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澳洲到中国,研究型护士如何引领临床创新与全球合作?

健康   2024-12-15 18:01   北京  


导语:“随着项目推进,未来还可以推广到更多两国的医疗机构,甚至纳入更多国家,共同促进全球健康事业的发展。”
1021日,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主办、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承办启动了国际研究护士培训项目,旨在提升国内研究护士的岗位任职能力和思维创新,深入挖掘护理岗位的临床优势,并将其临床与科研相结合。

该项目的核心之一是“对标国际、中国特色”,强调要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临床研究理念。作为该项目海外承办方的代表,早在今年5月,在行业合作伙伴百济神州的支持下,澳大利亚圣文森特医院研究中心副主任Tam Nguyen教授就分别到访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各自在临床研究管理和研究型医院建设的丰富经验展开交流。

如今短短半年不到就有首个合作项目落地,Tam Nguyen教授认为,在研究型医院的建设上,中、澳两国有着各自的优势,他希望通过与中国医疗科研机构的广泛合作,能进一步促进两国,乃至全球医药创新力量的发展。

打造研究型护士培养体系

在此次的启动会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何振喜会长指出,难病诊治是高水平研究型医院的基本属性,要从“临床研究”提升难病诊治能力,加强临床试验前置指导和协调对接,提高临床研究启动效率。

“在澳大利亚的临床研究体系中,研究型护士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他们是‘离患者最近’的医务工作者,了解患者实时情况,他们的工作既保障了日常诊疗,也有效推动了临床研究的有序开展。”Tam Nguyen教授告诉“医学界”。

区别于以提供患者护理服务为主的“传统护士”,经过培训的研究型护士可以在经主要研究者(PI)的授权后,参与临床试验方案完整、准确地执行,并协调各项事宜,对保证研究顺利、高效地开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比研究型护士在欧美已有30余年的发展,我国研究型护士起步相对较晚,但在不断深入的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建设过程中,构建完善的研究型护士培训体系,近年来也愈发受到重视。“当今年3月中国专家来澳大利亚参访后,他们迅速意识到,打造一个高效的研究型护士培训体系,将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Tam Nguyen教授说。

在此次的启动会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姜勇教授表示,“国际研究护士培训项目”可以加强国际护理交流、借鉴学习国外研究护士岗位能力。经过半年时间精心策划,“医院邀请了两位澳洲临床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为学员授课,希望以此次研究护士培养为起点,不断探索研究护士培养国家标准,全面提升我院临床研究水平,助力国家医学中心创建。”

姜勇教授提到的“顶尖专家”,其中就包括圣文森特医院的3级临床研究护士Emma Priest,她在相关领域有着多年的工作经验,精通临床研究、急诊医学、神经外科和护理学。

与此同时,Emma Priest还是“兼职型研究型护士”的代表。据Tam Nguyen教授介绍,“在澳大利亚,一部分研究型护士接受过系统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培养,有专门的职业发展渠道,但更多的则是像Emma Priest女士一样,在进入临床岗位后边工作,边学习。”

对于国内的医疗机构而言,这类培养经验也更符合当下实际情况。此次首批国际研究护士培训班的学员均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护士,全英文授课,培训内容包括医学护理与统计基础、受试者保护与法规依从、研究管理与专科知识、项目实施实践技能、职业素养等。

但这只是第一步。姜勇教授在启动会上表示,希望以此次研究护士培养为起点,不断探索研究护士培养国家标准,设计国际临床科学家培养路径,开辟医院国际化发展道路,助力国家医学中心创建。

何振喜会长则表示,在总结试培训经验后,未来该项目还将组织编撰研究护士岗位能力要求相关的团体标准,为后续研究护士、研究医生等培训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打通国际合作渠道

姜勇教授认为,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医疗技术的发展,提高临床研究水平、提升临床转化能力、扩大国际学术影响,对于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十多年来,我国本土医药创新力量已日益壮大,但在部分关键的核心医疗技术攻关、重大医学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仍存在“卡脖子”问题。因此,加强建设以科研创新为主导,注重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推动临床诊疗水平不断提升的高水平研究型医院,成为了推动我国医学科技高速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海外,高水平研究型医院起步较早,在经费投入、人力配置、信息共享、成果转化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早在今年3月,“中澳临床科研交流”项目就组织了一批国内顶尖的临床专家、医院管理者赴澳大利亚参观,希望能借此探索更多的双方交流与合作机会。

澳大利亚是全球医学研究产业发展最为蓬勃的国家之一,有约50家制药公司和近千家生物、医学技术公司。“根据最近发布的调研报告,虽然我们只有2600万人口,但开展的临床试验数量占到了全球的5%,这一数据是非常高的。”Tam Nguyen教授告诉“医学界”。

这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研究项目集中在基因治疗、mRNA肿瘤疫苗、创新胰岛素给药方式等前沿医学领域。据Tam Nguyen教授介绍,在顶层设计上,澳大利亚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包括临床试验治理框架在内的法律法规,在保障充足研发资金的情况下,规范临床试验开展的合规性、必要性以及质量。

“医院层面也对临床研究极为重视,会从各个方面与行业伙伴开展紧密的合作,进一步提升从研发到转化全链条的效率。”Tam Nguyen教授表示,圣文森特医院是澳大利亚第二大的医疗集团,“我们在各地设有分支机构,能进一步通过统筹医疗资源,促进临床研究的高效开展。”

除了试图为中国研究型医院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在赴澳交流活动结束后,5月Tam Nguyen教授又来到中国,4天时间到访了三家公立三甲医院,并参与了2024国际药物信息大会举办的“走进澳洲”专题讨论,听取中国专家分享各自在临床研究管理和研究型医院建设上的经验。

“中国在推动临床研究的开展上,最突出的优势之一,是有着庞大的医护人才队伍和受试者人群基础。”Tam Nguyen教授对“医学界”分享了参访心得,包括在苏州市的交流活动中,他看到了苏州在生物科技领域已经搭建了完善的产业体系,拥有众多biotech公司和丰富的产品管线。

“在备受关注的肿瘤治疗领域,我了解到目前中国至少有数十种抗肿瘤创新药管线,正在不同的医疗、科研机构推进临床研究。”Tam Nguyen教授认为,如果能与中国的临床研究者、产业伙伴深入合作,将更多新药引入澳大利亚,在当地开展单中心,或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对该国的肿瘤患者将是巨大的利好。

事实上,这类合作也早已有可借鉴的模板。以百济神州的抗癌药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和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为例,这两款药物此前接连在澳大利亚获批,而它们海外临床研究的关键首站也都是在澳大利亚。

“这次是我第五次来中国,每次都能学到很多新的东西。在与中国专家、行业伙伴的交流中,我也感受到各方在推动高质量创新发展上的决心。借着‘中澳临床科研交流’,我希望能将更多宝贵的经验和创新想法带回澳洲。”Tam Nguyen教授说。

创新力量的“造桥人”

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建设的关键之一,是要搭建“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创新体系,整合院外资源,推动院校、院企合作等的合作,构建医学临床研究产业集群,并与国际先进经验展开交流。

在这一链条里,Tam Nguyen教授将产业合作伙伴形容为“造桥人”,“多年来在推动临床研究、促进学术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和众多创新企业申办方都有过广泛合作,它们能提升项目时间线设计、合规标准制定以及费用规划等方面的效率。”

“过去多年间,就相关管线的临床研究,我们曾与百济神州澳洲团队多次展开合作,推动了创新疗法在澳洲的落地。这次通过搭建的两国学术交流平台,我们又得以进一步与中国的医院建立了紧密联系。”Tam Nguyen教授说。

“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临床专家担任了全球临床试验的主要研究者,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临床科研水平的巨大潜力。”Tam Nguyen表示,过去几十年来,从仿制药到创新药、从me-too、me-better到first-in-class、best-in-class,中国以日益增长的创新能力,逐渐在国际舞台占据了重要地位,国际学术会议与专业顶刊都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声音”发出。

而为了促进疾病诊疗和创新研究水平可持续提升,百济神州2022年在中国建立“百济·星”创新专项,并于2023年起陆续推出“中澳早期药物研究高峰对话”等项目,致力于推动和鼓励“中澳科研专家代表团互访”,为中澳院间搭建紧密交流的平台。”

今年正式启动的“中澳临床科研交流”,则是由澳大利亚驻华使领馆商务处主办、百济神州助力的两国专家科研学术互访项目,目的是交换两国医院在临床研究、医院科研管理、科研成果转化等经验,通过学术交流平台助力促成更多元的院间合作项目,提升医院科研水平。

“包括‘研究护士培训’在内,目前合作还处在初期阶段,但随着项目推进,未来这种模式或许还可以推广到更多两国的医疗机构,甚至纳入更多国家,从国际层面打造一个完善的学术交流体系,最终促进全球健康事业的发展。”Tam Nguyen教授说。


END


医视屏
紧贴临床实际,成体系化的医学内容,我们帮你梳理和解读,让你用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的学习。让你找得到、看得懂、不用记、用得上。关注我们,让知识成为你的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