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仙居桥头街
文摘
历史
2024-05-08 23:58
浙江
提示:请点击上方▲ 乡音乡语 关注公众号
苍南仙居桥头街
仙居大桥(陈云潮摄)
一、庙会举办促使仙居桥头街的形成
苍南县钱库镇仙居片区仙居桥头街位于安居村东部,东南两面临河,仙居大桥(俗称仙居栏杆桥)这座粗大厚重的花岗岩石质栏杆桥,是连接仙平村(仙居自然村前岸)和安居村(仙居自然村后岸)两岸唯一的交通桥梁,也是仙居自然村的中心点,村里太阴宫、陈氏宗祠等主要公共建筑都设在大桥的两头,从而为仙居桥头街的形成打下了基础。仙居桥头街东边隔着一条小河,有一座仙居太阴宫,是当地百姓拜佛念经之地。与全国各地不同,江南垟一带的龙舟于四月初一开殿门祭神后即开划。相传元末明初,江南垟瘟疫流行,处州(今丽水)龙泉有一位心地善良的圣女化身民女为民治病消灾,救苦救难。四月初一,她搭乘一只小舟至仙居长垟四叉河口,突然失足落水,仙居村民击鼓呐喊打捞,不见人影,却捞得一只香炉,将之立为龙舟佛(昭报夫人),号称“圣母”,于是仙居自然村便有了一种叫“龙船母”的龙舟,在各地龙舟竞渡时专门用于整饬划龙舟秩序,以防止江南垟龙舟竞渡中很容易发生的宗族械斗和帮助化解其他地方在划龙舟中出现的怪事,保证地方太平。仙居太阴宫擂鼓开划龙舟后,江南垟其他村庄才能陆续开划龙船,在早年成为定制。
仙居学前街(陈云潮摄)仙居养绿萍历史悠久,约在明末清初,一位仙居农民农闲时在福宁府(今福建省霞浦县)一带经商,无意中发现野生绿萍能够保证稻田中杂草不生,还能肥田,促进稻谷丰收。携带回乡后,在当地发展起种萍养殖业,致富全村。每年农历四月是绿萍种萍丰收季节,四月初一晚上又是仙居太阴宫里的开龙舟鼓擂响时间,仙居地方遂把四月初一定为庙会日,又是“萍福”日,要摆酒祭请地主庙里的地主爷和龙舟佛。并抬龙舟佛外出巡游,全村男女老幼个个参与。有时还要请戏班演大戏,请鼓词先生来唱词,整个过程十分隆重,外地群众也纷纷赶来观看,热闹非凡,年复一年,经久不衰。据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划龙舟时保证平安顺利。因此,早年的仙居太阴宫也是仙居村民们的活动中心之一,人流量较大。
仙居太阴宫内景(陈云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仙居庙会有一段时间因为政策的限制而停办。1980年,国家落实民间信仰政策,仙居公社占用的地主庙物归原主,当地群众集资复修古庙,重立神像,继办庙会。安居村和仙平村“两委”和仙居老人协会考虑到这一天一般是早稻插秧的农忙季节,举办庙会有些不妥,便把庙会举办日延期至四月十五、十六两天定期举行,称“物资交流大会”或“商品展销会”。届时四方客商云集,山货、农具、家具以及木料、竹子,无所不有,各按所划地段展销。赶集群众人山人海,集市上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人声鼎沸;江湖人士前来表演杂技、魔术,商界、地方资助搭台演戏,并开展“排殿”活动,本地和周边的武林高手聚集仙居宗祠戏台,表演自己最拿手的传统武术项目,相互之间切磋武艺,仙居桥头街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从那时开始至今,仙居庙会和“排殿”开展活动45年来从未间断。仙居桥头街不仅是仙平、安居两村中心点,雅店桥和朱家斗两村与此地也仅一河之隔,这四个村都是江南垟闻名的大村,每个村都拥有2000左右人口,合计有居民8000多人,比今天一些山区小乡镇的人口还要多,有一定的购买力,很适宜形成一个乡村街市。很早以前,在仙居栏杆桥北岸就有一二个小店,经销一些本地村民常用的杂货,生意不错。此后,一些本村居民在此建起一二层砖木结构房屋,开店经商,人气渐旺。仙居学前街(陈云潮摄)到我1975—1977年在办在街南仙居陈氏宗祠里的仙居公社中心学校上初中时,不长的仙居桥头街已经像模像样了,村民日常生活和生产用品,在小街上基本能够买到,我们读书的日常用品,诸如簿、纸、笔、尺、铅笔刀、书包等也都能买到。后来,又有村民在桥北的小街桥头附近设摊卖菜,也有附近的渔民将自产的涂头海鲜送到这里出售,仙居自然村和邻近村民常到这里来购买各种蔬菜、猪肉、涂头海鲜等,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逐渐形成了仙居桥头街菜市场。仙居陈氏宗祠大门(李士明摄)1958年,长达24.1公里的方岩至金乡的内河班轮航道开通后,仙居栏杆桥头边上的埠头设有一个停靠点,以供上下旅客和装卸货物。客轮前有60匹马力机动船驱动,后挂载客驳船5至6艘,每艘客位约100人,客多时驳船顶篷上也坐人,晨发夕返,日均客运量约千余人次,这又为仙居桥头街增加了不少人气,这条苍南县最长的内河班轮航线一直持续到1987年龙金公路通车后才停航。二、公社成立促进仙居桥头街的发展
1952年平阳县建立仙居乡,乡政府就设在仙居太阴宫内。1955年小乡并大乡,仙居乡并入芦浦乡。1963年,平阳县从芦浦公社划出12个大队,从新安公社划出3个大队,重建仙居公社(1984年5月改称苍南县仙居乡),辖安居、仙平、雅前、雅后、雅中、柘园、朱家斗、翁处、木桥头、河西岸、龙船埩、十二岱、湖广店、李家垟头、神宫桥等15个大队(今称村),地域面积约8平方千米,人口近2万。并将仙居太阴宫改建为一座二层的公社办公楼,地处仙居公社办公楼西边的仙居桥头街便成为仙居公社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人流量迅速增大,有力地促进了仙居桥头街的发展。仙居学前街(陈云潮摄)仙居公社设立后,公社办公楼东边当年马上配套建设一座很气派的钱库供销社仙居分部8间二层门市部大楼,其中一楼店面全部打通,作为宽阔的营业大厅,靠近门口的地方摆放着货物样品柜台,院子里面还有物资仓库。在计划经济时代,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按行政区域分配。当年政府给村民发的菜油票、煤油票、柴油票、糖票、布票、化肥票、农药票等票证都必须到这里购买,必然会导致人流量的增加,来购物的人也会顺便到仙居桥头街购买一些其他需要的东西带回家,从而促进了当地商业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仙居公社办公楼边上还有一家简陋的打铁店,由一个师傅带着一个青年人在那里打铁,主要打制诸如锅铲、锄头、镰刀、草刀、田岸刀、斧头、柴刀之类的农村居民常用生产和生活用具,并在门口挂出样品,可以出售样品,也可以当场打制,也可以事先定购。公社办公楼边上还建有仙居卫生所,每天都有医生坐诊,门诊室、检查室、注射室、药剂室、财务室齐全。周一至周六上午,一些医生也会背着红十字包,携带最基本的医疗器材和药品,到各自负责的村庄巡回医疗。仙居桥头街附近的仙居卫生院(金子友摄)仙居桥头街南边是规模庞大的仙居陈氏宗祠,小学、初中一贯制教育的仙居公社中心学校就设在这里。那时不像现在,可以择校,必须按照上级划分的学区上学,于是全公社的上千名中小学生就在这里上学,也有一定的消费能力。我在这里上初中时,因为离家较远,中午都在学校吃自己早上从家里带过来的午餐。吃完午餐后,如果天气好,就会和同学一起到学校北面的仙居桥头街上遛跶,看肉摊上的屠夫是不是像《水浒传》中的屠夫那样有水平,割肉分量做到分毫不差?需要文具时就在小街上的文具店里购买。口袋里有钱的同学,也会在街上的小店里买一些吃的东西,以填饱肚子,或解馋。1978年改革开放后,由于当地纺织业快速发展,居民腰包逐渐充实,购买力增强,仙居桥头街商业发展很快。加之当年中央提倡农民离土不离乡,严格限制率先致富的农民进入城镇落户,这就为仙居桥头街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81年仙居公社易址,在桥头街北尽头河边新建了一座带有围墙大院的新办公大楼,接着安居村便沿着桥头街向北延伸,规划建设了一条长达100米的街道,有关部门也在街上建立了仙居信用分社、仙居邮电所、仙居公社综合厂等。在各地银行不多、电话还未进村入户的情况下,仙居信用分社、仙居邮电所每天还是很繁忙的,当年仙居公社已有上千人到全国各地经商,每天都有很多人向家乡汇款,与家人通信。仙居南新街(陈云潮摄)2002年,苍南县消灭庙校合一,仙居中心校也从南岸的陈氏宗祠迁出,在这里建了新校,街上人气更旺。安居村又在街道北首续建一条100多米长的新街,称府前街,所建房屋都是二三层的砖混结构建筑,仅两间靠仙居片区办公楼的是四层楼房。后来又建成了菜市场,仙居桥头街形成了乡村小集市,靠近桥头的地方还有小酒店,天天顾客盈门。1983年至1984年,仙平村也在栏杆桥南岸的陈氏宗祠边规划建设了一条长达200米左右的南新街,通过栏杆桥与北岸府前街连接,共有100多间砖混三四层楼,并有人开起小型超市等商店。虽然街道比府前街更宽,但繁荣程度却不如府前街,毕竟府前街的经商历史更悠久。地处仙居府前街的仙居中心校(林吕杆摄)2011年5月,苍南县撤乡并镇,撤销仙居乡,改为仙居办事处(今称仙居片区),划归钱库镇管辖。由于前来办事的人员减少,加之仙平、安居两村及周边村庄人口大量流入宜山、钱库、龙港等集镇,仙居桥头街因现有居民购买力不足而日渐萧条。2023年底,我重游这条乡村老街时,发现房子依旧,但住户大减,物是人非,一些房屋大门紧闭,一些房屋则出租给外地人居住,他们中的很多人听不懂本地蛮话乡音。2024年5月8日
杨道敏,生于1963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历任苍南县委党校副校长、苍南县文联副主席(主持)、苍南县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主任,现为苍南县政协三级调研员。著有《走遍苍南》《苍南历史文化现象》,《苍南名山》,主编《苍南百年老校》《苍南状元》《苍南历史文化村落》《苍南美食》《苍南地名溯源》《话说苍南》《苍南老宅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