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利最近在播放杨德昌的作品。我和朋友一起去看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我去影院之前把电影时长看错了。我以为只要两个小时,还想着看完电影可以和朋友吃个饭,喝喝小酒,聊聊天。看电影的当天我才发现,电影居然是四个小时!我都有点要打退堂鼓了。我上一次坐四个小时以上,是从旧金山坐飞机到纽约。下飞机的时候觉得腰已经断掉了,腿也没了。想到要坐四个小时,我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而且观影时间是晚上六点,来不及吃晚饭:对于我这么一个每天都需要准时吃饭,否则就浑身难受的人来说,真是颇具挑战。万万没有想到这四个小时居然就轻松过去了。全程无尿点,回去路上还一直在回味个别情节,还想再看一遍。
我去之前只知道这个片很出名,但是没有看具体的剧情介绍。我很庆幸我没有看具体的剧情介绍。所以如果没有看过这个剧,又希望看的朋友可以选择略过这篇文章。收藏一下,回头再看。
故事发生在六十年代的台湾,取材于一个真人真事:一个初中男生(张震扮演)在大街上杀死自己喜欢的女生。影院的英文介绍很简单,说这是一个coming of age的电影。Coming of age的题材我一直都很喜欢,基本就是一个少年慢慢成长到大人的故事,一个自我寻找的过程。一般都是从困顿和疑惑,走向自我了解和自我和解。电影里面有许多少年,他们的生活交织在一起。但是电影讲的不只是少年们的成长,电影花了很多篇幅去描述少年们身边的成年人,他们之间的互动。牯岭街看似处处是少年,然而都是成人权力世界的缩影,充满了成年人之间权力的对抗,成年人和少年们之间的对抗。
电影一开始就是一场权力斗争。张震父亲觉得孩子的考试成绩有问题,不至于那么低。他去找负责人理论,希望能够公开试卷。负责人说试卷不允许公开。电影里面只有负责人的声音,没有负责人的长相。负责人就是权力的象征,一个抽象的概念,一个无处不在的网。谁也不知道试卷是不是有猫腻。而结局就是张震的父亲在权力面前无奈屈服,张震只好去上夜校,和一堆小混混在一起。悲剧拉开帷幕。
仔细想想这个电影里面没有什么让人喜欢的成年人的角色。成年人对于少年而言,自然是站在权力的上风,而电影里的成年人没有用他们的权力来保护少年。电影里面描绘的很多的成年人都是教育者,但是他们的行为都是对少年的打压:从学校拒绝公开张震的试卷,到教导处第一次严惩无辜的张震,到老师在课堂上公开惩罚小猫的挑衅。
教育者之外的成年人也是冷血的,他们滥用权力对他人无情碾压:汪先生对于张震父亲不配合他行贿受贿而采取报复;杂货店老板对主人公一家的冷嘲热讽;调查员对张震父亲的精神折磨;支持哈尼的台南黑帮血洗了217。
电影里面充斥着成年人对少年的剥削。比如校医口口声声说自己要报效母校,却和未成年女生小明在一起,最后又抛弃小明和其他女人结婚。哈尼被成年人的帮派暗杀。小猫,勇于梦想,给猫王寄了一个他翻唱猫王的歌曲。猫王的回复是如此自恋,并没有对小猫的唱歌技艺予以点评和帮助,而是为自己的歌声在世界这么远的角落传播而沾沾自喜。小猫探视张震,给了监狱看守一个自己的录音,录音被监狱看守扔进垃圾桶。随着丢进垃圾桶的还有他的友情和他的梦想。
可能唯一一对比较让人同情的成年人就是张震的父母,但是他们作为没有权力但是相对正直的一方,充满了权力压迫下的无力。
在权力的包围下,每个少年都有他们自己和世界和解的方式。小马拥抱权力,因为他父亲是将军,他就是权力的化身。小明利用权力,不断依附权力为自己谋生。主人公的大姐向往西方的生活,想出国。二姐皈依基督,在宗教中寻找宁静。大哥陶醉在不断精进自己的桌球技艺中。小猫在作为一个小混混跟着打打杀杀之余,在歌声中寻找自我。而张震则转向暴力。张震和哈尼成为好朋友。张震欣赏哈尼的强大。哈尼的江湖义气让他从一介草民在权力的世界里面有了一席之地。张震目睹这个权力给哈尼带来力量,带来性,带来崇拜和尊敬。在台南帮血洗217的过程中,张震也看到了暴力能够在无序的世界里面伸张所谓的正义。张震也向往暴力带来的权力。
读书向上也是一种和权力和解的方式。张震尝试了,但是在得知小明和小马在一起后,放弃了这条道路。张震最后捅了小明七刀。小明对张震说,“这个世界是不会为你而改变的,我就好像这个世界,是不会为你而改变的!”张震为什么要杀小明。这不单单是他对小明的愤怒,小明就是他的世界,他是对这个世界愤怒。他也知道,他没有能力去抵抗这个世界,他只能把愤怒用暴力的方式发泄到小明,一个弱者的身上。
很耐人寻味的是,张震捅小明的刀是一把日本匕首。当时很多台湾人住在日本人的旧宅里。这把刀就是在日本人的旧宅里面发现的。据说是日本女人用来殉情的刀。这个刀象征着暴力统治的失败,爱情的结束,梦幻的破灭,生命的流逝,预示着悲剧很快要发生。
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把一个美好的东西毁掉给你看。一个好的悲剧不需要跌宕起伏的剧情让你为它哭得死去活来,它只需去挖掘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无奈,悲伤和遗憾,用细腻的笔触去描绘,用真实的事件去呈现。电影里面有一个片段,张震很讨厌邻居杂货店老板,他甚至想要在老板喝醉的时候拿砖块砸他。但是在老板突然心梗,掉入地沟的时候,他挺身而出,找人一起救了老板。张震的本性是善良的。而我们却看着他一步步成为杀人犯。有什么比眼睁睁地看着一个鲜活的人生慢慢被权力毁掉更悲剧?
我看着这个电影,突然想起我的中学时代。我在中学的时候组织策划了一个活动,居然吸引了媒体来报道。而接受采访的人不是我,而是班上的另一个女生。我去找班主任理论。班主任具体说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大概意思是,我形象和表达能力不行,怕我乱说话。我一直以为这个结果是我自己的问题。直到最近几年,我已经人到中年了,我才知道这个女生的家长是官职很高的干部。我少年时就发生的事情后来不断地在我成年世界里面重演。我不断地创造,而我的成果也不断地被更有权力的人以各种名义拿走,分配给他们喜欢或者需要讨好的人。能力和结果一定对等吗?不是的。你能得到什么是看有权力的人怎么看待你的能力,你的能力对他们有没有用,他们愿意怎么对待你。如果他们讲公平,那么你就有公平的结局,如果他们不讲公平,那么你就只是做别人的嫁衣。
我突然理解我为什么会这么喜欢这个电影。就是因为它太真实了。谁没有被权力胁迫过?谁没有被权力的漩涡卷走的瞬间?谁又没有在权力的压迫下压抑、无奈、抗争无果?
反观电影里面塑造的大环境,是否电影里面喊着反攻口号的TW是弱者,是否一切的抵抗都是徒劳,都是幻想?
作者简介:
作者汪财小姐姐,中国制造,美国加工,现身居加州。熬过CBD的夜,撕过大厂的逼,走过国际组织的场,现在来旷野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