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海外产能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是全球化经济推动,中国CXO企业的国际化扩张需求日益迫切。从2017年开始,药明康德、药明生物、九州药业、康龙化成、博腾股份等国内CXO龙头都在积极拓展海外营收。海外市场的营收占比已经占据龙头公司的大半江山。二是对冲供应链的风险。降低单一市场的风险,是当前全球市场客户提出的要求。近年来的趋势表明,地缘政治、竞争加剧等因素,使我国CXO企业面临着诸多的供应链危机。
中国CXO企业想要取得长远增量,就要坚定走国际化道路。
一、海外产能布局的三种形式:
1.自建海外产业基地,地点主要是新加坡和欧洲。
特别是随着美国生物安全法立法进程的加速,国内CXO企业也在纷纷加快其国际化战略的调整,深耕布局欧洲市场,以突破部分国家区域竞争的封锁。
以药明生物为例,2021年开启国际化以来,公司商业化项目持续增长。欧洲的药明爱尔兰基地迎来了强劲的商业化生产需求,产能爬坡优于预期,2025年产能接近满产。在德国生产基地,也是有很高的产量。欧洲营收占比持续提高。
除此以外,在东南亚、新加坡也成为CXO企业关注的目标,多个跨国大药企业也在新加坡布局产能,供应链持续增长。如药明生物建在新加坡大士生物医药园的一个CRDMO中心进入建设阶段,建成后将与亚洲、欧洲、北美各个基地紧密协同,加强CRDMO赋能平台的灵活性和规模。
2、合资建厂。合资建厂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合资建厂的方式远比自己走出去海外建厂的难度要低,毕竟合资的另一方在本土有自己独特的政府关系优势和文化优势。对CXO企业来说,可以输出技术与管理,创造新的出海商机。在分散风险的同时,可以减轻财务负担。这这种形式的案例还不太多。
3.寻求并购。并购能够直接获得海外比较成熟的,并且可能仍然有一定的利润和收入的成熟团队来进行相关业务的布局。如康龙化成,在2021年收购了艾伯维底下的Allergan Biologics公司。
二、新兴战略市场
在细分领域里,还有国内市场,有ADC的CXO,中药的CXO和仿制药的CXO客户。
预测全球CXO市场将从2021年的1766亿美元增到2025年的2392亿美元,CAGR为7.88%,远高于中国的452亿美元。也就是说,目前全球CXO市场是中国市场的3倍多。
除了发达国家、美欧市场之外,相对比较重要的市场还有还有东南亚市场、中东及北非市场。
从地域来看:
1.以新加坡为中心的东南亚市场
东南亚市场比较有潜力,本身医疗保健需求也比较大,但原来基础比较薄弱,属于医药研发荒漠,严重依赖进口。供不应求的现状给谋求出海的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机会。
根据Informa数据,2018年到2022年,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的临床研究已经逐步加速,临床项目稳中有升。近年来中国申办方在东南亚地区开展药物临床实验项目的数量快速增长,2021年达到37个。2018-2022年,年均复合增长率36.7%。
从项目分析来看,主要是中后期项目,三期项目占比为66.7%,二期三期项目占92.7%。
东南亚总人口接近7亿,老龄化程度在加深,对于慢病、肿瘤、疫苗等都有比较大的需求。未来几年的市场增速或有超过双位数的增长。并且东南亚国家没有人种差异的部分,对中国新药的临床数据认可度更高。很多东南亚国家都期待可负担得起的新药,中国竞争同质化产品出海到东南亚是双赢。君实生物、信达生物、百济神州等国内创新药企业都在积极布局以新加坡为核心的东南亚市场。
药企在东南亚地区有开展药物临床试验及开拓市场的需求,国内CXO企业通过投资建厂、收购、搭建团队方式积极布局东南亚地区。金斯瑞、九洲药业、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康龙化成等CXO龙头均以加码东南亚市场。
虽然东南亚市场规模远不及欧美,但行业监管和支付体系比较灵活,经营环境比较友好,有望复制中国医药市场的成长态势。
2.中东市场
中东正在崛起,并且和中国正在持续加深贸易合作。中东和北非的国家人口众多,具有相似的医疗卫生体系,并且经济实力强劲,但医药需求远未得到满足,随着医疗服务支出的增加和慢性病负担的加重,也在成为新兴的医药蓝海市场。
为了提升本土制造能力,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激励政策,推动制药业的本地化,包括快速审批、简化注册流程,给予本地产药品价格优惠,鼓励跨国药企和本土制造商建立合资企业,包括辉瑞、阿斯利康等跨国巨头纷纷落地。由于中东市场更偏爱出口成品药品,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对技术转让、本土化生产和制药工业升级的支持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