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人,最容易被“裁”。

情感   2024-12-26 10:58   江苏  

Guy Billout【法】| 图
老周 | 文

今天,是你陪着老周的第1741天



一位杭州的朋友,跟我说起了这么一件事:
他们公司今年效益不好,阶段性地在裁人,万万没想到——一位公认的大功臣被裁了,人心惶惶的同时,大家的心更寒了。主要是,没有这位大功臣,公司撑不到现在,他平时兢兢业业,一心扑在业务上,虽然性子有点直,有时候也有点得理不饶人,甚至顶撞老板,但大家(包括老板)都知道,他是为了公司好……

很遗憾,这位“为了公司好”的大功臣,就落了这么一个下场。

我来说一说,我们老周家的事,或许也就释然了。

说谁呢?

周亚夫

熟读历史的都知道,大汉开国名将——周勃,没错,周亚夫就是他儿子。虎门无犬子,周亚夫通晓兵法,善于治军,也是一代名将。但,因为他性格耿直,不善于揣摩上意,最终落了个被囚饿死的悲惨下场。

周亚夫成名之前,无论是在河内当郡守,还是后来守卫长安,一直爱岗敬业,在文、武两方也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同时也积累了不少治理军政事务的经验。

周亚夫真正成为名将,是从驻军细柳开始的。当时,匈奴兵分两路入侵,直逼太原郡,为了阻止匈奴继续南下,文帝亲自下令布防——令勉为车骑将军,驻守狐口;苏意驻守句注;张武驻守北地。为了防止匈奴突袭长安,文帝派重兵分别把守长安的东、西、北三面——徐厉驻守渭北棘门;刘礼驻守霸上;周亚夫屯兵细柳。这样的布置,可谓万无一失。

实话说,汉文帝是一位谦恭谨慎的皇帝,虽然已布置妥当,但还是不放心,谨慎起见,他决定——亲自去三面驻军视察。

当文帝一行到棘门和霸上时,两位将军无不倾营出动,挥舞旗帜,列队欢迎,恭候天子。文帝面上很享受,心里却在骂娘——你们这么搞,一旦匈奴来袭,怎么迎敌?!

待到细柳大营时,就不完全不同了——所有士兵都铠甲鲜明,手持刀剑,队形整齐,号令分明,机弩上也搭着箭枝,随时准备迎战。

而且,文帝的先行官员到了营门,立刻就被“保安”拦住,不得入营。先行官很生气,对着“保安”大喊——天子马上驾到!“保安”很正直,不慌也不乱——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号令,不闻天子诏命过了一会儿,文帝驾到,“保安”依旧不开门,文帝只好派人拿着天子的符节去见周亚夫,周亚夫见天子亲自劳军,这才传命打开营门。

这时,“保安”军姿站立,正色直言——将军有令,军营中任何人的车马都不能疾驰,违命者,斩!没办法,文帝只好让人按辔缓行。

待到营内,周亚夫身穿盔甲,并不行君臣之礼,只是对文帝长揖——臣甲胄在身,不能行跪拜之礼,请以军中之礼相见。文帝点头应允,并起身扶着车前的横木,一改严肃,并派人向周亚夫说——皇帝恭敬地慰劳将军。结束后,文帝就回宫了。

其实,随行的大臣都替周亚夫捏了一把汗。周亚夫虽无越轨之处,但,毕竟对皇帝有些傲慢无礼了。谁知,汉文帝视察完细柳营后,万分高兴——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两处的驻军,与周亚夫的细柳营相比,简直就如儿戏一般。那两位将军,很容易被敌军袭破,至于周将军,谁又能打败他?

其实,文帝知道周亚夫是为国、为汉室天下治军,虽然心里有点不舒服,有损皇威,但,他还会重用周亚夫,当然,不一定会因此喜欢周亚夫(这一点是肯定的)。

如你所知,汉文帝是一代明君,从国家的长治久安考虑,虽然他对周亚夫有隐隐地不快之感,但,他还是能克制自己,甚至在临死前对太子——刘启(后来的汉景帝)说道——如果将来国家有难,尤其是出现叛乱,可以以周亚夫为将。

果然,一语成谶。

汉景帝即位不久,就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危机关口,景帝想起了他爹的话,马上授周亚夫太尉之职,命他领兵平叛。周亚夫没推辞,也没谦让,更没有多话,只是领命而去。景帝虽感不适(周亚夫的傲慢),但心里还是高兴的,毕竟有人能去平叛了。

周亚夫确实牛,他不负文帝所嘱、景帝之望,出兵之后,屡设奇谋,仅用了3个月就平定了吴楚之乱。没过多久,其他造反的藩王不是自杀,就是伏诛,战乱彻底平息。

周亚夫平定齐国叛乱,赢得了朝臣们的一致赞誉,汉景帝自然比谁都高兴——为周亚夫加官晋爵,封为丞相

只是,在平叛过程中,周亚夫也得罪了一些权贵。

他得罪的最大人物,是——梁王刘武(文帝的小儿子,景帝一母所生的亲弟弟)。因为周亚夫率军平叛时,吴楚联军全力攻梁,周亚夫没有发兵去救。

其实,周亚夫并非见死不救,他认真分析了大局,认为吴楚联军锐气正盛,暂时不能与之争锋,外加梁地城池坚固,粮草充足,联军一时半会儿攻不下来,所以就任由他们攻打。梁王向景帝求救,景帝自然命周亚夫派兵援梁,但,周亚夫“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来了个“不奉诏”,而是派精锐截断了联军的粮道吴楚联军久攻不下,锐气尽失,又被截了粮道,被迫找汉军主力决战。此时,周亚夫知道大局已定,并不急于迎战,于是深沟壁垒、养精蓄锐,等到时机成熟后,一举打败了吴楚联军。

这,就是周亚夫与梁王结怨的原因——没办法,周亚夫只知谋国,不知谋身。

梁王就此恨上了周亚夫,每次入朝,他都要去他妈——窦太后那里,说周亚夫的坏话,窦太后不明真相,听信了梁王的谗言,也经常向景帝说周亚夫的坏话。周亚夫得罪了皇帝的亲妈和亲弟,命运可想而知……

还有就是,景帝即位后,立长子——刘荣为太子,但因其母栗姬逐渐失宠,景帝就想废掉刘荣,另立王皇后之子——刘彻(后来的汉武帝)为太子。周亚夫身为丞相,对此事自然有话语权,他认为——太子并无过失,随意废立,会引起朝政混乱。但,周亚夫初登相位,加上秉性憨直,不懂劝谏微妙,结果与景帝发生了争执,弄得君臣很不愉快。

之后,又发生了一件事。

王皇后为人十分乖巧,很会讨婆婆——窦太后的欢心,窦太后也很喜欢这个儿媳妇,于是便要景帝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这可不是小事,封外戚为侯,虽然有过先例,但需要有功于刘汉天下才行。景帝知道,周亚夫不会同意,但还是先去征求他的意见。

果然,周亚夫断然否定——高祖皇帝曾经与诸大臣歃血盟誓:非刘氏而王,非有功而侯,天下共击之。周亚夫用刘邦的话来说服景帝,倒也罢了,还直言不讳地加了一句——王信虽是皇后的哥哥,并无尺寸之功。如果封他为侯,就是违犯了高祖的规约。周亚夫搬出刘邦来压人,这自然让景帝十分恼怒,但,周亚夫持之有理,言辞无懈可击,景帝只能忍着不发火。

这件事之后不久,有几个匈奴部酋来降,其中有一人是卢绾的孙子。卢绾,是高祖时期的汉将,被迫投降匈奴后,因思念大汉而不得归,郁郁而死;他的儿子潜行入汉,病死在汉朝;现在,他的孙子又重回祖国的怀抱,景帝自然十分高兴,就想封他们为列侯。周亚夫对景帝说——他们的先人背弃汉朝投降匈奴,如今又背叛匈奴投降汉朝,陛下怎么能封这样的人为侯呢?如果封他们为侯,又怎么能责备做臣子的不忠呢?这一次,景帝以“丞相之议不可用”为由,直接拒绝了周亚夫的建议,封这几个人为列侯。

其实,景帝拒绝周亚夫的建议,并不在这件事本身,而是出于这样的心理——事事都跟我对着干,我不能总听你的吧。

周亚夫见景帝执意不从,也还知趣,就上书称病辞官,景帝自然不会挽留——批了

周亚夫虽然辞职了,但事情不会到此了结。你想,你得罪了皇上,加上你功劳卓著、威望日盛,皇帝能对你放心吗?

于是,皇帝就想“考验”他一番,看他是不是知足。

某日,皇帝召周亚夫进宫,说是设宴群臣。可,席间并无其他官员,只有景帝和周亚夫二人,见此情形,周亚夫有些惶惑。酒菜摆上后,周亚夫发现自己面前只有一只酒杯,一整块没切的肉,而且没有筷子。便回头对下人说——拿双筷子来!下人早受了景帝的嘱咐,听了就当没听见,周亚夫忍不住就想发火,景帝突然说了句——您还有什么不满意吗?晴天霹雳一般,周亚夫一听,又愧又恨,冷汗直冒,赶忙起座,下跪谢罪。景帝只说了一个字——,周亚夫便起身惶恐而退。

该来的总会来,没过几天,就有使者上门了——让周亚夫入廷对簿意思就是澄清事实,核实错误。周亚夫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但,他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来到大理寺后才知道——他的儿子为了准备他的葬礼,买了500副甲盾。大理寺以此为借口,当堂斥问——皇上待你不薄,你为何要谋反?!

周亚夫很冤枉——所置器物全系丧葬所用,这怎么说是谋反呢?

大理寺卿无话反驳,但皇上要他死,就必须找个借口,于是以“不反天上,亦反地下(意思是:活着不谋反,死了以后也会谋反)”为由,将周亚夫下了大狱。周亚夫终于明白——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于是——绝食而亡

呵呵……“不反天上,亦反地下”,这句千古未有的判词,就这样结束了一代名将的一生,可悲,可叹。

写在最后:
可能,周亚夫至死也没明白——忠君和爱国,是两回事,君为私,国为公,如果因爱国而触动了君主的利益,迟早是要倒霉的。


推荐阅读(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文章版权所有,媒体转载前请联系

Ares0929

82年的老周
别活得太明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