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自然热点-“中性粒细胞”,10+期刊1年内国内外进展文章梳理

学术   2024-11-30 16:30   上海  

今晚直播预告,主题:国自然的假说和研究内容,如何体现严谨性?

如题,今天我们来梳理国自然科研热点“中性粒细胞”,近一年来的高分期刊上的研究。

脾脏Siglec-F+中性粒细胞在急性感染后诱导免疫抑制。

研究主要关注脓毒症免疫抑制期,脾脏中Siglec-F+中性粒细胞对T淋巴细胞的影响及其在继发性感染中的作用,研究发现Siglec-F+中性粒细胞通过产生IL-10显著抑制T淋巴细胞功能,导致免疫抑制,而清除这些中性粒细胞或特异性靶向Siglec-F能够增强T淋巴细胞功能,显著提高继发性感染小鼠的生存率。具体机制为Siglec-F+中性粒细胞在脓毒症免疫抑制期发生表型变化,高表达中性粒细胞生物标志物如Siglec-FLy6GSiglec-E,这些细胞是IL-10的主要产生者,对T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具有重要影响,为潜在的治疗靶点

细菌感染期间,GPCR-神经肽轴通过调控中性粒细胞极化减弱过度活跃的中性粒细胞。

研究主要关注细菌感染期间GPCR-神经肽轴对中性粒细胞极化的影响,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表达的G蛋白偶联受体Mrgpra1是中性粒细胞杀菌功能的负调节因子。具体机制为Mrgpra1介导的信号传导由其配体神经肽FFNPFF)驱动,决定了促炎和抗炎编程之间的平衡。Mrgpra1-NPFF轴通过促进替代极化方式来对抗IFNγ介导的中性粒细胞极化,平衡过度的中性粒细胞反应。

慢性压力通过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微环境改变促进肿瘤转移。

研究主要关注慢性压力如何通过影响中性粒细胞来增加肿瘤转移。研究发现,慢性压力显著增加了小鼠肺癌转移,并且显著改变了肺部微环境,如T细胞浸润减少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增加。具体机制为慢性压力改变了中性粒细胞的昼夜节律,并通过糖皮质激素的释放增加了中性粒细胞外陷阱(NETs)的形成,并诱导促转移微环境形成。

酒精相关肝炎中,中性粒细胞向肝细胞嵌入弹性蛋白酶调节钙信号转导。

研究主要关注酒精相关肝炎中,中性粒细胞浸润及其与肝细胞的交互作用和机制。研究发现在中性粒细胞将含有弹性蛋白酶的颗粒直接转移到肝细胞中,弹性蛋白酶选择性降解细胞内钙通道;而肝细胞响应弹性蛋白酶介导的ITPR2降解,增加Serpin E2A3的表达,抑制弹性蛋白酶活性。

中性粒细胞和Galectin-3保护致命细菌感染和急性呼吸衰竭。

研究主要关注中性粒细胞的半乳糖结合蛋白-3Galectin-3)在防御假单胞菌引起的致命感染和急性呼吸衰竭中的作用。研究发现,预先暴露于低剂量的脂多糖(LPS)可以保护小鼠免受假单胞菌的致命感染。LPS通过促进中性粒细胞和间质巨噬细胞群体的扩增来训练先天免疫系统,从而诱导吞噬和细胞杀伤相关基因表达,其中半乳糖结合蛋白-3 Galectin-3被发现发挥关键作用。

中性粒细胞通过靶向Siglec-G破坏B-1a细胞稳态和加剧脓毒症。

研究主要关注中性粒细胞通过靶向Siglec-G影响B-1a细胞稳态加剧脓毒症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Siglec-G主要表达在B-1a细胞B-1a细胞是长寿的、自我更新的天然样B细胞,产生天然的多反应性IgM抗体,在先天免疫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对抗细菌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上,通过与CXCR4/CXCL12相互作用调节B-1a细胞迁移,维持其稳态;在脓毒症中,中性粒细胞通过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介导的Siglec-G裂解,促进B-1a细胞迁移,破坏其原有的表型和功能,加剧炎症反应。

跨内皮中性粒细胞迁移通过Piezo1机械感知激活杀菌功能。

研究主要关注机械感知蛋白Piezo1在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跨内皮迁移和激活杀菌功能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Piezo1机械感知PMN在穿越狭窄的内皮粘附连接时的张力增加,是激活PMN宿主防御功能的中心机制具体机制为Piezo1机械信号转导激活NADPH氧化酶4,增强PMN的杀菌活性。

DEL-1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跨上皮迁移缓解哮喘气道中性粒细胞炎症。

研究主要关注哮喘中表达降低的DEL-1对中性粒细胞迁移和气道炎症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DEL-1通过抑制LFA-1ICAM-1的结合来减少中性粒细胞的粘附和跨上皮迁移,外源添加DEL-1能够抑制IL-17增强的中性粒细胞粘附和迁移,缓解哮喘气道中性粒细胞炎症。DEL-1在人支气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受IL-17调节,DEL-1的表达降低与气道中性粒细胞浸润增加相关。

中性粒细胞-成骨细胞间信号轴促进牙周病相关骨破坏。

研究主要关注中性粒细胞与成骨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牙周病诱导的骨丢失中的作用。研究发现,牙周病中中性粒细胞显著浸润,通过肿瘤坏死因子MOSM)结合成骨细胞OSM受体并诱导RANKL表达,影响成骨细胞的功能和骨代谢,从而促进骨丢失。

中性粒细胞劫持纳米平台重编程NETosis,以靶向小胶质细胞极化进行缺血性中风治疗。

研究主要关注中性粒细胞劫持纳米平台(APTS)通过靶向小胶质极化治疗缺血性中风中的作用。研究发现APTS能显著提高对缺血性中风组织的递送效率,并通过清除活性氧种、抑制瓜氨酸化组蛋白3的途径,减少中性粒细胞外陷阱(NETs)的形成,重编程NETosis为凋亡。APTS通过将A151(端粒酶重复序列)递送至小胶质细胞,促使小胶质细胞极化为抗炎的M2表型,从而减少脑梗死面积。

CD39+CD9+肺间质巨噬细胞通过降低NETosis抑制IL-23/Th17介导的中性粒细胞性哮喘。

研究主要关注CD39+CD9+肺间质巨噬细胞(IMs)在中性粒细胞性哮喘(NDA)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研究发现CD39+CD9+ IMs受到IL-23的抑制,而CD39+CD9+ IMs则通过抑制NETosis抑制中性粒细胞炎症。具体机制为CD39+CD9+ IMs附着于中性粒细胞,然后通过CD39依赖的方式清除中性粒细胞周围的ATP,从而抑制NETosis

中性粒细胞来源的纳米囊泡传递IL-37靶向内皮细胞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研究主要关注中性粒细胞来源纳米囊泡(N-MVs)传递IL-37以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中的作用。研究发现N-MVs能够增强IL-37的稳定性,通过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GL-1)特异性地将其传递到IRI肾脏受损的内皮细胞,抑制内皮细胞凋亡,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减少炎症因子产生和白细胞浸润,从而改善肾脏IRI

IL-1β诱导的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促进鼻息肉中性粒细胞募集。

研究主要关注IL-1β信号通路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中的作用,研究发现IL-1β通过诱导LY6D+上皮细胞和IDO1+成纤维细胞的转分化,分别释放S100A8/A9CXCL1/2/3/5/6/8,促进中性粒细胞募集。

Ribociclib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4治疗中性粒细胞性炎症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研究主要关注Ribociclib在治疗中性粒细胞性炎症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在LPS诱导的ARDS小鼠模型中,预防性给药和Ribociclib的后期治疗改善了中性粒细胞浸润、肺部炎症、氧化应激积累、肺破坏和死亡率。具体机制为Ribociclib通过抑制PDE4,激活cAMP-PKA途径,进而抑制ERKJNK的磷酸化以及钙内流,减少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和炎症反应。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中性粒细胞递送18β-甘草次酸发挥心脏保护作用。

研究主要开发一种新的药物递送系统(DDS),利用中性粒细胞诱饵(NDs)封装18β-甘草次酸(GA)于可水解的草酸盐聚合物(HOP)和中性粒细胞膜泡(NMVs)中,以增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心脏保护。研究发现,NDs能够优先积累在受损的心肌中,减少梗死面积,减轻不良重塑,并增强心脏功能,同时保持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具体机制为NDs通过响应H2O2实现GA的可控释放,吸附炎症因子减少炎症,增强对炎症内皮细胞的粘附和穿透能力,内化后保护心肌细胞免受ROS诱导的损伤,并抑制HMGB1转移,从而减轻MI/RI


基金申请或者课题思路疑问,联系咨询Alice扫码:

小张聊科研
聊聊跟科研有关的感想心得,如基金,文章和实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