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穷,他富。

情感   2025-01-21 10:58   江苏  

网络 | 图
老周 | 文

今天,是你陪着老周的第1755天



一位潍坊的朋友,与我聊起了一个很老的话题——穷养和富养。没想到,居然聊出了新内容
为了把这两种养法的面皮撕掉,索性就说——穷人家的孩子富人家的孩子

因为,我想起了两个人。

卫青霍去病

汉迷们都知道,这舅甥二人(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都是打匈奴的大英雄,最后都官至大司马(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手握汉朝的军事大权。

事业上,这两人很相似。

但,如果深究一点,就会发现,他们俩除了事业之外,没有半点相似之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极端

先说,穷人家的孩子——卫青。
他爹——郑季,在平阳侯府上班,算是一名不在编的底层公务员,可能平时不太忙,也可能思想不紧、裤带太松,他就和平阳侯(曹寿)的一个小妾——卫媪,搞在了一起。于是,卫青就这样不清不楚地出生了。
侯门深似海,规矩森严,更何况是给BOSS戴了绿帽子,这还了得?可奇怪的是,卫媪私自生下了卫青,居然没事,后来还接二连三地生了——卫步、卫广。

难道,平阳侯认为卫青是自己的种?

好像也不是。如果平阳侯真这样认为,卫青就不可能被送回郑家,谁敢把平阳侯的儿子送人?

唯一的解释,就是卫媪在府里没地位,不受宠,甚至生了孩子,平阳侯都不知道,或者压根就忘了自己还有这么一个小妾。

可想而知,卫青就跟着受罪了。

他跟着地位低下的母亲,过着外人看起来奢靡的艰苦生活,一举一动都要看人脸色,可能连吃顿饱饭都是奢望。这样的生活,很早就在卫青的心里埋下了种子——我就是一个小人物,做事一定要谨慎再谨慎,小心再小心,千万不能惹别人生气。

于是,少年时期的卫青,就和许多家境穷困的孩子一样——自卑、谨慎、放不开,在陌生人面前不敢说话。

后来,长大一点的卫青被送回郑家。郑家穷困,他爹想着多一个劳动力,不用白不用,就让卫青负责放羊。这种生活比在府里的生活,好不了多少,反正都是苦日子。只是,郑季的其他孩子,不把卫青当成兄弟,还说他是——皆奴畜之。意思是,会说话的牲口。

这样的遭遇,加剧了卫青的自卑,让他从小就觉得——人生无望,活着就行。你看,卫青路过甘泉宫时,有人给他相面,说他将来能封侯。卫青面无表情,甚至连一丝开心、憧憬的情绪都没有,他说——人奴之生,得毋笞骂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意思是,我这辈子就是做奴隶的命,吃苦受穷是常态,最大的享受就是不挨打不挨骂,封侯?那是做梦。

穷人家的男孩,多是这样——现实的困顿,极度地降低了他们对生活的预期,一点微小的改变,对他们来说就是惊喜。久而久之,他们自绝未来,对人生也没有任何想象力,仿佛想了就有罪

成年后,卫青回到平阳侯府做骑奴,也算是接他爹的班,如果不是汉武帝宠幸他姐——卫子夫,卫青这辈子恐怕也就这样了。默默无闻地来,吃苦受累地活,悄无声息地走。死的时候,除了家人子女,估计也没什么人来送他最后一程。

这,也许就是大部分穷人家孩子的一生。

再说,富人家的孩子——霍去病。
因为他姨妈——卫子夫,霍去病很年轻时,就做了——天子侍中,一直待在汉武帝的身边,日夜聆听汉武帝谋划军国大事。日积月累的耳濡目染,让霍去病眼界极高,普通的人和事,他根本不放在眼里,自然也就提高了霍去病对生活的期待。他也习惯了用最高的姿态审视一切,可能在他眼里,除了汉武帝和卫家人以外,其他的都在自己脚下。
这,就是富人家男孩的常态。

也只有这样的男孩,才敢在汉武帝想教他兵法时,直接怼了回去——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你想,汉武帝亲自授课,一般人肯定要搬个小板凳,双手撑着脑袋,作认真学习状,可霍去病觉得——古人再厉害,也未必有我厉害,我可以超越他们。

这份心气,这种自信,这样对未来的想象力,卫青是不可能有的。

霍去病18岁那年,跟随卫青出塞作战,直接带领800骑兵,奔袭数百里,斩首上千,勇冠三军。你看,18岁,按我们现在的说法,高中毕业的年纪,就有如此成就,一方面是军事天赋,另一方面是天生富贵带来的底气。

初战大捷的霍去病,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天生富贵加初战大捷,对他来说,绝不是“1+1=2”这般简单地累加,而是人生格局和自信的指数级飙升。他意气风发,对未来无限憧憬——没有任何事能阻碍他成就更大的事业。

你看,汉武帝让霍去病去看看,赐给他的房子修建得怎么样了,霍去病说出了那句惊天之言——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年纪轻轻的霍去病,理想竟然是——彻底灭了匈奴,他舅舅卫青,想都不敢想,也只有汉武帝才敢有这样的雄心壮志。

你可能认为,霍去病这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甚至有点年少轻狂,可在霍去病的眼里——和汉武帝站在同一高度,真没什么可怕的。

于是,不同的人生起点,造就了这舅甥二人不同的性格,进而形成了不同的做事风格。

比如,杀人

你看,公元前123年,卫青率领6位大将,出塞打匈奴,斩首几千,得胜而归。又过了一个多月,原班人马再次出塞,和上次不同的是,大军斩首上万后,苏建赵信率领的部队,遇上了匈奴的主力。

苏赵二将,作战勇猛,厮杀一天,终因寡不敌众,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对军人来说,战败是职业生涯的最大污点,更何况,还有身死族灭的危险。

赵信,本来就是匈奴降将,发现局势不利,难以取胜,再加上匈奴派人来诱降,他思量一番后,带着800骑兵脱离汉军,重归匈奴,上演了一出“见单于纳头便拜”的戏码。

不怕神对手,就怕猪队友。赵信投降,坑惨了苏建。

苏建的部队全军覆没,他杀出重围,独自一人回到大营见卫青。要知道,全军覆没是重罪,如果不严加处罚,军心就要动摇。于是,卫青问底下人——到底该怎么办?

有人说——大将军自出征以来,从来没有杀过将领,有人还以为你好说话,现在苏建导致全军覆没,不如斩首示众,让大伙儿都明白你的威严。也有人说——苏将军不是贪生怕死之辈,这一次实在是敌众我寡,兵力悬殊,他尽力了,不能杀。

其实,卫青完全有权力杀苏建,但,他不愿意用杀人的方式立威,给汉武帝留下“人臣专权”的印象。后来,卫青决定不在军中处置苏建,而是绑了他送去了长安,让汉武帝决定他的生死。

卫青,小心谨慎,不敢越雷池半步,一如那个放羊的少年。

而,他的外甥——霍去病,从不拖泥带水,杀人更是直截了当。

你看,公元前119年,舅甥二人各自率领50000骑兵,大举出击匈奴。

当时,李广(卫青的部下),因为迷路(李将军习惯性迷路,经常出其不意地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匈奴为此也很苦恼),没赶上和匈奴的大决战。等卫青打完了,返回途中遇到了李广,卫青很生气——堂堂一个将军,怎么老是迷路。便让长史去责问李广,李广的玻璃心作祟,感觉受到了奇耻大辱,便自杀了事。

而,李广的儿子——李敢,追随霍去病,一路斩将夺旗,被封为——关内侯,食邑两百户。并因功接任了他爹的职位,做了九卿之一的——郎中令。虽然做了高官,但对他爹的自杀,李敢耿耿于怀,心里一直恨着卫青。

有一次,机缘巧合,愤恨难忍,李敢打伤了卫青。这下可就炸窝了,一个郎中令打伤大将军,这还得了?还有没有王法了?

卫青,还是发扬他一贯的风格——没有声张,悄无声息地把这事压了下来,当作什么也没发生过。可,哪有不透风的墙,李敢打卫青的事,还是让霍去病知道了。以霍去病的脾气和站位,可能连李广都不放在眼里,更何况曾经是自己手下的李敢——你居然敢打我舅舅,你算哪个葱?

后来的事,你可能也猜到了——趁着汉武帝去甘泉宫打猎的时机,霍去病找准机会,直接一箭射死了负责警备工作的李敢,然后,霍去病还主动去找汉武帝请罪——人是我杀的,您看着办吧。

汉武帝能说什么,总不能为了一个李敢,把三军统帅霍去病给砍了吧?于是,和稀泥地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

你看,同样是杀人,卫青和霍去病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

再来看看,他们对钱的态度

公元前123年,因为受到苏建和赵信的影响,卫青回来以后没有受到封赏,但,汉武帝还是赏了卫青千金,意思是,你辛苦了。

卫青受赏后,宁乘给他提意见——大将军能有今天,全是因为皇后,说明皇上是袒护外戚的,现在王夫人正得宠,但她的家族却没有沾光,以皇上的秉性,这就不完美了,不如你把这次的千金赏赐送过去吧。

卫青觉得有道理,就给王家分了500金。

汉武帝听说以后,大呼舒爽——卫青做了他想做却没有做(不能做)的事。顺手,也把宁乘提拔为东海都尉。

这,是卫青的金钱观——宁愿自己受损,也不愿意亏待别人,何况那人还是汉武帝的夫人家族。

而,这方面,霍去病却是另一个极端。

你看,霍去病每次出征,汉武帝都要准备几十车的后勤物资,专门供霍去病一人享用。等得胜归来,车上还有好多没吃完的肉,霍去病也从不分给缺粮的士兵,哪怕士兵快饿死了,他也不管。

为什么会这样?

根本原因就在于,霍去病没有过过穷日子,没有体会过贫穷的滋味,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他很难对普通士兵的经历感同身受。同甘共苦,在霍去病的字典里,是没有的字眼。

所以,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往往会决定性格,继而决定以后的命运。

穷孩子——卫青,一辈子小心谨慎,以至司马迁说——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然天下未有称也。意思是,天下人都能觉得卫青太懦弱,不敢和汉武帝说重话,除了军事才能特别强以外,其他就没什么值得称道的了。

言外之意——卫青,缺点骨气。

而,富孩子——霍去病,张扬霸道,疾风烈火,无论是汉武帝,还是匈奴,霍去病都以硬碰硬,直接取得最终的胜利。从来不在乎面子、情商之类的东西。

我们现在所说的霸道总裁,多是霍去病这样的吧

写在最后:
有些东西,出生的时候有,那,一辈子都有;出生的时候没有,那,这辈子也不可能再有了。


推荐阅读(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文章版权所有,媒体转载前请联系

Ares0929

82年的老周
别活得太明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