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的故事》里苏妈妈要那么多彩礼,是从古代传下来的习俗?

文化   历史   2024-07-29 21:00   北京  

《1039听天下》从2024年起改名为

《动听天下》
为防止您看不到我们的推送
可以在主页点击右上角的“…”
把“动听天下”设为星标

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的缩略版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点击音频收听!

播讲人:田洋
编辑:于达 程涵

     


前段时间有个挺火的电视剧叫《玫瑰的故事》,里面有这么个情节,男主人公之一的黄振华准备结婚了,可是就在结婚之前,他这未来的丈母娘忽然跳出来搞事情,私下约见了准女婿,开口就要彩礼,还说要图个吉利,也不用太多,给个20万就行。


好家伙,20万放今天也不是个小数,更何况,电视剧里设定的可是2001年的北京啊。

这些年,关于彩礼嫁妆的话题经常出现在婚恋市场上,按理说,中华文明5000年,结婚的青年不计其数,彩礼嫁妆的问题绝对不是今天才有的。那么在古代,这彩礼和嫁妆得达到一个什么水平,大家才能得偿所愿呢? 

先秦:六礼不可少 皮帛做聘礼


我们今天的故事,不如就从先秦时期开始讲起。为什么从这个时候开始说呢?因为如果我们追溯的时间太久远,那会儿留下的文字记录没那么详细。

不过到了先秦时代就不一样了,首先说,这些年出土了不少竹木简,这可都是活生生的文字记录。那么,如果要在先秦时代迎娶一位窈窕淑女或是嫁给一位如意郎君,到底都需要哪些步骤呢?

《周礼》中对婚嫁风俗有过明确的规定,不过那个时代,社会等级森严,很多礼节都是用来约束贵族阶层的。对于一般的庶民而言,结婚相对比较简单。


《周礼》中有这么几句话,叫“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着不禁。”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春天的时候,男女相会,聊的好了直接就奔着结婚去了,一般家庭也不会管束。这样的结婚形式很简单,别说聘礼了,连结婚仪式什么的全省了。



当然了,如果是贵族阶层,可就没有这么简单了,按照《周礼》的规定,贵族阶层结婚要由六个步骤组成,男方要先派人向女方求亲,女方家同意后,会把女儿的名字和生辰八字反馈给男方,男方家将两人生辰八字拿来占卜,得到吉兆之后,再跟女方家互通婚书。


之后,男方要向女方纳征,也就是赠送聘礼。然后就是两家约定婚期,到时候新郎亲自到女方家迎新娘回家成亲,这个婚才算是正式结成。在传统社会里,这六个步骤的礼仪缺一不可,否则就是礼不备,也就是失礼了的意思。


这贵族阶层实行的六礼中,有一个重要的项目就是送聘礼或者送彩礼,也就是纳征。不过,当年的彩礼并没有今天我们所议论的这么浮夸,既不会有金子也不会有银子,而是要送皮帛,也就是兽皮和丝帛布匹。



之所以送它们,据说是延续了上古先民的婚礼习俗,上古时代大家靠打猎、种植为生,打猎打到的兽皮和手工织出来的丝帛,是生活中常用到的事物,赠送这样的东西也是为了表达男方的诚意,再加上那会虽然有了货币,但是以物易物的现象依然普遍,兽皮丝帛都是硬通货,送这样的彩礼其实跟送钱也差不太多。


到了汉代以后,聘礼的种类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皇家开始流行采用黄金当聘礼。


隋唐:不做太子妃 门第更重要


进入隋唐以后,中国人婚姻风俗开始更加关注对方的出身。什么样的出身算好呢?必须要是那种高门士族,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五姓七望”的家族。


在这种风气影响下,唐王朝的婚姻市场上刮起了一场天价彩礼的热潮,那这个时期的彩礼会有多离谱呢?



举个例子吧,唐太宗时期的权臣许敬宗,他家还不算是“五姓七望”之一呢,在他嫁女儿的时候,就因为对方门第比自己低,许敬宗开口就要“彩礼数十万”钱。您要知道,那会一斗米才四、五钱,数十万钱的彩礼,他这是憋着把国家的粮库都买下来了吧。


不过这许敬宗也是机关算尽,他嫁女儿的时候虽然收了天价彩礼,可是等他儿子娶媳妇的时候,这笔彩礼几乎是原封不动又花出去了。没办法,谁让他儿子娶的是尉迟恭家的重孙女呢,尉迟恭,门神爷,人家这门第可比许敬宗又高多了!


等到一百多年以后,唐文宗在位的时候,替自己的太子向当时的宰相郑覃求婚,想娶郑家的孙女做太子妃。没想到,荥阳郑氏出身的郑覃,放着一个好好的太子妃不要,宁可把孙女嫁给了一个九品小官,没办法,谁让这小官姓崔,是博陵崔氏家族的后生呢?这事把唐文宗气得半死,直接在宫里开骂:“我们李家二百年的天子,还赶不上他们姓崔、姓卢的嘛?!” 


新婚夫妇在进行拜客典礼


宋元:钱财丰厚 身价反转


宋朝以后,门第观念越发淡薄了,可与此同时,随着宋朝经济的发展,大家的钱袋子都鼓了,婚姻市场上的彩礼嫁妆问题反而越发凸显,具体表现就是女子的嫁妆开始增多,而且嫁妆的数量直接关系到了新媳妇未来在夫家的地位。


不过呢,这还真不是男方家狮子大开口,多数情况下都是女孩父母的主动行为,其实就跟今天很多人的心态很像,谁不希望自家女儿嫁妆多、底气足,嫁过去以后不受委屈呢?


宋朝的这种给女儿提供丰厚嫁妆的风气,让当时有儿子的家庭掌握了婚姻市场上的主动权。不过呢,他们也不用得意,因为等到两百年后元朝的时候,事情就彻底倒过来了。



到了元朝,天价彩礼的命运再次落到了男方家庭上。当时人做过一个统计,如果是一般人家娶一个同样普通家庭出身的老婆,嫁妆在1300贯铜钱左右,这相当于一个普通人家好几年的收入了。


这还不算完,婚礼上的所有开销也统统由男方承担,女方家庭只需要给女儿预备一副首饰,外加一套红漆马桶就齐活了。


或许您会好奇,从宋到元不过一二百年,风气怎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元朝法律规定,元代女子的嫁妆在婚后不再是女性的私人财产,换句话说,就是老公也能花老婆的嫁妆,而如果离婚的话,嫁妆也不用退回。


这么一来,有女孩的家庭就不愿意再给孩子预备丰厚的嫁妆了,与此相反,他们转而开始所要高价的彩礼,这一方面是为自己多争取一些好处,另一方面,也能降低男方未来纳妾的可能性,毕竟您娶一个媳妇都花这么多钱,想再纳个妾?您先掂量掂量自己的腰包吧。



这种高价彩礼的风气盛行,直接的结果自然是穷苦人家娶不起媳妇,于是在社会上,就出现了一种穷人家庭让儿子去给人当赘婿的风气。以至于元朝专门出现了一种特别的婚约,就是专供这种上门女婿的,只不过,这种上门女婿的家庭地位怎么样,估计您想想也能知道。


清朝:人品放一边 有钱就结婚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的许多观念从今天的角度看,绝对是保守、落后、需要批判的。就拿这个彩礼和嫁妆来说吧,清代的风俗就是不问对方家境身世如何,只问有没有钱。


清代有本古书中记载,说当时的人在婚姻中对钱财看得很重,不论是娶媳妇还是嫁女儿,第一件事先问钱,人品德行放两边;对男方来说,只要嫁妆丰厚,那这女孩的品行差一点,男方家也就忍了;而对女方家呢,只要彩礼够隆重,那这男方德行坏一点,这边也就将就了。


这样的风气盛行,社会自然就好不了。当时,结婚前两家人要先把钱财的事商量清楚,那可真是结婚彩礼重、嫁妆也重。



因为高额嫁妆的问题存在,使得穷人家庭一旦生下女孩,很可能会直接溺死,也就是说,清代许多地区频繁出现杀害女婴的现象就是因为嫁妆问题。


好在,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风气的变化,彩礼和嫁妆曾经一度不再是人们结婚时最关注的问题,大家更关心的是结婚的对象人好不好、够不够追求进步。


我个人感觉,这其实才是一段婚姻关系中最重要的事情,人们选择结婚对象,最重要的不还是要看人嘛?毕竟这个人是要与你一起携手共度后半生的,至于钱财,我觉得如果夫妻双方人品好、处得好,何愁找不到挣钱的路子呢?



编辑:亚特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


动听天下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收听往期更多节目

请点击“阅读原文

动听天下
用现在讲述过去,用历史告诉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