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点击上方▲ 乡音乡语 关注公众号
蒲壮所城全景(金子友摄)
蒲城老街是苍南县马站区域有据可查历史最悠久的街市。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蒲门所城建成之后,入驻官兵1246人。明代中期,因难以防守,壮士所官兵1232人内撤至蒲城,负责守东北二城门,蒲门所城官兵负责守卫西南二城门,城内官兵和家属合计已超过5000人。城外也有相当数量的本地居民。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印行的《温州府志》卷六“邑里·街巷市镇”中,称蒲城为蒲门镇,为老平阳县五大重镇中的南镇。之后的志书街市中均有其名。民国《平阳县志·卷五·建置志一》记载:“蒲门城即旧厦材,有市,旧志称蒲门镇。”从明初至民国21年(1932年)6月,蒲城一直是马站区域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老街开始繁荣,各种商店遍布街市。至清末民国年间,蒲城红酒、白酒、南货等商品开始远销福鼎沿海各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蒲城供销社成立,下设布店、南货店、百货店、副食品店、饭店、农资供应站等。1956年底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组建公私合营商店和合作商店、水产品合作社(小贩)、猪肉销售合作小组等,蒲城街市逐渐萧条。2009年开始,政府投资对蒲城街市进行修缮,在城外建设新街区,把大部分商店搬到城外。随着时间推移,城区顾客越来越少,通常上午9点钟后就收摊。
蒲城老街以明初建城时的米红色花岗岩奠基石为中心点,向东延伸是十字街(长145米,宽4米),向南到南城门为南门街(长142米,宽4米),向西至晏公殿为西门街(长183米,宽4米)。街市主要分布在西门街、南门街、十字街及东门街,其中西门街第四巷以西是柴草市场和农作物苗种市场,十字街口附近是菜市,南门街是猪肉、禽类、海鲜市场。除海鲜随潮水涨落有早、晚两市,其余都是早市,服务于本城住户和周围甘溪、西门外等六七个村庄。街道两边的门店是各种商铺。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后,蒲门东南边滩涂得以逐步开垦,甘溪至东门城下的堤坝筑成,从横阳古道的龙山老路另辟一条小路转到新筑堤上进入东门,大大缩短了路程。由此,东门街口一带后来开有店面70余间,时人称“东门半条街”。当时有蒲门诗人项元生家族在东门街居住和开店铺。还有名扬浙南的一代名伶叶良金(艺名蒲门生)先祖从温州水心入迁东门街并开设典当铺,后又建造3座大宅院。经几世,叶家败落,叶宅一处转卖给南坪人张琴。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蒲门所城建成后,西城门挹仙门成为蒲门所城的正门和主出入口,西门街为明清时期蒲门古镇最热闹的主街区,密布百年老号坊、馆、堂、行。据蒲城供销社退休职工华玉绪回忆:20世纪初,从西门街到十字街,两边排列的老商家号有陈合盛南货店、陈春生药店、陈隆昌南货店、华恒星夹缬印染店、金寿林打锡钉称店、华克鉝华恒茂南货店和棉花行,林长丰酱酒南货店后由供销社开南货店,陈朝华的陈义丰酒、豆腐和布店后由供销社开生产资料店,华锠修的打锡钉称店20世纪50年代改为蒲城供销社,陈昌琴的“新春生”药店后为陈永奉外科店和蒲城邮电所。据蒲城文保会林培初回忆,从20世纪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蒲门镇从西门街到十字街的这些店铺,经营着一些本地的土特产,有“九斤鸡(绰号)”的馍馍、甘正友的继光饼、华小瑞的炉酥、项克升的毛月(当地一种土制糕饼),有甘守脑、潘时汉、金庆多的鱼羹肉羹,金冬园妻的炒蚕豆和粽子,英搜母的煎糯米、馍糍,陈茂迟的九层糕,华志绪的米粉、锅溜,金启顺母的油糍(灯盏糕),以及陈昌春的汤圆、陈朝取的草包饭,还有陈阿丁、华良绪制作的蒲鞋(草鞋),陈耀西、郭世象的寿木店,单照相馆就有金其卿和金心庭两家,周边人家结婚、做寿、小孩上学以及家人团聚合影,都要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上门来,一派喜气盈盈。摄影师金其卿兼营石印、雕塑和书画,为当地的书画名家。继光饼,因便于携带、便于就食、便于保存,为戚继光抗倭立下了大功,而备受民众青睐。旧时,单单蒲城城内做继光饼的铺子就有十多家,一到清明时节便供不应求。西门街至今还保留有古法烤制继光饼的作坊。今陈礼茂一家仍在传承这百年传统手艺,依然沿用木炭烤制等传统技艺,烧烤出的饼面饱满、光滑、呈古铜色,外皮酥脆,饼心却松软如棉,略带咸(甜)味,成为蒲城一带的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食品。20世纪初,南门街有华文绪的华信记南货小食店,杨经绰的杨茂丰布店(后改开南货店),金庆堤的金泰盛南货店,陈阿文的陈福生药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供销社布店),华克庵的华恒丰夹缬印染店,金亦政的酱醋南货店,金东圆的小食摊(后改弹棉花店,后又租给挑鲜社)。南门街尾鱼鲜市场每天中午12点后开市,以区别其他地方的上午街市,经销的海鲜以新鲜和实惠著称。鱼鲜摊位沿街一溜摆开,周边渔村的妇女携带刚刚捕获上岸的小海鲜,自己带个小板凳坐在地上,面前摆着的小桶、小篮子里装的鲜活的小海鲜,有泥螺、阑胡、花蛤、海蜈蚣、小黑螺、文蛤、雀嘴以及各色小鱼小虾等等,因为鲜活且数量不多而很快脱手,因此街尾的市场也总是最早退市。旧日方圆十里的村民都来这里赶集,狭小的街道显得拥挤不堪。以前交通不便,马站沿海渔民家属早上把家人捕捞上岸的海鲜拿到当地市场出售,中午以后上岸的便挑到各村落去卖,当地闽南话叫“打乡”。20世纪7O—80年代,南坪、长沙、三澳和霞关等地专业的挑贩数量达上百人之多。除恶劣天气外,一般每日都有若干担海鲜用人力肩挑到蒲城南门街出售。有的将鲜品加工成腌制品、干制品,再伴以少量海鲜,挑到蒲城南门街叫卖,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少有人从事。南坪村的挑鲜贩主要经营虾皮销售生意,他们和长沙、霞关一带的鱼贩一样,上午在马站、霞关等地菜市场贩卖海鲜,下午在澄海、蒲城等地菜市场贩卖鲜。这些鱼贩做生意有一个传统,即在称足份量后,再抓一些鱼货送给买主,从而在销售地落下了好名声。20世纪初,十字街有金亦梯的金云芳布店、庄伯理的理发店兼营灯笼、郑志侠的郑广顺灯笼和草药店、甘正春的饭店客栈,一年四季迎接南来北往的旅客。华雄绪的华道生药店,华克明的华甡记曲酒行,回生堂的接生婆,都曾闻名蒲门。金业康的小食店后为寿康夹缬印染店。
蒲城十字街心的奠基石
蒲城建城已有600多年历史,城内商家诚信经营,百年老店众多,陈合盛南货店、华恒星印染坊、华甡记曲酒行、华道生药店、回生堂接生店、双明堂眼科等,均历史悠久,闻名浙闽。1956年,国家实行公私合营政策,1958年实行公有化,这些百年老店逐渐湮没。蒲门城内最有名的百年老店陈合盛商号,由陈树望(1696—1756年)之子陈亦瑞创建于清乾嘉时期(1736—1820年),历经数代经营,于道光年间(1821—1850年)得到大发展,民国初达到鼎盛时期。陈合盛商号原址位于西门街,以经营百货、南货为主。据陈维诺回忆,陈合盛商号清末到他祖父陈绍润手上时最为辉煌。商号以“用良心秤,做良心事”赢得业界口碑,利用蒲门滨海的便利条件,从沿浦和霞关港南下福建运来山货、粮食远销温州等地,再从温州载回日化用品到蒲门,名号颇响,生意一度做到上海、温州、福建及台湾沿海各地。每年大年三十,陈合盛都要烧掉当年的旧账本,跟店里的先生和伙计说老账本存放起来了。而债户上门清账时,先生只让对方核对和确认账目,一经核对即可清账。商号也从未在年底上门收账。因此,蒲门三都都知道陈合盛商号的仁义,在业界享有一定声誉。20世纪20年代,陈维诺父亲陈尧掌管了陈合盛商号。陈尧(1908—1969年),谱名陈家尧,因其在家族里排行第九,族内称为“老九”,在蒲门是个传奇人物。在陈尧精心经营下,城内西门街半条街都是陈家的商号,并在马站和沿浦都开设了分号,生意风生水起,蒲门人号称其家为“陈家街”,有“陈家蒲门三条街”之说。陈尧还从台湾运回大陆所需的白糖与布匹以及日用物品等,生意日益兴旺。最盛时,单蒲城老商号的掌柜和伙计吃饭就要整整四桌。陈合盛的蒲门城内商店后一分为五,西门街1—3号两间是陈合盛陈家眉南货店,西门街坐南朝北的2号是陈合盛陈岳糖饼小食店,西门街22号是陈维我开新合盛布店和南货店,西门街29—31号4间是陈合盛陈尧南货店,33—35号为陈合盛陈家崇南货店。 陈合盛原址建国后成为蒲城老卫生所,1964年毁于居民用火。1969年,陈合盛的掌门人陈尧因不堪“文化大革命”迫害而自缢身亡。至此,这个百年商号划上了句号。夹缬产品主要用于缝制被面,是20世纪80年代之前浙南闽东北民间婚嫁必备用品,需求量很大。清代至民国年间,蒲城老街夹缬染坊众多,西门街的华恒星、王扬泼和王其标父子、民元染织公司,南门街的华克庵,东门街的郭重财,十字街的黄贵元和金寿康均开设染坊,从事夹缬印染。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西门外的溪边,还有染坊的伙计将印染好的蓝花被铺在溪边晾晒。老字号华恒星染坊为清同治年间西门街华诚修(1860—?年)开设,因其技艺精湛,在蒲门一带颇有声名。生意鼎盛时期,一个染坊曾设有9个染缸,后其子华清绪(1908—1995年)子承父业。1956年政府提倡公私合营,他与钱库人林瑞初合作,在原蒲城保健所边联办染坊,至马站1958年大炼钢铁结束后分开另营,至20世纪80年代歇业。孙子华业良(1935—)曾跟随其父华清绪从事夹缬印染,但没有学会印染技术。华家的印染技术在马站一带颇有声望,制靛技术折服周边染坊的艺人。华恒星染坊印染的被面,图案生动,色彩耐洗不褪。现苍南县文物部门收藏有华恒星染坊印染的夹缬被面。陈初达(1928—),现住蒲城甘溪村,1949年随舅父华亲绪学艺,并在华恒星染坊从事夹缬印染,至20世纪50年代末参加供销社工作后歇业。林瑞初(1924—),现居钱库镇,1959年与华清绪联办染坊学得夹缬印染技术,后在蒲城另立染坊,至1983年歇业。王扬泼(1871—?年),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在西门街开设夹缬染坊。子王其标(1895—?年)、孙王归元(1907—?年)均子承父业,一生从事夹缬印染。王家老宅仍保存着印染用的元宝石等工具。郭重财(1911—?年),年轻时在蒲城东门街开设染坊。金寿康,20世纪50—80年代曾在蒲城十字街开设染坊。库下郭氏徙居蒲城的郭治怜及其后裔郭朝闾曾在蒲城开设染坊,郭朝闾积有余财,便将蒲城东门金氏老宅购入,后他人将之改称“郭宅”,至今仍是蒲城雕饰最精美的一处。郭朝闾就在这座大宅院开设酒库,并不断发展,一时成为蒲城一大富户。郭氏在蒲城发家后,着手对郭宅进行整修,将北侧临巷外墙重新改为仿欧式外墙,墙上开许多欧式窗户,给古老的天灯巷增添了一番异国情调。城内药店老字号有南门街的陈福生、西门街的新春生以及华道生、老春生、沈长生等,经营酱酒作坊的有陈义丰、郭永盛、华甡记、金益昌、许甡记、林长丰等,经营客栈的有甘守彬的谦信饭店、甘正端的甘信丰等。西门街第四巷有座典型的清代民居,四合院门口挂着一个“精治眼科”古匾,风雨沧桑百多年。蒲城华姓13世孙登仕郎华亦象(1794—1878年),字志仪,他和国学生儿子鹤琴等,子孙四代家传眼科医术,开设双明堂,世家医治眼疾,因其医技精湛而吸引了方圆一带,甚至福建周边的百姓都来求医问药,闻名一方。清末民国年间,蒲城分布着三大武馆:一为西门街双明堂内华鹤琴、华鸿禧开办,一为东门街倪尚绪开办,一为城南华树修开办,均博采南拳套路,各有特长,如“功柔的硬,五鸡的赖,鹤法的腿”等。
本文引用了华松国、陈汉莉、林金山的文章,在此一并鸣谢!
2024年7月31日
杨道敏,生于1963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历任苍南县委党校副校长、苍南县文联副主席(主持)、苍南县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主任,现为苍南县政协三级调研员。著有《走遍苍南》《苍南历史文化现象》,《苍南名山》,主编《苍南百年老校》《苍南状元》《苍南历史文化村落》《苍南美食》《苍南地名溯源》《话说苍南》《苍南老宅院》 《浙江文史记忆·苍南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