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资本主义的底层逻辑:两位千万粉丝博主的鲜明对比

文摘   2025-01-12 23:20   菲律宾  
国内一个很著名的打铁视频博主”手工耿“,年前好像退网了,说他已经赚到了这辈子都花不完的钱,再多他就hold不住了。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像这么清醒又克制的人实在不多了,活该他挣钱。
不过,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他之所以赚钱,视频有那么多人看,其实和他这种态度有关系。这种态度在无意识之中,契合了视频资本主义或者视频经济的一种底层逻辑。
今天这篇文章,介绍了两位外国手工耿,一个加拿大的,一个英国的。他们都是千万级粉丝的油管视频博主,都非常擅长做机械手工,一个擅长机甲,一个擅长电动车改装。
但是,他们两个在火了之后,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两个发展路径,后面的结果也大相径庭。这种难得的对比,为我们揭示了视频博主或者个人IP这种经济模式的底层逻辑。
看到最后,有心的话,从这篇文章中学到的,比外面万元IP课更有效。
A Lesson in Creativity and Capitalism from Two Zany YouTubers
By Cal Newport
奇思妙想的 YouTuber 双杰:一堂关于创造力与资本主义的课
早期互联网时代的乐观精神,在 James Hobson(詹姆斯·霍布森)和 Colin Furze(科林·弗兹)这对独特创作者的视频中重现光彩。 

2006年,还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上高中的詹姆斯·霍布森(James Hobson)开始在 YouTube 上传视频。从现在的标准来看,他的早期作品都很粗糙——不过是些体操特技、跑酷动作,以及一些略显叛逆的恶作剧视频(比如2009年那段喝生鸡蛋的视频)。
"那时上传视频纯粹是为了方便和朋友分享,"霍布森最近告诉我,"我会把视频传到 YouTube,然后用 MSN 聊天工具发送链接给他们。"

2013年,一个转折点出现了。为了在万圣节装扮成漫威超级英雄金刚狼,霍布森制作了一对金属爪。这个名为"让它成真:金刚狼的利爪!"的视频获得了意外成功,甚至吸引了摄影师邀请他拍摄写真。后来,当他为这对爪子加入通电功能的演示视频,更是登上了科技媒体的版面。"那感觉真的很酷,"霍布森回忆道。
一年后,他在"让它成真"系列中展示了一件更令人震撼的作品:一套机械外骨骼。这套装备的灵感来自马特·达蒙(Matt Damon)主演的科幻电影《极乐空间》(Elysium),是用打孔方管和小型液压驱动器制成的。这件作品获得的关注度甚至超过了金刚狼爪子,这让霍布森——一位系统机械工程师——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方向。


2015年,霍布森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辞去工作,全身心投入 YouTube 事业。为了支撑这段转型期,他动用了自己才开始积累的退休金,同时在 Etsy(一个手工艺品交易平台)上销售激光雕刻产品。"我给自己定了半年期限,必须在这期间做出成绩,"他回忆道。
好在机会很快就来了——他打造的美国队长电磁盾牌真实版本获得了数百万次观看,让他的频道订阅人数突破了50万。随之而来的赞助收入,终于让他的频道达到了财务自给自足的状态。

接下来,霍布森采用了创意产业中许多创业公司和媒体机构惯用的扩张策略:追求快速规模化。"一旦开始有起色,我就想要更大的发展空间——要有仓库,要有户外场地,要能容纳各种大型项目,"霍布森说。
从最初在自家车库拍视频,到2019年租下一个约1200平方米的仓库,他的事业版图不断扩大。进入20年代后,他更是贷款数百万美元购置了一个更大的场地。这里坐拥森林、池塘和田野,用他的话说是"完美的拍摄基地"。霍布森在网上以"黑客工匠"(Hacksmith)闻名,他将这个新基地命名为"HERC"(黑客工匠工程研究园区)。这个名字的灵感来自漫威《钢铁侠》系列中斯塔克工业的总部。很快,他的团队扩充到30人。

最初几年,霍布森的业务发展完全符合预期。"我们实现了连续翻倍增长,"他说,"那种增长速度确实令人振奋。"然而,当订阅量增长开始放缓时,HERC 的高额运营成本却无法随之调整。公司经历了两轮裁员,最终能够避免破产,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们的线上商店 Hacksmith.store 意外走红。
种追求规模化的传统扩张策略最终让霍布森感到失望。在我们交谈时,他坦言,作为一个常年面临资金压力的大型机构负责人,他倍感压力,反而怀念起从前能够专心致志做一个项目的时光。"现在做视频已经失去了很多乐趣,"他说。

霍布森3年前的金刚狼视频

另一位 YouTuber 科林·弗兹(Colin Furze)有着完全不同的故事。这位拥有超过1300万订阅者的前水管工,仿佛是霍布森在英国的另一个自己,但两人的发展轨迹却大相径庭。
在我们交谈时,弗兹刚刚上传了一个新视频:"挖掘秘密车库第4部分 挖掘完成!"视频记录了他在英国斯坦福(Stamford)郊区的家中,为前院地下车库项目浇筑混凝土的过程。弗兹打算把这个地下空间用来存放他的古董德劳瑞恩(DeLorean)跑车,还特意设计了一个媲美蝙蝠洞的隐藏式升降装置,可以让车辆直接升至地面。这个视频已经吸引了超过500万次观看。
与霍布森一样,弗兹也是 YouTube 平台的早期创作者。最初他只是拍摄 BMX 小轮车特技表演,但随着时间推移,他的表演才华日渐突出。比如在一个视频中,他改装了一辆拖车,实现了在行驶过程中为其他车辆的乘客供应餐点的创意。
他的第一个走红作品源于一个连他自己现在都说不清缘由的想法——建造世界最大的篝火。"我花了一整年时间收集木托盘,"他回忆道。这个壮举的短视频获得了数十万的点击量。(那时的 YouTube 还有上传文件大小的限制。)

2010年,弗兹又在镜头前创造了一项新纪录:他将一辆经过改装的电动代步车提速到时速110多公里。这个创举为他赢得了英国电视节目《好新闻》(Good News)的邀请,但节目录制时却出了意外——一根关键连接线断裂了。弗兹一边在后台紧急抢修,一边即兴与主持人隔空对话。
他的临场应变给一位天空电视台(Sky)的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位员工随后邀请他到伦敦,参加一档新节目《科技极客》(Gadget Geeks)的主持人试镜。最终,弗兹成功获得了这个职位。

为电视节目打造各种稀奇古怪的装置的经历,让弗兹深刻理解了什么是出色的镜头表现力,也明白了项目要够"大"——用制作人的话说就是"要有适合电视的格局"。
2011年该季节目结束后,他继续在自己的 YouTube 频道上开发各种新奇发明。他打造的"世界最快婴儿车"视频收获了700万次观看。更惊人的是,他后来的一个项目——给自行车装上喷气发动机,观看量几乎翻了一番。(他在视频描述中调侃道:"把一个超大推进器装在随手抓来的破自行车上,这主意简直太棒了,哈哈哈!")就像霍布森一样,弗兹也迎来了转折点:赞助商开始主动找上门来。
从此,他可以靠 YouTube 维持生计了。

弗兹做地堡的视频

就在这里,弗兹和霍布森的发展轨迹出现了分歧,这无意中构成了一个颇具启发性的对比案例。
霍布森选择将早期成功转化为快速扩张,很快将月度运营预算推升至25万美元(约合175万元人民币)。而弗兹则走了完全不同的路:他仍然几乎独自完成所有工作,从创意构思到拍摄剪辑,预算也仅限于项目材料费用。虽然偶尔会有妻子帮忙掌镜,好友瑞克(Rick)帮忙制作,但弗兹始终没有正式雇用任何员工。他的工作场所就是后院的工作间和一个旧谷仓。(霍布森了解弗兹的情况后甚至感到震惊:那个夏天闷热难耐的谷仓居然连空调都没装。)

看看2024年的数据:霍布森团队制作了25个视频,累计获得2700万次观看;而弗兹几乎全靠一个人,仅用5个视频就获得了1800万次观看。更让人惊讶的是,弗兹还在他的第二频道"2 Much ColinFurze"上分享地下车库项目的幕后故事。"这些花絮视频意外走红,"他说。加上这部分内容,他2024年的总观看量达到了4300万次——用最小的投入和压力,却取得了远超霍布森的成绩。


这两种创意创业模式的对比揭示出一个有趣现象:更多的投入并不一定带来更好的回报。当我询问他们对此的看法时,两人都提到了互联网媒体平台的一个独特之处: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私人情感纽带。
"当我还在自家车库拍视频时——虽然那也是个不错的车库——观众觉得更有代入感,"霍布森说。"观众会成为你真正的粉丝,因为他们了解真实的你,所以才会一直追看。光是提升制作水准并不能保证成功。"
在这种情况下,简单的拍摄环境反而更显真诚。"很多人说看我的频道就像在车间里跟我一起捣鼓东西,"弗兹说。"一旦画面里出现其他人,或者镜头开始专业化移动,观众马上就能感觉到不一样了。"(有些粉丝告诉弗兹,他们从小就在看他的视频,这让他不禁感叹岁月飞逝。)

当霍布森推出大制作项目时,确实能吸引更多观众——但增长始终赶不上投入。"那些真正宏大的、突破想象力边界的项目往往都很成功,"他说。比如最近,他的团队耗时一年多重现了基努·里维斯在《疾速追杀》(John Wick)系列电影中的防弹西装,这个视频就收获了超过2300万次观看。
问题在于,霍布森本人能参与的视频数量有限。"我没法制作足够多这样的内容来支撑团队的日常开销,"他说。"除非我能提前储备大量这样的作品——但这根本不可能——否则这种模式难以为继。"

反观弗兹,他有时会刻意选择规模适中的项目。"说来有趣,我那些最受欢迎的创意往往是最简单、最傻气、几乎不花什么钱的点子,"他说。
举个例子,他只花了几百英镑(约合6000多元人民币)制作了一个真人大小的混凝土不倒翁——那种底部圆润的玩具,推着摇晃却总能立起来。一家网络服务商赞助了这个视频,最终获得了1000万次观看。"如果你能保持这种频率,每个月都整出这么个活儿来,那生活就美滋滋了,"弗兹笑着说。


弗兹的成功模式颠覆了传统商业智慧。过去人们认为,企业必须不断扩张才能生存,最终由少数资本雄厚的赢家主导市场。而他证明了在创意经济的某些领域,完全可以另辟蹊径:一个人用最低的运营成本,专注打造吸引眼球的精品内容,照样能获得稳定优厚的收入。
但有趣的是,一旦超出这种"小而美"的规模,投资回报就会急剧下降。霍布森的经历说明,即便自制视频创作者想要打造一个估值数百万美元的商业帝国,也很难找到可行的路径。对弗兹来说,保持小规模经营反而成了最大化商业价值的最佳选择。

在当今媒体行业的大背景下,这种独立 YouTuber 的"小而成功"模式显得格外特别。各大娱乐公司为了争夺观众,预算不断攀升:
福克斯的《哥谭》和苹果电视的《空中大师》这样的剧集,制作费用都高达数亿美元。
亚马逊 Prime Video 的《指环王:力量之戒》更是投入了10亿美元天价预算。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当网红 Mr. Beast 将他的内容搬上亚马逊 Prime,制作十集迷你剧《野兽游戏》时,平台投入了1亿美元只为确保节目达到电视制作水准。
电影业的资金投入更是惊人,环球影业仅用于宣传2023年秋季大片《魔法奇缘》就花了1.5亿美元。
就连一向以稳健著称的图书出版业,也不得不依靠少数畅销书的巨额收益来维持盈利。2022年的数据显示,仅有320本图书销量突破5万册——这个数字才勉强能为作者带来10万美元(约70万元人民币)的版税收入。


在新兴媒体平台上,弗兹这样的成功模式似乎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无论是电子简报作者、播客主播、短视频博主还是订阅平台创作者,都在遵循同样的规律:无需追求无限扩张和持续投资,也能获得可观收入。
这些平台都依托互联网并非偶然。它们的成功关键在于创作者能够与忠实粉丝建立起亲密联系——这种联系在线上环境中反而更容易培养。但有趣的是,正是这种私密的连接让规模化变得困难。建立忠实粉丝群需要漫长时间,维系这种关系更需要持续付出。
此外,像霍布森和弗兹这样的创作者都专注于独特的细分市场,这也就决定了他们的潜在粉丝总量是有限的。这种模式更适合那些专注于自己独特领域的创作者——比如在自家后院建造秘密地下车库的达人,而不适合那些追逐海量利润的传统娱乐巨头。

这些发展趋势值得关注,因为它们揭示了创意经济的演变方向。虽然最大的利润仍然会流向少数科技巨头——比如 YouTube 就能从平台广告收入中分得约一半,但有趣的是,为了持续盈利,YouTube 反而必须对其最受欢迎的创作者们保持友好政策。(霍布森和弗兹都对 YouTube 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
毕竟,培养一千个像科林·弗兹这样各自拥有百万粉丝的创作者,比为单个节目争取十亿观众要容易得多。对那些希望看到更多元创意中产阶级崛起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
诚然,要成为一个成功的 YouTuber、专栏作家或播客主播并不容易,但入门门槛相对较低,而且有相当多的人能在这种规模适中的领域取得成功——这在传统的追逐爆款的媒体行业中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当今这个日益整合且两极分化的时代,很多网络空间要么令人沮丧,要么充满戾气,要么让人欲罢不能,有时甚至三者兼具。正如我的同事凯尔·查卡(Kyle Chayka)在2023年所写:"如今的互联网已经失去了乐趣。"然而,在弗兹身上,我却看到了早期互联网的乐观精神闪耀依旧。
临近采访结束时,我问他是否相信这种独立创作者模式能在未来几年持续下去。"我觉得没什么好担心的,"他答道。"那些源自车库的、不太完美但充满真诚的创作,在互联网上永远都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因为人们总是在寻找真实的东西。"
【完】

我是不懂经的经叔,国内最早翻译介绍了纳瓦尔的《如何不靠运气获得财务自由》,以及影响了纳瓦尔、中本聪、马斯克等大佬的《主权个人》。
不懂经知识星球,众多百万粉丝大V、千万及亿万富翁订阅。专注分享一人企业、一人创投主题,关键词:AI、IP、创投、科技及商业前沿的高杠杆内容。
星球新开专栏:个人IP的底层逻辑与顶层设计


如果我现在25岁,我会 All In干这两个方向
未来的硬通货食物链:代码=数据=信息=内容=流量=注意力=货币=资本
一块钱顶100万:光速下的通胀与传统经济学的崩塌
15秒成为有钱人:美国版《挖呀挖》及它们共同的成功法则
万字重磅:未来10年财富游戏的金律与金线
马斯克最新荐文:为什么文化会赢?(深度认知战争、科技乃至自媒体)

不懂经
《主权个人》:未来会活得很爽的有三种人,一是技术精英,二是各行业头部,三是有资本及良好判断力的人。本号专注后面两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