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良心”,一定要被狗吃掉。

情感   2024-12-20 10:58   江苏  

网络 | 图
老周 | 文

今天,是你陪着老周的第1737天



一位南京的朋友,很气愤地跟我说——怎么会有这样的人?良心被狗吃了!
原因是,他视为兄弟的一位朋友(还是同事),落魄时,他倾囊相助。后来,这位朋友升职了(成了他的领导),他自然也为他开心,可“近水楼台”的便宜,一点都没占到,甚至连迟到这样的“鸡毛蒜皮”,都不能网开一面……

良心有没有,或是被狗吃了,暂且不论,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事

还是通过故事来说吧。

当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官渡之战,决定了北方的归属)。

袁绍,兵强马壮,钱多粮足,还雄踞四州之地(相当于现在的河北、山东和山西);曹操,兵微将寡,缺衣少食,地盘也只有河南、安徽以及江苏的一部分。

疲于应付的曹操,有点厌倦了,他甚至写信给荀彧——文若(荀彧的字)啊,我太难了,不如撤兵回许都吧,我实在不想拼了,回家关起门来,我还是一方诸侯。

荀彧看完信后,很生气——这一仗非比寻常,袁绍南下与你决战,如果你扛不住,就没有以后了,还想关起门来享太平,别做梦了。主公啊,快醒一醒,你是最棒的,你要加油哦!

吐槽吐爽了,梦被骂醒了,曹操心情好多了,重新打起了精神。

两个月后,他的机会来了——因为,许攸来了

许攸,是袁绍和曹操共同的朋友,他们几乎同时创业,只是袁绍家大业大,有“四世三公”大家族的硬实力,许攸便毫不犹豫地投奔了袁绍。至于当时的曹操,谁在乎?

就像许多兄弟一起创业一样,公司做大之后,小伙伴以元老自居,处处彰显优越。《三国志》记载——许攸自恃资格老、功劳大,不断地向袁绍要钱、要地位,而袁绍却不能满足,于是许攸生出反心——转投曹操(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许攸的家人犯事,被抓进了邺城的监狱,许攸感觉受到了侮辱,怒火冲天,随即南下投奔了曹操)。

曹操知道许攸来了,什么反应?拊掌大笑

果然,许攸刚来不久,就给老朋友献了一计——阿瞒啊,袁绍的粮草都在乌巢,快去烧了吧,不出三天,袁本初必败。

于是,曹操速派精锐5000步骑,连夜去放火烧了袁绍的粮仓。粮草没了,不能饿着肚子打仗,总不能喝西北风吧?于是,大将——张郃等人立刻投降,袁绍也兵败北归,本来一场毫无悬念的“官渡之战”,就此逆风翻盘——两年后,袁绍病死,再两年后,曹操攻破邺城。

没错,按理来说,这一仗的第一功臣是——许攸,没有他献计,也就没有偷袭乌巢等一系列的正确行动。可,许攸的老毛病犯了——刚进邺城,骑在大马上的许攸,就口无遮拦——阿瞒啊,没有我,你能进邺城?庆功宴上,他更是不分场合——阿瞒啊,你该怎么谢我啊,一般的赏赐我可看不上啊……曹操脸上笑嘻嘻,心里毛茸茸。

结果,没多久,许攸被人告发,被关进了监狱,曹操一刀杀掉了事。

这个故事,后来有多种解读,说许攸不懂做人、曹操忘恩负义……但,都不够深入,在我看来——无论是在袁绍那里,还是在曹操这里,许攸都依仗身份提出了不少过分的要求。实话说,曹操也并不是心胸狭隘之人,如果许攸仗着交情跟曹操邀功请赏,这就是——以私犯公。你想,曹氏、夏侯氏的将领和曹操的关系更好,如果都像许攸这样干,早就乱套了,队伍还怎么带?

私交是私交,公事是公事,交情可以私下谈,但,公事一定要光明正大。你看,那些创业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清理掉那些谈交情、摆资格的“兄弟”之后,才能往前跨出一大步,也是同样的道理。

你看,刘邦也做过类似的事

想当年,刚从沛县起义时,大汉的那些“布衣将相”都是草台班子,连一身像样的衣服都没有,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里,甚至连刘邦自己都不知道——能否看到明天的太阳。

可,就是这样的条件,却是当时创业者的标配——多数人都在混日子,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谈笑间称兄道弟,去他的狗屁明天。

由于根深蒂固的“面子”,职位的晋升和利益的分配,往往根据交情以及和领导关系的远近来划分。但,刘邦不一样,还在沛县时,他就定好了赏罚标准——就算是之前再好的兄弟,也要在赏罚的标准下提拔、晋升,考核不合格的,哪怕当初穿过同一条开裆裤,也没用。

你看,樊哙战砀东斩首15级、攻城先登斩首23级、破李由斩首16级……刘邦安排人记录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樊哙一路从舍人升为开国功臣。

你再看,夏侯婴。他和萧何一起攻破胡陵,赐爵五大夫;破李由,赐爵执帛;勇猛大战秦军,赐爵滕公。

……

凡是跟随刘邦的那些功臣,他们的升迁大抵如此。不是说之前的关系好,就随意封官,张口闭口“我们是兄弟,我的就是你的”,而是——公归公,私是私。

这么说吧,与其说刘邦的兄弟都厉害,不如说——不厉害的兄弟都被他淘汰了。

没错,汉初的开国功臣都和刘邦的关系好,但,也正因为公私分明,晋升渠道清晰,大家才有了奔头。而,那些称兄道弟的团队,昙花一现的,最多留了个名;蛇鼠一窝的,纷纷淹死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汉朝建立后,刘邦也经常请大伙儿吃饭。那些开国功臣,毕竟是泥腿子出身,喝了酒,难免放纵,忍不住相互争功,甚至到了拔剑决斗的地步,刘邦坐在那,看得心里烦透了。

叔孙通看出了刘邦的苦恼——陛下不必忧虑,只要制定礼仪,大家就不会如此了。叔孙通毕竟是儒家弟子,出手不凡,经过制定、彩排等一系列的操作,此后不论上朝还是喝酒,大伙都谨守君臣礼仪,不再称兄道弟。

刘邦太满意了——今天,我才知道帝王的尊贵啊!你看,公私不分的话,领导连最基本的尊重,都体会不到。

夫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倒不是说女子和小人如何如何,其实,在人际交往中,不少人都跟许攸一样,是——“近则不逊,远则怨”的典型。

实话说,君子不多,自我修养极好的君子,更是少数。尤其在职场,上下级之间,一旦谈交情,往往就意味着要突破某些原则,要用台面下的手段来达成目的。因为光明正大的途径太难,或者太费时间,所以谈交情更有利于走捷径。捷径走多了,领导身边往往就会自然形成一个小圈,或者拱起一座小山,大部分资源都被“小圈”“小山”瓜分,那些圈外山下的人得不到利益,他们也会抱团取暖,于是——贪官和刁民就此产生

只是,他们终将明白——用潜规则聚拢起来的利益圈,是最不牢靠,也是最不可靠的,一旦有风吹草动,猢狲们马上作鸟兽散,连回头看一眼的留恋都别指望。

同样的道理,一个团队,由私交而互相抱团,也是走向没落的开始。你看,那些占山为王的土匪,什么大当家,二当家,最终都难逃灭亡的命运。当然,刘邦也是土匪出身,但他最终成了器,时也、命也、运也?

最后,多说一点。

不少人都经历过,那些平时不怎么联系的亲戚朋友,一旦上门找你谈交情,多数就是要借钱。如果你让他们写借条、算利息,他们马上会说——都是亲戚,你怎么这样?!因为写借条、算利息是公,他们不愿意付出代价,所以才谈交情、攀亲戚,谋划潜规则嘛。

当然,以前我也是死要面子,经常把脸打肿。有朋友借钱,其实我也穷得要死,但又碍于关系拉不下脸,只好把钱借出去。结果你们都懂——很长时间都要不回来。

后来,我的“良心”被狗吃了,想借点小钱没关系,但数额稍大就必须写借条,签字、按手印一个都不能少。我不管对方是不是打算按时还,甚至可以不催对方还钱,但我一定要有法律效力的东西来掌控主动权。慢慢地,我的朋友变少了(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剩下的那些朋友也不会跟我借钱,而且,朋友之间的交情也没有因此而减少,该吃吃该喝喝,反而轻松了许多。

写在最后:
公私分明,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品德,但,如果你是一位领导,你的上限就是你事业的上限,更是你团队的上限。


推荐阅读(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文章版权所有,媒体转载前请联系

Ares0929

82年的老周
别活得太明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