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来看:
患者是一名65岁的男性,2个月前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到38.5℃,于是去医院就诊。
通过胸部CT检查,医生发现患者双肺有慢性炎症改变,并意外发现了肝部占位病变。
患者在口服抗生素治疗半个月后,发热症状有所缓解。为了进一步明确肝部占位的性质,患者接受了腹部CT和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肝右叶有一个不规则的肿块,大小约为3.9x5.4cm,影像科医生怀疑是恶性肿瘤,胆管细胞癌的可能性较大。
但是,患者血液学检查中的肿瘤标志物CA199、CEA、AFP均为正常水平。
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医生为患者安排了PET-CT检查,发现肝右前叶有一个分叶状的稍低密度肿物,大小约4.5x3.1cm,伴摄取增高,SUV最大值为5.0;肝右叶另有一个约为0.3cm的小低密度灶,没看到有摄取增高。
此外,乙状结肠局部摄取增高,SUV最大值为9.1,肠道没有完全扩张,局部肠壁略显增厚。基于这些检查结果,医生最终诊断为肝恶性肿瘤,并将患者收入院治疗。
患者入院后,医生确认他没有肝炎病史和手术禁忌症,因此决定为他进行腹腔镜肝右叶肿物切除手术。
手术中,医生发现患者腹腔有轻度粘连,肝脏呈暗红色,但没有肝硬化的迹象。术中超声显示,肿物位于肝右叶5段,形态不规则,属于多发性,其中较大的一个约为2.0cm,沿胆管分布,边界模糊,胆囊壁没有增厚。
于是,医生决定同时切除胆囊、肝5段和肿物。术后,切除的标本送往病理检查,并为患者进行了抗炎和营养支持治疗。
术后一周,病理结果显示,胆囊只是有慢性炎症,肝右叶5段和门脉右后支血管旁的肿物实际上是肝组织。
大部分区域的肝小叶结构正常,但有些区域出现了肝小叶结构的破坏,肝细胞萎缩,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同时还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泡沫样组织细胞的浸润。
根据这些表现,医生判断是肝细胞内淤胆。更重要的是,送去病理检查的标本里没有找到明确的肿瘤病变。所以,患者当天就可以出院了。
不过,患者得知胆囊只是有炎性改变后,对医生的治疗决定产生了疑问。他觉得医生根本不应该切除胆囊,于是提出了赔偿要求。
以上就是这个案例的大致经过。那么,患者的胆囊到底该不该切除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首先,患者没有肝炎病史,肿瘤标志物也正常,但医生术前仅凭核磁和PET-CT的结果就诊断患者为肝恶性肿瘤,诊断依据不足,缺乏必要的鉴别诊断。
其次,医生术前没有进行穿刺活检,也没有做冰冻病理来明确肿物的性质,就直接切除了肝5段及肿物,手术指征不够明确。
最后,虽然术中发现肝右叶5段有多发肿物,且沿胆管分布、边界模糊,但由于胆囊壁没有增厚,缺乏明确的指征来支持切除胆囊。
因此,医生最终因为这次失误,赔偿了患者15万元。
通过这个病例,医视屏想提醒所有的医护人员:
在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为自己撑起一把保护伞。在进行治疗前,务必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确保他们理解治疗方案和可能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签字工作。不要把这当作一个形式化的程序,而应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在同意书上进行特别说明,这将成为出现医疗纠纷时的重要证据。
此外,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循诊疗常规至关重要,因为这不仅是保障医疗安全的基本准则,也是发生诊疗争议时确认责任的关键依据。
如果您对文中的三维视频和图片感兴趣,欢迎关注我们,并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关键词【三维图集】即可领取9套专属高清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