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先知”麦克卢汉曾经指出,人类创造了工具,工具又反过来塑造了人。现在,人在训练着AI,而AI也在训练人,二者正双向奔赴。可以想象,肯定会有一部分人变得越来越像AI。最近看到硅谷一位著名投资人分享的一件事,令人震惊。他说:刚刚和一位22岁的斯坦福毕业生共进了一顿非常有趣的午餐。聪明的孩子,完美的履历,但有些地方感觉不太对劲。他在说话时经常中途停顿,似乎在搜寻用词。而且,不是那种复杂的词汇,而是一些非常基础的词。就像他的“大脑正在缓冲”一样。我最后忍不住问他是不是还好。他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有时候我会忘记一些词。我已经习惯了让ChatGPT帮我完成思路。当AI不在身边时,我的脑子就会感觉….慢了下来。”他几乎在用AI处理一切—写作、思考、沟通。AI成了他的“外部大脑”,但这似乎正在削弱他自己的“内部大脑”。
斯坦福的高材生,已经被AI绑架或劫持了,并且呈现出明显的降智倾向。可想而知,普通人在AI面前有多么脆弱。我们身边就有不那么明显、但危害程度可能更深的例子。最近一个朋友提起,我才知道,现在很多女生把AI当成男朋友来聊,而且经常被它聊哭。我想,这些女生为了获得一个会聊的男朋友,一定对它进行了很多的调教。但是,她们可能没有意识到,AI的算法就是这样设计的,它们具备无穷的耐心,无微不至的关心,无与伦比的贴心。这些AI代理不仅类人,甚至超越人类,在人们的耳边低语,制造出一种温柔的安慰和幻觉,让人们忘记了它们真正效忠的对象,更忽视了它们其实是新的“操纵引擎”。人们更愿意向一个表现得像朋友的AI代理敞开心扉,给予它完全的访问权限。而AI背后的算法,正是利用人类的这种弱点或渴望,操纵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每一个屏幕都变成了一个私人算法剧场,投射出一个为单一观众量身打造的现实。哲学家早已对这一时刻发出警告。 在去世前,哲学家和神经科学家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曾写道,我们正面临来自模仿人类的AI系统的重大危险:“这些假冒的人类是人类历史上最危险的人工制品……它们通过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利用我们最无法抗拒的恐惧和焦虑,引诱我们并最终让我们屈服于自己的奴役之中。”个人AI代理的出现,标志着一种超越传统追踪技术和行为广告的认知控制形式。它的权力更微妙:操控我们的视角本身。权力不再需要通过可见的手段来控制信息流动;它通过无法察觉的算法协助机制发挥作用,塑造现实以满足每个个体的需求。这是一种对我们所处现实的边界和轮廓的塑造。可能很少人意识到,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地、被动地受到AI的攻击或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日常消费的很多数字内容都是AI生成的。如果你付费的内容,是由AI生成的,但是你并不知道,你会有什么感受?最近,国外著名的音乐软件spotify就被爆了黑幕,在过去的几年里,他们一直在使用AI生成音乐,而且并没有向听众说明。AI音乐,不仅可以使平台省去付给音乐家的版税,而且还可以大量制造,方法和批量制造爆文一样。通过对爆款的拆解、模仿、组合,制造新的爆款。事实上,算法也影响和改变着人的品味,最终,听众会更加喜欢AI制造的音乐,而不是他们最初喜欢的艺术家。因为,AI永不眠,算法进化的速度、算力攻击的强度,不是麻木懵懂的大众能够抵御的。今天分享这篇关于spotify的深度长文,《机器中的幽灵》。The Ghosts in the Machine
Spotify’s plot against musicians2017年夏天,我第一次听说“幽灵艺术家”(ghost artists)。那时,我刚刚开始关注音乐流媒体领域的新闻报道。自前一年起,我便开始研究主流唱片公司对Spotify播放列表的影响。我的第一篇报道刚刚发表,仅几天后,纽约一家独立唱片公司的老板就联系我,告诉我一个神秘的现象。这种现象“弥漫在空气中”,并日益引起独立音乐圈的关注:据传Spotify正在将其最受欢迎的播放列表署名为化名音乐人的库乐(stock music),这些音乐人有时被称为“幽灵艺术家”或“虚假艺术家”(fake artists)。人们普遍认为Spotify此举是为了减少其版权费用支出。一些人甚至猜测,Spotify可能自己制作了这些音乐。在Spotify推出的播放列表正成为独立艺术家和唱片公司重要收入来源的时代,这种指控显得格外令人不安。
起初,这听起来像是一种阴谋论。我以为这些音乐人可能只是一些想要钻系统漏洞的“草根玩家”。但接踵而至的线索让我无法忽视。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收到的关于所谓虚假艺术家问题的读者来信、音乐人反馈以及唱片公司老板的消息,比其他任何话题都多。一家独立唱片公司的数字战略师担心,这个问题可能会变得更加隐蔽。“到目前为止,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一个影响我们这样的唱片公司或者像Kranky和Constellation这样老牌独立厂牌的流派中,”他提到的这两家唱片公司以制作实验音乐和独立音乐闻名,“但我怀疑这种现象很快就会蔓延到音乐世界的其他角落。”到了7月,《Vulture》的一篇文章重新引发了公众对这一现象的关注。这篇文章引用了一年前行业媒体的报道,称Spotify正在其一些受欢迎且氛围轻松的播放列表中——比如“爵士”(jazz)、“放松”(chill)以及“宁静钢琴”(peaceful piano)音乐——加入廉价的虚假艺术家作品,而这些作品可能由Spotify自行创作。对此,Spotify的一位发言人向音乐媒体回应称,这些报道“完全不属实,毫无根据”,公司并未创作虚假艺术家的作品。然而,尽管Spotify否认创作了这些音乐,却并未否认将其加入播放列表的可能性。这一回应引发了媒体更大的兴趣,到了夏末,包括NPR和《卫报》(The Guardian)在内的多家媒体纷纷报道了这一事件。记者们开始仔细审视一些被认为是虚假艺术家的音乐,并猜测这些音乐如何在Spotify上如此受欢迎。在这一年的年底,音乐评论人大卫·特纳(David Turner)通过分析数据证明,Spotify的“Ambient Chill”播放列表已经大幅删减了布莱恩·伊诺(Brian Eno)、Bibio和乔恩·霍普金斯(Jon Hopkins)等知名艺术家的音乐,这些音乐被瑞典公司Epidemic Sound的作品取而代之。Epidemic Sound是一家提供订阅式音乐库的公司,其音乐常用于广告、电视节目和各种视频内容的背景音乐。多年间,我一直称这些出现在播放列表上的名字为“神秘病毒式艺术家”。这些艺术家在Spotify上经常有数百万的播放量,并在公司团队策划的氛围主题播放列表中占据显著位置。他们甚至经常被授予Spotify的认证艺术家徽章。然而,他们显然是假的。这些艺术家的“唱片公司”往往被列为像Epidemic这样的库乐公司,其个人资料包括通用、可能由AI生成的图片,通常没有艺术家简介或链接到任何网站。在Google上搜索也一无所获。在这些负面新闻爆发后的几年里,Spotify的其他争议事件似乎成为了分散注意力的“烟雾弹”。比如2019年公司进军播客市场,并最终与乔·罗根(Joe Rogan)签下2.5亿美元的协议;以及2020年推出的“发现模式”(Discovery Mode)项目,该项目要求音乐人或唱片公司接受较低的版权费率以换取算法推荐的推广。在这些事件的掩盖下,虚假艺术家丑闻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Spotify未解决丑闻之一。与此同时,随着时间推移,音乐人们对Spotify的批评越来越大胆。2022年,瑞典日报《今日新闻》(Dagens Nyheter)的一项调查重新点燃了关于虚假艺术家的指控。通过将流媒体数据与从瑞典版权协会(STIM)获取的文件进行比对,这家报纸揭露了一个事实:约20位词曲作者创作了超过500位“艺术家”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有成千上万首音乐在Spotify上播放,并获得了数百万次的流量。那段时间,我决定认真研究Spotify虚假艺术家的故事。次年夏天,我专程前往瑞典,拜访了《今日新闻》的办公室。该报技术编辑林纳斯·拉尔森(Linus Larsson)向我展示了一个名为Ekfat的艺术家的Spotify页面。从2019年起,一些音乐以这个名字发布,主要通过库乐公司Firefly Entertainment,并出现在Spotify的官方播放列表中,比如“Lo-Fi House”和“Chill Instrumental Beats”。其中一首曲目的播放量超过300万,截至撰稿时,这一数字已经突破400万。拉尔森朗读了Ekfat的艺术家简介,并对此感到十分好笑。简介称Ekfat是受过古典训练的冰岛节奏制作人,毕业于“雷克雅未克音乐学院”,2017年加入“传奇的Smekkleysa Lo-Fi Rockers团队”,并在2019年之前只通过限量版磁带发行音乐。“完全是编的,”拉尔森说,“这可能是最荒诞的例子,因为他们真的试图把他包装成你能找到的最酷音乐制作人。”毕竟,Spotify一开始并不是为了改变用户的听歌习惯而设计的。事实上,在早期,用户在平台上的体验主要围绕搜索栏展开。听众需要知道他们想听什么。据说,Spotify的首席执行官丹尼尔·埃克(Daniel Ek)对过度策划的服务持抵触态度。2008年,该平台在欧洲推出时,将自己定位为一种“比盗版更好的”音乐访问方式,就像一个网络版的iTunes音乐库,但用户可以通过订阅轻松访问所有内容。Spotify的核心理念是提供进入“音乐的世界”的途径,正如其早期广告宣传所强调的口号:“即时、简单且免费”。用户可以创建自己的播放列表,或者收听他人制作的播放列表。像21世纪的许多科技公司一样,Spotify在其发展的头十年里声称自己正在颠覆一个过时的行业,同时尽可能迅速地扩张,并吸引风投支持其尚未验证的商业模式。在追求增长和盈利的过程中,Spotify多次重新定义自己:2010年尝试成为一个社交网络平台,2011年成为一个应用商店,到了2012年底,它又转型为一个“为每一个瞬间提供音乐”的中心,推荐适合特定情绪、活动和时间的音乐。2013年,Spotify正式进军策划领域,雇佣了一批编辑制作内部播放列表。到2014年,公司进一步加大了对算法个性化技术的投资。Spotify声称,这项创新旨在“为艺术家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通过减少主流唱片公司、电台等传统把关者的影响,建立一个仅凭播放量奖励歌曲的系统。到了2010年代中期,Spotify积极将自己塑造成一个中立的平台,宣称是一个数据驱动的绩优主义者(精英主义),通过播放列表和算法重塑音乐行业的规则。Spotify从一开始就受到索尼、环球和华纳三大唱片公司寡头的巨大影响。在公司成立时,这三大唱片公司合计持有Spotify 17%的股份。这些公司控制了录制音乐市场约70%的份额,从一开始便拥有相当大的谈判能力。对三大唱片公司而言,Spotify的崛起很快就带来了回报。到2010年代中期,流媒体已成为它们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在经历十多年收入下降后,三大公司通过Spotify数百万付费订阅用户赚得盆满钵满。然而,尽管埃克的公司向唱片公司和出版商支付了大量费用——大约占其收入的70%——Spotify本身尚未实现盈利,而股东很快就会对此提出要求。理论上,Spotify有多种选择来实现盈利:提高订阅费,通过裁员降低运营成本,或吸引更多新用户订阅。但据一位接近公司的人士透露,Spotify的内部研究显示,许多用户并不是为了听特定艺术家或专辑而来;他们只是需要一种日常的“背景音乐”,例如学习播放列表或晚餐音乐。在流媒体推广的“放松聆听”环境中,听众往往甚至不知道自己正在听什么歌曲或艺术家。因此,Spotify似乎产生了这样一种想法:既然用户只是“半听”,那为什么还要支付全额版税呢?这种逻辑很可能促成了“精准匹配内容”(Perfect Fit Content, PFC)计划的诞生。经过至少一年的试点,PFC计划在2017年被介绍给Spotify的编辑团队,作为公司实现盈利的新举措之一。一位前员工回忆说,仅仅几个月后,编辑团队用来监控内部播放列表的仪表盘中便新增了一列显示PFC内容的指标。这个仪表盘展示了播放量、点赞数、跳过率和收藏量等数据。而现在,页面顶端还会显示每个播放列表中“为特定播放列表/情绪定制的高利润率音乐”的成功程度。起初,高层只是轻描淡写地鼓励编辑添加PFC歌曲:“刚开始,他们会发给我们链接,说‘哦,这不是强制要求,但如果你能加上,那就太好了’。”但不久之后,态度变得更加强势:“后来变成了,‘哦,这是你播放列表里的音乐风格,你可以试试加上去,看看效果如何。’”一些前播放列表编辑告诉我,员工担心公司没有向用户坦白这些音乐的来源。另有一位前编辑表示,他并不知道这些音乐来自哪里,但清楚将它们添加到播放列表中对公司来说很重要。“也许我应该多问一些问题,”他说,“但我只是想着,‘好吧,我该如何把这些音乐与我喜欢的艺术家混在一起,而不让它们显得突兀呢?’”还有员工感到,推动PFC策略的人并不了解其影响的音乐传统。这些高层熟悉主流唱片公司打造热门单曲的商业逻辑,但对爵士、古典、氛围音乐以及lo-fi hip-hop等类型的文化和历史缺乏认识——这些音乐通常在适合放松、睡眠或集中注意力的播放列表中表现良好。一位消息人士告诉我,“他们的态度是,如果数据指标提升了,那就继续替换更多内容。如果用户没注意到,那就没问题。”试图在内部表达对该计划的担忧也充满挑战。一位前员工说:“我们当中有些人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感到很不安。我们不喜欢用两个通常写流行歌曲的人替代大批艺术家的做法。这对那些艺术家来说非常不公平。但这就像试图阻止一辆已经启动的火车。”随着时间的推移,Spotify内部逐渐显现出许多播放列表编辑——那些Spotify在媒体中吹捧为拥有百科全书般音乐知识的音乐爱好者——并不愿参与这一计划。公司开始招聘一些对PFC模式显得不太介意的编辑。这些新编辑负责管理情绪和活动类播放列表,专注于那些其他编辑不愿参与的列表和项目。(Spotify否认曾鼓励员工将PFC内容加入播放列表,也否认播放列表编辑对该计划感到不满。)到2023年,由负责PFC的团队监控的播放列表数量已达数百个,其中至少150个,包括“Ambient Relaxation”(环境放松)、“Deep Focus”(深度专注)、“100% Lounge”(100%休闲)、“Bossa Nova Dinner”(波萨诺瓦晚餐)、“Cocktail Jazz”(鸡尾酒爵士)、“Deep Sleep”(深度睡眠)、“Morning Stretch”(晨间伸展)以及“Detox”(排毒),几乎完全由PFC内容组成。Spotify的管理层为PFC计划辩护,声称这些曲目只是用作背景音乐,因此听众不会注意到差别,并且这种类型的音乐供应不足。第一部分论点确实成立:Slack内部数据显示,PFC的“流量占比”(streamshare,Spotify用来描述特定内容占总流量的百分比)集中在睡眠、正念、放松、冥想、集中等活动的播放列表中。但第二部分理由却难以证实。在Spotify平台上,氛围音乐、古典音乐、电子音乐、爵士乐和lo-fi节拍等器乐类音乐并不稀缺,足以支撑播放列表的需求,而无需加入PFC内容。到2023年,PFC计划由一个名为“战略编程”(Strategic Programming,简称StraP)的精小团队管理,该团队有10名成员。尽管Spotify否认其目的是增加PFC的流量占比,Slack内部消息却显示StraP团队成员会分析季度增长,并讨论如何增加PFC流量。当《Harper’s Magazine》向公司询问为何内部文件显示团队在追踪PFC内容在数百个播放列表中的占比时,Spotify发言人回应称:“Spotify的一切决策都以数据为驱动。”虽然Spotify声称没有在任何授权协议中承诺将内容列入播放列表,但当新的PFC内容提供商加入时,高级员工会提醒编辑关注这些曲目。例如,一位StraP员工在消息中写道:“我们刚刚引入了Myndstream,请优先添加这些内容,因为这是我们的新合作伙伴,需要一些实时反馈。”这位员工还向团队分享了新合作伙伴的曲目列表,其中包括名为“ambient piano covers”(氛围钢琴改编)、“psilocybin (relax and breathe)”(迷幻剂:放松与呼吸)以及“lofi originals”(lofi原创)的合集。几个月后,另一位团队成员发出了类似的信息:“我们的新合作伙伴Slumber Group LLC的首批发行内容已经准备好。请确保在你的Reverb过滤器中设置这些内容,以增加更‘助眠’的音乐 :)”(“Reverb”是Spotify用于管理曲目和播放列表的内部工具。)FC提供商的名单在内部讨论中逐渐浮现。多年来,Firefly Entertainment和Epidemic Sound在媒体关于Spotify播放列表实践的猜测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内部消息显示,它们只是至少十几家PFC提供商之一,包括Hush Hush LLC和Catfarm Music AB等公司。还有Queenstreet Content AB,这是一对瑞典流行歌曲创作搭档安德烈亚斯·罗姆达恩(Andreas Romdhane)和约瑟夫·斯维德隆德(Josef Svedlund)创立的制作公司。他们还经营另一家情绪音乐流媒体公司Audiowell,该公司与全球流行音乐制作人马克斯·马丁(Max Martin)及私募股权公司Altor合作。2022年,瑞典媒体报道Queenstreet年收入超过1000万美元。另一家提供商是Industria Works,其子公司Mood Works是一家分销商,也在Apple Music和Amazon Music上发布曲目。或许,Spotify并不是唯一一个推广廉价库乐的流媒体平台。在一个专门讨论流媒体伦理的Slack频道中,Spotify员工讨论了PFC计划的公平性。一位员工提出:“我想知道这些播放量从‘真正的’普通艺术家那里‘偷走’了多少?”尽管如此,对外界来说,公司显然竭力掩盖这一计划。也许Spotify意识到了利害关系——当它将真正的古典音乐、爵士乐和氛围音乐艺术家从热门播放列表中移除,转而用低成本的库乐取代时,它实际上在碾压真实的音乐文化和那些艺术家赖以谋生的传统。或者,也许公司明白,这一廉价音乐的项目违背了其品牌建立之初的许多理想。Spotify长期以来将自己宣传为发现音乐的终极平台——但谁会对“发现”一堆库乐感到兴奋呢?艺术家们被告知流媒体是终极的精英主义系统——最好的内容会因用户的收听而脱颖而出。然而,PFC计划彻底颠覆了这一理念。PFC并不是Spotify刻意操控内容编排以优化利润率的唯一方式,但它是最令人反感的一种。这不仅是音乐“真实性”的问题,更关乎音乐人的生存问题——音乐人是否能够在这个最大的音乐平台之一上谋生。PFC计划无可辩驳地证明,Spotify在系统中偏袒自己,压制那些懂得自己价值的音乐人。2023年一个夏日下午,我在布鲁克林的一个公园里与一位爵士音乐家见面。我们聊起了最近观看的演出、喜欢和不喜欢的场馆,以及我们各自在纽约音乐圈中接触到的不同社群。他热情地谈论着朋友们的音乐和他最钟爱的演出空间。然而,我们的谈话很快转向了另一个话题:他最近的一份副业——为一家Spotify内部文件中描述为“高利润(PFC)授权商”的公司制作爵士音乐。他对“PFC”这个术语并不了解,但他的作品却被放到了Spotify上一些PFC内容高度集中的轻松爵士播放列表中。像许多处于他这种境地的音乐人一样,他对这种合作关系知之甚少。他签了一份为期一年的合同,为一家制作公司创作匿名曲目,这些音乐随后会被分发到Spotify上。他称这份工作为“Spotify播放列表任务”,同时形容这份工作“令人麻木”“几乎完全没有乐趣”。尽管他对雇主与Spotify的关系并不完全清楚,他知道自己的许多曲目已经登上了拥有数百万粉丝的播放列表。“我只是录一些东西,然后提交上去,之后的事情我并不清楚,”他说。他描述了PFC曲目制作的流程:从研究旧的PFC内容开始,这是一个不断模仿播放列表素材的反馈循环。通常,制作公司会首先发送一些目标播放列表的链接作为参考点。他的任务是根据这些播放列表设计出可能表现良好的新曲目。“说实话,大部分时候我都是躺在沙发上写曲谱,”他解释道。“然后,当我们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曲目,他们会安排一个录音会,我们就一遍遍地演奏。通常一两个小时可以录十五首曲子。”对于他的团队而言,录音会通常包括钢琴手、贝斯手和鼓手,还有录音室的音响工程师,通常还有一位来自PFC合作公司的人员,负责担任制作人,提供一些轻微的反馈,有时会引导音乐人朝更符合播放列表风格的方向发展。最常见的反馈是:“演奏得简单些。”他说:“肯定是这样:任何稍微有挑战性或冒犯性的东西都不要。目标就是尽可能平淡无奇。”这位爵士音乐家并不是一个试图占据播放列表资源的策划者。他只是像当今许多职业音乐人一样,试图拼凑一份收入。“音乐中有许多事情可以归类为苦差事,”他说。“这种工作感觉就像婚礼演出或公司活动演出。在Spotify上,这些播放列表明确是背景音乐,所以对我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你只是家具的一部分。”这位爵士音乐家要求我不要透露他所合作公司的名字,他不想冒丢掉这份工作的风险。然而,在整个谈话中,他反复强调对这一系统的保留意见,称其“令人羞耻”。尽管他不了解PFC计划的具体细节,但他明白自己的工作是在为一个不关心独立艺术家福祉的公司和体系创造价值。与我交谈的其他PFC音乐人普遍对这种安排持高度批评态度。一位为Epidemic Sound创作电子音乐的音乐人表示:“创作过程更多是为了复制播放列表的风格和氛围,而不是向内探索。”另一位为PFC合作伙伴制作氛围音乐的专业音响工程师告诉我,他最终停止了这种工作,因为“这感觉不道德,就像某种洗钱计划。”根据一位Spotify前员工的说法,PFC计划的管理者部分以“参与音乐人是真正的艺术家”为理由在内部为其存在辩护,声称这些音乐人只是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将创作变现。(Spotify发言人对此表示确认,并指出“艺术家创作但以乐队名或化名发布的音乐几十年来在各类媒体中都很受欢迎。”)但我采访的PFC音乐人讲述了截然不同的故事。他们并不认为自己为这些公司创作的音乐是其艺术作品的一部分。一位作曲家将其比作广告行业中的“仿品音乐”(soundalike),即制作公司要求艺术家写一首更便宜版本的热门歌曲。“这更像是在答一份标准化考试的题目,”那位爵士音乐家说道。“有人给了你一个提示或问题,而你只是给出一个答案,不管这是否真的代表你的信念。我认识的任何人都不会以这样的方式进入录音室录制音乐。”所有这些现象都指向了一个令人不安的趋势:艺术家身份与背景音乐商业化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艺术创作与背景音乐产业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目的性和意义的区分也逐渐消失。PFC计划在某些方面类似于传统的制作音乐(Production Music)——这些音频通常是批量制作的工作合同产品,由制作公司完全拥有,并被轻松授权用于广告、店内背景音乐、电影配乐等场景。事实上,PFC不仅涵盖了重新利用的制作音乐目录,还包括直接为情绪播放列表定制的内容,这一点可以从Spotify StraP团队的Slack讨论中提到的“PFC合作伙伴愿望清单”中得到验证。制作音乐的兴起得益于数字环境的演变。在当今互联网环境中,视频和音频内容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流量比例。YouTube和TikTok的多代内容创作者都试图避开同步授权(sync licensing,即获取视听内容背景音乐播放权的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因版权问题导致内容被下架的风险。像Epidemic Sound这样的公司声称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为用户提供一个预先授权的免版税音乐库,订阅用户只需支付月费或年费即可使用。他们还为零售商店提供背景音乐,延续了早期“muzak”的传统。随着Epidemic Sound的发展,它逐渐开始以唱片公司的方式运作。一位前员工告诉我:“就像任何唱片公司一样,我们也与数字服务提供商(DSPs,例如亚马逊音乐、苹果音乐和Spotify)签订授权协议。Epidemic的内容主要是为同步授权制作的,因此通常是无歌词的。这包括氛围音乐、lo-fi节拍和古典作品——YouTube创作者可能会用来配在风景视频上的那种音乐。这些内容通常也在Spotify的‘深度专注’等播放列表中表现良好。”毫不令人意外的是,最早投资Spotify的风险投资公司之一Creandum,也在Epidemic的早期进行了投资。2021年,Epidemic从黑石增长(Blackstone Growth)和EQT增长(EQT Growth)筹集了4.5亿美元,使公司估值达到14亿美元。即使在今天,这些风险投资者对背景音乐盈利潜力的信心依旧强劲。正如黑石增长全球负责人所说:“归根结底,这是一门数据生意。”Spotify与Epidemic的企业协作反映了流媒体如何“抹平”音乐之间的差异性。这一行业推动了一波大规模的整合:以前彼此独立运作的音乐相关行业和生态系统,如今都依赖于相同平台的版税收入。这不仅导致艺术家之间的差异被压缩,也模糊了审美的边界。一位为Epidemic Sound创作曲目并出现在许多PFC重度播放列表中的音乐人告诉我,他被要求以自己的真实艺术家身份发布这些曲目,并显示在他现有的Spotify个人主页上。“自从我的Epidemic作品进入播放列表后,我的Spotify资料页确实受到了更多关注,”他说。“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很少会促使播放列表的听众深入了解他们喜欢的曲目背后的艺术家。”这位与Epidemic合作的音乐人解释了每个月的创作流程:“每个月,Epidemic都会先给我们提供一个他们新制作的播放列表,”他说,“然后你需要根据这个播放列表,从中‘汲取灵感’,创作一定数量的曲目,具体数量由你和Epidemic协商。”他说:“98%的时候,这些播放列表与我的艺术理念和风格几乎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完全基于Epidemic认为他们的订阅用户会喜欢什么。所以,本质上,我是在为他们量身定制音乐。这让我非常恼火。”但最终,他还是选择接受了这份工作:“我这么做是因为我真的很需要一份工作,而且这份工作的收入比我与一些成功的独立厂牌合作能赚到的钱还要多。”他说,“老实说,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制作的哪些曲目会表现得好……我为Epidemic制作的每一首曲目都是基于他们策划的播放列表。”尽管同步授权的确是一项复杂的业务,英国的词曲作者和作曲家倡导组织 Ivors Academy 的音乐人认为,像Epidemic这样的公司试图“简化”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在削弱行业内来之不易的保护措施。“当涉及到你的权利时,‘简单’被过分夸大了,”为电视和电影创作配乐的作曲家凯文·萨金特(Kevin Sargent)说道。Epidemic和类似的公司通过推动固定费用买断模式,彻底改变了音乐人传统的权益结构。与Epidemic合作的这位作曲家提到,他通常每次收到大约1700美元的固定付款,而曲目会被Epidemic完全买断。“母带的所有权归他们,”他说。Epidemic的卖点是对其订阅用户免版税,但公司会从流媒体服务中收取版税,并与艺术家五五分成。然而,这位音乐人发现,自己为Epidemic制作的曲目在流媒体上的版税收入远低于非Epidemic曲目的收入。此外,为了优化这种剥削模式,Epidemic不会与表演权组织(PROs)合作,而这些组织正是为词曲作者收取版税的机构。一位为PFC合作公司制作氛围音乐的音乐人谈到了他在工作中感受到的权力失衡:“一开始,公司会付给你一笔预付款,”他告诉我。“他们会说,‘我们会给你几百美元,你没有母带所有权,我们会给你一部分出版收益。’他们基本上会鼓励你尽可能多地制作这样的曲目。”最终,他为这家公司录制了几首曲目,用不同的化名发布,赚了几千美元。刚开始,这些钱看起来还不错,因为每首曲目只需花费几个小时。但当其中的一些曲目在Spotify上获得了数百万次播放量后,他开始意识到这种交易在长期内是多么不公平:“这些曲目为Spotify和那些幽灵厂牌带来了远超我的收入,而我却完全没有母带所有权,也没有出版权益。我基本上是在用微不足道的价格出售我的知识产权,”他说。这种交易的长期影响让他愈发感到不安。“我知道母带录音正在产生比我得到的多得多的收益。也许这就是生意的本质,但一切都取决于谁能帮你获得如此多的播放量。能做到这点的人拥有权力,”他说。他补充道:“这种感觉真的很奇怪。我的名字不在上面,没有署名,没有唱片公司。这真的就像什么都没有——没有作曲者的信息。这中间有一层烟雾幕布,他们并不想让这些音乐变得可追溯。”一种仅仅以“留住听众”为目的的模式,无论听众是否真正关注音乐内容,都在扭曲我们对音乐本质的理解。这种将音乐视为背景声的处理方式——将其变成标有情绪标签、可互换的播放列表填充曲目——是流媒体时代音乐价值被贬低的核心原因。流媒体服务的财务利益与此模式紧密相连。它们通过弱化用户对音乐的批判性听觉文化、削弱艺术家与听众之间的连接,更容易推广廉价的库存音乐,从而提高利润率。这种连接的持续断裂可能会彻底削弱艺术家的角色,为用户接受由生成式AI软件制作的音乐铺平道路。正如一位Spotify前播放列表编辑对我所说:“AI现在就能做到这一点,这真的很可怕。”他指的是AI工具可能会像PFC曲目那样快速生成音频内容。PFC的合作公司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根据Epidemic Sound公开的资料,这家公司已经计划允许其音乐创作者使用AI工具来生成曲目。在2023年的年报中,Epidemic解释说,公司拥有全球最大的“无限制”曲目目录,这使其成为“最适合”让创作者利用AI能力的公司之一。尽管Epidemic在推广AI角色时强调了其人性化的一面,其公司博客中写道:“我们对艺术家的承诺是,技术永远不会取代他们。”但快速生成的幽灵艺术家曲目已经显示出,AI可能正在逐渐侵蚀这一承诺。Spotify也公开表达了对AI音乐的接受态度。在2023年的一次电话会议上,首席执行官丹尼尔·埃克表示,AI生成内容的兴起可能会在文化上“极具价值”,并帮助Spotify“提升用户参与度和收入”。对于一家长期以来以机器学习系统为傲、并以AI转型为产品发展核心的公司来说,这种立场并不令人意外。Spotify的自动化推荐系统不仅是其技术创新的体现,也是公司推行另一项有争议的成本节约计划的基础:发现模式(Discovery Mode)。这一计划类似于一种“付费推广”模式,要求艺术家接受较低的版税率以换取算法推荐的优先权。与PFC计划类似,Discovery Mode中的曲目在Spotify上没有标记来源。两者都使Spotify能够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向其推送折扣内容。Discovery Mode因其低版税而受到艺术家、组织者和立法者的批评,这也凸显了Spotify或许更愿意将幽灵艺术家计划的细节保密的原因。如果播放列表中充满了无法识别的幽灵艺术家作品,那么关于提高版税的抗议根本无法发生。欢迎订阅不懂经知识星球,星球新开主题专栏,个人IP的底层逻辑和顶层设计。经叔将基于多年的品牌策划和广告营销从业经验,结合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以及信息论的前沿理论,从不同的视角来重新定义个人IP。
我是不懂经的经叔,国内最早翻译介绍了纳瓦尔的《如何不靠运气获得财务自由》,以及影响了纳瓦尔、中本聪、马斯克等大佬的《主权个人》。
不懂经知识星球,众多百万粉丝大V、千万及亿万富翁订阅。专注分享一人企业、一人创投主题,关键词:AI、IP、创投、科技及商业前沿的高杠杆内容。
未来的硬通货食物链:代码=数据=信息=内容=流量=注意力=货币=资本
一块钱顶100万:光速下的通胀与传统经济学的崩塌
15秒成为有钱人:美国版《挖呀挖》及它们共同的成功法则
万字重磅:未来10年财富游戏的金律与金线
马斯克最新荐文:为什么文化会赢?(深度认知战争、科技乃至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