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抗战中的“经济战”

文化   2024-08-15 21:00   北京  

《1039听天下》从2024年起改名为

《动听天下》

为防止您看不到我们的推送

可以在主页点击右上角的“…”

把“动听天下”设为星标

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的缩略版,

更多完整内容

请点击音频收听!


播讲人:田洋

节目编辑:秦雅楠、程涵

小剧场配音:宝木、关帅


说起抗日战争中敌我双方的情况,相信很多朋友会有这么一个印象:日本人装备先进、衣着光鲜,各种军需物资全是咱们国家那时候少见的“高档货”,一个个吃的脑满肠肥。而咱们八路军、新四军这边呢,几乎都是衣衫褴褛、面有菜色,拿着简陋的武器和敌人拼命。


其实,这种印象不能说不对,但并不全面。抗日战争初期,咱们这边的条件和日军确实有很大差距,日本作为一个工业国,举全国之力大举入侵,双方生产力的差距在战争初期没少让咱们吃亏。


然而,随着抗日战争的持续,我方这些看起来贫穷落后的部队非但没有被打倒,还一天天富裕起来了。



反观日军那边,不少鬼子吃了上顿没下顿,甚至为了练习饿着肚子打仗,长官有意减少粮食供应。这种状况是如何发生的呢?



穷光蛋帝国主义 无耻侵略中国



河北作家尧山壁在自己的回忆录里,曾经写下了这样一件“奇事”(详情请听音频小剧场:1分58-4分01)


今天互联网上有种说法,称二战时期的日本是“穷光蛋帝国主义”,虽然是调侃,但其实在日本无耻发动侵略战争之前,他们的国家实力确实没有看上去那么强。


咱们中学历史课本学过,1853年,美国的炮舰开到日本的国门口,威逼日本打开国门,给了当时尚处于封建时代的日本一点小小的“帝国主义震撼”,史称“黑船事件”。



痛定思痛过后,日本开启了明治维新,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换,然而资本主义的饭也不是那么好吃的,日本借助明治维新初步完成工业化没几年,嘿,大萧条找上门了。


那么,日本政府要怎么解决这场危机呢?咱们今天的大伙都知道了,他们选择转移矛盾,开始无耻侵略中国,将他国人民的血汗和生命变成供养本国的养料。


日本先是侵吞了咱们国家的东北,在肥沃的黑土地上狠狠吸了一大口血后,又进一步对华北乃至全中国张开了獠牙。


侵华日军


然而等时间的齿轮转动到1939年,抗日战争逐渐进入相持阶段,日本这个贫瘠岛国的劣势就开始显露出来。


与前方战场的胶着相对应的是:日本国民经济从1939年开始下滑,财政赤字也一路走高,日本政府都不得不承认,他们前面那些年积蓄的资源、尤其是军需原料已经消耗殆尽。甚至有日军军官说,日本虽然对外嘴硬,内部已经像是腐烂的水果一样。


于是为了维系庞大的军费开支,日本一方面对内增加临时军费预算、发行国债,对外则加紧了对沦陷区的掠夺。


那咱就说说日本当时做了哪些缺德冒烟的事——


首先,日本人丧心病狂地在咱们国家贩毒。他们在天津、徐州、上海、汉口、武汉这些大城市设置了五个大的走私据点,另外弄了700多处小据点,搭建了整个贩毒网络。


为了让中国人都吸上日本毒,日本人甚至还挤出钱来搞补贴,那些贩毒走私的商人,每卖出一两毒品,就能从日本人那边获得几十块的好处。


更加丧心病狂的是,对于那些不幸染上毒瘾、但还没有完全沉沦的人,日本人还要添一把火。


中国的鸦片吸食者


当时,日本东兴公司曾经在咱们国家大量兜售一种药品,取名“东光剂”,宣称这玩意可以帮助戒毒。


然而您猜怎么着?这个东光剂有一半的成分,居然是吗啡。主打一个以实际行动告诉瘾君子,十八层地狱下面还有十九层。



日军掠夺强迫,我军自给自足



除了贩毒,对于咱们国家的粮食、木材、矿藏、药品等资源,只要给日本人发现,就没有不掠夺的。



尤其是粮食,日军侵占东北后,曾经出台了一个所谓的《米谷管理法》,将大米、小麦等划为甲类粮食。不许中国人吃大米和白面。


另外,咱们这边的油、牲畜、木材、炭、茶叶、药材、樟脑、猪鬃、金属,全部在日本人高价收购的范畴。一句话总结,就是奔着搞乱中国经济来的。


除此之外,日本还进行了严格的经济封锁。严禁矿产、金属、机械、粮食、棉麻、煤炭、桐油等物资进入根据地。


另外,为了更加彻底的掠夺中国,日本还在占领区发行他们的国债。


日本伪政权国债


就说宝岛台湾吧,抗战结束一统计,光是台湾的各个银行里,就有8.8亿元的日本国债,如果算上个人和公司,台湾一地的日本国债就高达20亿。


而大陆这边,根据不完全统计,沦陷区少说卖了34亿的日本伪政权国债。


之所以日本国债的销售业绩如此“耀眼”,并非是投资者看中日本帝国主义的未来发展,也不是沦陷区人民没有爱国精神,属实是日本人玩得太“脏”,他们甚至强迫沦陷区的老百姓,必须将钱存入他们指定的伪银行,购买日伪国债。


至于借钱要还这件事,相信您也猜到了,日本强买强卖出去这批,都是长期债券,抗战结束后,这些债务中的绝大部分都被一赖到底,压根没兑付。用现在的话说,他们本来可以直接抢的,可还给你一张国债券呢。


日寇拿着钱高价收购各种战略物资,因此根据地的经济一度受到了很大影响。


但咱们的新四军战士也不是吃素的,针对日本人一个接一个的损招,大伙还是很快拿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影视剧中的新四军


首先,为了对抗日本人扰乱市场的行为,根据地成立了边区贸易统制总局,对粮食、耕牛、棉麻这些必须物资,都进行了严格管制,统购统销。


这样一来可以避免日本人在中间捣乱,二来可以集中出口土特产,换取当时紧俏的食盐、电讯器材、纸张文具、五金百货、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


因为进货量大,价格也有所降低,比如根据地到苏北换食盐,以前老百姓你一担、我一斗,零敲碎打的换,要3斤粮食才能换来1斤盐,现在,为了留住“大客户”,盐场开出了2斤粮食1斤盐的优惠价格。


而因为新四军严格限制粮食出口,对走私的打击力度也比较大,在那个艰苦年代,根据地人民的生活水平竟比许多大城市还要好。


吃的问题解决了,新四军还有部队搞起了“自主创业”。


当时有个非常出名的香烟品牌,名叫“飞马”,就是新四军出品的。怎么打着打着仗开始搞卷烟了?


原来,因为日伪的经济封锁,香烟在根据地一度是紧俏货。有一回,新四军第二师供给部部长胡弼亮开会的时候,发现有战士蹲在地上捡烟抽,还有战士烟叶子都弄不到,将树叶卷一卷点上。


这种情形,让胡弼亮十分心疼,一个念头冒了出来:咱们二师驻扎这地方,也曾出过有名的烤烟,为什么咱不能自己搞个烟厂?


说干就干!首长给胡弼亮批了42元“巨款”,作为烟厂的“启动资金”,您可别觉得42块少。没办法,师里面也困难啊。


不过胡弼亮还真找到了42元创业的办法——当时镇上有个小烟厂,因为经营不善,加上时局动荡,已经走到了破产的边缘。胡弼亮亲自上门洽谈,最终说服了老板,和新四军合作经营。


于是,濒临破产的烟厂被二师接管。他们创业的消息传到陈毅耳中,陈老总还特地给香烟牌子命了名——飞马,取战士们如同飞马一样驰骋战场之意。


最开始的时候,因为技术所限,飞马牌香烟每天只能出产800包左右,除了满足部队战士的需要,剩下的则投放到市场上。


民国飞马香烟广告牌


而由于烟厂的工人们大多是部队战士,大伙不是那些唯利是图的精明商人,主打一个精选原料、用心加工,定价也十分厚道,香烟一经出厂,很快引起轰动。


高超的性价比把一众国外品牌都打得落花流水,产能慢慢上去后,甚至有来自国统区、沦陷区的商贩,不惜“穿越火线”,也要来进“飞马牌”的货。新四军第二师因此成为了著名的“富户”,每月能上交30万法币。华北旱灾时,更是拿出千万法币,对当地老百姓进行救援。



穷途末路 日军拿军火换物资



新四军将根据地经济搞得红红火火时,日本在华北的部队却是每况愈下,他们都干出了怎样的奇葩事?


至于日本人那边,疯狂的军国主义分子见谁咬谁,与咱们国家开战的同时,侵吞东南亚、偷袭珍珠港,关东军时不时还有招惹苏联的小动作,加上国内抗战力量的壮大使得他们在中国“吸血”越来越困难,一来二去的,他们就把自己的国内经济搞崩了。


抗战初期,日军主食中大米占70%,后来逐渐减到50%,再到后面,甚至一粒米都见不着,有点小米土豆充饥就不错了,而且还不管饱,军官就经常克扣底下士兵的配给。



还说为了饿着肚子打起仗来不损失战力,平时就得练习饿肚,他们下令,将该下发的粮食减少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美其名曰“减食训练”,至于多下来的粮食,那当然是军官自己卖钱了。


到了1944年,早期那批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很多都在战场上交待了,日本国内抓壮丁抓来的年轻人本就有抗拒心理,穷困潦倒的日军更是花样百出。有人拿发下来的肥皂、牙粉换点心,有人拿军大衣换地瓜干。


甚至1945年,咱北京这边,八路军为了和鬼子“武器换粮食”的交易方便,特地在清华园那边支了个早点摊,双方在那边“接头”,约好多少步枪多少子弹换多少斤白面,多少挺轻重机枪和掷弹筒换多少斤猪肉。日本人保证武器全须全尾,八路军则保证粮食不缺斤短两。



这些故事,咱们今天听来,可能有些“魔幻”,和军队也就罢了,但这日本人面对运粮的老百姓也不伸手抢劫,能这么有素质吗?


其实,日本人之所以安分交易,自然不是因为他们讲文明、懂礼貌,而是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走到穷途末路,很多日军名义上驻守在当地,实际却已经给抗日武装打得根本不敢露头,平时只能龟缩在碉堡和据点里。之所以能抑制住强盗本性,不偷不抢,还是咱们用子弹教导了他们好好做人的道理。

 




编辑:谢佳漫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




动听天下


长按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收听往期更多节目

请点击“阅读原文”

动听天下
用现在讲述过去,用历史告诉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