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就是一个梦。
情感
2025-01-03 10:58
江苏
网络 | 图
老周 | 文
今天,是你陪着老周的第1747天!
一位西安的朋友,关注我3年了,他把去年6月份问我的问题,擦了灰、抹上蜜又甩了出来。他说,我们这里的羊肉泡馍,美滴很,你聊完——无为而治,管够!
历史上的皇权时代,最扎眼的,除了皇帝就是宰相。宰相是百官的头,也是百官的靶子,权大责重,上得伺候皇上,下要应付政务,稍有差池,上下不讨好,正如严嵩说的“儿媳妇”那般。历史上,只有一手遮天、打算篡位的宰相和一手遮天、不打算篡位的宰相,才有真正的舒坦日子过。但,这样的情形实在太少,所以,历朝历代的多数宰相们,都比较操心,越是勇于任事,就越操心。当然,不操心的宰相也有,多半都出在皇帝过于积极、自己过“宰相瘾”的时候。不过,这个时候不操心的宰相,就要当心了,要时刻准备着——一旦皇帝把事办砸了,自己得出来背锅,当替罪羊。而,据我所知,历史上,既不操心,也不担心背锅的宰相,好像只有两个——一个是西汉初年的曹参;另一个是东晋初年的王导。他们不仅不操心,而且难得糊涂,以无为为傲。
他,是汉高祖——刘邦的亲信班子里的成员,地位仅次于萧何。萧何死后,相国的大帽子就落在了他的头上。可,上位后,他却整天喝大酒,醉时多醒时少,百事不兴,手下官员有过,他也不闻不问,能遮就遮。有人看不惯,打着“为他好”的旗号,过去提意见,被他一并拉去喝酒,喝到大家物我两忘,意见就见鬼去了。后来,连刘老板也看不过去了,拐弯抹角地表示了不满,也让他用一套萧规曹随的鬼话,给糊弄过去了,每日依旧醉里逍遥。他,是东晋王朝的开国功臣,晋元帝——司马睿能从王爷变成皇帝,多半亏了王导,登基之时,司马睿还拉他一起坐床(那时候还没龙椅)。王导也是著名的糊涂,人骂——聩聩,他却很以“聩聩”自得。他的酒量如何,不知道,但,下面的官员胡作非为,肯定没事。有一次,他装模作样地派人下去考察,回来后,考察团里的人纷纷说下面官员的不好,只有一个人一言不发,最后,王导总结性发言——做宰相的,理应网漏吞舟,何必管官员的好坏。他居然还夸那个不发言的,“无声胜有声”,深合其意,让大伙儿觉得不仅无趣,而且见鬼。曹参,得到的是好评,老百姓还编出了歌谣来夸,结出了“文景之治”的果。而,王导,不仅老百姓没夸,官员也未必念他的好,东晋政治混乱,国势微弱,当时的人骂他“聩聩”,后来的人依旧骂他“聩聩”。秦末大乱,人口减半(甚至还不止),六国贵族、豪强已经被秦剪灭殆尽,社会组织也被破坏殆尽,社会只有按自然规律,慢慢恢复元气,国家才有指望。这时,对社会恢复最大的敌人,不是别的,就是来自政府的权力。因为这个时候,只有政府是社会唯一有组织而且有强力的势力,况且,这个势力没有什么可以与之抗衡。但,作为政府官吏,恰恰有自身的强烈冲动,出来指手画脚为公也罢,为私也罢,一时间很难说清楚。总之,从长远来看——做比不做,更不好。显然,此时的最高行政长官,能够做得最好的事,就是——什么都不做,还要尽量抑制官吏的冲动。这一点,曹参做得很好,当然,刘老板配合得也好——他身子弱,没主意,又好色,还不当家;当家的吕后(详见《后宫,乱(二续)》),只关心自己和娘家的地位,别的都马马虎虎可以将就。汉朝初期,尊崇黄老。据说,曹参做丞相之前,请教了本地的儒生,结果言人人殊,没有一个人的说法能进他的耳朵,只有盖公的“清静无为”,才真正打动了他。当然,也只有这个主意,才真合乎那个时代的需要。后来,被史家称道的“文景之治”,恰是曹参开的头。事实证明,合乎时代需要的作为,最难的是——不作为,因为古今中外的政府官吏,别的不说,让他们尽量少作为、不生事——的确太难了。门阀、豪强势力已成,而且断送了西晋江山,社会对新王朝的呼唤,是——抑制门阀豪强,扶持平等,恢复中原,改变政府由门阀势族垄断的局面。而,王导一面模棱两可,在南渡的中原门阀和江南的豪族之间,搞平衡;一面又放纵门阀豪族把持政权,胡作非为,从而换取他们的支持。你看,王导处在一个本该抑制政府官吏权力的时代,他不抑制,反而更放纵。仅仅由于进入中原的各个游牧民族之间的争斗,以及中原汉人对本族王朝的依恋,才使得偏安的小朝廷得以苟延残喘。王导这样的“聩聩”,当然会被痛骂。其实,对政府而言,无为是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民间社会可以自然地生长,实现自己的均衡发展,但,只有在抑制了官吏的权力冲动的情况下,无为才有可能,否则——永远都是梦。
推荐阅读(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