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waddle” in Finance
金融业的"废话"
——细品查理·芒格对当代投资与商业实践的犀利批判
查理·芒格在2023年11月辞世,距离他的百岁寿诞仅一月之遥。作为沃伦·巴菲特更为沉默的搭档,芒格与这位健谈且声名远播的合伙人共同掌舵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将其打造成现代史上最成功的投资帝国。
从本质上看,伯克希尔是一家控股公司,其策略不在于生产销售产品,而是投资其他公司股票。巴菲特与芒格在选股方面展现出如此卓越的才能,以至于伯克希尔的股票在数十年间始终大幅领先道琼斯和标准普尔500等市场指数,创造了几近不可能的投资神话。
有趣的是,芒格与巴菲特都来自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这堪称历史的绝妙巧合,就如同约翰·列侬和保罗·麦卡特尼都出自英国偏远小城利物浦一般。这对搭档都经历了典型的中西部式成长:勤勉务实、格言治身、恪守传统美德,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天生具备识破虚妄的敏锐嗅觉。
尽管外界时常将他们描绘成朴实的圣人形象,但他们数以十亿计的身家显然与这种刻画格格不入。
《穷查理宝典:查理·T·芒格的睿智精华》(恰在这位商业巨擘辞世的同一周由Stripe出版社重印)主要收录了芒格自1980年代末以来的演讲,以平实的笔调浓缩了这位脾气偶尔火爆的投资家毕生的思想与哲学。芒格的智慧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他揭示了自己和巴菲特如何做出那些令人瞠目的成功投资决策;另一方面,他毫不留情地抨击了当代投资和商业教育中那些所谓的"圣经真理",以及商界普遍存在的种种陋习。
许多CEO和富豪都爱标榜自己是反叛者,但芒格却是货真价实的异类——至少在某些方面是如此。政治立场上,他比巴菲特更保守,后者曾公开抨击自己缴纳的税款少得离谱。然而在专业领域,芒格对既定理论的挑战可谓毫不留情。
他直言不讳地表示:"现代公司金融课程教授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废话。这些东西根本不可信。"诚然,每个推销者都喜欢这样说:"别信那些没用的减肥书,"YouTube广告往往大喊,"让我来教你真正的减肥秘诀!"
但芒格与他们不同,他并非在兜售什么产品,而是以伯克希尔的传奇业绩作为其商业智慧的明证。与巴菲特一样(这对搭档的观点如此一致,以至于人们常常分不清谁说的话),芒格似乎真心实意地想要帮助普通投资者——或者像他在收录于此的一场演讲中那样,指导慈善组织的基金管理者,这个群体或许更值得同情。他投入大量精力揭露商业和金融界普遍存在的愚昧、腐败和从众心理。
芒格对主流投资界的观点尖锐得近乎刺耳,却读来令人拍案叫绝。谈到对冲基金经理,他认为这些人不过是为了向富人收取天价费用,而且很可能根本不擅长自己的工作。论及企业并购,他指出大多数并购不是出于最牵强的理由,就是为了一时虚荣,最终往往以惨败收场。至于公司董事会,在他眼中不过是一群懒散之徒,他们例行公事般地批准公司荒唐的薪酬方案和鲁莽决策:"除非出现令董事会颜面扫地的重大丑闻,否则他们对任何事情都不会提出异议。"
芒格对学界推崇的理论也毫不留情。广受欢迎的有效市场理论(EMT)认为所有股票在任何时候都被准确定价,在他看来简直"荒谬至极"。事实上,芒格坦言,正是通过发现被错误定价的股票,他才积累了自己的财富。他写道,EMT"之所以吸引那些数学天才,是因为这个理论在逻辑上自洽,让他们可以玩弄漂亮的数学公式。
"至于为经济学家哈里·马科维茨赢得诺贝尔奖的现代投资组合理论(MPT),这个主流投资组合管理模型在巴菲特看来,"不过是堆砌了一堆希腊字母和专业术语,好让人觉得自己是在打职业比赛。"(虽然这是巴菲特说的,但芒格对MPT的鄙视程度丝毫不逊。)历史已经反复验证了他们的观点,但考虑到另一方持有多少利益,这些批评声音难得一闻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管你对资本主义持何种看法,看到这对引经据典的奥马哈搭档,仅凭一本黄色法律记事本和朴实无华的财务分析,就能一次又一次击败那些装备了尖端技术和物理学博士大军的现代华尔街公司,这种快感确实难以抵挡。
2008年,巴菲特做了一个著名的赌注,他用1000万美元押注标准普尔500指数能在十年内战胜一组对冲基金——注意,他比较的甚至不是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业绩,而是任何人都能投资的普通股指。结果对冲基金惨败。(赢来的赌金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巴菲特后来一针见血地评论说,这些基金经理"拿着天价报酬",却只能回报给客户"一堆深奥难懂的胡言乱语"。
芒格当然自信,但他也展现出同行中罕见的真诚谦逊。他坦承自己的精英教育(他曾就读于美国最顶尖的学校)存在缺陷,以至于不得不通过广泛阅读来获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他毫不掩饰自己和巴菲特的判断失误。他也坦然面对自己的能力边界。他和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始终如一:谨慎地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即便这个领域可能很窄,但一旦确信有把握,就会毫不犹豫地出手。
芒格语录发人深省:"人类并不具备随时随地了解一切事物的天赋。但真正明智的人会在时机成熟时重注出击。当胜算在握时,他们敢于下大赌注;其他时候,他们会按兵不动。就是这么简单。"令人惊讶的是,他透露自己和巴菲特积累的大部分财富仅来自于10个关键洞见——考虑到他们投资生涯之长,这个数字异常之小。"我不是说巴菲特一生只有10个洞见,"他解释道,"而是说大部分收益来自这10个洞见。"
在当代对冲基金和自动化交易机构似乎为了复杂性而复杂时,芒格和巴菲特却选择了相反的道路:"我们不去跨越7英尺高的栅栏,"芒格说,"相反,我们寻找1英尺高的栅栏,只要栅栏另一边有丰厚的回报。我们的成功之道在于简化世界,而不是解决复杂问题。"
为什么非商业或投资圈的读者也应该关注这本书?原因很值得深思。
首先,正如华尔街常说,"现在人人都是投资者"。这要归功于401(k)退休账户这一精巧的资本主义创新,它让即便是最普通的储蓄者也不得不参与市场。因此,了解这些账户的运作机制和管理方法,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生存技能。对那些有志于理解金融批判的人来说(从理性角度讲,每个人都应该培养这种意识),了解国内商界高管和投资经理的种种伎俩尤为重要。
但芒格的贡献远不止于此。他频繁涉足的心理学话题同样值得关注。在他看来,商学院和法学院(这似乎是他唯一关心的教育机构)都忽视了这一领域,而心理学课程本身的教学也存在偏差。他所说的"心理学"更接近于行为心理学,研究那些不道德的说服者、骗子和窃贼如何利用人性弱点,以及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会成为他们的受害者——部分原因在于这些弱点已深深植根于人性之中。
在他收录于本书的最后一篇演讲《人类误判心理学》中,芒格系统地列举了这些认知缺陷:我们对奖惩刺激反应过度的倾向、因嫉妒而失去判断力的倾向、盲目服从权威的倾向、过度自信的倾向、在压力下决策失误的倾向,以及其他约20种人类共有的思维陷阱。
他用生动的现实案例阐释这些问题:错误的销售激励机制如何导致销售人员推销劣质产品;我们为什么容易被具有魅力但能力不足的人影响(他特别提到惠普前CEO卡莉·菲奥莉娜的案例,指出她不适任却导致公司严重受损);商家如何通过巧妙操纵价格诱使消费者过度支付;人们选择彩票号码时所用的毫无逻辑的"推理"等等。
有趣的是,尽管芒格坚持认为,应该不惜一切代价避免陷入"意识形态"的窠臼——他举例说巴菲特的父亲就是一个顽固的右翼分子,任何事实都无法撼动其信念——但即便是堆积如山的著作揭示资本主义多年来造成的危害,似乎也难以动摇他自己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
不过,他确实敢于直言不讳地指出:"越来越多有道德的年轻才俊,被吸引到利润丰厚的资金管理行业及其衍生的现代金融摩擦中,而不是投身于为他人创造更多价值的工作。"这番话足以让人深思。
《人类误判心理学》这篇演讲中的认知偏差清单,对普通读者来说可能是本书最具实用价值的部分。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内容很大程度上源自商业心理学作家罗伯特·西奥迪尼1984年出版的《影响力:说服心理学》——这本书在芒格心目中堪称圣经。与他那些原创性极强且令华尔街不适的商业见解相比(就像在高级牛排馆里端上一份素食汉堡),这份清单并非芒格最具独特价值的贡献。但正是这种令主流不适的特质,使得这本书值得一读。
对芒格和巴菲特而言,商业是人类最重要的事业(在他们看来,社会主义或许就是某种思维障碍的产物)。因此,要理解他们所熟知的商业世界存在哪些弊病与腐败,这些异端观点的重要性实在难以高估。
然而,将这两位投资大师神化显然是不明智的:虽然他们确实比大多数公司CEO更正直,但与近年来那些近乎反社会的科技亿万富翁相比,他们的区别可能更多体现在程度而非本质上。
所以,读者在汲取智慧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判断,"caveat emptor"(买家自负)。
【完】
我是不懂经的经叔,国内最早翻译介绍了纳瓦尔的《如何不靠运气获得财务自由》,以及影响了纳瓦尔、中本聪、马斯克等大佬的《主权个人》。
不懂经知识星球,众多百万粉丝大V、千万及亿万富翁订阅。专注分享一人企业、一人创投主题,关键词:AI、IP、创投、科技及商业前沿的高杠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