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在意我是i还是e

健康   2024-03-04 08:12   美国  

这趟回国发现MBTI真是流行啊。从面对面的交谈到小红书的标签,大家张口闭口就是,我是一个典型的i人,所以我不喜欢出门/我不会和人沟通/我没有社交,等等,等等。我大概是在20年前做了第一个MBTI的测试。那是我在本科的时候,我上了一个商学院的夏令营。MBTI测试基本是商学院的标配,我好像不认识哪一个上过商学院而没有做过MBTI测试的人。测试的结果是什么我基本都忘掉了。我就记得我是e。但是,我非常靠近i,可能有一两分的差距,我就从e变到i了。

我对于测试的结果是有点困惑的,因为我一直以为我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我从小就没有很多的朋友,我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待着,埋在书里面,很少出门。就算在人群里面,我的话也很少,一般都是默默的,听别人说。我和人在一起大部分时候会觉得很尴尬,因为经常没话说。有时候我还挺社恐的,怕和人打交道。

工作之后,我有一次和朋友讨论,我说我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我朋友笑死了。他说,你哪里内向啊?你一有时间就往人群里面扎堆,一有空就组织大家聚会,你再外向不过了。别人对我的看法,和我对我自己的看法居然有如此大的差异,我对于i和e的分类就更加困惑了

后来我接触了一个理论就是i人和e人的区分在于你从哪里得到能量,你是从自己身上,还是他人身上得到能量。我觉得有些时候我的能量来自于大自然,有些时候我的能量来自于和亲密的朋友待在一起,有些时候我的能量来自于和人讨论,有些时候我的能量来自于睡觉。这个理论依然没有解决我内心的困惑。

再后来我听说,对于MBTI有更加的细分,有喜欢说话的i人和喜欢沉默的e人。我想了想,哦,那有可能我就是一个比较喜欢沉默的e人吧。也有朋友告诉我,美国的i人在中国可能会更像e。鉴于我18岁后大部分时间在美国,可能国人会更觉得我是e吧?

最近我又从朋友那里听到一个新理论,就是i人和e人的区别在于你的注意力投向哪里。我想了想,我在35岁前的注意力大部分都是投向外,去旅行,去体验新奇的事情,去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而我在35岁后,我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在自己身上,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了解自己。在疫情之前,我还时不时的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在疫情之后,我基本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好像也没有特别多的社交需求。所以对于我到底是i人还是e人,我还是没有一个很好的结论。

我有个朋友在哈佛读了一个心理学的硕士,她劝我不要太在意MBTI。她说,这个测试是你对你自己的认知的一个归纳总结,你觉得你是什么样子,它就呈现什么样子,所以很多人会觉得很准。但是人对于自己的了解可能会随着时间而改变,而且人也会有所变化。太过于相信MBTI很容易把自己局限在一个条条框框里,会放弃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比如,你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和她聊完之后,我花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我为什么社恐。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出门经常被我妈数落的原因,亲戚有时候说话很难听,于是社恐就是一种回避攻击保护自己的方式。当我遇到一个团体,觉得他们可能会攻击我的时候,我就会表现的社恐,逃避接触,不愿意表达自己。与此同时,我喜欢建立自己的小团体,把我喜欢的人聚在一起,为自己在异国他乡营造一个家庭的感觉,这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也就是我不社恐的一面。

解锁了为什么之后,我就再也不纠结于我是i人还是e人了。因为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烟火。

PS.今天第一次用Midjourney画图。希望你会喜欢。

作者简介:

作者汪财小姐姐,中国制造,美国加工,现身居加州。熬过CBD的夜,撕过大厂的逼,走过国际组织的场,上班用逻辑码字,下班用情感码字。


旺财是条鱼
中年裸辞白骨精,跨国婚姻,异地赡养痴呆老母,记录鸡毛蒜皮,分享酸甜苦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