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个人与共同体”的现代论域为背景,以早期儒家群己观念的建构为线索,结合现代哲学分析与观念史研究方法梳理其意义结构、内容生成及其近代转化,力图呈现儒学中除“心性”观念之外的“群己”观念在早期儒家思想中的流变和延展。
洪晓丽,哲学博士,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哲学系副教授,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伦理学及政治思想史。
出版专著《仁:作为道德本体的构成——孔子仁学研究》;在《道德与文明》《天津社会科学》《思想战线》等CS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周易图学史研究”(17ZDA011)子课题1项,主持完成云南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YB2017009),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20BZX065)。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观念的论域:传统群己范畴与现代的个人-共同体
第三节 研究现状:“群”“己”问题及其关系的探索
第二章 问题与方法
第一节 何以为“群”
第二节 早期儒家群己观念研究的相关概念
第三节 观念/概念史系谱学与中国哲学研究
第三章 儒家群己观念研究的学术史线索
第一节 儒家的群己之辨
第二节 近代思想史视域中的儒家群己观研究
第三节 儒家群己观念研究的现代语境
第四章 孔子思想中的群己观念
第一节 孔子思想研究与群己观问题
第二节 “礼”脉络中的群己及其关系定位
第三节 “仁”学奠基上的“群”与“己”
第五章 孔子群己观念的统一:道德基础与情感维度
第一节 作为个体道德基础的仁与良心
第二节 对个人情感维度的强调
第三节 群己的互益
第六章 现代性视域下的早期儒家群己观念
第一节 早期儒家群己观具有的现代性
第二节 现代性视域下的“仁”之于“己”
第三节 现代性视域下孔子群己关系再考察
第四节 现代性视域下早期儒家仁礼交互中的群己观念
第七章 从孟荀到《礼记》:早期儒家群己观念的演变
第一节 孟子的善性及其在群性中的扩充
第二节 荀子的群论与“群居和一”之道
第三节 《礼记》中的“大同”与“小康”
第八章 从康有为到梁漱溟:早期儒家群己观念的近代转化
第一节 康有为“大同”思想中的群己观念
第二节 谭嗣同的群己观念
第三节 梁启超政治革新思想中的“群”论
第四节 梁漱溟“从身到心”的“伦理本位”及其社会理念
第九章 理论探索:个人与共同体关系空间中的传统与现代
第一节 早期儒家强调个人在共同体中的生存论意义
第二节 早期儒家重视个人与社群的协调机制
第三节 早期儒家群己观对责任伦理价值的认可
第四节 早期儒家理解群己关系的非功利主义进路
第十章 代结语:儒家“心”观念与“群”观念的融合
第一节 自然情性的心
第二节 道德意向的心
第三节 经验/实践的心
第四节 从身心观到群己观:儒学现代化的进路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