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泰丨明清民国荀子学史

文化   文化   2024-08-06 06:21   山东  

明清民国荀子学史

张泰

华东师范大学

摘要:荀子学史是关于荀学在历史上发展与演变的历史。从学术史上来看,荀学的发展受多种社会思潮影响。在以理学为主导的社会中,荀子在儒家的地位长期无法得到认可,其学术也被冷落搁置。从晚明起,启蒙思想与新思潮迭起,尤其在清中期朴学与晚清西学的浪潮中,荀学得到了广泛关注。近代以来,荀子研究真正成为学者所关注的课题,荀学在学术范式与学术理路上逐步完成了向现代学术的转型。明代的荀学呈现出批判与接受更迭的特色。在政治上,荀学对社会“隆礼重法”的统治模式与经世致用的理念皆有影响,不过荀子的政治地位却经历了由“从祀”到“罢祀”的转变。明前期,社会思潮笼罩在程朱理学之下,理学家大都服膺朱熹之学,站在正统儒学的立场否认荀子在儒学道统中的地位。宋濂、方孝孺以荀子“不见道”而对其学术地位有偏见,薛瑄、胡居仁等从“性恶”的角度对荀子进行批判,冯从吾、于慎行、沈懋孝对荀子“非十二子”的观点论述角度各有不同。明中后期,思想界逐渐开始了对荀子的接受,王廷相、吕坤等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呈现出荀学的理路,李贽、周汝登更明确以荀子为尊,成为“尊荀”的先声。此外,这一时期刊刻与评点《荀子》的文本大量出现,不过明人评点多从文学角度,思想价值不高,且掺杂了许多书商的伪作,质量参差不齐。清代中前期的荀学是考据与义理的高峰。在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下,傅山以“经子平等”的观念对《荀子》进行了考据与思想的探讨;汪缙对荀子政治主张的发挥也体现了经世致用的特色。在理学的影响下,费密、熊赐履对荀子与道统的关系进行了不同的论说,白胤谦、张伯行、李光地等人以“性恶”批判荀子,而黄之隽、任启运则从不同的视角对“性恶”进行了解读。魏裔介、卢锡晋从传统理学的视角反对荀子“天人相分”的主张,而戴殿泗则肯定了荀子天人思想的价值。在正统思维的影响下,王懋竑、方苞等对《荀子》文献进行了整理与删减,刘鸿翱、刘开等从不同的立场评价荀子其人其学的价值。官修《四库全书》的问世,从官方的角度对荀子进行了定性,反映了清中期以汉学为主的学术特色。清代荀学最显著的成果在于《荀子》考据的兴盛,卢文弨、谢墉、王念孙、刘台拱、郝懿行、汪中、江有诰等人的考据各有特色,而惠栋、戴震、凌廷堪、钱大昕、焦循等人也从义理的角度进一步发展了荀子的学说。晚清至民国初期是传统与西学交织的时期。古典学术进入总结阶段,晚清的考据延续了清中期的理路,俞樾、孙诒让、于鬯等人对《荀子》文本进行了更细致的考释;王先谦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作《荀子集解》,成为清代荀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在晚清社会转型之际,维新派康有为以小康之学论荀子,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等从政治的立场出发掀起了一场“排荀”运动。与之相对,章太炎、刘师培等“国粹派”学者则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社会的出路,重视荀子的思想,主张尊荀。梁启超、章太炎、刘师培等人的荀学研究皆体现出传统与西学相结合的特色,荀学研究的西学范式从此发端。民国中后期的荀学研究呈现出返本与开新并存的局面。在“疑古思潮”的影响下,杨树达、高亨、钟泰、于省吾、梁启雄、张西堂等学者对《荀子》的考据延续了清儒考据的理路,又展现出新的时代特色,出土文献、白话文、辨伪等新时代的要素皆体现在他们的荀学考据中。这一时期,对西方学术的学习与借鉴进入了新的阶段,以胡适为代表的学者开创了中国哲学史学科的理路,陈登原、陶师承、刘子静等一批学者参照这一范式建构起荀子哲学的体系,王恩洋、余家菊等对荀子的经验哲学与教育哲学等具体思想进行论说。在社会史与思想史学术思潮的影响下,吕思勉、杨筠如等以社会学的视角分析荀子的政治思想,钱穆更是从明体达用的立场对荀子批判诸子,以及荀子在学术史上的意义进行了论述,开启了荀学研究新的阶段。 还原

关键词:荀子;荀学;理学;朴学;西学;

导师:方勇

学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绪论

一、研究内容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明代的荀学:批判与接受的更迭

第一节 明代荀学概述

一、明代荀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二、明代荀学发展的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 明代政治与荀学的交涉

一、荀子政治地位的升降:由“从祀”到“罢祀”

二、荀子政治思想对明代政治的影响

第三节 明代理学对荀子的批判与接受()

一、宋濂、方孝孺对荀子学术地位的偏见

二、薛瑄、胡居仁对荀子“性恶”的批判

三、冯从吾、于慎行、沈懋孝对荀子“非十二子”的态度

第四节 明代理学对荀子的批判与接受()

一、王廷相、吕坤对荀子思想的接受

二、李贽、周汝登对荀子地位的提升

第五节 明代的《荀子》评点

一、陈深、孙鑛等对《荀子》的评点

二、焦竑、归有光等对《荀子》的集评

第二章 清代中前期的荀学:考据与义理的高峰

第一节 清代中前期荀学概述

一、清代中前期荀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二、清代中前期荀学发展的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 清代经世致用思潮影响下的荀学

一、傅山“经子平等”观念下的荀学阐释

二、汪缙对荀子政治思想的发挥

第三节 清代理学影响下的荀学

一、费密、熊赐履对荀子与道统的不同认识

二、白胤谦、任启运等对荀子性恶说的不同认识

三、魏裔介、卢锡晋、戴殿泗对荀子天人思想的不同认识

第四节 清代正统思维影响下的荀学

一、王懋竑、方苞等对《荀子》的校注与删选

二、刘鸿翱、刘开等评价荀子的两种立场

三、《四库总目提要》与荀子从祀说的再兴

第五节 清代朴学思潮影响下的荀学义理

一、惠栋“以易解荀”的荀学旨趣

二、戴震、凌廷堪对荀子礼学的发挥

三、夏之蓉、王元文等对性恶说的新诠

四、钱大昕、焦循对心性与“法后王”的认知

第六节 清代朴学思潮影响下的荀学考据

一、卢文弨、王念孙对《荀子》的校释

二、刘台拱、郝懿行对《荀子》的补注

三、汪中、江有诰对《荀子》的考证

四、洪颐煊、张道绪等对《荀子》的考据与评选

第三章 晚清至民国初期的荀学:传统与西学的交织

第一节 晚清至民国初期荀学概述

一、晚清至民国初期荀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二、晚清至民国初期荀学发展的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 晚清民初学术总结时期的荀学

一、吴汝纶、马其昶等晚清桐城派论荀子

二、俞樾、孙诒让、于鬯对《荀子》的考据

三、王先谦集大成的荀子研究

第三节 晚清社会转型与维新思潮影响下的荀学

一、康有为“托古改制”意图下的荀学思想

二、夏曾佑、谭嗣同的“排荀”主张

三、梁启超承上启下的荀学研究

第四节 晚清民初传统与西学融合下的荀学

一、章太炎“尊荀”的思想理路

二、刘师培的荀学研究理路

第四章 民国中后期的荀学:返本与开新的并存

第一节 民国中后期荀学概述

一、民国中后期荀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二、民国中后期荀学发展的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 民国疑古思潮影响下的荀学考据

一、杨树达、高亨对《荀子》的笺释

二、钟泰、于省吾对《荀子》的校注

三、梁启雄、张西堂对《荀子》的整理与辨伪

四、钱穆对荀子生平与《荀子》篇节的考证

第三节 民国西学范式影响下的荀学义理

一、胡适荀学研究的典范意义

二、陈登原、杨大膺等对荀子哲学体系的建构

三、王恩洋、余家菊对荀子经验哲学与教育哲学的探讨

第四节 民国社会史与思想史视域下的荀学

一、吕思勉、杨筠如等社会历史视域下的荀学研究

二、钱穆“明体达用”立场下的荀学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儒家荀子学园
弘扬荀子理智思想,推进儒家天人学问丨姚海涛\x26amp;林桂榛主编(通讯:116332299@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