。”印证当时的帆海是浅海。其实,温瑞塘河河道最早原是古老瓯江的南向支流,河道以外是一片浅海区。由此断定塘河应修建于东汉至东晋期间,推测塘河的修建应该在温州置郡(323)前,并且是由沿海聚落村居随海涂地形不同各自所垒筑的“散塘”,统一修筑加固并连接海塘形成闭合圈,打卡疏通原有河道、排除内陆涝水而形成温州史上最早塘河。

温瑞塘河南连瑞平塘河,长达百里,唐宋时因河中盛开荷花而被称之“百里芳”。东晋时王羲之(303361)曾任永嘉郡太守,南宋《方舆胜览》卷九“百里荷花”条引郡志:“自百里坊至平阳屿一百里皆荷花,王羲之自南门登舟赏荷花即此也。”唐人张又新还赋诗记王羲之出游,这也证明东晋时温瑞塘河已经存在,并且塘河之间航运畅通。

小南门河轮候客室(承载温瑞塘河水系运输、朱家兴摄、复制于《温州老照片》)

2、唐会昌四年(844),温州刺史韦庸开凿会昌湖,引瞿溪、郭溪、雄溪入湖,南面导流入温瑞塘河,北面河道绕城注入瓯江,实现旱涝兼治,达到防洪、灌溉、交通的综合效益,开从源头系统整治塘河之先河。

据学者研究,两晋时期温瑞平原已基本成陆,北方人口的南迁,农耕规模的扩大,拦海围垦成为获得土地的主要手段。北宋熙宁年间,在温瑞塘河以东已新成陆约5公里,于是又新建一条走向大致与温瑞塘河平行的海塘,北起石岗,南至东山,南宋后向北延展至场桥、梅头。因始建于熙宁元年(1068)故名“熙宁塘”,是温州第二条海塘和塘河。两条塘河中间的成陆地便用于新居民的聚落和耕作,失去拦海功能的老海塘成为民间道路,塘河则可蓄淡灌溉和通航运输。

按照温州沿海的地理状况,南北走向的海塘(堤),外(东)侧抗海潮,内侧护塘河;东西向的自然河流与南北向的塘河垂直交汇,就形成拦海、蓄淡、灌溉、航运等多重功能。随着千百年来海塘一次次东移,道路、桥梁、陡闸的配套,人居村落、耕作地块也不断扩展,逐渐形成了棋盘般的地理格局。

3两宋时期9601279)大力浚河修塘,重建毁圮陡闸,温州塘河进行全面整治

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叶适(11501223)的《东嘉开河记》,记述了当年塘河淤积及疏浚的情况:“大川浅不胜舟,而小者纳污藏秽,流泉不来,感为疠疫,民之病此,积四五十年矣。”,淳熙四年(1177),郡守韩彦直“即用州之钱米有籍无名者合四十余万,益以私钱五十万,命幕僚与州之社里长,募闲民为工一万三千有奇,举环城之河东以丈率者二万三百有奇,……毕事,……水之集者,深漫清沘,通利流演,虽远坊曲巷,皆有轻舟至其下。”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温州知州沈枢主持疏浚温瑞塘河70里工程;十四年,沈枢率永嘉、瑞安两县民众修浚温州城区至南塘河,疏浚后南塘河支流旁伸,四通八达,形成河网,使塘河两岸成为温州粮仓。

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陈傅良(11371203),淳熙十二年(1185)撰《重修石岗陡门记》,文曰郡丞赵㞦景仁行县,与令朱素履常隐士林石介夫赋诗纪事,则有观石岗陡门之作。……然诗不著其所始,则有门旧矣,不知其起何时也。……余为儿时逮见父老多喜道陡门事,盖门始附穗丰山南址。《瑞安市地名志》则详细记载了石岗陡门的建筑结构:“由泄放闸门与行人桥组成,闸门跨度13.4米,四孔。……闸门石柱方形,边长0.6米。行人桥跨度相同,亦四孔,宽2米。”“原陡门在穗丰山以南,因距海远,放泄不效,后迁筑今址。……主簿石宜翁以钱七十万,邑令刘龟从又劝得民钱六十万,县自助致五万,进行大规模重修。”记述石岗陡门的历史旧事和证实重修陡门的真实。
瑞安石岗陡门(陈友义摄、复制于《瑞安地名志》

温瑞平原河网交织,浚河修桥工程不断。明嘉靖元年(1522),修筑南塘桥梁47座;嘉靖三十三年(1554),瑞安县令刘畿曾倡筑南塘,十年后县令朱霑捐俸浚河;万历七年(1579),瑞安县令齐柯曾修筑东湖,积土成拱瑞山;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瑞安县令周鼎疏拓县城东北河道,引集云山诸水入河;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邑人洪守一捐资并发起修筑东门至帆游沿河堤塘40余里,修建桥梁50余座。

4、西晋太康四年(283,析安固县南横屿船屯地置始阳县,不久改横阳县。横阳江流域治水行动,《平阳县志》多有记载:

梁乾化四年(914),吴越王钱鏐开凿江南内河,一条从荪湖北上至直浃河,一条从荪湖南下至将军岭脚。

宋代建炎间(11271130)又开凿江南内河,一条从钱库向北到江口,一条自钱库向南至金乡河头;绍兴十五年(1145)太常博士吴蕴古筑万全沙塘陡门七间,受益农田4000余顷;嘉定元年(1208),县令汪季良偕乡民林居雅,于巴曹筑阴均埭及陡门;嘉定五年,郡守杨简筑下涝、塘湾、江西、楼浦、萧家渡和河上浦(今新陡门)6座陡门;淳祐七年(1247),乡民郑廉仲筑浦南西塘(县城南夹屿桥至钱仓);宝祐间(12531258)江南乡民筑白沙塘(下埠至白沙)、东塘(下埠至巴曹斜溪),以防海潮入侵。

元代延祐五年(1318),知州张仁方郡守赵凤仪发起自黄浦南岸筑塘至楼石(流石),名为护安堤,俗称西塘。

明清之后,平阳县域官民治水不停。明嘉靖二年(1523), 知县叶逢春、县丞唐祐筑万全塘,长1.2万余尺,受益农田4万余顷;清雍正元年(1723),经总督觉罗满保勘视倡捐、四任知县按田劝捐,修筑归仁乡于山、沪山下庄及灵溪渡龙诸陡门,历十年始成;乾隆十五年(1750),官府寓赈于工,修筑仙口、宋埠、江口土塘,增筑白沙内塘,重建沙塘陡门;乾隆三十四年(1769),知县何子祥创开新渠自埭头至钱仓,将钱仓河与西塘河连接,以利交通和灌溉;翌年,何子祥又在钱仓创建东垟陡门,修筑奇石陡门;在鳌江重建江口陡门(五福陡门);在南湖重筑崇德陡门(南湖陡门)。民国2年(1913)疏浚南港河道,经三年告成。民国24年(1935)象港、白沙等5个乡联合组织水利公会,兴修下埠东塘陡门。

据有关统计,温州历代旧志记载,三江流域光陡门就兴建182座,其中平阳(含苍南)64座。新中国成立后,水闸建造技术不断改进,全市现有大中小水闸458座,计651孔,闸孔总净宽1748.9米,总共过闸流量达11594.6立方米每秒。

上述情况足以说明,三江流域治水传承千年不断,治水事关国计民生,行政要务之一,也是民间百姓祈求,官民同心协力治水的事迹,终将载入史册。

治水理念在实践中演变发展

纵观温州地区治水的粗略历史,可以看到治水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演变发展,经历过若干阶段与过程,逐步趋于合理、科学、有效。

西晋时周凯治理三江流域,《弘治温州府志》的记载是“随其地形,凿壅塞而疏之,遂使三江东注于海。”可见最初的治水是通过疏导的方法,因地就势,凿河(俗称塘河)排涝,同时以凿河之土筑堤(俗称塘堤)拦潮。从史志所记“周公乃疏凿而通之,于是潮汐有节……”文字判断,当时海塘已经建有陡门,才可能做到调节潮汐,防潮入侵,排出涝水。这些应是滨海治水的初始阶段。

其二,唐会昌四年(844),温州刺史韦庸筑湖十里,引瞿溪、郭溪、雄溪諸水入湖,南面导入温瑞塘河,北面注入瓯江,形成河道通江达海的状态,做到蓄、排结合,实现旱、涝兼治,这是治水理念上划时代的进步。这种治理方式传承至今,即是当今仍在采用的“上蓄、中疏、下排”的治理方式。

自瓯江河口南岸到飞云江河口北岸,不断淤积的新陆地逐渐向东延伸。随着人口聚落、集镇形成、土地需求扩大,每隔一定时期,就会在新形成的海岸线旁筑海塘围垦。塘堤外侧(东侧)防御海潮,塘堤内侧因取土筑塘而衍生出塘河,用以排涝。滨海淤地在不断扩大,挖河建塘也一轮轮重复。新海塘(堤)建成后,老海塘(堤)便作为南北通行的民间大路,内侧的河道(塘河)便成为畅通舟楫、蓄淡灌溉的内河。滨海塘河工程已经由防潮、排涝发展到拦海蓄淡、兼用灌溉、航运,取向防洪、排涝、灌溉、航运等综合利用效益。可见治水理念已经从单一水利功能向多种社会功能发展,这当是发展过程之三。

第四,塘河工程逐步走上综合整治,规范管理。早在明清以前就有此类例证,当是塘河制度化管理的雏形。如唐代会昌湖的开凿,是从源头进行系统整治塘河的开端。宋元祐三年(1088),温州城区谯楼前五福桥刻碑置《永嘉水则》,明确各陡门用水、启闭规则,统一合理调度,控制河道水位,是温州塘河最早水资源调配制度细则。清同治二年(1863),永嘉知县陈宝善为治理虞师里一带河道立《疏治河道示禁勒石》,碑文细列温瑞塘河保护条约,共八条。其内容有:“毋得私用砖石叠砌以阻来源,近湖处所不准挖造坑厕并开沟倾注秽水,各剃铺盥水、酒食铺泔水及一切瓦片、石块、污秽不洁之物不得倾弃湖内,湖岸树桥不准数间连接上用板屋搭盖”等,这些规定内容切实,并有可操作性。

第五,现代治水理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变化、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如统筹规划、系统治理,“五水”共治、标本兼治等。当今,还探讨“水利+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从本世纪初开始,温州三江流域各级政府组织民众“五水”共治,疏河清淤、截污纳管,强力治理水污染;清除垃圾,搬迁畜舍,改造生活环境;加大社会公共设施建设,扩大绿地,建设公园,方便百姓休闲活动;还辅之河道养护、生态调水、宣传教育以及实行河长管理责任制等措施,使塘河之美重新显露,滨水景观小品遍布三江平原。

以周凯故里古平水溪(今横阳之江)流域为例,苍南县以“平水安澜、润泽苍南”为水利工作主旨,近年投资12亿元,加固堤防,完善配套,对横阳之江两岸滨水空间进行景观提升,打造了“百里平水公园”,并纳入苍南县文旅融合发展规划纲要。通过挖掘沿江乡土文化,建设周凯纪念馆,重建松山平水桥(桥墩门大桥),打造碗窑、矴埠、莒溪等沿江、沿溪山水文化村落,探索水利工程拓展社会功能、发挥综合效益,促进沿江乡村开发全域旅游、创建特色品牌的路子。温州地区保护水资源、利用水工程、发掘水文化,促进地区创新融合发展的态势,由此可见一斑。

咸丰间所建桥墩门大桥(原名松山八角桥、平水桥,陈超提供照片)
周凯治水对温州发展的
历史性贡献

温州地区地处沿海,台风频繁,又是强潮区域。周凯在古代那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顽强拼搏,不惜牺牲自己,率众治水成功,对温州地区的发展做出历史性贡献。

首先,周凯率众治理温州三江及滨海淤地,改变了当时滨海“海水沸腾、蛇龙杂居、民其毒”的恶劣生存环境,也使受海潮侵袭的盐碱土壤得以改良成为宜耕之地,促进了温州先民的聚落及农耕文明的发展,为析地建郡创造自然地理及经济社会等基础条件。明代《弘治温州府志》对此做了结论性记载:“瓯郡三江,曰永宁江、曰安固江、曰横阳江,自汉有之。濒江为三监,至晋横山周公乃疏凿而通之。于是潮汐有节,境土始辟,生齿日蕃,遂改邑为郡焉。”

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析临海郡南部地置永嘉郡,治在永宁,辖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这是温州建郡之始。州郡行政区的建立使温州有了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有利激发内生动力,成为温州发展的历史转折点。尤其是该时期恰逢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史称“衣冠南渡”;温州“冬月地常暖少寒”(《图经》语)的良好气候条件,非常吸引人口入迁;三江流域修筑海堤、衍生塘河,构成了水陆交通网络,便利人口流动和物资交换,有力促进区域繁荣发展。

其次,周凯建筑海塘,外(东)侧抗御海潮侵蚀,内侧衍生塘河排涝蓄淡,这种治水方式契合了温州郡城水系与滨海淤地的自然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尤其是东西向的自然河流与南北向的塘河垂直交汇,对温州郡城山傍水绕、河坊交织、一坊一渠、水陆通达的山水城市格局的形成,有着最原始的框架蓝图作用。

据《弘治温州府志》记载:“府城晋明帝太宁癸未元年(323)始建,……见数峰错立,状如北斗,故名斗城。……凿井二十八以象列宿。街巷沟渠,大小布列如井田状。宋、齐、梁、陈、隋、唐因之,后梁开平(907—910)初,钱氏增筑内外城,旁通壕堑。”后世通过不断扩容修整、城坊建设和环境美化,古城外有护城河,城内一街一渠,水道交错;居民房屋临水而筑,前街、后河;街巷、河渠、桥梁,互相连接,《永嘉县志》载城内有桥142座、城外40多座,形成水陆交通网络,使温州具有典型的滨海山水城市特征。

第三,因治水而衍生的塘河文化,是孕育以“事功”“功利”之说为核心内容的永嘉学派的源泉,在千百年的演进中形成了温州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格与品质。

“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存环境孕育环境中人的生存智慧与品格。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温州是伴随着塘河成长的城市,塘河具有运输、水利、起居的实用功能,温州人性格中便少不了“实用性”特征。明清之际的黄宗羲说过:“永嘉之学,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永嘉学派的“事功之学”,强调“道不离器”,奉行务实、实用,以民为本,“通商惠工”,主张“以义和利,不以义抑利。”这其中不乏温州人在这座滨海山水古城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中获得的生存智慧与心灵感悟。

塘河水平和文静,永嘉学派著名学者叶适所说“水至于平而止,道至于中庸而止矣”,或许就是因塘河之水的品格有感而发,推崇明理、包容、和合。但是水一旦动起来就是另一种状态:或是滴水穿石,锲而不舍;或是从容环绕,圆滑平顺。温州是千年滨海水城,水的品格也深深融入温州人的灵魂,为了生存、发展和未来,敢想敢干敢闯,走遍四海五洲,彰显着温州地域文化的特征和温州人精神。

第四,周凯筑堤御潮、衍生塘河,上蓄众流、下捍潮卤,初创因地就势、疏堵相辅相宜的科学治水理念,成为后世滨海治水的基本遵循;出身布衣、僻壤,心系三江流域,为民治水除害而顽强拼搏献身,其思想品格是温州人精神的最古老展现。周凯也因此成为土生土长的温州民间信仰神灵,至今还在传递民间信俗的正能量。

周凯治水除害的事迹深得百姓景仰,朝廷也屡加封赐。《弘治温州府志》记载:“神初封于唐,为‘平水显应公’。寻升王爵,赐衮冕赤舄。宋累加‘通天’、‘护国’、‘仁济’之号从祀郊壇,兼赐‘仁济’(以)为庙额。元复加以‘威惠’,进号‘大和冲圣帝’,遂易庙为宫。逮入国朝,壹以诚祀神。……诏礼官定议为‘横山周公之神’,仍命守土臣岁修祀事。”该志称永嘉郡负责祀事的命官,可以考证到的自陈毛喜(516—587、永嘉內史)到元左达纳失里(?—1350、温州路总管),共有一十三位。《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八十五)中列入国家祀典的温州宫庙仅有四座,“温州仁济庙·祀晋郡人周凯”是其中之一。

龙泉县宝溪乡溪头村平水王庙(丽水学院蓝法勤摄)   

西晋时期,温台处三府同属临海郡,因此平水大王周凯庙遍布于三府之境。一般认为,平水大王信仰以沿海的温州府和台州府最为典型,据当代民间相关调查,永嘉县登记在册的平水圣王庙有80余座,其中楠溪江大源沿岸有30余座。但是处州(今丽水)虽深处山区且无潮水之害,却有诸多平水王信众,单遂昌县就有平水大王庙13座,远在瓯江上游靠近福建边境的龙泉县宝溪乡溪头村,也有一座规模不小的始建于明朝初年的平水王庙(2013年修缮)。显然,周凯治水的事迹、贡献与精神,早已深入浙南百姓的心中。


参考文献:
  ①《塘河水》翁锦武主编  西冷印社出版社  2013年4月版
  ②《塘河与平水王周凯单国方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学报第7卷第4期
  ③《周凯:西晋温州治水第一人》林立谨中国水利报》2022-06-30
  ④《传承先民治水精神,创建‘平水’文化品牌》林立谨中国水利报》                                   2023-4-20
  ⑤《温州文献丛书·弘治温州府志》明 王瓒 蔡芳 编纂 胡珠生校注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
  ⑥《平阳县志》郑立于主编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

  ⑦《瑞安市地名志》杨作雨主编 1988年第一版(内部资料)瑞安市印刷厂

   

 作 者 简 介


雷必贵,1946年出生,畲族,浙江苍南县桥墩镇人。苍南县政协原主席,浙江省畲族文化研究会理事。著有《苍南畲族的源流与分布》《苍南畲族习俗》《苍南畲族民歌》乡土桥墩门等。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表,特此鸣谢!

往 期 文 章 推 荐 阅 读 

 (点击下面标题接)

  读志看图话松山,千年古镇桥墩的历史

苍南桥墩区域明清时期的关寨台堠

雷必贵 | 求学回忆录

雷必贵 | 苍南畲族婚姻礼俗


  您知道古代从钱仓乘船可直达桥墩吗?您知道古代潮水可涨到桥墩吗?


  1960年桥墩水库垮坝后,重建桥墩集镇始末


  雷必贵|玉苍山风景区的开发过程


雷必贵| 探寻《鹅峰书院》遗址


  雷必贵|桥墩的明清古道与驿铺

您知道苍南茶叶悠久的历史吗?1915年洪锦春茶叶获美国旧金山世博会金奖,1929年吴源发茶叶获首届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优等奖


  治水英雄周凯的故事
   涉畲碑刻探秘


  日寇过境桥墩暴行纪实

  南渡耀孤忠  千古大义士一一南宋爱国诗人林景熙
  寻找林景熙故里—平阳林坳里
  六岁能写诗作对,清代苍南观美这位神童有多牛?
苍南有个小山村,两兄弟曾为元代著名的诗人,父亲为南宋进士

民族英雄林则徐与平阳的渊源

苍南的邻居一一福鼎什么时候建县?从哪里分置而来?什么原因促使福鼎建县?
林立谨 | 苍南母亲河,横阳支江的前世今生
  您知道平阳建县千年发生了什么大事吗?请看平阳千年大事记
平阳县(平阳、苍南、龙港)历代人口状况
平阳历代县官名录(晋至民国)




乡音乡语
乡音、乡土、乡情,致力乡土文化传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