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视野下的诗性之美
——序刘帆诗集《轮回之美》
文/单占生
读刘帆博士的《轮回之美》这部诗集,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这兴奋主要来自这部著作的内容构成,它让人产生诸多想法。似乎在心中有很多话要说,但似乎又难用几句话把自己要讲的意思表达清楚。笔者在写这段文字时,就是出于这种状态。于是就想,干脆就不避浅陋,把这种不定型的思绪记录于纸面,呈奉于刘博士,也算是一次学习交流吧。
这部著作可被视为诗与文合集,尽管此著中的文大体上是因诗而作的,但我还是把它当作可独立成章的文来看待。为什么呢?因为在我看来,此著中的诗作和与之相关的文字,都有着自己独立的内容构成体系和法度,把这里的诗和文编成两个独立的集子,也是可以的。
我这么说,是不是意味着这个集子中的诗与文之间有些违和呢?不,不仅不违和,而且构成了别具匠心的妙道。我在这里想着重聊一聊的,正是这一点。我的想法源于我对当下一些热点问题的认识,比如传统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所谓国学问题。为什么要说这个问题呢?因为这部诗集的主题内容就是传统文化中生成的,而且作者还把几种类属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别具匠心的创造性建构,让我们领略传统文化之间那种天然的融合关系。
再重复说一遍,我的这种观念来源于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认知,来源于我对这部著作文本的阅读和思索。翻开这部著作的目录,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就会列队迎入你的眼光,从立春到大寒。乍看起来,这个目录好似一部农历季候研究或科普知识专著,但当你关注到这些节气名称后面的标注时,就会明白,这些节气名称在这里变成了组诗的题目。
诗人这样做让我心生欢喜,同时也心存敬畏,有点后悔接下给这本诗集写段文字这个活儿。特别是我大体上看了一些书稿之后,更知自己难以完成这个任务。这不是一本纯粹简单的诗集,它的内容构成远超出我的既往经验。我有几次操起笔来,用的是毛笔旧笺,想让自己的写作多一点仪式感,想让自己的表述更接近作者,更能亲近这部书稿的精神,但写了几次都觉得自己仍是在绕圈子,自己内心想说的话并没有表述出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在今天动笔写这段文字的时候也在想——这样不怪我,该怪作者,谁让你搞出这么复杂的构成呢?这不是故意在难为人吗?难道不是这个理儿吗?诗写二十四节气的人不少,但把每个节气都写出一组内容各异但又气息相关的诗的人,或许并不多。我相信可以这样做的诗人肯定不只刘帆博士,但他们没这样做,或者是没这样想,也可能是没想起来。
我也写诗,但我从来没敢碰过中国二十四节气这个题材,写这个题材,那是要消耗自己内在的大寒大热的生命和大喜大悲的情感灵智的。你的心要追着春天的花开绽放,也要伴着秋风的金声肃杀而结籽的草木。生与死,繁华与枯萎,将变成你的诗句,也将成为你的煎熬。
在这个世界上,你一旦一念萌动,就得为此一念而负责,你内在生命中的风霜雨雪都会生成你血肉的季节,它随大道运行,不因你的个人意志而转移。你有如此担当的能力吗?我没有,刘帆博士有,他做了,且做得超越了不少人。
尽管有人会说张若虚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而盖全唐,我看也只是一个夸张化的说法而已。一生用心用力且才情皆有胜人之处的诗人不少,他们的成就还是要胜人一筹的,比如李杜,你盖一下试试?我喜欢李杜,也喜欢张若虚,他们各美其美。一如我看到刘帆博士在写作这些诗所用的心智,同时也不会忽略别的诗人写作此类诗作显露的才情。
关于这本诗集的主题内容二十四节气,可说的话题其实是很多的,比如我们可以说一下陶寺的古观象台矩阵的二十节气,也可以聊一聊孔老夫子入杞国考证夏礼而不得,却得到中国夏朝四时之书《小正》,即后世得以流传的夏历《夏小正》。古本的《夏小正》乃是十月阳历,正与陶寺古城出土的观太阳之影而定季节的实物相同,后世把《夏小正》补成十二个月,也可见夏代对季节物候有了更为精准的认知。
有趣的是,我们平时说的关于古人在季节与物候方面的话语,刘帆博士在他的这本诗集的注文中都有进行追根溯源的解读。不仅如此,他在解读这些季节与物候之时,还引入了大量中医养生的知识。这还不算,作者在介绍这些知识时,还把中国古代六经之首的《易经》,传播中国黄老之学的《黄帝内经》《老子》等养生愈心的精神介绍给读者。作者如此这般构建他的这本诗集的内容,就我自己的阅读视野而言,还是第一次见。
现在,很多人都在读国学经典,大家所读的国学经典是什么呢?大部分人的认识就是诸子百家、孔孟之道,或者再加上老子、孙子等。应该说,这些都不错。但是,就我的认知而言,在我们的国学中,最亲民的恐怕还是农耕之学与医养之学,影响最深广的恐怕还是“诗书易”。而这些,在刘帆博士的这本诗集中都有所表现。
由此,我们不仅可以从这部诗集的特殊建构中读出中国文化的诗性和亲民的人性,也可以从这本诗集中读到一位当代学者诗人的良知。
甲辰二月,于郑州
作者简介
单占生,诗人,评论家,三毛部落平台作家。曾任河南文艺出版社总编辑,编审,郑州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河南当代文学学会会长,著名诗歌理论评论家。
年度执行主编:萍子
编 辑:小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