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抑郁症的患病率日益增高,而抑郁症与自杀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是否存在一种技术,能够提前捕捉那些与自杀意念相关的微妙变化呢?
基于以上的问题,来自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司天梅教授团队于今年10月在General Psychiatry杂志发表题为Neuroimaging studies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with suicidal ideation or behavior among Chinese patients: implications for neural mechanisms and imaging signatures的综述文章,研究者针对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伴自杀意念或行为(MDD with suicidal ideation or behaviour, MDSI)的中国患者,不仅总结了潜在的神经影像学预测模型,而且还识别出了潜在的神经影像学生物标志物,这无疑对理解、诊断和治疗MDD及其自杀意念提供了重要的指引与方向。
一、研究内容
1、MDSI患者潜在的神经影像学生物标志物的识别
有关MDSI患者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者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了解读,包括结构影像和功能影像:
-基于结构性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的发现,汇总了与MDSI相关的大脑结构改变,包括白质和灰质的异常。例如,与自杀意念相关的白质完整性差异在多个脑区被发现,包括胼胝体、扣带回、内囊后肢等。此外,灰质体积(GMV)的变化也与自杀意念相关,特别是在前额叶皮质(PFC)等关键脑区。
-基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的多项研究结果,研究者总结发现MDSI患者与无自杀意念的MDD患者之间在大脑功能连接性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涉及多个脑区和复杂的功能网络,如前额叶、海马、杏仁核等,这些区域与情绪处理和决策制定密切相关。
图1:结构磁共振成像观察到的与MDSI患者相关/特异性白质潜在结构变化区域
图2:结构磁共振成像观察到的与MDSI患者相关/特异性灰质潜在结构变化区域
2. 中国MDSI患者的潜在神经机制
通过综合分析结构和功能成像研究的主要发现(特别是MRI和fMRI),研究者提出了中国MDSI患者的潜在神经机制:基于脑白质(图1)和灰质(图2)的结构异常,以及MDSI患者与无自杀意念者相比的功能连接改变。额叶边缘系统的破坏,特别是左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LPFC)、前扣带回(ACC)、杏仁核和边缘系统的海马体以及相关的网络相互连接可能是导致MDD自杀意念的核心病理改变。
3、神经影像学预测模型的梳理汇总
研究者总结了基于静息态fMRI数据构建的预测模型,这些模型能够区分MDSI患者和无自杀意念的MDD患者。在一项研究中,基于静态和动态功能连接组的模型在区分两组患者方面表现出75%的准确率、71%的敏感性和75%的特异性。此外,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开发出的基于神经影像数据的预测工具在区分MDSI和无自杀意念的MDD患者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判别能力,如Yang等人的研究中,基于杏仁核中心的皮层边缘系统-皮层纹状体回路的功能连接性,预测工具的AUC达到了0.82,准确率达到了84.09%。
这也意味着这些预测模型将来可能会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工具,可以帮助医生更早地识别出有自杀风险的患者,从而及时进行干预。
尽管神经影像学领域最近取得了进展,但需考虑通过MRI扫描评估的客观诊断标记物整合到临床实践中的诊断伦理,且必须经过彻底的审议。
二、研究的亮点及思路拓展
1、针对中国患者的研究重点:本文特别关注中国MDSI患者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这种针对性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MDD患者的生物学改变,并为探索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2、多模态神经影像学方法的结果合成:文章汇总了多种神经影像学技术的研究结果,包括结构MRI、功能MRI、脑电图和脑磁图,来探索MDSI的神经机制。这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来理解MDD自杀意念背后的复杂神经网络。
3、伦理考量:强调了在将这些发现整合到临床实践之前需要进行的伦理考量。这种对潜在临床应用和伦理问题的前瞻性思考,显示了研究者对实际应用的深刻理解。
三、总结
本研究综述了中国抑郁症患者中伴有自杀意念或行为的神经影像学研究结果,探讨了与自杀风险相关的神经机制和脑成像标志物,为早期识别高自杀风险患者提供了潜在的客观神经影像学生物标志物,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原文网址:https://gpsych.bmj.com/content/37/5/e101649
原文链接二维码
General Psychiatry(《综合精神医学》),简称GPsych,原名《上海精神医学》,创刊于1959年,是我国第一本精神病学专业期刊,由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办,与BMJ 英国医学杂志出版集团合作。
2019年5月被ESCI 数据库收录,同时在列PubMed, Scopus, PsycINFO, DOAJ,也是中国CSCD、统计源核心期刊。2019 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16-2021连续六年获“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称号,2022-2023年获“中国最具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是我国位列Top1%的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