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错了,队。

情感   2025-01-17 10:58   江苏  

John Holcroft【英】| 图
老周 | 文

今天,是你陪着老周的第1753天



一位苏州的朋友,闲聊中扯到了——站队。他说,小人物站队可以理解,毕竟大树底下好乘凉;大人物功成名就之后,人畜无害,完全可以不站队,或者自成一队,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大人物要站队?
其实,不管是小人物还是大人物,多数都不想站队,只是在“终于找到组织”的时代,寻找温暖,而在“污吏驱逐良吏”的时代,寻找庇护。而,大人物即使不想站队,也会被强拉进队,或者被营造出“他是我们的人”的共识。

但,如果站错了队,结局就不一样了。小人物站错了队——最多倒霉大人物站错了队——真是活该。

尤其是那些“人畜无害”的大人物。

对明史感兴趣的朋友,都知道——大明,是历史上一个比较窝囊的王朝。老朱家的那些皇帝,不是流氓暴君,就是混球昏君,尤其到了嘉靖、万历之后,更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虽然崇祯有心奋斗,但无力回天(详见《他的,最后一天》),大明还是没有半点振作的模样。

而,明朝中后期的政治黑暗,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结党营私、党同伐异,各种派系间尔虞我诈、倾轧不已,阉党、浙党、闽党、齐党、东林党冲突迭生、生死相搏;红丸案、移宫案、梃击案接踵而来、冤冤相报……

在这样险恶的政治环境下,不少功臣名将举步维艰、动辄得咎,稍有不慎就深陷其中,他们中的多数,葬送了自己的政治前程,让自己成了——某一政治人物或政治势力的牺牲品。

比如,抗倭英雄——戚继光

他出身将门,17岁承袭祖职,先后担任过参将、副总兵、总兵等军职。他心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崇高理想,投身于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期间,他创新编制、广募民工、实创战法,严格训练。在实战中,这支部队骁勇善战、所向披靡、战功卓著,名闻天下,人称——戚家军

戚家军,曾先后同倭寇作战80多次,取得了著名的台州大捷平海卫大捷等胜利,与俞大猷等抗倭名将,一举荡平了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倭寇,为保卫东南沿海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当然,此后,他还撰写了兵学名著《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为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

他的辉煌就不多介绍了,总之,戚继光是抗倭民族英雄、是杰出的军事家、是货真价实的大人物。

那,这位大人物,怎么会站错队呢?

其实,戚继光能够在军事上有杰出的建树,除了时代的机遇和个人的努力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受惠于谭纶、张居正等朝廷要员的赏识和器重。他们对戚继光来说,是伯乐,有识人之明、知遇之恩。当然,这种器重也是合理恰当的,是慧眼识珠、知人善用。

其中,张居正对戚继光的器重,有目共睹。

戚继光在担任蓟州总兵期间,张居正用人不疑,力排众议,将那些与戚继光作对的当地文官,一个一个调出蓟州,让戚继光免受各种掣肘,放开手脚,一展宏图;张居正还向戚家军提供优厚的财政补给,用于安抚军士、购买军马、制造火器……张居正处处维护戚继光,让他的军事才能得以充分施展。

士为知己者死,戚继光也对张居正深怀感激,也经常奔走于其门下,以示效忠输诚。据传,戚继光还经常送一些十分贵重的礼物(包括重金购买的美女),给这位中枢辅臣。

很显然,不管戚继光有没有站队,大家都认为——他,是张居正的人。

张居正在任首辅期间,大权独揽,敢作敢为,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他的政治风格和处事方式,难免得罪不少朝中权贵,他们对张居正恨之入骨,一直试图报复。所以,在张居正死后不久,这些宵小之辈就开始攻击、诬陷张居正,骂他“贪滥僭奢,招权树党,忘亲欺君,蔽主殃民”;说他架空皇上,算计同僚,是一个不忠不孝、祸国殃民、五毒俱全的“罪人”。

万历昏庸,不辨是非,居然也认可了那些谣言,开始对张居正进行全面的清算,剥夺头衔,没收家产,取消张居正儿子进士翰林的身份。

于是,深受张居正器重的戚继光,也成了他们要搞倒、搞臭的迫害对象。

在清算张居正“罪行”的同时,他们不约而同地将矛头指向了戚继光。他们诬陷其部下“西裨将”“阴布蜚语京师,倾少保而自代”,甚至还说他给张居正的信件里,有“谋逆”的嫌疑——“虽夜中开门递进,意欲何为?”“莫非反状乎。”真可谓落井下石,墙倒众人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万历虽昏庸,但也是有底线的——他最痛恨臣子对自己不忠,最讨厌臣子背着自己结党营私。所以,他听了这些蛊惑挑拨之言后,也对戚继光产生了反感和忌恨,便下令——将戚继光调离京师重地,去无所事事的广东,当总兵。这次人事调动,对一心报国的戚继光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但,厄运还没完,才刚刚开始。

随着朝廷“去张居正”的势头,掀起狂澜,站在张居正那一队的戚继光,处境也变得越来越艰难。终于,时任兵部给事中——张希皋(他原想成为张居正的人,张居正看不上他),见风使舵,落井下石,趁机弹劾戚继光,釜底抽薪,斩草除根。于是,万历再次下诏——罢免戚继光广东总兵的职务。

就这样,一代名将、功臣因与上司张居正的亲密关系,而被罢官免职了,从此,彻底丧失了跃马横戈、奋勇杀敌、报效国家的机会。

在残酷的打击、抑郁的折磨下,再加上家庭生活(夫妻反目)等变故,戚继光变得苍老憔悴,过了3年物质清贫、精神痛苦的孤独生活中,终于一病不起,鸡三号,将星殒矣”!这样一位曾经在军事上有重大建树、有大功于国家的元戎宿将,就这样被当时的黑暗政治整垮、吞噬了。

当然,也有人为他鸣不平。在他临终前3个月时,有一位监察御史出于公心,勇敢地上疏,建议起用这位功臣宿将,结果,万历怒不可遏,大为不悦,直接撕了奏折,罚了这位正直的监察御史3个月工资,以示薄惩。

戚继光,之所以被弹劾罢官3年以后,仍不能见谅于万历和众多朝廷大臣,非将他整到底才甘心,原因全在——他和张居正那层让旁人忌恨的密切关系。

但,更有讽刺意味的是,戚继光因政治上糊里糊涂站错了队,被打击、遭罢官,不但不敢心怀丝毫的怨恨,反而要强装笑脸,还毕恭毕敬地感谢“皇恩浩荡”。在他看来,被贬到广东去做闲官,是皇上的“恩典”;被罢官回乡,也是皇上的“圣眷”。由此可见——封建传统政治有多残忍,有多虚伪,有多可怖。

明明是皇帝昏庸,滥用刑赏,陷他于死地,可,他不得不唾面自干,自我排遣,以处处维护皇帝的尊严为己任。这与唐代韩愈所言——臣罪当诛,天子圣明可谓如出一辙,一脉相承,令人啼笑皆非。

可,这就是封建帝制下的现实。

中国封建传统政治里,存在着一个重大弊端——山头林立,结党拉派,倾轧内耗,党同伐异。一个人是否可信,是否能在政治上被委以重任,往往不是根据这个人的才能本领,而是看他是否是自己圈子里的人。如果是,那这个人哪怕是酒囊饭袋,也无妨他平步青云,为官做宰;如果不是,尽管他才高八斗,有经邦纬国之能,有匡扶社稷之功,也会摒弃不用,甚至还会横加迫害,而且他越有才能,就越是有威胁,越是要予以排斥和打击。

这种按圈子划线、凭亲疏用人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导致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现象的普遍存在。“人畜无害”的功臣宿将,一旦有意无意地卷入这种政治怪圈,那,他的生死荣辱等于交到了他人的手里,他的命运,他的自由,也只好听凭他人的摆布,在政治的浪潮里,无奈地升降沉浮。

写在最后:
他,肯定不是第一个,也绝对不是最后一个。


推荐阅读(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文章版权所有,媒体转载前请联系

Ares0929

82年的老周
别活得太明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