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塔的前世

文摘   2024-10-10 07:00   浙江  


杭州西湖南岸有一座南屏山,南屏山慧日峰下的净慈寺前,有一座名叫雷峰的小山。


雷峰是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在西湖边勃然隆起。山虽不高,但山上林木葱郁,风景秀丽。


《西湖游览志》有对这座小山的介绍:“雷峰者,南屏山之支脉也。穹嶐回映,旧名中峰,亦曰回峰。宋有道士徐立之居此,号回峰先生。或云有雷就者居之,故又名雷峰。”


《西湖志纂》引《武林纪事》也说到这座小山:“〔徐〕炳,字立之,宋熙宁间举进士不第,筑室回峰,人称回峰先生。回峰即雷峰也。”


吴越国末期,吴越国最后一任国王钱俶,在雷峰上建了一座塔。雷峰塔的故事由此展开。

▲雷峰塔

在说塔之前,先介绍一下发起建塔的人。


钱俶是钱镠的孙子,是吴越国的第五位国王,也是最后一位国王。


钱俶(929—988),原名弘俶,字文德,是吴越国第二位国王钱元瓘的第九个儿子。钱弘俶作为国王的儿子,11岁就开始受禄,职位是内衙诸军指挥使、检校司空。过了不久,又被提升为特进、检校太尉。


后晋开运四年(947)三月,19岁的钱弘俶出镇丹邱(今浙江台州)。僧人德昭对钱弘俶说:“此地非君为治之所,当归国城,不然将不利矣。”钱弘俶听从了德昭的意见,于九月启程回杭参与相府之事。


后汉天福十二年十二月三十日(阳历为948年2月12日),吴越国将领胡进思发动政变,趁吴越国国王钱弘倧夜宴将吏之机,将钱弘倧软禁,钱弘俶被胡进思迎立为吴越国国王。


后周显德七年即宋建隆元年(960),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建立宋王朝,为宋太祖。


钱弘俶按照祖训,对宋朝称臣,最早表示拥护宋朝为中原合法王朝。


他为了表示恭顺,不与宋太祖父亲的名字相讳,把自己名字中的“弘”字去掉,改称“钱俶”。


钱俶为什么要在西湖边的雷峰上建塔?


有几种说法,塔也演化出不同的名字。对此,学者俞平伯有专门的考证。


1928年,俞平伯写的《雷峰塔考略》,有对塔名的考证:“塔凡三名:其一为西关砖塔,初见于塔内藏经标题中,昔人盖未之知也。其二为黄妃塔,有‘王妃’‘皇妃’‘黄皮’等异名,为前人所习用。其三即雷峰塔,吾辈口中之通名也。”


然后,他对雷峰塔的这些名称进行逐一考证:“今先言雷峰,继辨黄妃,而后述西关砖塔,循序以观,纲要可得。”


他认为:“雷峰”不是塔的本名,而“‘黄妃’复多讹疑,然此两名却为人所习知。至西关砖塔实为其最初名号,乃向不见记载。若非塔圮,吾辈亦安得而知之哉”。


俞平伯认为,吴越国时期,夕照山南麓建有杭州城池的西关城门。因为雷峰塔建在西关门外,建塔之初,塔还没有正式的名称,人们就称其为西关砖塔,所以“西关砖塔实为其最初名号”。雷峰塔中所藏的《宝箧印经》卷首,署有西关砖塔。


称为“黄妃塔”“皇妃塔”“王妃塔”,有不同的解释。


称为“黄妃塔”,是认为塔是钱俶为庆祝王妃得子而建,而这位王妃姓黄,因此称“黄妃塔”。


称“王妃塔”,是因为钱俶一位王妃孙氏,被宋太祖封为王妃之故。后来在雷峰塔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面铜镜,人们因此对建塔的原因及名称又有了新的解读。


而称“皇妃塔”也有依据,当时有这样的文字记载,但也有可能“皇妃”是“王妃”之误。因吴越国奉中原王朝正朔,不太可能称“皇妃”。不过2000年雷峰塔遗址出土的《华严经》跋文残碑上,明确刻着“塔因名之皇妃”。有资料显示,此乃钱俶亲笔所写,可见,或也正如俞平伯所推断的那样:“钱氏虽未称帝而在境内实具帝仪,特对上国貌为臣服耳。”


称为“雷峰塔”的原因最简单,就是因为塔建在雷峰山上,杭州老百姓都习惯称之为雷峰塔。


雷峰塔落成时,将《华严经》刻在石上,吴越国王钱俶为此题写了跋文,也刻在石上。《华严经》和钱俶的跋文石刻,被嵌入塔底层的内壁。钱俶的跋文介绍了建塔的一些情况,说雷峰塔原来打算建十三层,高一千尺,后来因为财力所限,改为七层。


对建塔的原因,钱俶在跋文中说得明白,是为了珍藏佛螺髻发。


佛螺髻发是什么?


佛螺髻发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头发舍利,是佛教圣物。钱俶在跋文中说,“不敢私秘宫禁中”,所以要在西湖边建塔,“以奉安之”。


人们据此认为,雷峰塔是吴越国国王钱俶为祈求国泰民安而建造的佛塔。在塔的底部建有井穴式地宫,存放珍藏佛螺髻发舍利的纯银阿育王塔,以及龙莲座释迦牟尼佛坐像等佛教珍贵文物和精美供奉物品。


俞平伯考证,钱俶生性敬佛,为建雷峰塔不惜耗费巨资和大量人力。


雷峰塔塔身上部的一些塔砖内,秘藏雕版印刷的佛教《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


俞平伯研究塔内珍藏的《宝箧印经》等经卷,对塔砖和藏经作了精细入微的描述和考释,认为塔砖可分有孔无字和有字无孔两种。据记载,塔内藏经多达84000卷。


后来,俞平伯根据雷峰塔倒塌后发现的经卷,论证了这些经卷的价值:“国内除敦煌所发见的唐写经外,恐怕要推此次发见为巨擘了”,“唐写经虽较古,此经则为北宋初年刻,约略计之距中国印刷术之发明殆不及百年;其价值殊不相上下”。


雷峰塔倒塌之后,人们清理塔的残基,在砖孔内发现了一些经卷,经卷开头写着:

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钱俶造此经八万四千卷,舍入西关砖塔,永充供养。乙亥八月日纪。

乙亥年是北宋开宝八年(975),经卷落款的时间,为建塔的年代提供了一种文字证明。


雷峰塔从发愿筹建到建成,历经数年。北宋开宝五年(972)前就开始筹建,其间除了建塔之外,还有印制经卷等许多准备工作。有记载,雷峰塔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建成。


钱俶的跋文有对雷峰塔的评价:“规模宏丽,极所未见,极所未闻。”


雷峰塔建成之后,成为西湖上的一个制高点,一个标志性建筑。


雷峰塔建成后,西湖北山的保俶塔也建成了,雷峰塔与保俶塔一南一北,隔西湖相对,成为西湖的一大景观,也增添了西湖山水的美感,使西湖之上呈现“一湖映双塔,南北相对峙”的美丽景色。


现代著名画家林风眠在《美术的杭州》一文中说:“能救西湖过于平坦之病者,惟有雷峰顶端之雷峰塔,及宝石山巅之保俶塔。”


作为一座古塔,雷峰塔建成以后,历经岁月风雨,几经人间劫难。


北宋宣和二年(1120),雷峰塔在战乱中遭到严重损坏。


那次破坏,与北宋末年的方腊农民起义有关。


当时,宋徽宗、蔡京、童贯一伙压榨人民,赋役繁重。宋徽宗追求享乐腐朽的生活,童贯就在苏州、杭州两地征用几千名工匠,制作象牙、牛角、金银、竹藤的雕刻或织绣品,供皇帝玩赏。


后来,宋徽宗对那些玩艺儿玩腻了,想找一些奇草、怪石来换口味。蔡京、童贯就派朱勔在苏州办了一个“应奉局”,搜罗花石。朱勔养了一批差官专门管此事,听说老百姓家有精巧别致的花木奇石,就带兵闯入,贴上黄封条,算是进贡皇帝的东西。差官、兵士乘机敲诈勒索,被征花石的人家往往被闹得倾家荡产,卖儿卖女,到处逃难。


朱勔用大批船只把搜刮来的花石运到东京(今河南开封)。这种运送的队伍叫作“花石纲”。花石纲运到东京,宋徽宗见了非常高兴,给朱勔加官升职。


宣和二年(1120)十月初九,睦州青溪县(今淳安)万年乡的农民方腊,假托“得天符牒”,聚集农民起义,建立农民政权。


起义军乘胜进取青溪县,攻克睦州,占据寿昌、分水、桐庐、遂安等县,又向西攻下歙州,东进攻克富阳、新城,直趋杭州。


杭州是两浙路的首府,又是造作局所在地,花石纲的指挥中心之一。起义军攻入杭州,杀死两浙路制置使陈建、廉访使赵约,知州赵霆逃走。


方腊起义军攻陷杭州,因战火波及,城市遭到破坏,雷峰塔的塔院及塔上的木构建筑被全部焚毁。


这是雷峰塔建成后受到的第一次破坏。


金人南侵,北宋腐败,造成靖康之乱,北宋王朝随之灭亡。


南宋王朝建立初期,宋高宗实行与金朝议和的政策。宋室南渡后偏安杭州,杭州日益繁荣。


南宋庆元年间,就是宋宁宗时期,朝廷重修了雷峰塔,建筑和陈设重现了昔日之塔的金碧辉煌。


每当黄昏,宝塔与落日相映生辉,这一景致被命名为“雷峰落照”,后人多称“雷峰夕照”,列入“西湖十景”。在南宋画家李嵩画的《西湖图》中,可见当年雷峰塔的风姿。

▲《西湖图》

南宋诗人的文学作品中,有对雷峰塔的描写。王洧写的《湖山十景》中,有一首“雷峰夕照”:

塔影初收日色昏,隔墙人语近甘园。南山游遍分归路,半入钱唐半暗门。

南宋最早写西湖十景词的是张矩,接着周密、杨缵、陈允平等也加入写西湖十景词的行列。张矩写的词称“雷峰夕照”,陈允平、周密的词称“雷峰落照”。


张矩写的《应天长·雷峰夕照》,有塔起金轮的描写:

磬圆树杪,舟乱柳津,斜阳又满东角。可是暮情堪剪,平分付烟郭。西风影,吹易薄。认满眼、脆红先落。算惟有,塔起金轮,千载如昨。谁信涌金楼,此际凭阑,人共楚天约。准拟换樽陪月,缯空卷尘幕。飞鸿倦,低未泊。斗倒指、数来还错。笑声里,立尽黄昏,刚道秋恶。

陈允平写的《扫花游·雷峰落照》,让人看到了夕阳下湖水中塔的倒影:

数峰蘸碧,记载酒甘园,柳塘花坞。最堪避暑。爱莲香送晚,翠娇红妩。欸乃菱歌乍起,兰桡竞举。日斜处。望孤鹜断霞,初下芳杜。遥想山寺古。看倒影金轮,溯光朱户。暝烟带树。有投林鹭宿,凭楼僧语。可惜流年,付与朝钟暮鼓。漫凝伫。步长桥、月明归去。

周密写的《木兰花慢·雷峰落照》,起句就描写雷峰塔:

塔轮分断雨,倒霞影、漾新晴。看满鉴春红,轻桡占岸,叠鼓收声。帘旌。半钩待燕,料香浓、径远趱蜂程。芳陌人扶醉玉,路旁懒拾遗簪。郊坰。未厌游情。云暮合、谩消凝。想罢歌停舞,烟花露柳,都付栖莺。重闉。已催凤钥,正钿车、绣勒入争门。银烛擎花夜暖,禁街淡月黄昏。

南宋以后,“雷峰夕照”成为西湖边最受游客青睐的名胜之一。


湖上双塔,水中双影,与湖中三岛、苏白二堤相辉映,给西湖增添无限美感,给游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元灭南宋。虽然元朝几乎没有对西湖进行治理和建设,但雷峰塔雄姿依旧。


钱惟善是吴越国钱氏后裔,他在诗里写到他祖先建造的塔:

钱塘门外黄妃塔,犹有前朝进士题。

一字排空晴见雁,千灯照水夜燃犀。

周遭地带江湖胜,孤绝山同树木低。

二客共驰千里目,故乡各在浙东西。

元代诗人尹廷高的《雷峰落照》诗,描写了当时在西湖山水中,雷峰塔“千尺浮图兀倚空”的风采:

烟光山色淡溟蒙,千尺浮图兀倚空。

湖上画船归欲尽,孤峰就带夕阳红。

到明代,西湖边雷峰塔塔影依旧。王瀛的诗,写出了那时“雷峰夕照”的意境:

暝色霏微入远林,乱山围绕半湖阴。

浮图会得游人意,挂住斜阳一抹金。

凌云翰是由元入明的诗人,作有《南屏雪钟》,这首诗中,可以看到雪天古塔的夜景:

翠屏化作玉千层,楼近钟疏恍若凭。

和雪送来清沥沥,穿云透出慢腾腾。

华鲸谩意秋号月,铁马浑疑夜响冰。

一百八声才击罢,雷峰又点塔中灯。


到明嘉靖年间,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倭寇围困杭州城时,怀疑雷峰塔内藏有明朝的伏兵,纵火焚烧了雷峰塔,塔外部的楼廊被全部烧毁。


倭寇烧塔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雷峰塔是杭州城里的最高建筑之一,站在塔上可以观察到倭寇的一举一动。倭寇怀疑塔上有明朝军队的观察哨,因此烧塔。不管细节如何,对雷峰塔来说,又一次遭受劫难


雷峰塔经过火烧之后,仅剩下砖砌的塔身。残塔通体赭红,呈现苍凉、凝重的风貌,有如站在西湖边的一位醉翁。


当时,有诗人描写被烧过的雷峰塔:“雷峰残塔紫烟中,潦倒斜曛似醉翁。”明万历年间,在名士李流芳的诗中,也有描写雷峰塔的句子:“君不见雷峰倚天似醉翁,雾树欲睡纷朦胧。”


在明崇祯年间画的一张西湖画中,雷峰塔的形象已是塔顶残毁,老树婆娑了。


明末杭州名士闻启祥,将雷峰塔与西湖对岸的保俶塔(宝石塔)一起评说,使人们进一步了解当时雷峰塔的形象:“湖上两浮屠,雷峰如老衲,宝石如美人。”


清代,雷峰塔的残塔依旧,许承祖的诗描绘了这一图景:

黄妃古塔势穹窿,苍翠藤萝兀倚空。奇景那知缘劫火,孤峰斜映夕阳红。

此时的南屏山畔,只留下“颓唐老衲管夕阳”的独特情景,有点凄然,有点无奈。


清朝前期,雷峰塔裸露的砖砌塔身,呈现出残缺之美,由于塔与《白蛇传》神话传说的密切关系,使它成为“西湖十景”之中人们津津乐道的名胜。


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南巡来到杭州,多次到雷峰塔游览和品题。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皇帝南巡到杭,改“夕”为“西”,题写了“雷峰西照”匾额,并建亭勒石,立于西湖边雷峰之西,此景盛极一时,“雷峰夕照”声名远播。


清雍正年间成书的《西湖志》中,这样描绘、赞美“雷峰夕照”景色:“孤塔岿然独存,砖皆赤色,藤萝牵引,苍翠可爱,日光西照,亭台金碧,与山光倒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坠,虽赤城栖霞不是过也。”


乾隆皇帝是狂热的诗作爱好者,喜欢在各地题诗。他第一次到杭州,就题有《雷峰西照》诗:

何处高峰无夕照?斜阳此地独标名。钱王遗迹犹堪指,爱是山头塔影横。

清代,雷峰塔是杭州的网红景点,一些重要宾昔日雷峰塔客来到杭州,都被地方官员介绍到此打卡。如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访华使团马戛尔尼勋爵一行到杭州,对雷峰塔留有深刻印象。


清代学者俞樾长期住在杭州,描写过许多杭州的风景,他的《虞美人·晴湖》词写到雷峰塔:

晓烟乍破青山醒,镜里明妆靓。迷离金碧滉楼台,不信人间此外有蓬莱。画船箫鼓时来往,绿水春摇荡。迟迟听彻凤林钟,要看斜阳一抹上雷峰。



编辑 | 朱绮 刘俊萍

-文章来源-

《雷峰又映夕阳红——雷峰塔的前世今生》





             


 往期精彩内容 

梯斜晚树收红柿

把中国画传统传承下去——访谈朱颖人教授

盛世华诞 举国同庆

杭州文史
人文杭州的展示窗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