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an Ohanyan【亚美尼亚】| 图
老周 | 文
今天,是你陪着老周的第1752天!
一位南京的朋友,最近在策划一个方案,他们单位里一位劳苦功高且宅心仁厚的老领导要退休了,他们想搞一个“难忘”的仪式。小伙子脑袋好使,有知识,也有见识,他想到了——万民伞。问我——可行否?
实话说,给离任的官员送万民伞,多年前,我在网上也看到过,只是,从照片上看,送行的人手里,不仅有伞,有锦旗,有匾,还有数条大大的横幅,可以说是一个古今杂糅的仪式,有点推陈出新的意思。可能是照片角度的问题吧,感觉送的人少了点,精美鲜亮的锦旗、匾、横幅和伞,似乎比人还多。万民伞,如果我没记错,应该是大清时期为数不多的“官民互动”之一。那时候,但凡县令老爷离任,都得有万民伞,伞越多,越有光彩。寓意很清楚——有伞,说明这个大老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给老百姓遮风挡雨的好伞。名声好的,绅民主动送;名声不好的,也得送,不送的话,人家就不走,赖在县衙里不交接。等着交接的新官没办法,只好带头劝当地乡绅,咬牙也得送。
不过,这种赖伞的事,多出现在平迁或者撤任的情况下,如果产房传喜讯——人家升了,那,一般是没人有胆子不送伞的,即使在任期间,民怨沸腾,也得送。大家撑着伞,多皮笑肉不笑——就当送瘟神好了。后来,送伞的仪式,还升级了。不仅送伞,伞的数量、质量都有讲究,而且,送的时候,还要找若干人,装模作样地“卧辙”——躺在路上不起来,不让他们的好官离开。历史上,有少数清官离任的时候,还真的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车还真的就走不了,极个别的,还真的就接着把官做下去了。但,清官毕竟少,更多的时候——卧辙,无非就是装装样子,甚至实际上不过是官员自己花钱雇人,做戏给人看,尤其是给上司看,表明自己的名声还不错。名声很差,但当地百姓出于真心拦着不让走的事,也不是没有,那是因为接任的新官,名声更不好或者属于从来没做过官之辈,一个吃饱肚子走了,换了一个空肚子的来,治下的老百姓,没人会乐意。那时候的地方官,一是所谓民之父母,二是所谓牧民之官。前者,是说老百姓是官老爷的儿子,听起来很亲切,连累现在的许多地方官,依然自称父母官。其实,古代社会的儿子,远没有今天好当,老子不高兴,无论儿子有没有过错,说声忤逆,儿子就是死罪。老子打儿子,孔夫子虽然说过——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但,真要是走了,老子追过来摔了个跟头,摔死摔伤,儿子也是死罪。这样的事,在大清的案卷里,层出不穷。所以,所谓民之父母,要的无非是基于伦理的绝对权威。至于牧民之官,老百姓的待遇就更差了,干脆就是牛羊,属于皇帝的财产,让官员替皇帝牧着,乖乖地奉献奶和肉,甚至皮毛,不听话,就要挨鞭子。当然,作为牧者,也得保护牛羊,免得让狼叼走。一般来说,所谓的万民伞,主要是从牧民这个意思上,延伸出来的——伞者,遮蔽、护佑也。现在,万民伞的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就不太好说了。但,根据历史记载,如果真的发自百姓内心,送的时候,哭天抢地者甚多,即使不哭,表情也比较激动,不像我们在照片上看到的,若干人非常冷静地站在那里,似乎在凹造型,更像——在“送行”。就算现在的万民伞,情真意切、货真价实,是发自百姓内心。在我看来,还是别重演为好。因为现在的干部,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做点好事,让当地人民说声好,本来就是他们的本分。毕竟,现在的老百姓不是牛羊,我们的领导,也不再是牧民之官。写在最后:
非要弄个仪式,我倒有个主意——把那位真正劳苦功高且宅心仁厚的老领导,常用的茶杯,放在显眼处,让它一直处于保温状态,不用任何文字描述,也不会铺张浪费,而且情真意切——人走,茶不凉。推荐阅读(点击图片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