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部落||乡音/虹笙

文摘   2024-06-28 09:23   河南  

乡 音

 文/虹笙

 

2019年初夏,在北京国子监门口排队买票,凭着对普通话中所携带乡音元素的准确辨别,我问排在我身后、正与一位漂亮女士说话的先生:您是周大新老师吗?先生一时惊讶,我马上补充说:我是南阳人,在报纸上见过老师照片,又听您口音像南阳人,觉得您就是周大新老师。——果然,这位身姿挺拔的先生就是南阳籍著名军旅作家周大新。周老师对我这位贸然相认的小老乡很亲和,不仅添加了微信,还叙说了家常。其时,老师的《天黑得很慢》已出版,《南方周末》对老师做过专版访谈,我在出差的高铁上认真看过这篇专访。天宽地阔人海茫茫,而我,竟然在国子监门口与老师邂逅。——这拜乡音所赐。

后来,我时不时发自己的诗歌散文给周大新老师看,老师总是给予肯定和鼓励,让我继续努力。

南阳方言是“中原官话”,属北方语系,改说普通话不难。我从走出南阳盆地的第一天,就开始说普通话,方言在与家人打电话时专用。尽管很多人都说听不出我是哪里人,因为普通话相对标准,但我自认为说的依然是“南普”,——南阳普通话。听很多南阳籍人士说普通话,我能一耳朵听出“南普”的痕迹。那仿佛是骨子里自带的东西,总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蛛丝马迹,让你与故乡关联起来。有时候是一种特有的发音,有时候是一些特定的词汇。外地人听不出来,但本地人能捕捉到。周大新老师也是少小离家,已近古稀之年,但一口普通话里的乡音痕迹,还是能被我辨认。

短视频刚流行的时候,刷到一个南阳人用普通话演绎南阳方言,说“两只小鸟并排ge jiu(蹲)在树枝上,一个小鸟对另一个小鸟说:bai(别)挨住我,你往边儿上挪挪!挤得我羽毛都ku chu (皱巴巴)了”,听得我当时把刚喝进口里的茶喷了出来,哈哈大笑不已。用普通话演绎出来的方言实在是滑稽搞笑,而外地人根本不明白你笑什么,听不懂这两只小鸟说的是什么“鸟语”。乡音,是同一个地方出生长大的人彼此相认的密码,他们懂得一些外地人根本听不懂的表达,并能会心一笑。


“独在异乡为异客”,千百年来,游子对故乡和故人的牵挂从未中断。在金融街中海财富中心办公的时候,有一次在卫生间听到一位保洁姐姐打电话,说的是我无比熟悉的家乡话!一问,果然是南阳人!于是卫生间里立马老乡相认,虽未抱头痛哭,但马上互诉衷肠,问清楚她的老家是哪个县哪个乡哪个村的,——南阳是河南地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有12个县,我老家又属于南阳市宛城区,不属于任何一个县,自然对老乡姐姐那个县那个乡那个村毫无了解。但是,我们都是楚风汉韵的南阳大地上的子民,马上倍感亲切温暖,共同话题瞬间击穿并超越了金融业和保洁业,马上有无数的家乡话题开聊!姐姐告诉我老家快要麦收了,她要请假回家收麦,我马上表达理解支持快点回!姐姐收麦回来后,又到我办公室告诉我收成及播种,以及村庄田野、家长里短,果然是“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满足了我对故乡的遥望与思念。此后但凡她值班时候打扫到我所在办公室,必驻足停留,我俩一口南阳话开聊,谁还顾周边都是京腔京韵甚至英语呢?
有一次,我要把办公室里积存的书带回家,一整理竟然一箱子。下班时候约的车到了,自己试了一下完全搬不动。老乡姐姐正好来整理办公室,见状二话不说,抱起箱子就走:“你哪搬得动这箱子?”姐姐壮硕,抱着箱子健步如飞,我穿着高跟鞋紧跟其后。——好一幅老乡铿锵二人行!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游子渐行渐远,故乡成为身后的风景。而每一次驻足回望,“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去年夏天在圆明园,身边时有游人穿梭。一男一女走过来,熟悉的家乡话飘然入耳。虽非多话之人,闻乡音仍忍不住问一句:你们是南阳人?听对方惊喜回应:是啊是啊!你也是南阳人?于是双双驻足,闲聊,互相帮助拍照后才挥手道别,心中满满是“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的情愫。
昨晚,给妹妹打完电话,乡音狂飙后仍意犹未尽,走进小女孩的房间继续:“提高学习效率,bai (别)熬夜,早点shei(睡)!”小女孩定定看着我,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笑言:“妈妈,请切换频道!
我听出了她普通话里的丝丝京腔!——我这亲爱的乡音,难道要失传了吗?

 

作者简介


虹笙,原名杜红升。金融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高级经济师。出版有《虹笙文集》(包括诗集《在最美的光阴里》、散文集《向着太阳走》)、《时光玫瑰》(五人散文合集)。现居北京。

年度执行主编:萍子

编             辑:小苒

三毛部落
汇聚中原具有赤子之心、热爱文学且已有所成就,尚在追求更高境界的人士一路同行,组成的散文写作班底,共同写作、出书、结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