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港江山周家车街市

文摘   历史   2024-12-18 07:00   浙江  

提示:请点击上方▲ 乡音乡语  关注公众号




龙港江山周家车街市

周家车卫星图
龙港市周家车街市所在地周家车,民国《平阳县志》作周家栖,旧称陈营里,宋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陈桃居此。今周家车居民多姓周,据《苍南县周氏通志》记载,其始迁祖周福源于宋末元初(也有人认为明末)从平阳城西入迁江南十五都周家栖,栖身于此,故名。至明朝,周家栖仍为一个小庄院,居住着周、黄、林、高四姓。到清朝,周家栖才成为一个较大村落。民国年间,为宜山区绿萍乡周家栖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因当地瓯语方言“车”“栖”谐音,改今名。今称龙港市永平社区。

傍水的周家车新街(金子友摄)

推荐阅读链接

  苍南渎浦老街

 周凯治水的传承及对温州发展的贡献

周家车老街。位于太阴宫前,当地人也叫宫前。老街的形成,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这里水陆交通便利,是过去从直浃河码头直通江南垟三区的必经之路。20世纪60年代直浃河至金乡客运班轮航线开通,就在周家车设有停靠站上下客。


周家车老街商店一角(金子友摄)

这条不长的老街始建于清末,之前都是单排的坐北朝南平房。最早的桥头北七间老平房据说是温姓的,他自家不住,也不经营,而是租给人家开店,自己在隔岸东面重建新屋自住。早年老街周姓有今江山卫生院陈医师的外祖父在桥头边上拥有一间坐南朝北的店面,他年轻时在温州药店学习中药知识,学成后又转而在温州制作十分畅销的油纸伞,直到解放后才回乡,老街栏杆桥北面桥边有一间周领镜祖父开的商店

周家车新街一角(金子友摄)

据王同根先生介绍,周家车老街已知最早的商店,是九板桥人王运仪(1864—1918年)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创办的达生堂药店,不久他又在福建省福鼎县前岐又开了一家分店。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他弃商从事宗教活动,为地处周家车新街南岸的天主堂创办和新堂落成立下了汗马功劳。民国七年(1918年)周家车天主堂落成后,他因病逝世。王运仪之子王万书(1893—1941年),别名王君采,年轻时即在自家药店里干过,一生勤奋好学。民国八年(1919年)接任天主教司事(坐堂先生),先后在周家车天主堂、湖前天主堂、麻步高砂天主堂、舥艚天主堂、黄头涂天主堂坐堂过。王万书之子王思锐(1931—2017年)传承祖业,14岁即在药店学习营销,1949年19岁时,来到望里镇北茶寮老街做药店经理,1958年“大跃进”时并入国有供销社药店,负责供销社药店20余年。1980年又从供销社返回北茶寮新街,重开达生堂药店,一辈子从事药业。其三个儿子分别在周家车老街、北茶寮新街、宜山街开设药店,把祖国的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


周家车老天主堂(王同根提供)
周家车新天主堂(王同根提供)

民国20年(1931年),周家车民众集资在老街的老太阴宫东首建成会善寺,民国24年被国民党绿萍乡政府占用。1952年在周家车老街创办绿萍乡供销社门市部,1960年拆建地处老街上的周家车太阴宫头进,改建为二层楼店面,老天井内也另有建筑。

周家车太阴宫外景(杨道敏摄)

周家车太阴宫内景(杨道敏摄)

周家车老街周边土纺土织业十分发达,明朝就有自给性的棉花种植和纺织,供全家大小穿着。清末民初,当地盛产“筒布儿”,这种布白色,一尺多宽,卷在木棍上成筒,远销福鼎、潮州、泉州等地;还有“白坯”“夹蓝花”被单布等,因货优价廉、经久耐用,深受浙、闽、赣各地消费者的青睐。至20世纪30年代,江山百姓采用织布新技术,改老式织布机为新式平机,在原来单色棉布基础上织出了二色、三色、四色的各色花布,出现了“花格”“斜纹”“朗欣”“人字呢”“自由布”等许多品种,好多家庭摆上了三、四台织布机,夜以继日,机杼声不绝于耳,产量颇丰。


周家车老街(金子友摄)

清末民国年间,周家车老街上有好几家布行、布店和花纱店,向纺织户供应棉花、棉纱、洋纱纱头等纺织原材料,购销本地产的土布,街上和周边还有好几家染坊提供压延、抛光和包装服务,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产品销售温州、台州各地和福建、江西等省,以闽东福鼎、柘荣、寿宁、霞浦、福安等地销量最大。文楼翁家先在周家车老街经营布业,后来又在周家车新街开设有3间铺面的布店,其子也从事纺织品交易,20世纪50年代曾在老街土布交易市场上当牙郎,这个市场一直持续到1956年。1979年,在再生棉纺织基础上,江山乡新河居民又研制出了腈纶边角料开花机,首创毛纺织业,由此再生腈纶绒线生产技艺迅速传遍宜山区,江山以再生腈纶为原料的制毯业不久随之兴起,家庭收入创历史最高值,万元户遍地开花。20世纪80年代,周家车老街上也曾有腈纶纱交易,进一步促进了老街的繁荣。

周家车新街。位于老街西侧,始建于民国年间,是两对面双排建筑。街道宽6米左右,都是二层砖木结构房屋,楼下开店,楼上住家。街道中间从头到尾开有一条排水沟,用于排放雨水和污水,上面盖上1米多长、0.3 米宽的花岗岩石板,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改建为水泥路。

周家车新街商店(金子友摄)

周家车新街是杂姓居住,居民主要来自附近的大店、九板桥、文楼等村,有温、张、陈、林、金、李、肖等姓,居民普遍比较富裕,在20世纪70年代末,当很多江南垟居民还在为吃饱饭而忧愁时,周家车新街已有人购买价格将近五百元一台的进口照相机自娱自乐了。

令人奇怪的是,地处周家车地域的周家车新街几乎没有周姓。原因是周家车新街建设时,就没有当地周姓参与,原因是他们历史以来经济收入大多依靠造船纺织,家庭富裕。周家车周氏分布在周家车村西岸、中岸、东岸和外岸,共有350多户1600多人,占全村的60%,其中居外岸的有120户。

周家车新街药店和南货店各有2家,其中王姓民国年间就开有王益寿国药店,创办人为九板桥人王思谭(音),店铺招牌由民国年间张家堡名人杨悌题写。后来王思谭之子王宗浪子承父业,今药店仍在当地经营。孙保才的父亲孙月亭的国药店“万春堂”开在老江山小学对岸,今孙月亭的嫡孙邦佐还在老屋开设诊所,邦佐之弟孙邦佑在宜山开设骨科诊所。

周家车新街建成后,周家车街市繁华程度就已超过附近的都口街。特别是1956年2月,乡政府驻地在都口街的原江山乡与乡政府驻地在周家车的绿萍乡合并,1958年乡政府驻地迁至周家车新街南岸的天主教堂内,此后,江山信用社、江山卫生院陆续从都口街迁至周家车新街,与设在周家车新街的江山乡信用社、江山卫生院分别合并;江山中心小学也迁至周家车老街,和附近的江山小学合并,这对周家车街市的发展十分有利,学校附近街道上开有为学生服务的文具店和饮食服务摊点,如炮油条的摊点等。现在的周家车新街比起以往,酒店档次要高得多,菜品也比以往丰富得多,因为当地人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接待贵客基本上要上酒店了。2000年,都口小学停办,也并入江山中心小学。

周家车老街与新街中间是金家道士坦七间老屋。与东西走向的周家车老街和新街交叉的街道今称湖振路,南北走向,由原来的振兴北路、振兴南路合并而成,有1个菜市场,2个超市,100多商户,商户主要经营日用品、五金电器、生活服务(理发、美容)、副食品、水果、农产品和其他杂货,地方特色小吃有仙草凉饮。经过2019年的整体改造提升,湖振路的繁华路段房屋通过立面统一整改、绿化统一修整,繁华依然,2024年有店面年租金三、四万元。

二、一年两度物资交流会

周家车老街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十月十三有物资交流集市,集市持续一周,期间太阴宫内有武术和传统戏曲表演。十月十三会市,还要聘请温州唱词名师来太阴宫演唱“娘娘词”,演绎陈十四娘娘短暂的一生。后取消五月初一的集市,只是2020—2022三年因“新冠疫情”而暂停举办十月十三集市。

造船业发达促使五月初一会市形成。周家车造船业始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曾是平阳县的造船中心,每年造船量数以百计,造船技术、质量和数量等方面均居苍平两县之首。几个工匠一起,几天时间就可以造好一条载重量达2吨的木船。因为价格便宜、造船速度快、质量好,瑞安、平阳一带都到这里买船,沿海渔民还来这里请师傅前往当地造大型海船。船的种类分海船、河船两大类,河船有小渔船、长船、二号船、河泥船、马龙等;海船有渔船和运输船两种,后来可造几十吨的机帆船,基本上是木质木船。

造船(萧云集摄)

民国初期,周家车造船业有了很大发展,成为造船专户并有造船字号的有“永和号”“有利号”“元和昌号”“永兴号”“永元号”等,当时有名的造船户有西岸的周登平、周登眉、周康炉,中岸的周康标、周领夫、周领甲、周领争、周领兰等,造船业成为周氏家庭经济主要收入,占总收入90%以上。造出的船只或出租或出售,也向政府交税,一只河泥船的赢利相当于一亩良田收入,利润丰厚。江南垟居民除到此买船外,很多无钱购船的人就到这里租船。家中若有100只船,就抵得上100亩田租收入,当时全村拥有100只船以上的船户就有几十户,十分富裕。

造海船(章国森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造船业十分重视,因造船对交通运输业、捕捞业及农业关系密切,因此于1955年在周家车成立绿萍乡造船生产合作社,后来又成立平阳县江山造船社,并在灵溪、后林、方岩下、鳌江、海头埠等地设点造船,后来均成为造船厂,老船户成为造船厂职工,享受县轻工业劳保待遇。20世纪80年代铁板船兴起,周家车周荣受是创始人。此后,当地木船建造行业逐步走下坡路,进入21世纪后,木船便寥寥无几。如今,老街所在周家车只剩一家造船厂,由一个老师傅经营,只造铁板船出售。边上的大店村还有一些匠人建造内河小木船出售,供应各地渔户、船户。

据原江山老年大学负责人老翁介绍,因为造船业发达,周家车的水路运输业也十分发达,20世纪80年代就有20多艘载重量在20吨左右的木船去望里溪头埠运载石料,满足各地建房、造路、修桥等需要。

民国初年,因周家车造船业名气很大,原平阳县造船协会选中周家车地方,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在地处周家车老街的太阴宫召开造船协会大会,交流造船技术,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如赛龙舟和排殿,场面十分热烈。在赛龙舟的同时,在太阴宫戏台举行武术比赛,各地拳师汇聚一起献艺,拳种有五技、功柔、少林拳、太极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度中断,1998年夏恢复,演变为物资交流会(会市)延续至今。

陈十四信仰促使十月十三会市形成。周家车老街太阴宫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由三扇众共13个自然村(周家车、大店、文楼、上河头、九板桥、王街头、张处、金浦桥、甲底甲、樟树下等)共同出资建造,主殿为大雄宝殿,头进是5间平房并有两廊,中间有天井和石柱雕梁栋的戏台,大殿内金彩银銮是娘娘神位,神座前龙桌香案,金匾楹联齐全,宫前河边有7间二层楼房出租,收入归三扇众所有。清末曾办过私塾,供儿童读书;民国年间,学校搬迁至附近新建的5间校舍内,太阴宫一度成为国民党地方政府的粮仓,直至解放初仍为国家粮仓。

1950年土改时,太阴宫被政府没收,分给贫雇民周登备、周领顺、陈定连、张聪、李初会、周登敏、周康琮。1952年办供销社门市部。1967—1969年由周康村、周领夫发起募款,筹资在今之宫址建设新宫。先建3间大殿,后来逐年扩大,1998年由周领凯等人牵头,组织三扇众成员,建头进楼房、戏台并两廊,中间有一个天井。2002年3月15日一场大火,大殿被夷为平地, 2004年重建大殿。

江山十月十三会市源自老街太阴宫庙会,传说短暂一生除妖灭怪、为民除害的陈十四娘娘为甲子年十月十三夜半子时生,江山人民为纪念她,届时许多群众来娘娘宫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因这一天大多秋高气爽、天气温和,是看戏会友的好时光,故江山三扇众13个自然村遂以十月十三这天为会市日,每年合股集资演戏3—4天,第三扇周家车作为老街所在地,会市那天周边各地男女老少都来赶热闹,有的家庭还要清亲戚朋友前来看戏或团宴,有的办案酒,此习俗延续至今。

                                                       2024年12月16日


周家车位置导航





 作 者 简 介


杨道敏生于1963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历任苍南县委办公室新闻信息科科长、龙港镇宣传委员、苍南县委党校副校长、苍南县文联副主席(主持)、苍南县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主任,现为苍南县政协三级调研员。著有《走遍苍南》《苍南历史文化现象》,《苍南名山》,主编《钱库镇志》《岱岭畲族乡志》《浙江文史记忆·苍南卷》《苍南百年老校》《苍南状元》《苍南历史文化村落》《苍南美食》《苍南地名溯源》《话说苍南》《苍南老宅院》 等。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表,特此鸣谢!

编 辑|陈 朔

往 期 文 章 推 荐 阅 读 
 (点击下面标题接)

   苍南沪山老街

  苍南沿浦老街

  苍南桥墩老街

  苍南埔坪老街

  苍南藻溪老街

  世界矾都—矾山福德湾老街

  苍南仙居桥头街

 成就龙港镇和龙港市的方岩老街

 苍南灵溪渡龙老街

 灵溪渡龙萧氏与渡龙老街

 龙港湖前直浃河老街

  浙闽“中英街”— 梨尾搝老街

  苍南渎浦老街

➤ 龙港鲸头老街

 龙港下埠老街

 苍南霞关澄海老街

 苍南蒲城老街

 苍南望里北茶寮老街

 十里长街——龙港白沙老街

➤ 苍南钱库新安街市

➤ 龙港芦浦老街

 苍南钱库岭脚老街

  龙港都口老街

  龙港湖前老街




乡音乡语
乡音、乡土、乡情,致力乡土文化传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