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人,又一次惊掉了我的下巴颏

文摘   2024-07-05 06:05   芬兰  
前天晚上夜里抵达特罗姆瑟。
翌日一早,就赶往几个景点,像北极光大教堂,阿蒙森雕像和北极博物馆。

(以上是北极光大教堂,世界最北教堂,全木质)

看到阿蒙森雕像时,我已经有些许意外了,一个为挪威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挪威挣得了极地探险超级光环的民族英雄,一个绝对大写粗体的了不起的人,呵呵,这个雕像太寒碜了吧?

然而,寒碜的还不只是阿蒙森塑像,阿蒙森像后面的建筑物,竟然是外交办公楼。我不知是什么层级的外交单位,只是想进去看看,以为与阿蒙森有关。

但是,问了下有个正在搞卫生的小伙儿,他说不行,这里是外交办公室,不对外。

想想,也是很有逻辑性的,因为几乎所有的挪威去北极探险或科考啥的队伍,都是从特罗姆瑟出发的,国际团队也是从此地开拔,包括捕鲸大战期间的商业或非商业活动。

所以弄个办公室在这,相当划算,方便快捷。

另外,特罗姆瑟是挪威特罗姆瑟郡的首府,北部最大港口城市,也是欧洲大陆最顶端,全世界最北的城市,还是北极贸易中心,港口终年不冻。
我看见的港口的确很大,而且还留有捕鲸大战期间的大炮文物等。

只是,这外交场合是不是也太不上档次了,这房子不比一个民间房屋大,也不如我们现在南方农村自家的房子气派和宏大。

更绝的是,刚说的那位小伙儿,后来发现他一直在擦玻璃,怎么擦呢?

咱们家庭经常不是有那种前头是可以夹抹布,然后一个长杆的那种?这个小伙儿把三个杆子串联了起来,一头就是带夹板的,毛巾正被他换洗过,还散着呢,三个杆子接起来的长枪,在小伙儿的手里直晃悠,忽闪忽闪的,看他很难把握方向似的,真是难为了。

更难为的,我不知他是不是这个办公室的正式员工,看上去倒像个高中生似的,不会是谁家的孩子在这打工吧,赚点零花钱,如果是的话,这外交办事机构够会省钱的哈,更没有雇保洁员之类的临时工,哈哈。

好了,你以为挪威人这就算够抠门了么?

NO,更抠门在后面。

我离开雕像,转身就进了旁边的北极博物馆,从外面看,又是一个寒酸的建筑哈,事实上,它还隶属于当地的一所大学。

进来后,那才是“寒酸他妈给寒酸开门,寒酸到家了”。

你一定捉急知道原因。

好吧,我们现在进入博物馆,基本就只用眼睛和脑袋对吧。

在这家北极博物馆,买完票,售票员问,你要哪种语言的材料,我说中文,结果我拿到的就是差不多十几页A4纸的打印材料(每种语言差不多都是),里面写着每个展室的主要展品内容和背景。

我的老天啊,你能想象么,这是最发达国家之一的一个非常著名的博物馆,我看了看,有几张纸都翻烂了,但是大家没有一个人抱怨。博物馆是收费的,大概80克朗吧,也许100,不算太便宜啦。

不过一旦你进入正室,就发现,其实还蛮实用的。我反正都是站着看完大概内容,里面所有的参观者,除了孩子有点声音,没有一个人说话,非常宁静,而且都非常仔细的边走边看文字,再看看实品。大家都很投入,我自己觉得很有收获,因为布局紧凑(很小嘛),加之文字说明详细,也许小的好处就是近距离阅读展品介绍,所以省去了很多无用精力和分散的烦恼。

其实,一拿到资料,就很喜欢,一是我喜欢读纸质东西,而且循环使用,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环保低碳嘛,我们常常是喊口号的时候多,真正践行的内容少。你可以把这次参观,想象成西方有些国家小学教材的循环利用,高年级毕业后,低年级接着用,这不仅经济,而且是对孩子最直观和切身的教育(打个比方)。

看完展览归还材料时,我还很是有点舍不得呢,还觉得自己做了件了不起的大事,节省了不少二氧化碳排放哈。要不每人一个小册子,得浪费多少资源啊!

说说展览本身。

这个展览的特殊性,还在于展品的珍贵和一手性。

其貌不扬的博物馆,里面其实别有洞天,听我慢慢说!

这里是挪威旧时代的海关大楼,最早是海洋仓库。可能也包括刚才说的外交机构办公室。主要分三层。

底层介绍了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活面貌,二层介绍了不少极地探险家,三层里,就是主角的舞台了,更是挪威的国家形象工程,这个是真的形象工程,正面的,鼓舞人的。

主角之一是阿蒙森,另一个就是南森,两个森,都是极其了不起的探险家和外交家。

我给你们讲讲他俩的传奇故事吧。

阿蒙森生于1840年,我前面文章给大家介绍了点,他生于萨尔普斯堡郊区,后来全家搬到现在的奥斯陆。1890年,按照他母亲的愿望,他去念医学专业,然而毕竟不是爱好或兴趣,所以母亲去世后,就辍学了,赶紧地去参加了北极捕猎海豹工作,后来还拿到了船副的证书。

1897-1899年,他加入比利时号南极探险,还担任大副,任务是绘制磁南极,此行中他就打算去往北极。回国后,在挪威和德国,他主动向专家学习,得到了大名鼎鼎的南森的支持。

1901年,阿蒙森在特罗姆瑟买了一艘帆船,叫约阿号。

1903年6月他从奥斯陆出发,同年11月抵达磁非极约阿港,1906年8月,约阿号抵达阿拉斯加诺姆,成为全世界第一艘通过西北航线的船只,后来约阿号在旧金山公园展出,1972年归还挪威,这是后话了。

1908年秋,阿蒙森向挪威地理学会申请使用“前进号”,并说要重复南森的北冰洋漂流,南森非常支持。

阿蒙森最初计划征服北极点,但得知已有先登的捷足,于是改变为到南极,这也就是我前面写过的与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的比赛内容。

当阿蒙森在冰帽上探险时,前进号上展开着详细的海洋研究。

1918年,阿蒙森刚建好的探险船莫德号,组建了当时最大最精良的探险队,但延误了几个冬季。最后只好放弃计划,通过了东北航线,从大西洋进入太平洋,只是可惜没进入极地气流区域,仍是未成功的。

阿蒙森1920年7月离开莫德号,两天后抵达阿拉斯加的诺姆,与后来抵达的莫德号汇合,把莫德号当成研究基地。

1923年5月,阿蒙森又变了,干脆飞(飞机),但还是失败了,最后莫德号只好卖给了哈德森湾公司。1926年冬天,莫德号被冻结于剑桥湾冰层,1930年沉没,2015年才开始打捞,2018年8月返回挪威。

阿蒙森虽然飞行失败了,但并未放弃,他与美国富豪林肯·埃尔斯沃斯搭上了桥,筹集资金,准备第二次探险。两人率队,于1925年5月从新奥勒松出发,但是真倒霉,第二天其中一个飞机发动机就故障了,两辆水上飞机被迫降落,他们只到了北纬88度地点,后来6位队员搭乘另一个水上飞机,在6月返回斯瓦巴。

在美国富豪的财力支持下,阿蒙森在意大利又买了一条飞船,1928年翻新后改为挪威号,从欧洲出发,飞越北极海,飞往阿拉斯加,这次除领队外,还有16位队员,在飞越北极点上方时,他们空投了挪威、美国和意大利国旗。三天后,降落在阿拉斯加的特勒,至此,阿蒙森在地球南北极都插入了挪威国旗,创造了多项个人第一的记录。

牛掰不,还给人家那么小的雕像,哈哈。

更难能可贵的是,阿蒙森还热情助人,1928年挪威号飞行员在前往北极探险时坠毁,阿蒙森驾驶水上飞机,自特罗姆瑟出发,前去救援。不久,无线电失联,从此失去音讯。

好在8名队员得救,但阿蒙森从此消失于地球,除了找到一些飞机残骸。

是不是让人很是唏嘘,叹惋!不过也想起了苏州那位女英雄,救了一车的孩子,性质完全不同,但是英雄气概是否一脉相承?

所以这个纪念馆或博物馆,就是为纪念阿蒙森水上飞机失踪50年建的。也是为什么愿意多啰嗦几句的原因。

再聊几句南森吧。

1890年,南森提出过让破冰船随着洋流与浮冰一起,从东向西漂流,就可以穿越北极点的理论。

挪威造船师阿撤接受了南森的委托,建了坚固的船,极地船,1892年10月完工,这就是著名的前进号。

万事俱备后,自然就是选将,1893年6月,前进号等从奥斯陆出发,经霍腾、卑尔根、海格兰等,7月抵达特罗姆瑟,补充食品。然后继续向北,7月19日,他们受到瓦尔德当地人的极大欢迎,但此时前进号已经刮痕累累,不过7月21日凌晨,船队似乎悄悄地开启了航程。

1894年9月,南森开始与船长讨论,用滑雪橇前往北极点。

1895年4月,在零下36摄氏度的温度下,北纬86度14分处,人们举行了宴会,庆祝并插上了两面旗帜,一个是瑞典-挪威联盟的,另一个是挪威本身的旗帜。

然后返回的行程开始了,需要通过670公里行程,温度在零下40度。

这是一个漫长的路途,一直到了5月,冰块融化,这时只有12只狗了,8月最后两只也被杀了,他们互相杀对方的,8月15日,他们终于抵达法兰式约瑟夫地群岛海岸。

两个人一看现实环境,要想活,就只能搭个小屋,因为皮划艇不够用了。且只能在此过冬,他们用石头盖小屋,屋顶用海象皮蹦,北极熊和海象肉成了他们的主食。9个月里,两人有时是睡在衣服上,有时是动物的血泊里,但依然在谈论着他们的梦想,计划等(推荐看一部美国人拍的《爱斯基摩人》纪录片,看得我想笑,个别地方,但是真实影像,那是1910年,最后全家饿死)。

当他们自己也觉得没多大希望时,1896年春,他们开始往南行,南森把他的旅行日记放进了金属筒里,挂在屋顶上,顺便说下,1902年时,北极探险家包德温发现了小屋,取走了金属筒,1930年送给了挪威外交部。这很像斯科特的做法。

1896年5月,离开了小屋后,当他们都觉得必死无疑时,突然得救了,是哪位蝙蝠侠么?

当然不是,但也是大侠了,这大侠就是南森曾经在伦敦时认识的,一位英国探险家,叫杰克逊,于是他们跟着到了弗洛拉角的英国基地。过了几个星期的美好日子后,人也长肉了,身体也恢复了,最后乘坐迎风号抵达瓦尔德港。这是挪威的土地。

8月从瓦尔德发给全世界电报写着:“南森回来了!”

于是南森立刻上了热搜,全球各大媒体头版头条是没跑的了,与此同时,前进号也脱险了,至此探险结束,这趟活动成了人类历史最辉煌、最周翔的一次极地探险。

很有感触的是,在博物馆里,看着那些手稿日记,那些探险家们使用过的工具、动物标本和衣服等,一种崇敬而复杂的心情还是难以言状的,也许是对科学,科学探险,当然还包括对人类没有克制的猎杀的逐渐规范和制止,由衷地感慨。

更是挪威这两位伟大的探险家的气质、壮举、人格魅力、知识富足并得到极好运用的智慧,让我浮想联翩。

很自然地,我会想到那段时间中国的国情。

17世纪,荷兰、英国就在北极争相猎杀鲸鱼和珍惜动物以及相关贸易了,后来挪威人才奋勇追赶,尤其是在斯瓦巴(或斯瓦尔巴)群岛归属挪威后。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穿插有科学、工业、贸易、文明等的不断提升,同时还有人们探险精神的科学化和理性化。

而在那个阶段,中国却远远落后于世界强国。

从博物馆走出,心情还是挺复杂的,强国的进步就不说了,问题是我们如何面对,无论过去还是当下,在科学、技术、规则制定等方面,要不要追赶发达国家的步伐?怎么赶?

其实斯瓦巴群岛我们有一份主权的,也在那里建了科学考察站,我们现在问题的关键,还是基础教育,大众科学知识和素养,和一种对科学探险的追梦和对自然好奇的培养。

你们懂的。
文明是怎样练成的

晶眼观世
一个努力追求正义的人。著有《带刺的玫瑰》《从加勒比海到彩虹国度:古巴·南非行》《从应许之地到湄公河畔:以色列·巴尔干·越南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