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最新的量子芯片willow这两天刷屏了,有人兴奋,有人忧心(会不会破解比特币?),但是,其中有一个真正惊人的启示,很少有人提到,那就是多元宇宙的存在。谷歌量子 AI 的创始人哈特穆特·内文(Hartmut Neven)在他的博文中表示,willow的运行速度匪夷所思地快,快到似乎借用了其他宇宙的计算能力。因此,这款芯片的性能表明平行宇宙的存在,并表明“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宇宙中”。Willow 在这一基准测试中的性能令人震惊:它在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内完成了一项计算,而这项计算在当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上需要 10^25 年(即 10 倄年)才能完成。换算成具体数字,就是 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年。
这个令人震撼的数字超过了物理学中已知的时间尺度,也远远超过了宇宙的年龄。这一结果增强了这样一种观点,即量子计算在多个平行宇宙中同时发生,这与大卫·多伊奇(David Deutsch)首次提出的“我们生活在多元宇宙中”的理论一致。
在量子计算机的发展史上,有两个人可能是最重要或者是分水岭式的人物。一个是理查德·费曼,另外一个就是大卫·多伊奇。1981年,一场关于“模拟物理学的未来”的著名讲座中,费曼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如果你想模拟自然,那你最好用自然的法则来做模拟。”费曼发现,经典计算机很难模拟量子系统的行为,因为量子系统中存在大量的“叠加态”和“量子纠缠”。经典计算机在模拟这些叠加态时,计算量会随着粒子数量的增加呈指数增长。所以,要模拟量子系统,必须用“量子系统”来做计算。虽然费曼提出了“量子计算”的思想,但他并没有提出如何构造一台真正的量子计算机。1985年,大卫·多伊奇(David Deutsch)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Quantum theory, the Church–Turing principle and the universal quantum computer》,这是第一个提出“通用量子计算机模型”的论文。多伊奇的目标是构建一台“通用的量子计算机”,就像经典计算机的基础是“图灵机”,他希望为量子计算机定义一个类似的数学模型。他还引入了“量子比特”、“量子门”等重要概念。关键的是,大卫·多伊奇不仅构造了量子计算机的理论模型,还认为量子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与“多世界解释”密切相关。在他看来,量子计算机的并行计算能力,是源于“多个平行世界的协同计算”。事实上,根据多伊奇本人的陈述,量子计算机只是他为了证明“多世界”或多元宇宙存在的副产品。“你是从休·埃弗雷特的‘多世界’理论出发,进而提出量子计算理论的吗?你觉得这两者之间有本质联系吗?量子计算能用观察者塌缩理论来解释吗,还是它们互相矛盾?”“可能你已经听说了,当我最初提出‘量子计算机’这个想法时,我其实并没有称它为‘量子计算机’。当时,我的初衷是想设计一个能够验证埃弗雷特多元宇宙理论的实验。那时的共识是,多元宇宙理论和波函数塌缩理论在实验预测上没有区别。但这其实已经被证伪了。比如‘维格纳的朋友悖论’,你知道大家对悖论的态度吧?‘哦,那是个悖论。’ 但他们不认为这说明他们的理论是错的。可我认为,这恰恰证明我们的世界观出了根本性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埃弗雷特的理论一定是可检验的,因为它与所有的波函数塌缩理论在动态上是不同的。我想到的最简单方法是设计一个变体的双缝实验,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再次测量。但如何实现这种“测量的测量”呢?我意识到这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完成。但如果这台计算机要执行双缝实验(或者类似的斯特恩-盖拉赫实验),它就不能是一台去相干的(decoherent)经典计算机。我开始思考,这种计算机需要哪些操作?于是我在一台经典计算机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操作,使其能够以“连贯的”方式运行这些额外的操作。在我看来,这个东西只是一个实验工具,是一个“连接了计算机的装置”,我关注的焦点是验证实验本身。我还为这个实验写了一篇论文,但只在其中的一个部分提到了这个‘计算机’的概念。不过,当我与其他物理学家交谈时,比如罗杰·彭罗斯,我曾告诉他:‘如果量子理论是普适的,那么埃弗雷特的理论就是对的。’这也是个合理的立场,但与大多数物理学家的看法不一致。几年后,我又被人劝说提交论文。最终,这篇论文和我关于‘通用量子计算机’的论文几乎同时发表,尽管前者其实更早完成。很多人误以为我先有了‘量子计算机’的想法,但事实正好相反。最初,我是为了验证埃弗雷特的多元宇宙理论,后来才想到了量子计算机。”就这部分内容,为了理解一二,我和ChatGPT进行了几轮聊天,和大家汇报一下。在进入正题之前,推荐一下多伊奇的著作。其实,在此前的文章中,我多次提到过多伊奇。我们经常提到的纳瓦尔,也对他推崇备至。他的两本书《真实世界的脉络》和《无穷的开始》,纳瓦尔每天都会读上几页,细细品味,他们两个还进行过多次对话。既然人类走到了这一步,技术发展到了这个阶段,那就努力读一下多伊奇的这两本书吧。
以下为与AI聊天内容,供大家参考。量子计算的发展是否证明大卫·多伊奇是对的,多元宇宙是否存在?可以直接看第12个问题。
一、如何理解大卫·多伊奇这段话及他的观点?
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大卫·多伊奇(David Deutsch)最初的目标并不是发明“量子计算机”,而是想验证埃弗雷特的“多世界(多元宇宙)”理论。在这个过程中,他“意外”发明了量子计算机的概念。
多伊奇的思想具有开创性,但也不容易理解。为了帮助你理解,下面分成几个关键点来解释:
1. 起点:为什么要验证“多世界理论”?
• 背景:量子力学中有两种解释波函数的方式:
• 塌缩理论(Copenhagen解释):当测量发生时,波函数会“塌缩”成一个确定的状态。
• 多世界理论(埃弗雷特的理论):波函数从不塌缩,而是每种可能的测量结果都会在一个平行世界中实现。
当时,物理学界的主流观点是,这两种理论在实验预测上是一样的,因此“没必要”区分它们。但多伊奇不同意这种看法。
• 多伊奇的想法:
多伊奇认为,如果多世界理论和塌缩理论在动态上是不同的,那么一定能通过实验将它们区分开来。他不想被“这只是个悖论”这种说辞所困住,而是想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这两种理论的区别。
• 方法:能否设计一个实验?
他的想法是改造双缝实验。传统的双缝实验显示了量子叠加的现象:一个粒子同时通过两条路径,但如果有“观察者”在观测路径,干涉现象就会消失。
但在埃弗雷特的理论中,观察者的“观测”其实只是在分裂为不同的“多元宇宙”,没有真正的塌缩。因此,多伊奇的想法是:
• 能否观察“观察者的观察”?
• 换句话说,观察者的观察是否也会被测量?如果能测量到“观察者的观察”,这就可能证明埃弗雷特的多世界理论。
2. 如何进行这个“测量观察者的观察”的实验?
• 传统做法行不通:
在经典的双缝实验中,粒子(比如电子)被观测后,波函数会塌缩,干涉条纹消失。但如果你试图测量“观测者的观测”,用经典计算机来处理这个观测结果,这个计算机本身会“去相干”(decohere),也就是变得经典化,无法捕捉到多世界的效果。
• 新想法:设计一种特殊的“计算机”来捕捉观察者的观察
经典计算机不行,因为它依赖经典的逻辑和物理法则,不能处理“多重世界”的信息。于是,多伊奇提出:
• 这台计算机不能是去相干的(decoherent),也就是说,它不能与环境发生信息泄露。
• 这台计算机需要具备“量子特性”,否则它无法在“多世界的分裂中”进行计算。
• 这就是“量子计算机”:
于是,他从“设计一个验证多世界理论的实验工具”出发,发明了一种能处理“多世界中的多重状态”的新型计算机,这种计算机就是后来著名的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与经典计算机的最大区别在于,量子计算机使用“量子比特(qubit)”而不是“0和1的经典比特”。
• 在经典计算机中,1个比特只能表示0或1中的一个。
• 但在量子计算机中,1个量子比特可以同时是0和1的“叠加态”,这与埃弗雷特的“多世界”思想不谋而合。
3. 论文被拒:物理学家们为什么不接受?
• 原因一:看不出它的物理意义
多伊奇的第一篇论文中只在一个章节里提到了这种“量子计算装置”,但审稿人觉得这不是物理学的核心问题,而是“哲学思辨”,所以拒绝了。
在物理学界,类似“哲学化的理论”通常不受欢迎,尤其是当时的物理学家大多接受波函数塌缩理论,而不是多世界理论。
• 原因二:罗杰·彭罗斯的立场
多伊奇曾告诉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著名的引力和量子物理学家):“如果量子力学是普适的,那么多世界理论就是正确的。”
彭罗斯的回应是:“但量子理论不是真的。”
这是一种“退出游戏的论证”,因为如果你不接受量子理论的普适性,那多世界理论的论证就无效了。
• 重回正轨:重发论文
多伊奇在出版社编辑的建议下,重新提交了这篇文章,后来这篇文章和他的另一篇**“通用量子计算机的论文”**几乎同时发表。
但人们误以为他是先发明了量子计算机,然后才去想多世界理论。实际上,多伊奇是为了验证“多世界理论”而发明了“量子计算机”。
4. 多伊奇的观点是什么?
• 观点1:多世界理论是真的,波函数塌缩理论是错的
多伊奇始终认为,波函数塌缩是物理学的“臆想”,真正发生的过程是“宇宙的分裂”,这与埃弗雷特的“多世界理论”一致。
• 观点2:量子计算机的本质就是多世界的“工具”
传统计算机一次只能处理一个状态,但量子计算机可以同时“并行计算多个状态”。这是因为这些“多个状态”在多世界理论中就是“并行的多重宇宙”。
换句话说,量子计算机之所以能在某些问题上比经典计算机快,是因为它利用了多世界中“平行世界的资源”来计算。
• 观点3:观察者的角色是多世界理论的关键
经典的双缝实验表明,观测粒子路径会导致干涉图样的消失。而在多世界理论中,测量粒子路径时,宇宙分裂成多个版本,每个版本中“你”看到的结果可能不同。
如果我们能设计一个装置“测量观察者的测量”,我们就能验证这一点。
如何理解多伊奇的思路?
1. 问题出发:验证多世界理论
• 物理学家:理论不可区分,没必要验证。
• 多伊奇:这不对!一定可以区分!
2. 技术突破:测量“观察者的观察”
• 经典计算机无法处理“量子态的并行信息”,所以多伊奇创造了一种新型的计算机——量子计算机。
3. 深远影响:量子计算与多世界的关联
• 在多世界理论中,每个平行世界中都有“你”,量子计算机的“量子并行性”实际上是多个“平行世界中的计算”同时发生的结果。
总结
1. 多伊奇的目标:为了验证“多世界理论”,他设计了一个特殊的实验,并为此发明了量子计算机的概念。
2. 多伊奇的观点:波函数不会“塌缩”,而是宇宙在测量时分裂成多个平行世界。
3. 影响深远:多伊奇的“量子计算机”后来成为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核心理论工具,而他的“多世界解释”也成了物理学中一种深刻的哲学假说。
二、量子计算机的概念和模型的起源
量子计算的思想并非由单一的科学家独立提出,而是多个物理学家在不同的时间点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概念的提出和模型的发明也可以分开来看。
1. 量子计算机的“概念”最早是谁提出来的?
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1981年)
• 时间:1981年
费曼在1981年一场关于“模拟物理学的未来”的著名讲座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如果你想模拟自然,那你最好用自然的法则来做模拟。”
• 核心思想:
经典计算机无法有效模拟量子系统
费曼发现,经典计算机很难模拟量子系统的行为,因为量子系统中存在大量的“叠加态”和“量子纠缠”。经典计算机在模拟这些叠加态时,计算量会随着粒子数量的增加呈指数增长。
• 结论:
要模拟量子系统,必须用“量子系统”来做计算
费曼并未提出“量子比特(qubit)”或“量子门(quantum gate)”等具体概念,但他明确提出,我们需要使用“遵循量子力学规则的计算机”来模拟自然界中的量子系统。这就是量子计算的思想原点。
• 影响:
虽然费曼的讲座和论文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量子计算机模型”,但他的演讲提出了量子计算的“动机”和“必要性”。费曼的这场讲座标志着“量子计算”这一研究方向的诞生,后来这场讲座的观点也被整理成论文,发表于1982年。
2. 量子计算机的“模型”是谁最早发明的?
大卫·多伊奇(David Deutsch,1985年)
• 时间:1985年
虽然费曼提出了“量子计算”的思想,但他并没有提出如何构造一台真正的量子计算机。1985年,大卫·多伊奇(David Deutsch)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Quantum theory, the Church–Turing principle and the universal quantum computer》,这是第一个提出“通用量子计算机模型”的论文。
• 核心思想:
量子计算机=经典图灵机 + 量子操作
多伊奇的目标是构建一台“通用的量子计算机”,就像经典计算机的基础是“图灵机”,他希望为量子计算机定义一个类似的数学模型。
• “量子比特(qubit)”的引入:经典比特是0或1的二元状态,但量子比特可以是0和1的“叠加态”。
• “量子门(quantum gate)”的概念:
类似于经典计算机中的“与门(AND)”“或门(OR)”,量子计算机的操作依赖于“量子门”。最著名的一个量子门是Hadamard门,它能将一个比特从“0”变成“0和1的叠加态”。
• “通用性”:多伊奇证明了,任何经典图灵机都可以在量子图灵机中模拟,但反过来,经典计算机无法高效模拟量子计算机。
• 多伊奇的模型与“多世界理论”
大卫·多伊奇不仅构造了量子计算机的理论模型,还认为量子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与“多世界解释”密切相关。在他看来,量子计算机的并行计算能力源于“多个平行世界的协同计算”。这在哲学上是一个深刻的观点,但这一点在物理学界仍有争议。
• 影响:
多伊奇的贡献被认为是量子计算理论的里程碑。他不仅定义了“量子比特”和“量子门”的数学模型,还奠定了量子计算的基本理论。
3. 费曼和多伊奇的区别是什么?
名称 时间 贡献 关键词
理查德·费曼 1981年 提出“量子计算”的动机和必要性 量子系统模拟、经典计算机的局限性
大卫·多伊奇 1985年 提出通用量子计算机的理论模型 量子比特(qubit)、量子门(quantum gate)、量子图灵机
• 费曼的贡献是认识到经典计算机在模拟量子系统时的瓶颈,并提出“需要一台遵循量子力学规则的计算机”来模拟自然系统。
• 多伊奇的贡献是将这一想法具体化,提出了量子图灵机的数学模型,并定义了量子比特和量子门的概念,奠定了现代量子计算理论的基础。
4. 其他重要的贡献者
除了费曼和多伊奇,其他一些科学家在量子计算的发展中也扮演了关键角色。
彼得·秀尔(Peter Shor, 1994年)
• 贡献:提出“秀尔算法”,展示了量子计算机的强大计算能力。
• 关键突破:他提出了一种量子算法,可以在多项式时间内分解大整数。
• 这在当时是一个重大突破,因为大整数的分解是现代加密技术(如RSA加密)的基础。
• 这一发现让“量子计算对密码学的威胁”成为现实。
• 秀尔的算法直接推动了各国对量子计算的研究投入。
洛夫·格罗弗(Lov Grover, 1996年)
• 贡献:提出“格罗弗算法”,展示了量子计算的“量子搜索优势”。
• 关键突破:他提出了一种算法,可以在无序数据库中以平方根加速
• 经典计算机在一个无序数据库中搜索需要的时间,而格罗弗的算法只需要。
5. 重要的概念总结
概念 提出者 时间 解释
量子计算的动机 费曼(Feynman) 1981年 经典计算机无法高效模拟量子系统,提出用量子系统本身来模拟自然的想法。
量子图灵机 多伊奇(Deutsch) 1985年 提出一种通用量子计算模型,类似于经典图灵机,但操作遵循量子力学规则。
量子比特(qubit) 多伊奇(Deutsch) 1985年 量子信息的基本单位,类似于“0和1的叠加态”,可以用布洛赫球表示。
量子门(quantum gate) 多伊奇(Deutsch) 1985年 类似于经典门(与门、或门等),但量子门的操作是线性可逆的,允许对叠加态操作。
秀尔算法 彼得·秀尔(Shor) 1994年 提出了一种可在多项式时间内分解大整数的算法,威胁到了现代加密技术。
格罗弗算法 洛夫·格罗弗(Grover) 1996年 提出一种搜索算法,可以在平方根时间内搜索无序数据库,加速搜索问题。
6. 小结
1. 费曼(1981年)提出了量子计算的动机和必要性,认为经典计算机无法高效模拟量子系统。
2. 大卫·多伊奇(1985年)提出了第一个量子计算机的数学模型,定义了量子比特(qubit)和量子门(quantum gate),这为后来的量子计算理论奠定了基础。
3. 彼得·秀尔(1994年)和洛夫·格罗弗(1996年)分别提出了秀尔算法(因数分解)和格罗弗算法(量子搜索),展示了量子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巨大优势,尤其是对加密技术的威胁。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
费曼开启了量子计算的思想,多伊奇构建了量子计算的模型,秀尔和格罗弗展示了量子计算的潜在威力。
三、维格纳的朋友悖论(Wigner’s Friend Paradox)详解
1. 什么是“维格纳的朋友悖论”?
“维格纳的朋友悖论”是由物理学家尤金·维格纳(Eugene Wigner)在1961年提出的一个思想实验,目的是揭示量子测量和观察者之间的矛盾,尤其是与“波函数塌缩”和“观察者的角色”相关的悖论。
这个悖论是量子力学中的“观察者效应”问题的延伸,类似于“薛定谔的猫”的思想实验,但进一步探讨了“观察者的观察者”的情况。
2. 经典的“薛定谔的猫” vs. “维格纳的朋友”
• 薛定谔的猫:猫的状态(生/死)取决于量子系统的状态(比如一个衰变的原子)。但在测量之前,猫的状态是“生”和“死”的叠加态。
• 维格纳的朋友:在这个实验中,“猫”变成了“朋友”。这里的朋友是一个人类观察者,而“维格纳”是站在外面观察“朋友的观察过程”的人。
3. 维格纳的朋友悖论的具体过程
1. 场景设置
• 在一个封闭的实验室里,维格纳的朋友(假设是一个人类观察者)要对一个量子系统(比如一个电子的自旋)进行测量。
• 电子的自旋可以是**“向上”或“向下”的状态,但在测量前,根据量子力学的叠加原理,电子的自旋是“向上”和“向下”两种状态的叠加态**。
2. 测量的发生
• 维格纳的朋友在实验室里用设备测量了电子的自旋,朋友看到的结果是“向上”或“向下”中的一个,此时,根据经典的“波函数塌缩”理论,电子的状态“塌缩”成一个确定的状态。
• 于是,在朋友的视角中,电子的状态已经是“向上”或“向下”的确定态,朋友认为测量完成了。
3. 维格纳的视角
• 但在维格纳的视角中,整个实验室(包括朋友和电子系统)依然是一个“量子系统”,因为维格纳站在外面,无法知道实验室里发生了什么。
• 在量子力学中,在不观察的情况下,系统保持在“叠加态”中。
• 这意味着,在维格纳的视角中,整个实验室(朋友 + 电子)本身也是一个叠加态,即“朋友看到电子向上”和“朋友看到电子向下”这两种状态的叠加。
4. 悖论的关键
• 维格纳的朋友认为电子的波函数已经塌缩,结果已经确定(要么向上,要么向下)。
• 但在维格纳的视角中,整个实验室的状态(包括朋友和电子)是一个未塌缩的叠加态,这与朋友的认知不一致。
这就产生了一个悖论:
• 在朋友的视角中,电子的波函数塌缩了。
• 在维格纳的视角中,朋友和电子都处于叠加态。
4. 维格纳的朋友悖论的深层含义
这个悖论揭示了量子测量中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之争,也暴露了量子力学的一个核心难题:
谁是“观察者”?“观察”到底发生在什么时候?
在经典的量子力学解释(哥本哈根解释)中,通常假设**“测量”导致了波函数的塌缩**,但谁来决定“测量”是否发生?如果一个人类观察者的观察能引发波函数塌缩,那么为什么维格纳不能观察到朋友的“塌缩”?
不同的解释方法:
• 哥本哈根解释:测量发生时,波函数会塌缩。问题是,谁是“测量者”?朋友看到结果后,波函数塌缩了,但对维格纳来说,系统仍在叠加中。
• 多世界解释:根据多世界理论,维格纳的朋友在看到“向上”或“向下”的瞬间,宇宙分裂成两个版本:
• 在一个世界里,朋友看到“向上”。
• 在另一个世界里,朋友看到“向下”。
在这种解释中,没有“塌缩”,只有分裂。
• 客观塌缩理论:有的物理学家(如罗杰·彭罗斯)认为,量子塌缩是一种客观的物理现象,不依赖于观察者的参与。
5. 维格纳的朋友悖论的影响
• 对量子力学基础的挑战
这个悖论挑战了“什么是观察?”和“什么是测量?”的经典概念,特别是它动摇了“观察者是中立的”的信念。
• 对量子意识理论的启发
一些人(如物理学家约翰·冯·诺依曼)认为,意识参与了波函数的塌缩。如果维格纳的朋友的“意识”使得波函数塌缩,那么维格纳是否也需要“意识”来使其“塌缩”呢?这在哲学上引发了对“意识与量子力学关系”的探讨。
• 对“多世界解释”的支持
维格纳的悖论在多世界理论中是自然的且无悖论的。在这种解释中,朋友看到“向上”和“向下”的两个版本的朋友都在不同的世界中共存,而维格纳看到的就是**“朋友处于两种状态的叠加”**,这与多世界的框架一致。
• 对量子信息的影响
现代量子信息领域中,量子态的可观测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维格纳的悖论说明,观察者对系统的观测结果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在量子通信和量子密码学中具有深远的启示。
6. 小结
问题 维格纳的朋友的视角 维格纳的视角
电子的状态 “向上”或“向下”,已塌缩 电子仍在“向上+向下”的叠加态
实验室的状态 朋友在测量,朋友的状态是确定的 朋友 + 电子 = 叠加态
波函数的塌缩 朋友看到的结果导致了塌缩 在维格纳看来,塌缩尚未发生
• 维格纳的朋友悖论揭示了**“观察者的观察是否也需要被观察?”**这个哲学性难题。
• 维格纳的朋友认为电子已经塌缩,但站在“更高一层”的维格纳的视角中,朋友和电子的组合依然处于**“更大的叠加态”**中。
7. 关键问题和深思
• 测量的本质是什么?测量是一个物理事件,还是一种主观的“意识作用”?
• 观察者的地位是什么?如果朋友是观察者,那么维格纳是否也是观察者?观察者和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对等的吗?• 多世界解释是否是合理的?在多世界解释中,这个悖论是“自然的”,而在其他解释中,这种“观察者的观察者”逻辑很难处理。四、多宇宙、多元宇宙、多重宇宙是否一样,有什么区别?
是的,“多世界”(Many-Worlds)、**“多元宇宙”和“多重宇宙”**在许多语境中是同一个概念,尤其是在物理学的“埃弗雷特的多世界诠释(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 MWI)”中,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不过,这三个词在不同的背景中可能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尤其是在物理学、科幻小说和哲学讨论中。以下是对这些术语的详细解释:1. 物理学中的“多世界”(Many-Worlds)这是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MWI),由**休·埃弗雷特(Hugh Everett)**在1957年提出,旨在解决量子测量中的“波函数塌缩”问题。在这套理论中,波函数从不塌缩,每当发生量子测量时,宇宙会分裂成多个平行的世界,每个可能的测量结果都会在不同的世界中实现。• 核心思想:
在这些“世界”中,每个版本的“你”都会看到不同的结果,但这些版本的“你”彼此无法感知对方的存在。例如,在双缝实验中,电子可以“同时通过两个缝”,多世界理论解释说,这两种路径对应两个不同的世界,在一个世界中,电子通过了左缝,而在另一个世界中,电子通过了右缝。• 常见翻译:
• 多世界:这是“Many-Worlds”的直译,强调**“世界的多重性”**,每一个分支都是一个“世界”。• 多元宇宙:这种翻译在中文物理学文献中也常用,“元”表示“根本的、独立的”,强调这些“世界”本质上是互不干扰的独立宇宙。• 多重宇宙:这个词有时出现在科幻小说中,和“平行宇宙”类似,但在物理学中也常被用作**“多个宇宙的集合”**的表达。
总结:在量子物理学中,“多世界(Many-Worlds)”的最佳中文翻译是“多世界”或“多元宇宙”,它强调**“一个大宇宙中包含多个平行的子世界”**,这些子世界来源于量子测量的分支过程。2. 科幻和科普中的“多元宇宙”(Multiverse)• “Multiverse”这个术语的范围比“Many-Worlds”更广,它不仅仅指量子力学中的“多世界解释”,还包括宇宙学、弦理论和科幻作品中的多宇宙设定。• 在物理学中,宇宙学家使用“Multiverse”来指代“平行宇宙”或“超空间中的其他宇宙”,这与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不完全相同。• 核心思想:
• 量子力学中的**“多世界”解释**是物理学家埃弗雷特提出的,主要是为了解释量子波函数的塌缩问题。• “多元宇宙”在更广泛的科幻和宇宙学中,指的是“许多不同的宇宙”,这些宇宙可能与我们的宇宙毫无关联,可能拥有不同的物理法则、常数、维度等。• 例如,在弦理论(String Theory)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生活的宇宙只是多重宇宙中的一个气泡宇宙”,这种“气泡宇宙”可能通过某种“暴胀”机制诞生,类似的气泡宇宙可能在其他地方存在。• 常见翻译:
• 多元宇宙:这是“Multiverse”最常见的翻译,强调的是**“多个独立的宇宙的集合”**,这种说法常用于宇宙学和科幻作品。• 多重宇宙:有时被用于表示“平行宇宙”或“Multiverse”的概念,尤其在一些科幻小说和电影中(如《奇异博士》《Rick and Morty》)。• 平行宇宙:这一术语强调的是“在某种维度中与我们宇宙并行存在的宇宙”,与“多元宇宙”的概念重合,但在量子物理学中,平行宇宙更接近“多世界”解释的含义。在科幻作品中,“多元宇宙”和“多重宇宙”更常见,而在物理学的“多世界解释”中,“多世界”是更精准的术语。术语 英文 物理学中的含义 科幻/大众语境中的含义多世界 Many-Worlds 量子测量中的“多个平行世界” 量子力学的术语,用于埃弗雷特的解释多元宇宙 Multiverse 不同的“气泡宇宙”或“弦理论中的平行宇宙” 泛指许多彼此不相交的独立宇宙(科幻常用)多重宇宙 Multiverse/Parallel Universes 可指“平行宇宙”或“量子多世界” 常用于影视作品,指“多个平行世界”平行宇宙 Parallel Universe 和我们宇宙平行的、但具有不同历史的宇宙 和“多重宇宙”类似,强调“世界的并行性”• 如果语境是量子物理学(尤其是埃弗雷特的量子力学解释):• 最推荐的翻译是**“多世界”**,因为这与“Many-Worlds”一一对应。• 也可使用**“多元宇宙”**,因为它强调了这些“宇宙”或“世界”是独立的。
五、如果存在多元宇宙,那一个电子是一个还是无穷多个?这是一个量子力学和多世界理论的核心问题,它考察了**“电子的身份和数量”**这一深刻的哲学和物理学问题。根据多世界解释(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 MWI),对于“电子的数量”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在每个单独的“世界”中,电子都是一个电子,但从“整个多世界的视角”来看,它可以被视作“每个世界中各自独立的电子的集合”**。这意味着,在你所处的这个世界中,只有一个电子,但如果你从“多世界的整体视角”看,每个可能的分支(世界)中都有一个独立的电子,而这些电子在本质上是“同一个电子的不同可能性”。在双缝实验中,如果不对电子进行观测,电子的行为表现得像波,它会同时“穿过左缝和右缝”,并在屏幕上形成干涉图样。如果在缝口处放置观测设备(比如检测电子的路径),电子的状态会变成“粒子状态”,只会通过左缝或右缝,而不再出现干涉条纹。经典的哥本哈根解释(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 电子的波函数:电子在穿越双缝时,它的量子态是左缝和右缝的叠加态,记作:这意味着,电子在“左缝路径”和“右缝路径”上处于量子叠加态,但这不是“两个电子”,而是一个电子的概率分布。• 波函数塌缩:一旦你测量哪个缝口的路径被电子通过,电子的量子态就会塌缩成“左缝”或“右缝”的确定状态,干涉图样也会消失。2. 多世界解释(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 MWI)中的视角在多世界解释中,波函数永不塌缩,所有可能的路径都会发生,但它们发生在不同的平行世界中。• 当电子接近双缝时,它的量子态是左缝和右缝的叠加态,和哥本哈根解释类似:• 但在多世界解释中,这并不表示电子“同时穿过左缝和右缝”,而是表示**“宇宙分裂成两个版本”**:• 这两个“世界”是独立的,彼此之间不会发生信息交换,你只能“感知”到其中的一个世界(因为你的意识也被“分裂”了)。• 对你来说,在你观察到的这个世界中,只有一个电子。• 你只会在屏幕上看到一个电子的“点击”或“粒子位置”,不会感知到“无数个电子”在起作用。• 这就是为什么你只会看到一个路径(左缝或右缝),并不是同时看到两个路径。• 从“上帝视角”来看,整个多世界中包含了所有可能的分支。• 当电子接近双缝时,宇宙分裂成两个世界,每个世界中都有一个独立的电子,分别穿过左缝和右缝。• 这两个“世界”是独立的,不能相互感知,但每个世界中的“电子”可以被视作一个“本地的单独电子”。• 由于多世界解释的基本假设是**“所有可能的量子状态都会在某个分支中发生”,如果你从“整体的多世界”来看,这就像“在无数个世界中存在着无数个电子”**。4. 物理和哲学的解释:这“一个电子”与“无数个电子”到底是什么关系?要理解这“一个电子”和“无数个电子”之间的关系,必须区分量子态的本质和观察者的视角。单一世界的视角 1 个电子 你看到的世界中,只有一个电子穿过左缝或右缝。多世界的视角 “无数个电子” 整个多世界包含了每个可能的路径中的一个电子。波函数的视角 1 个量子态 量子态是一个叠加状态,只有在测量时才分支为多个“世界”。哲学的视角 1 个“本体上的电子” 电子本质上可能是一个“抽象的存在”,在多世界中被“映射”到多个物理状态。
• 在本体论层面,有人认为这只是**“1个电子的多个可能性”**。• 类似于一个人玩游戏时面对多种选择(走左边或走右边),但只做出一个选择。• 在多世界理论中,你不止做出了一个选择,而是“分裂成了两个人”,每个“你”在每个世界中都经历了不同的选择。• 因此,电子的“本体”可能只有一个,但“现象上”有多个投影。5. 关键问题:多世界中每个“电子”是同一个,还是不同的?• 在多世界解释中,分裂后每个世界的电子是独立的个体。•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克隆过程”,在分裂的瞬间,世界A中的电子和世界B中的电子是“克隆”出来的。• 在分裂前,只有一个“叠加态电子”,不属于某个具体的“世界”。• 在分裂后,每个分支中的电子“属于不同的世界”,不再是“同一个电子”,但它们“来源于同一个波函数”。• 在“你所处的单一世界”中,电子是一个,你看到的粒子轨迹是确定的(左缝或右缝)。• 在“多世界的全局视角”中,电子是无数个,每个分支世界中都有一个“独立的电子”,这些“独立的电子”都源自于同一个波函数的分裂。• 从哲学角度看,这“一个电子”可以被视为在“多世界中投射出来的多个电子的集合”。六、如果存在多世界,它们之间的区分标准是什么?人类如何直观地确定它们的存在?这是一个关于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MWI, 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的深刻问题。多世界理论的挑战在于,这些“世界”彼此独立,无法直接相互交流或感知,但我们仍然可以从物理学和哲学的角度探讨区分标准和验证方法。在多世界解释中,每个“世界”是如何与其他“世界”区分开的?• 在量子测量中,当波函数分裂时,每个分支中的世界会拥有不同的量子态。例如,在双缝实验中,电子的路径会导致**“左缝路径的世界”和“右缝路径的世界”**的分离。
• 这两个世界的区分标准是**“量子态的不同”**。每个世界的量子态描述了世界中每个粒子的状态、位置、自旋等量子属性。• 在每个“世界”中,所有的量子态是自洽的,它们的演化符合薛定谔方程。• 但不同世界的量子态之间是“去相干的(decoherent)”,也就是说,它们之间不再有量子干涉的效应。
• 每个世界的“量子态”是独立的、不可重叠的,彼此的状态不再干涉。• 不同的世界在量子态上是分离的,你可以把它们看作是“独立的数据库”,每个世界的物理状态互不干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把“关键测量事件”看作是**“世界分裂的分歧点”**。• 例如,在量子测量中,你测量一个电子的自旋方向,可能得到“向上”或“向下”。• 在测量的瞬间,宇宙分裂成两个分支,一个分支中你看到“向上”,另一个分支中你看到“向下”。• 这在量子力学中是“测量导致波函数塌缩”的替代理论,但在多世界解释中没有“塌缩”,只是“我们所在的世界与另一个世界分开了”。
• 不同的世界包含了“每种可能的测量结果”,而你只能感知到其中的一个结果。• 在日常生活中,微观量子事件(例如单个电子的路径)可能看起来无关紧要,但如果时间足够长,这些事件的后果可能会逐渐放大,导致两个世界的历史截然不同。• 想象一下,蝴蝶效应在量子领域的表现形式:一个电子的路径差异,可能会导致后续事件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完全不同的世界历史。• 例如,假设你去彩票店买彩票,而买哪个号码可能依赖于某个粒子的量子状态,这个不经意的选择可能导致你在一个世界中中了一等奖,而在另一个世界中你什么也没赢。
• 不同世界的“历史轨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分化。• 宏观世界的“路径依赖效应”使得两个世界的区别在早期看似微不足道,但在未来会变得显著。• 多世界之间是“去相干的”,这意味着这些世界之间的量子态无法相互干涉。• 每个世界的观察者(例如你自己)只能感知到“本地的那个世界”,而无法感知到其他的分支世界。• 这也是**“多世界解释”无法被直接证伪的原因**。(2) 间接验证:通过量子计算的“并行计算”来证明• 在量子计算中,量子位(qubit)可以同时处于0和1的叠加态。• 当你操作一个n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时,你实际上是在对2^n种可能的状态同时进行操作。• 从多世界的视角来看,这就像在2^n个不同的世界中同时进行计算,然后通过量子干涉的机制“收集”所有的计算结果。• 例如,彼得·秀尔(Peter Shor)的算法能够在多项式时间内对大整数进行质因数分解,而这在经典计算机中是指数级的困难。• 量子计算本身并不证明“多世界的存在”,但如果你接受多世界解释的框架,量子计算的并行性可以被解释为“多个世界的并行协作计算”。• 这是一种**“功能性的证明”**,但不属于物理上的“直接证明”。• 在多世界解释中,人类的“意识”也会在量子测量的分支中分裂。• 假设你即将抛一枚硬币,如果你采用多世界的观点,那么在你看到结果之前,你自己会“分裂成两个版本”:
• 这在**“维格纳的朋友悖论”**中也有所体现,维格纳的朋友看到的世界状态和维格纳看到的“实验室的整体状态”是不同的。1. 多世界的“区分标准”是量子态、测量结果和历史的不同。2. 多世界的“验证”几乎不可能直接实现,但量子计算的并行性是一个间接的“功能性证据”。如果你想深入了解“去相干”、“量子测量的本质”或“多世界的哲学意义”,我可以进一步解释。七、解释去相干(Decoherence)这个概念?去相干(Decoherence)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用来解释为什么在宏观世界中量子叠加态“消失”,变成了我们日常看到的确定的“经典状态”。简单来说,去相干就是量子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原本的量子叠加态变成经典的“非叠加态”。在这种情况下,量子系统的不同“可能性”不再能够相干叠加(superposition),从而表现为“经典的、单一的结果”。• 想象你把一颗小石子丢进一潭水里,水面上会出现一圈圈的波纹(干涉波)。• 如果这时没有外界的干扰,这些波会保持规则的波动状态,类似于量子系统中的“叠加态”。• 但是,如果你把手伸进水里或者刮起一阵风,水面上的波会变得混乱,原本的规则波纹“消失了”,这类似于量子中的**“去相干”过程**。• 这里的“手”或“风”就是环境的干扰,而“水波的混乱”对应于量子叠加态的消失。2. 从量子力学的视角:什么是“相干态”和“去相干”?• 当一个量子系统(如一个电子的自旋、光子的偏振)处于叠加态时,它的状态可以用一个量子波函数来表示:• 和 是它们的“概率幅”(复数系数),它们之间的相对相位(phase)会导致量子干涉。• “相干”意味着系统中的不同路径能够相互干涉,比如在双缝实验中,电子从左缝和右缝穿过,最终在屏幕上产生干涉条纹。• 只有当相位关系保持稳定时,两个路径的波函数才会干涉,才会看到这些条纹。• 当系统与外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时(例如空气分子、热辐射、实验设备等),系统的量子态和外部环境的量子态会“纠缠”在一起。• 这种纠缠使得原本的量子态的“相位关系”变得不稳定,量子叠加态变成了“经典概率分布”。• 这种现象被称为“去相干”,意思是,原本的量子叠加态被“破坏”了,变成了与经典物理类似的单一结果。如果环境的状态不可控制、不可观测,系统的状态会从“纯量子态”变成混合态(mixed state)。在经典的量子力学解释(哥本哈根解释)中,波函数的塌缩通常是用来解释“为什么我们只看到一个确定的结果,而不是看到所有的可能性”的。但在去相干理论中,我们不需要假设“塌缩”,而是用“环境的影响”来解释:• 在测量中,系统(例如一个电子)和测量仪器(例如探测器)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量子叠加的相位关系被破坏。• 这就是**“去相干”,它把叠加态变成了“经典的概率混合态”**。• 假设一个电子的自旋处于**“向上和向下的叠加态”**:• 如果你测量自旋的方向,这个量子态会变成**“向上”或“向下”的经典结果**,你只会看到一个结果,原因是去相干使得这两个状态“断开了联系”。4. 经典与量子的边界: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叠加的猫?• 在**“薛定谔的猫”**实验中,猫的状态是“死的”和“活的”的叠加态。• 按照去相干的观点,猫与环境(空气分子、光子等)发生了无数的相互作用,导致“猫的量子态”迅速去相干,变成了**“死猫或活猫的经典状态”**。• 这解释了为什么在宏观世界中,我们看不到“叠加的猫”,而只能看到“死猫或活猫”。去相干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不到“叠加的桌子”或“活着又死着的猫”,而是只看到“确定的状态”。在**多世界解释(MWI)**中,去相干解释了“为什么每个分支世界的状态互不干扰”,而不需要假设波函数塌缩。量子计算机的“量子比特(qubit)”需要保持“量子相干”来完成并行计算。• 一旦去相干发生(例如量子比特与环境相互作用),量子计算机的性能就会迅速下降,因为这相当于“测量”了量子比特的状态。相干 系统的量子态(如叠加态)中的波函数相位是稳定的,允许干涉效应。去相干 系统和环境相互作用,导致量子态的相位关系丧失,叠加态变成概率分布。波函数塌缩 在“哥本哈根解释”中,波函数因测量而变成一个确定的状态。去相干理论则认为不需要“塌缩”。去相干的关键 环境的干扰(空气、光子等)会导致原本的量子相干关系被打破。去相干的后果 量子系统变成经典系统,微观的“量子世界”过渡到宏观的“经典世界”。去相干是量子力学中解释“量子世界如何变成经典世界”的关键过程。当量子系统与外部环境(空气、光子等)发生相互作用时,原本的“量子叠加态”会“失去相干性”,变成“经典概率分布”,类似于水波因干扰而失去规则的波纹。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宏观世界中看不到“叠加的猫”,也解释了为什么量子计算机的“量子比特”需要与环境隔离来防止“去相干”。如果你希望我更详细地解释去相干的数学原理,或者希望了解去相干在“多世界解释”或“量子计算”中的作用,请告诉我!去相干(Decoherence)和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之间既有关系,也有区别,它们并不矛盾,但它们的作用机制截然不同。(1) 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量子纠缠是多个粒子(或量子系统)之间的关联状态,即使它们相距遥远,也能表现出非局域的关联性。• 例如,两个电子的自旋纠缠后,如果一个电子的自旋是“向上”,那么无论另一个电子有多远,它的自旋一定是“向下”,这种现象不受距离限制。• 纠缠的数学描述是系统的波函数不能分解为单个子系统的波函数之积,例如:这里的 和 是粒子A的状态, 和 是粒子B的状态。这两个粒子的状态是“不可分的”。• 非局域性:即使相距遥远,纠缠的粒子依然“关联”在一起。• 不确定性:在测量之前,粒子的状态是叠加态,但一旦测量一个粒子,另一个粒子的状态立即被确定。去相干是指量子系统与外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导致量子叠加态的“相位关系”丧失。• 在孤立的量子系统中,系统的波函数保持相干叠加,不同的路径或状态之间可以产生量子干涉,例如双缝实验中的干涉图样。• 但当量子系统与外部环境(空气分子、光子、热辐射等)发生相互作用时,系统的波函数与环境的波函数纠缠在一起,系统的相位信息被“泄露”到环境中,导致原本的“相干关系”被破坏,叠加态变成了“概率分布”。• 量子与环境的纠缠:系统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系统的状态从**“纯量子态”变成“混合态”**。• 经典化:原本的“量子叠加态”不再表现为量子干涉,而是看起来像“经典概率分布”。属性 去相干(Decoherence) 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发生条件 量子系统与环境的交互(泄露信息) 系统的子系统(如2个粒子)之间的关联系统类型 系统与环境(通常是“系统-环境”组合) 系统内部(通常是“系统-系统”关联)效果 量子系统的叠加态变成概率混合态 量子系统的波函数是“不可分的”核心现象 干涉消失、波函数看似“塌缩” 关联性(非局域性)、超距效应是否需要观察者 否,系统自动去相干 否,纠缠状态独立于观察当量子系统和环境产生纠缠,系统的波函数会与环境的波函数“绑定”在一起,类似于:• 如果环境的状态 和 彼此正交(互不重叠),那么系统的状态不再有干涉效应,这就是去相干的数学基础。• 去相干的过程实际上是“环境与系统之间的纠缠”。• 纠缠是去相干的必要条件。在去相干的过程中,环境和系统的“关联性”会被建立,但这个“关联”不是“量子纠缠的那种关联”,而是“信息泄露”的一种效果。• 纠缠是“系统-系统”之间的关联,而去相干是“系统-环境”之间的关联。• 在量子计算机中,两个量子比特(qubits)之间可能有量子纠缠,这使得它们的状态“彼此依赖”。• 但当量子比特与“环境”(如空气分子、热辐射)发生交互时,量子比特会经历去相干,这会破坏原本的量子关联(例如量子叠加态和纠缠态)。• 例如,假设有两个纠缠的粒子(A和B),如果A与环境产生去相干,则A与B之间的纠缠可能会被**“打破”**,不再是原本的“全局纠缠态”。• 这种现象被称为纠缠突然死亡(Entanglement Sudden Death, ESD)。• 在量子通信中,如果量子信道(比如光纤)受到“环境噪声”的影响,原本的纠缠态可能会变成“混合态”,从而破坏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定义 量子系统与环境的关联,导致量子状态失去相干性 系统的两个子部分的非局域关联本质 系统-环境的“信息泄露” 系统-系统的“不可分的量子态”相互作用的后果 量子叠加变成概率分布 测量一个系统会立即影响另一个矛盾吗? 不矛盾,去相干需要纠缠作为前提 不矛盾,纠缠在去相干过程中可能被破坏1. 去相干和纠缠不是矛盾的概念,它们描述了不同类型的相互作用。2. 去相干需要“系统-环境的纠缠”来实现,它描述了“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信息泄露”。3. 去相干会破坏量子系统的“量子性”,可能导致纠缠的“突然死亡”。九、用中学生能理解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来解释去相干和量子纠缠的区别。• 想象有一对双胞胎A和B,他们从小就有**“心灵感应”**的能力。• 他们的衣服颜色总是相反的(A穿红色,B穿蓝色,或者A穿蓝色,B穿红色)。• 有一天,他们被分开了,A被送到了中国,B被送到了美国。• 如果A回答“红色”,那么你立刻知道B穿的是蓝色,即使B在地球的另一边。• 反之,如果A回答“蓝色”,那么B一定穿的是红色。• A和B的衣服颜色在你测量A的衣服之前是不确定的(量子叠加)。• 但一旦你测量了A的衣服,B的衣服颜色瞬间被确定,这就是量子纠缠的核心现象。• 这种“超距关联”让人觉得,A和B好像用“心灵感应”在沟通,但实际上,它们的状态在量子力学中是一个整体的不可分的系统。• 这对骰子看起来是普通的骰子,但只要你们把这对骰子分别扔出去,无论你和朋友相隔多远,两个骰子的点数总是有关联的。• 如果你的骰子掷出的是“2”,那么朋友的骰子可能总是“5”;• 如果你的骰子掷出的是“6”,那么朋友的骰子总是“1”。• 关键是,在掷骰子之前,点数是不确定的,但一旦你看到自己的骰子点数,朋友的骰子点数立刻被确定了。• 两个粒子之间的状态是“绑定”的,不能独立描述。• 你在测量A的时候,B的状态会瞬间被确定,无论A和B相隔多远。• 想象在一杯静止的水中,你用手指轻轻点了一下水面,水面上会出现一圈一圈的波纹。• 这些波纹一开始是有规律的、清晰的,这就像量子系统中的“相干态”。• 但是,如果你这时用手再搅动水,或者周围的空气吹起了一阵风,这些波纹会变得混乱、模糊,最后消失。• 水面变得不再有规则的波纹,而是变成了“混乱的涟漪”,这就像量子系统的“去相干”。• 去相干的本质:量子系统的“波动”原本是干净的、清晰的,但由于外部环境的干扰(比如空气、分子、辐射等),这个“波动”变得模糊不清,量子叠加的状态不再存在。• 你去看一场神秘的魔术表演,魔术师有一个黑箱,里面可能有一只白色的兔子,也可能有一只黑色的兔子。• 在魔术表演中,只有当魔术师打开黑箱时,观众才会知道里面的兔子是白的还是黑的。这和**“量子测量”**非常类似。• 但假设,有人偷偷在后台给你发了一条消息,告诉你兔子是白的。• 你原本的“未知状态”**(白兔和黑兔的叠加状态)**被打破了,• 现在你“提前得知了答案”,所以不管魔术师表演什么花招,你都知道兔子是白的。• 这就是去相干的效果,去相干把量子叠加变成了确定的“经典状态”,因为外界的信息“泄露”了。• 你在考场上偷偷用手机查答案,但不幸的是,监考老师看到了你的手机屏幕。• 现在,监考老师和你之间共享了相同的信息(试题的答案)。• 这就像“去相干”:原本量子系统的状态与环境“纠缠”在一起,系统的状态(你的作弊行为)被环境(监考老师)“知道”了,原本的**“隐藏信息”被揭示出来**。• 这也是去相干的本质:当量子系统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环境就会“看到”系统的状态,系统的“量子叠加”状态会变成“经典状态”。核心现象 两个系统之间的“绑定” 系统和环境的“信息泄露”信息的表现 一个系统的测量会影响另一个系统 系统的相干性(波纹)被破坏,失去量子效应过程的方向 两个粒子“保持关联” 系统与环境的“关联断开”物理效果 保持“量子化” 量子叠加变成了经典的概率分布类比 心灵感应的双胞胎、联动的骰子 被搅乱的水波、泄露的考题、破坏的魔术表演• 量子纠缠:像“心灵感应的双胞胎”,一个粒子的状态变化会“立刻关联到另一个粒子”,不管它们相隔多远。• 去相干:像“水波被外界的风打乱”,量子系统的“波动”本来是清晰的,但由于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种波动变得“模糊”和“随机”,不再显示出量子干涉的效果。去相干是量子系统与环境“纠缠”在一起的结果,而量子纠缠是量子系统之间的“神秘关联”。纠缠让粒子之间有“心灵感应”,但去相干会“打破”这种心灵感应。如果你对某个比喻不清楚,或者想了解去相干、量子纠缠和量子计算的更多细节,请告诉我!我会为你提供更详细的解释。是的,“coherence”这个单词的经典含义之一就是“一致”或“连贯性”。这个词在日常用语、逻辑推理、语言学和物理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但在不同的领域含义略有不同。日常语言 一致性、连贯性、条理性 事物的各个部分能够前后一致、连贯不冲突 一篇作文的逻辑清晰、连贯,叫做“coherence”逻辑和哲学 逻辑自洽、思想连贯性 一套想法或理论的部分彼此一致,毫无矛盾 一个自洽的哲学理论具有“coherence”语言学 语篇连贯性、话语连贯性 句子之间的连接顺畅,前后逻辑清楚 一段文章读起来“通顺流畅”,就是“coherence”物理学(光学) 相干性、同步性 光波的相位关系一致,彼此协作产生干涉 激光的光束是“相干的(coherent)”量子力学 量子态的相干性(波的相位一致) 量子系统的波函数的相位保持稳定 量子比特的叠加态能保持“相干性(coherence)”• 定义:在日常用语中,“coherence”表示“连贯性”“一致性”“条理性”。• 解释:当你形容一篇文章、一场演讲或一段对话是“coherent”时,意思是这段话的逻辑清晰、前后一致、彼此关联。• “His argument lacks coherence.”• “The coherence of this story is impressive.”• 定义:在逻辑学和哲学中,“coherence”指的是一个理论或一组信念的“内部一致性和自洽性”。• 解释:如果一套信念或理论的各部分之间没有冲突,逻辑上是连贯的,那么我们称这套理论是“coherent”的。• “A coherent theory of morality must avoid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The coherence theory of truth” 是一种关于“什么是真理”的哲学观点,认为真理是指一组命题彼此自洽、不矛盾。• 定义:在语言学中,“coherence”表示一段文字、语篇或对话的“连贯性”,也就是句子和句子之间的逻辑连接性。• 解释:如果一篇文章的每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过渡自然,那么这篇文章就是“coherent”的。• “This paragraph lacks coherence because the sentences do not logically follow each other.”(这段话缺乏连贯性,因为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明确。)• 在托福、雅思的写作评分标准中,coherence 是一个关键评分要素,如果作文前后句子不连贯,就会被扣分。• 定义:在物理学(特别是光学)中,“coherence”表示光波之间的“相位一致性”。• 解释:当光波的波前**具有相同的相位(相位差保持恒定)**时,这些光波被称为“相干的(coherent)”。• 在激光(Laser)中,光子具有高度的相干性,这使得激光的光束是方向性强、亮度高的单色光。•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光线需要是“相干的”,否则就不会出现干涉条纹。• “Laser beams have high coherence, allowing them to produce clear interference patterns.”(激光束具有高相干性,使它们能够产生清晰的干涉图案。)• 定义:在量子力学中,“coherence”表示量子态的“相位一致性”,这与光学中的“波的相干”类似,但更抽象。• 解释:在量子力学中,粒子的状态可以是叠加态,比如一个粒子可以“向上”和“向下”同时存在,但这种“叠加态”只有在相干性(coherence)保持的前提下才能存在。• 在量子计算机中,量子比特(qubit)需要保持“量子相干性”,否则量子计算就会失效。• 当一个量子比特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环境中的分子或光子“偷听”到量子比特的状态,量子比特的相干性就会被破坏,导致去相干(decoherence),这也是量子计算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 “Quantum coherence is essential for the operation of a quantum computer.”物理学(光学) 波的相干、相位一致 相同的相位、干涉条纹• Coherence 的经典含义就是“连贯性”、“一致性”,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可以形容**“一篇作文的逻辑清晰性”,形容“一个理论的自洽性”,还可以指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物理和量子力学中,Coherence 的含义更为具体:• 在光学中,coherence 是光的相位一致性,例如激光的光束是相干的。• 在量子力学中,coherence 是量子叠加态的相位一致性,如果一个量子比特的状态被环境“察觉”到,这种“相位一致性”就会被破坏,量子比特的“量子态”会变成“经典概率状态”,这就是**去相干(decoherence)**的核心机制。十一、量子计算的发展,是否证明了多伊奇的观点是对的,多元宇宙是存在的?这是一个物理学和哲学交叉的深刻问题。简单来说,量子计算机的成功并不等于直接证明了多伊奇的“多世界解释”是正确的,但它确实为“多世界解释”提供了一种“功能性支持(functional support)”,即:如果接受多世界解释,量子计算的某些现象会变得更容易理解。不过,物理学家对此仍存在争议,因为多世界解释不是唯一的解释,还有其他解释(如哥本哈根解释、客观塌缩理论等)也能解释量子计算的运作。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弄清楚**量子计算中的“并行计算”和多世界理论的“并行宇宙”**之间的联系。• 在经典计算机中,计算的过程是线性的,也就是说,计算机一次只能处理一个计算路径。• 但在量子计算机中,利用量子叠加和量子纠缠,一个n个量子比特(qubits)的量子计算机可以同时处理2^n个状态。• 这意味着,3个量子比特可以“同时表示”8个状态(000、001、010、011、100、101、110、111)。• 在经典计算机中,如果要对这8个状态进行操作,你需要依次操作这8个状态。• 但在量子计算机中,你可以在“同一时间”对这8个状态操作,这就是量子计算的“并行性”,也是彼得·秀尔的质因数分解算法和格罗弗搜索算法的数学基础。• 在**多世界解释(MWI)**中,量子叠加的每个分支对应一个平行世界。• “在8个平行的宇宙中”,8个版本的量子比特在同时并行运行,每个宇宙中都在独立执行一个状态的操作。• 当计算完成后,这些宇宙的结果会“汇总”到一个世界中,这就是量子计算中“测量”的过程。
• 多伊奇认为,这些“平行的世界”实际上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这些世界的“并行计算能力”正是量子计算机的“强大之处”。• 经典计算机一次只能走一条路径,而量子计算机通过利用多个世界中的资源来并行计算。• 在多伊奇看来,这8个世界的“你”正在8个世界中“共同协作”完成这8个状态的计算,最后的结果则是由“你所在的世界的版本”来呈现。(3) 关键问题:这是否证明了“多世界解释”是对的?• 量子计算的“并行性”可以在不依赖多世界解释的情况下进行解释。• 例如,哥本哈根解释认为,量子比特的状态是“概率波函数”,在测量之前,这种波函数是概率性的、数学上的工具,并不需要“实际存在的多个宇宙”。• 量子计算的“并行性”可以看作是波函数在复数空间中的线性代数操作,并不需要假设“多个物理世界的存在”。
• 虽然其他理论也能解释量子计算的运行,但多世界解释提供了更直观、概念上更优雅的解释。• 在这种解释中,量子计算的“并行性”不再是“抽象的数学现象”,而是物理上“真实的多个世界在并行工作”。2. 量子计算机的成功是否证明了“多世界的存在”?• 量子计算机的运行机制可以在不依赖“多世界解释”的前提下得到解释。• 例如,哥本哈根解释可以把量子计算的“并行计算”解释为“波函数的数学操作”,不需要实际的“多世界存在”。• 如果你接受多世界解释的前提,量子计算的“并行性”会变得更直观和更容易理解。• “多个世界中的你在并行计算”这件事,与我们对量子计算的物理过程的直观类比非常契合。• 这种观点的优势在于,它不需要额外的“塌缩假设”。• 他们认为,量子计算的并行性只是“线性代数的运算”,不需要假设“多个平行世界的存在”。• 在哥本哈根解释中,波函数的“叠加态”是抽象的数学工具,而不是“多个实际的物理世界”。观点 多世界解释的观点 反对的观点(哥本哈根解释)量子计算的并行性 量子比特的每个分支在多个世界中并行计算 量子叠加是一种数学现象,与多个世界无关波函数的塌缩 没有塌缩,宇宙分裂成多个版本 波函数在测量时“塌缩”成一个状态多个世界是否存在 量子计算的成功是功能性的间接证据 量子计算的成功不需要假设“多世界存在”是否被证明? 未被证明,但被认为是“最优解释” 量子计算不需要“多世界”来解释4. 最终结论:量子计算机证明了“多世界的存在”吗?• 不,量子计算的成功并没有直接证明多世界的存在。• 但如果你接受多世界解释,那么量子计算的“并行性”会变得更加直观。• 多世界解释是“量子计算的最优解释之一”,但不是唯一的解释。量子计算机的成功并不能直接证明“多世界的存在”,但它使多世界解释更具有吸引力,因为“多个平行世界的并行计算”提供了一种直观的解释路径。如果你想更详细地了解“波函数的塌缩”、“哥本哈根解释”或“多世界解释在量子计算中的作用”,我可以进一步为你解答。这是一个哲学和物理学交汇的深奥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什么是证据”和“什么是可观察的现实”的根本定义。简单回答:人类可能永远无法直接证明多元宇宙的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多元宇宙不存在。• 在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 MWI)”中,“每个世界是去相干的,彼此之间永不相互干扰”,这使得**“跨越世界的证据”几乎不可能被获取**。• 在宇宙学的“多元宇宙理论(Multiverse Theory)”中,其他宇宙可能与我们的宇宙完全隔离,没有信息传递的通道,因此也几乎不可能被观察到。为了证明多元宇宙的存在,我们需要“可观测的证据”。但多元宇宙(无论是量子力学中的多世界解释,还是宇宙学中的平行宇宙)都无法直接与我们当前的“世界”产生可观测的交互,这是证明多元宇宙存在的最大障碍。• 在“多世界解释”中,量子测量(例如“电子的路径”)会将宇宙分成两个平行的世界。• 这两个世界的量子态会进入去相干(decoherence)状态,即这两个世界的量子态彼此“断开”,再也不会相互干涉。• 因为这些世界是“去相干的”,它们就像两条平行的铁路,永远不会再交叉或连接。• 这意味着,我们无法从“我们所在的世界”中观测到“另一个世界”,也无法与“另一个世界的你”沟通。
• 多世界解释中的“其他世界”是理论上的可能性,但在物理上无法检测到。• 传统的物理实验(如双缝实验)只能证明**“波函数的叠加态”,而不能证明“这些叠加态是否变成了独立的世界”**。• 在“哥本哈根解释”中,这些叠加态会“塌缩”,但在“多世界解释”中,叠加态会演化成独立的世界。• 在大爆炸理论中,我们的宇宙可能是**“气泡宇宙”中的一个气泡”**。• 在“永恒暴胀理论(Eternal Inflation)”中,整个“母宇宙”会产生无数个“气泡宇宙”,每个气泡宇宙都有自己的物理法则。• 这些气泡宇宙可能互不相交、彼此独立,因此,我们的世界和另一个宇宙之间没有“通信渠道”。
• 如果两个气泡宇宙在空间上完全隔离,并且无法通过光或粒子等信息传递信号,我们就无法知道“它们是否存在”。• 即使两个气泡宇宙“碰撞”了,理论上,碰撞的痕迹可能会留下可观测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异常”,但这种异常非常难以分辨,现有的观测数据也不足以提供明确的证据。
• 在我们的“可观测宇宙”中,我们能看到的最远距离(受限于光速和宇宙膨胀的速度)大约是460亿光年。• 如果其他“宇宙”在这个边界之外,我们永远无法观测到它们,因为光和信息无法穿过“宇宙的边界”。虽然直接证明多元宇宙几乎不可能,但间接证明可能是可行的。• 在大卫·多伊奇的观点中,量子计算的“并行性”可以被视为多世界的“间接证据”。• 量子计算机(如量子位(qubit))可以同时对2^n个状态进行并行计算,而这在经典计算机中是无法实现的。• 多世界解释的视角认为,这些并行计算实际上是“多个世界中的你在合作计算”。
• 反对者认为,这种现象也可以通过“概率波函数的数学操作”来解释,而不需要假设“多个实际的宇宙”。• 因此,量子计算的成功只能算作“功能性支持”,而不是“直接的物理证据”。• 如果两个气泡宇宙在早期宇宙中碰撞,理论上会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中留下“撞击的痕迹”,例如圆形的异常区域。• 科学家已经尝试在CMB数据中寻找这些“痕迹”,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发现。• 在物理中,有一些理论(如弦理论的“景观假说”)认为,物理常数(如光速、普朗克常数等)可能是“多元宇宙的样本”。• 这意味着,不同的宇宙可能有不同的物理法则,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宇宙的物理常数如此“巧合”地适合人类的存在。• 如果我们能够在理论上计算出“为什么这些常数的分布方式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这可能成为多元宇宙的“统计证据”。3. 最终的结论:我们永远无法证明多元宇宙的存在吗?直接证据 ❌ 几乎不可能,分支世界不会“交互” ❌ 其他气泡宇宙无法通信间接证据 ✅ 量子计算的并行性 🔍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的“碰撞痕迹”哲学支持 ✅ 提供了一种“无塌缩”的自然解释 ✅ 解释了物理常数的“精细调节”问题证明难度 ⭐️⭐️⭐️⭐️⭐️ 不可能 ⭐️⭐️⭐️⭐️⭐️ 几乎不可能人类可能永远无法“直接”证明多元宇宙的存在,因为不同的“多世界”或“多元宇宙”之间无法通信、无法互动。但我们可能通过间接证据(如量子计算的并行性、宇宙碰撞的痕迹、物理常数的分布)来支持这一理论的合理性。在物理学中,某些未被直接证伪的理论(如“多世界解释”)可能会一直存在,因为它们为现象提供了最优的解释。这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和物理学问题,涉及到宇宙的起源、时间的本质和“永恒存在”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会有所不同。1. 从物理学角度:是否有比宇宙存在时间更长的“东西”?在大爆炸之前,宇宙可能并不是“空无一物”,而是处于一种**“量子真空”或“量子场的起点”中。量子真空并不是“空的”,而是充满了量子涨落(quantum fluctuations)**,这些涨落可能导致了宇宙的诞生。• 物理学中的“虚粒子”会在量子真空中不断产生和湮灭。如果量子真空在宇宙大爆炸之前就存在,并且不会因宇宙的终结而消失,那么可以说,“量子真空”可能比我们的宇宙存在得更久。• 有些理论(如“循环宇宙模型”)认为,宇宙可能是周期性膨胀和收缩的,但量子真空可能是“背景”,在每个宇宙周期中都持续存在。• 结论:如果“量子真空”可以独立于宇宙本身存在,那么它可能比“宇宙”存在得更久。物理法则(如重力、量子力学规则等)定义了宇宙的运行方式。虽然我们通常认为物理法则在大爆炸时“生效”,但也有人提出,物理法则本身可能是“无时间性的”。• 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经常争论**“数学是否是独立于宇宙的存在”**。• 例如,“2+2=4”这条逻辑规则是否在大爆炸之前也成立?”• 如果是的话,那么这类“抽象的逻辑和数学法则”可能在宇宙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如果数学和物理法则是“独立于宇宙存在的”,那么它们不依赖于宇宙的起点和终点,而是**“永恒存在”**。• 例如,“费马大定理”是否在宇宙大爆炸之前“成立”?• 根据哲学家普拉托的**“柏拉图主义”**,数学和逻辑是“超越物质世界的理型”,所以这些“规则”可能比宇宙更“古老”。• 结论:如果我们接受柏拉图主义的观点,数学、逻辑和物理法则是独立于宇宙的,那么它们的“存在”不依赖于宇宙的时间,可能比宇宙的存在时间更长。• 在一些物理理论(如弦理论的“景观假说”)中,“我们的宇宙”只是“多元宇宙”中的一个“气泡宇宙”。• 这些气泡宇宙可能在一个更大、更高维度的“母宇宙”中产生和消失。• 在**“永恒暴胀理论”**中,宇宙的膨胀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只有局部的气泡(如我们当前的宇宙)从膨胀中“脱离”出来,形成一个可观测的宇宙。• 如果**“母宇宙”(多元宇宙的母体)是永恒存在的,而我们现在的宇宙只是“母宇宙中诞生的一个泡泡”,那么“母宇宙”比“我们的宇宙”存在得更久**。• 这类似于“气泡生成器”,气泡生成器本身(母宇宙)可能一直存在,而每个气泡(独立的宇宙)都会有自己的诞生和死亡。• 结论:如果多元宇宙理论是正确的,那么**“母宇宙”比“我们的宇宙”存在的时间更长**。• 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存在论”认为,“存在”可能比一切物质和时间都更加原始**。• 在这方面,“存在”与时间的起点无关,即使宇宙在某一时刻开始,“存在”的概念也可能早已存在。• 在某些宗教哲学中(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上帝被定义为“永恒的存在”,即**“上帝在宇宙之前就存在”**。• 这种观点认为,时间本身可能是“被创造的”,而上帝的存在不依赖于时间的起点。• 在某些哲学观点中,时间可能是无限的,没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 如果时间本身是永恒的,那么它比“我们的宇宙”更久远。• 在这种情况下,“过去的时间”本身就比宇宙更“久远”。3. 总结:宇宙中是否有比宇宙存在时间更久的东西?量子真空 ✅ 可能是的 量子真空可能早于大爆炸并持续存在数学和逻辑法则 ✅ 是的 数学和逻辑可能与物理世界无关,独立存在物理法则 ✅ 可能是的 物理法则可能在大爆炸前就成立多元宇宙的母宇宙 ✅ 可能是的 “母宇宙”可能是“气泡宇宙”的来源永恒的时间 ✅ 是的 如果时间是无限的,那“过去”就比宇宙久上帝或形而上存在 ✅ 在宗教和哲学中 上帝被视为“永恒的存在”存在本身 ✅ 在哲学上可能是的 “存在”可能不依赖于时间是的,可能存在比宇宙的存在时间更久的“东西”,包括:欢迎订阅不懂经知识星球,星球即将新开主题专栏,个人IP的底层逻辑和顶层设计。经叔将基于多年的品牌策划和广告营销从业经验,结合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以及信息论的前沿理论,从不同的视角来重新定义个人IP。我是不懂经的经叔,国内最早翻译介绍了纳瓦尔的《如何不靠运气获得财务自由》,以及影响了纳瓦尔、中本聪、马斯克等大佬的《主权个人》。不懂经知识星球,众多百万粉丝大V、千万及亿万富翁订阅。专注分享一人企业、一人创投主题,关键词:AI、IP、创投、科技及商业前沿的高杠杆内容。未来的硬通货食物链:代码=数据=信息=内容=流量=注意力=货币=资本
一块钱顶100万:光速下的通胀与传统经济学的崩塌
15秒成为有钱人:美国版《挖呀挖》及它们共同的成功法则
万字重磅:未来10年财富游戏的金律与金线
马斯克最新荐文:为什么文化会赢?(深度认知战争、科技乃至自媒体)
费里斯X格雷厄姆:论人类财富游戏中超线性回报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