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与您分享的医案是:“对方证对者,其效若神”——经方治愈腹部剑突下硬结块案关键词:硬结块(如苹果大小)消失;小陷胸汤方证;小建中汤方证;重剂白芍(白芍的药证:腹中痛)王某,男,73岁。初诊日期:2013年8月26日
主诉:发现腹部剑突下有一硬结块,按之疼痛或呃逆则疼痛10天。现病史:患者有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病史50余年,多次复查肝功能正常,1年前于我院行腹部CT示:1.肝内多发异常强化影,血管瘤可能,肝左叶外侧段团块影,炎性病变?恶性占位不除外。提示肝占位性病变,恶性肿瘤不除外。动态心电图示:1.窦性心律 2.房性早搏:成对,差异性传导,短阵房性心动过速 3.偶发室性早搏。并且患者有胃食管反流病、嗜酒多年,患者平素未见明显不适,遂未予重视及治疗。
10天前患者发现腹部剑突下有一硬结块,按之疼痛,时有呃逆,呃逆则诱发该硬结块疼痛。刻下症:腹部剑突下有一硬结块,如苹果大小,按之则疼痛甚,呃逆,呃逆则诱发该硬结块疼痛,每天呃逆3-5次,自觉经常性从左侧天枢穴开始,沿弧线向剑突下硬结块处窜痛,每天发作10余次,患者因此痛苦恐惧不堪。自觉腹部肌肉成宽条状,局部表面浮起。偶有心悸,头晕,全身乏力,易疲劳,纳可,喜温饮,眠可,大便1-2日1次,呈细条状。查体:体形偏瘦,腹诊腹肌成条状、拘急,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滑。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说:“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笔者临床体会认为小陷胸汤的方证是:正在心下(胃脘),按之则痛,或伴有胸闷喘满,咳吐黄痰,苔黄腻,脉浮滑或滑。本案腹部剑突下有一硬结块,如苹果大小,按之则疼痛甚。这与《伤寒论》的“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条文相似,并结合患者舌苔黄腻,脉弦滑,本案患者符合小陷胸汤的方证,故方证辨证为小陷胸汤证。《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说:“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小建中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二两,胶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说:“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清代吴谦的《医宗金鉴》谓小建中汤说:“先建其中,兼调营卫也,以饴糖为君,芍药配桂枝,以甘守酸敛之性,通行营卫之品,而补益中州,以昌盛气血生化之源,中焦得建,气血自调。”近代伤寒大家刘渡舟说小建中汤的腹诊特点是:“你摸他的肚子,他的腹肌成条儿,拘急、痉挛,一条条的,这是个特征(见: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99)。”笔者临床体会到小建中汤的方证是:胃腹中不适或急痛,胃腹部不适多于饥饿时发作,腹部肌肉(腹直肌)成一条条状,表面浮起,体质虚弱,易疲劳,或伴有心悸、衄血,脉细弱、沉弦或沉紧。本案体形偏瘦,腹诊腹肌成条状、拘急,偶有心悸,头晕,全身乏力,易疲劳,纳可,喜温饮。符合小建中汤的方证,故方证辨证为小建中汤证。诊断:积聚 小陷胸汤证 小建中汤证。
黄连15g,清半夏18g,瓜蒌18g,桂枝15g,生甘草10g,大枣20g,生白芍45g,生姜20g,二诊:患者诉腹部剑突下结块硬度、面积与大小均未改变,但自觉硬结块厚度变薄,按之疼痛感减轻约70%,现呃逆后无硬结块疼痛,患者“自觉从左侧天枢穴开始,沿弧线向剑突下硬结块处窜痛”已愈。头晕、乏力明显改善。纳眠可,大便每日1至2次,成形。
治疗:继续用小陷胸汤合小建中汤:原方改白芍为60g。水煎服,日1剂,分2次早晚服用,3剂。
三诊:患者诉腹部剑突下硬结明显缩小,现在为杏仁大小,并且按之无疼痛,现偶有饱食后呃逆,但呃逆后舒畅,每天呃逆1-2次,“自觉腹部肌肉成宽条状”基本消失,患者诉“腹部肌肉变软和了”。继续服用10剂,患者腹部剑突下硬结块消失。考虑到患者肝占位性病变,恶性肿瘤不除外,建议患者不要因为硬结块消失而忽视治疗,建议患者下一步于肿瘤专科医院明确诊断及治疗。(一)关于疗效:本案患者服用中药汤药7剂后,“剑突下硬结块,按之疼痛”好转70%,继续服用中药汤剂13剂后,患者剑突下有一硬结块竟消失,患者本人感到十分惊讶!笔者带教的七年制本硕连读研究生尹某目睹本案的治疗过程,尹某说:“中医真的很神奇!”其实笔者知道这完全是医圣张仲景经方的功劳,笔者不敢贪功。(二)小陷胸汤方证:小陷胸汤出自《伤寒论》,小陷胸汤的组成: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瓜蒌实大者一枚。明代许宏《金镜内台方议》说:“(小陷胸汤)治心下结痛,气喘而闷者”。笔者临床体会认为小陷胸汤的方证是:正在心下(胃脘),按之则痛,或伴有胸闷喘满,咳吐黄痰,苔黄腻,脉浮滑或滑。本案腹部剑突下有一硬结块,如苹果大小,按之则疼痛甚。这与《伤寒论》的“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条文相似,并结合患者舌苔黄腻,脉弦滑,本案患者符合小陷胸汤的方证,故用之以清热化痰。(三)小建中汤与重剂白芍:这里重点说一下白芍,《伤寒论》说:“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伤寒论》又说:“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中痛者加芍药。”由上述条文可知,芍药(白芍)的药证是:腹中痛。本按患者的主诉即是腹中痛,故重用白芍,初诊时白芍用量为45g,二诊、三诊时均用白芍60g(医圣仲景在小建中汤原方中芍药是用六两,即是约90g。后注:准确的说六两是约83g),旨在用芍药缓急止痛,亦是宗仲景意用药。✦小陷胸汤的方证是:正在心下(胃脘),按之则痛,或伴有胸闷喘满,咳吐黄痰,苔黄腻,脉浮滑或滑。✦小建中汤的方证是:胃腹中不适或急痛,胃腹部不适多于饥饿时发作,腹部肌肉(腹直肌)成一条条状,表面浮起,体质虚弱,易疲劳,或伴有心悸、衄血,脉细弱、沉弦或沉紧。何教授新书《何庆勇经方治疗疑难危重症实录》已出版,更多精彩尽在书中。“白夜”系列二
《<伤寒论><金匮要略>与疑难病的治疗》
新书《经方传承实录》已出版!淘宝、京东各大平台均可购买,一起传承经方!
最新版《白夜》系列重磅推出!淘宝、京东等各大平台均可购买!
新书《何庆勇经方治疗疑难危重症实录》已出版!淘宝、京东等各大平台均可购买!
何庆勇教授简介
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仲景国医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创新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荣耀医者,北京市科技新星,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国家卫健委)。
长年致力于仲景伤寒学说,笃尊汉唐古方,矢志于方证辨证,临证恒用经方或经方叠用而治今病,临证处方药味严格遵守《内经》“多则九之,少则二之”,临床处方平均药味仅3-6味,并且疗效显著。对运用《伤寒论》《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等书的古方治疗临床疑难病症有较深的体会与丰富的经验,诊治患者遍及世界各地,多次获得年度患者满意奖。何庆勇教授的大量医案被收录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获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仲景国医临床精湛奖,被北京、河南、南阳三地联合授予仲景国医十一大门人。兼任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伤寒论教研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西学中)优秀人才研修项目《伤寒论》课程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常委。何庆勇主任医师首次较系统的针对《伤寒论》提出了“类方—方证—主证”辨证新体系,针对《金匮要略》提出了“辨病—方证—主证”辨证体系,易学易懂易用,深受广大学员欢迎。先后主持或参加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等国家级课题12项,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核心期刊论文133篇,发表SCI文章37篇,独著或主编《伤寒“类方-方证-主证”传讲录》《金匮“辨病-方证-主证”传讲录》等学术著作20部。其中《白天临证,夜间读书——方证辨证解伤寒》、《白天临证,夜间读书——经方治疗疑难病》出版1年内均销售超过10000册。已经申请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得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26名。近年来受邀在全国各地就《伤寒论》《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讲课或直播,累计听众超10万人次。国医大师路志正评价其为“生性颖悟,少负大志,及学岐黄,精研经方,诚杏林之中流砥柱也”“天机敏妙,博学好古之士也。”国医大师薛伯寿评价其为“对经方,对《伤寒论》研究很深!国医大师刘志明评价其为“博极群籍,雅好《伤寒》《金匮》之书,每每诊病,笃尊经方,详辨方证,凡有施治,悉本仲景,多应手而愈,如有神助,实为仲圣之力也。”本公众号用于传播《伤寒论》《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等古书的临床应用经验,定期公布何庆勇教授的讲座、培训信息,交流医案。与何庆勇教授一同步入中医经典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