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抗抗,1950年生于杭州。已发表小说、散文共计700余万字,出版各类文学专著近百种。代表作有《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作女》及《张抗抗自选集》5卷等。曾获第七届冰心散文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优秀中篇小说奖等。
前 言
大暑,夏天最后一个节气,夏之极致。此时,伏天正盛,烈日炎炎,万物正在大自然奔腾的热情中蓬勃生长。在这酷暑难耐的日子里,希望广大读者朋友避烈日、食清淡、多饮水,静待秋凉。
文|张抗抗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有关二十四节的历史文献记载,最早来自《夏历》。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产生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季节分类。《甘石星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公元前104年,《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从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斗柄“寅位”开始,然后顺时针旋转,与昼夜的24小时默默契合。在久远的历史演变中,华夏民族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不断地改进与完善,逐渐明确了气候、地理与耕作的关系。
…………
仅从二十四节气的语词表象来看,每一个节气的名称都是如此优美、精准、古雅而又素朴。例如:“立春”——立春是节气之首,一个立字,如此肯定、爽利,毫不犹豫理直气壮,似有一股阳气行将破土而出。“立”是开始,也可衍化为站立、挺立、竖立;“立”的后面是“春”字,“立春”二字连接起来,成为一个生动的语词,宣告春天即将开始。残冬春远,它已早早地发出呼唤,好似一声春雷爆响,又像一根标杆立于天际线,为大地送来了回暖的希望。春天犹似历尽寒冬的一个人,从冰天雪地的蜷缩里艰难地站立起来。那时节,人们会惊呼一声:哦,立春啦,冬天就要过去了!
然后是“立夏”“立秋”“立冬”——夏天开始、秋天开始、冬天开始。八个字如同宣言一般铿锵,立地生根。
再如“清明”,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清明二字读音朗朗上口,语词组合山水相依、日月和谐,顿觉清风徐来,天地明澈。太阳到达黄经15度,当斗柄指向“乙位”时,则为清明。《淮南子》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另《岁时百问》如此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是自然界物候变化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个时节雨水淅沥,气清景明、草木萌动,自然界一派暖意融融、生机勃勃。
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有关清明的诗句短章:例如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牧童遥指杏花村。”例如欧阳修的《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清明前后,北方地区阴气衰退,气温上升,适宜耕作播种;城市人换上了轻便的春装,乡村挖野菜摘柳芽烙春饼。江南一片桃红柳绿,清明鳜鱼螺蛳肥,挖笋采桑焙制新茶,还有荠菜馄饨艾青团子食物丰盛。世俗的生活里,扫墓祭祖与人间烟火交缠,既有怀念故人的忧伤,也充满春天的欣喜。燕雀婉转柳絮飘飞,这是一年里最美好、最温柔的时节。
还有“惊蛰”——这真是一个活生生、活泼泼的妙词,动感十足,且有窸窸窣窣的响动声传来。一惊、一醒,惊醒、苏醒,惊动、惊诧、惊艳,一系列的延伸语词带来感官强烈的刺激反应。蛰为虫,昆虫没有听力,是土壤温度的上升把冬眠的小动物暖和过来。于是土膏脉动,蛰虫活跃忙于繁育。汉语的“惊蛰”二字特别形象、生动,成为二十四节气中一枚被固定的专用名词。
再有“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也是一种富有美感的文学性描述。所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群芳谱》曰:“谷雨,谷得雨而生也。”此时雨量充足及时,谷类作物茁壮生长。时至暮春,雨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浮萍出水、桑叶蓬勃,布谷鸟啼鸣、雨生百谷清净明洁。说到谷雨,眼前绿意朦胧,稻秧青青,被一种湿漉漉、滋润丰沛的感觉淹没,令人沉醉。
二十四节气中,最美的一个词是“白露”。“白露”一般在每年的九月七日或者八日。诗经有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白露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阳气在夏至达到顶点,物极必反,阴气也在此时兴起。由于白昼阳光尚热,夜间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第二天清晨会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成水珠,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惹人喜爱,因而得名“白露”。白露也算一个“服装节”,人们开始更换秋装。
二十四节气每一个词语,都勾勒出一幅中国山水写意或是工笔的美丽图景。
入夏以后的第二个节气“小满”,有三层含义:北方的夏熟作物籽粒饱满但未完全成熟,物至于此,小得盈满,是指小麦的饱满程度。另一层指南方的雨水,民谚说:“小满小满,江河渐满”,却又恰到好处,未至汛期之滥。据传小满还是蚕神的诞辰日,江浙一带有祈蚕节,《清嘉录》记载:“小满乍来,蚕妇煮茧”。南北方各有丰富的民俗节日。第三层含义与五行相关:小满之后,盛夏将至。上天的寒凉之气与大地的燥热交织,冷暖空气对流……以上有关小满的寓意传袭千年,不知何时起始,民间自动为其添加了延伸的社会内涵:小满唯小,不求大,如同生命哲理,过满则溢,过刚则折。将满未满,人生可待。人生难得完满,月盈则亏,不必尽善尽美。《说文解字》记载:“满,盈溢也。” 《尚书》有云:“满招损,谦受益。”可见古人对满字抱有警惕。杭州灵隐寺有一副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虽是自我安慰,也是抵御物流贪欲的自我警示。为人处事小满即安,半看花开,小得欢喜。如此看来,现代社会的“小满”早已超越了农耕农事的范畴,被赋予了圆融通达的中国式人生智慧,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当然,“小满”传递的那种小富即安、自得其乐的心态,显然与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与博弈有所抵牾,这也许恰是国人不求进取、固步自封的原因之一。因此,小满并非内外圆满,而是具有其积极与消极的双重意义。
因而,“小满”之后不是“大满”而是“芒种”。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着种”,预示着农人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芒种”还另有一种解释:“过了芒种,不可强种”,是农时农事与时令关系的严格界定,提示了自然规律的不可逾越。所以,“芒种”除了审美的特征,还蕴含着尊重天道人道、恪守天时地利的深刻寓意。
至此,还须回头重说“清明”的寓意:清明既是自然节气,也是汉民族的一个重大的传统节日。宋代古画“清明上河图”五米长卷,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熙攘繁华的城内街市的商贸活动,类似今天的节日集会,展示了市井民俗图景。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祭奠先祖故人,慎终追远,史上留下了无数优美而感伤的悼亡诗;然而,清明时节,也是那个封闭时代难得轻松的日子,孩童郊外放飞风筝,女子可外出去寺院进香,由此产生了男女间短暂而美好的邂逅与情感碰撞。于是,哀伤与欢乐,亡灵与新生,人间的两端两极,奇妙地纳于同一个节气之内。
后人由此可知,“清明”兼具了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世上所有的节日,可曾具有“爱与死”双向、开放、双重的寓意?清明也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文学节日。
——北斗七星凌空驾驭历法运转,划出了地面人间的寒暑边界。且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均为四季转换的节点。
“春分”是平分春季的意思,昼夜平分、寒暑平衡。传统上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的中间。春分在古时又被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春分这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昼夜等长。《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立弃均而寒暑平。春之半,故名为春分。”春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春分之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各地夜渐长昼渐短。春分之后,北极附近开始极昼,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结束,极夜开始。
在古代,春分又被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春分时节,民间有争放风筝的风俗,民谚也有“吃了荠菜,百蔬不鲜”的说法。最神奇的是,每到春分这一天,世界各国数以千万计的人都在做“竖蛋”游戏试验。一年365天,就在春分之日,每个人都可把生鸡蛋轻而易举地在桌上竖起来,被人称为“中国游戏”。
春分标志着天体星座的运行位置。一次切分,分割了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角度。节气并非仅仅是一个时间节点,而是具有一种太阳系苍茫浩瀚的空间感,折射出古人朴素的宇宙观。
“秋分”同理。这一天,太阳的指针不偏不倚地直射在赤道上,赤道线上的任何物体都找不到自己的影子。北纬45度线上,建筑物好像早就和自己的影子商量好了似的。测量了影子的长度,也就得知建筑物的准确高度。南北极同时都可以看见太阳,分享着同一个白昼。
秋分过后,北半球白天变短,夜晚时间变长,酷暑消散,天气渐凉,昼夜温度差逐渐加大,正式进入了秋季。一个“分”字,奥妙无穷。
再说“夏至”。夏至时,北斗指向乙,太阳在黄经90度“夏至点”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自此进入了炎热季节,天地万物生长旺盛。所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行到了最北的一日。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半个地球渐渐坠入黑暗。由此可知,每一个“节气”里,都可装下巨长巨大的立体时空。
“冬至”又称“冬节”、“贺冬”,冬至意味着进入了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具体的公历时间一般在十二月下旬,又称“活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冬至前是大雪,冬至后是小寒。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在古代的周朝是新年元旦,意味着“冬眠”的地球即将苏醒过来。汉民族对冬至节气特别重视,祭故人,送寒衣。民谚说:“冬至到,吃水饺。”而南方吃汤圆,种种习俗不一而足。据传,冬至夜做的梦预言极准,我母亲写过一本小书“冬至的梦”。以至每年冬至我都想做一个美好的梦,可惜一次也没有。
然而,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节气实际差异较大。从春分到秋分,从夏至到冬至,给予了人们广阔的三维想象空间。比如“三伏天”是处于小暑和处暑两个节气之间。“三九天”是指从冬至算起的第三个寒天,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民谚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九尽桃花开”“寒去暖来,春已深矣。”南人与北人处于不同的境遇,我们只能从前人留下的诗句里进行文学的畅游与遐想……
(节选自《红岩》2024年第4期,全文见“红岩文学”App)
更多内容
·红岩文学·
《红岩》2024年第4期
2024年7月出版
Hongyan Literature
《红岩》2024年第4期
目录
双城记·成渝地区小说专辑
谎桥(中篇小说)/ 野海
晚间谈话(短篇小说)/ 夏天
隔水为净(短篇小说)/ 杨献平
沉默自述(短篇小说)/ 许晓敏
脱轨(中篇小说)/ 王刊
完美作家(短篇小说)/ 周睿智
画病(短篇小说)/ 王富中
生活是什么(短篇小说)/ 胡正银
文存
应季而生 / 张抗抗
深渊的背面 / 陈蔚文
诗集
如是我闻(5首)/ 黄旭峰
质感(4首)/ 李伟
唐朝来信(5首)/ 罗国雄
山中(5首)/ 刘清泉
石像的情绪(4首)/ 吴小虫
草木心(5首)/ 林忠成
专栏·形迹话本
鲸如何住店 / 车前子
译文
开张大吉(短篇小说)/ [日本]樱木紫乃 武继平 译
冲动(短篇小说)/ [美国]康纳德·艾肯 柳会丽 译
iOS
联系我们
订阅红岩
初审:周铃铃
复审:吴佳骏
终审:欧阳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