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欧洲呼吸杂志》上发表了一组数据,来自验证CT筛查效果的NELSON研究。在这个研究中,作者筛选了年龄在 50-75 岁且长期重度吸烟的人群。
最终,在7582名患者的筛查结果中,有12.8%的比例发现了可疑肺结节,其中绝大多数是磨玻璃结节。
可见肺结节患病率之高。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防癌意识的普及,中国在很多城市也已经开始普及针对肺结节的CT筛查。
海量的肺结节,就这样被发现了。
同样,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磨玻璃结节。
针对磨玻璃结节,很少说一上来就做手术的。绝大多数会随访一段时间看看。因为绝大多数的磨玻璃结节都不是恶性,需要通过密切随访评估病灶的变化情况。根据随访过程中的结节变化,来判定这个结节到底是不是恶性,需不需要治疗。这个很好理解。一般而言,炎性结节往往会在短时间内明显变化。在同样的位置,还能持续3个月以上不消失的炎性病灶,很罕见。第一次CT发现双肺多发结节,初看时感觉形态学不太典型,且结节数量太多,不除外炎症可能。于是,我给了她两周消炎,一个月后再复查CT。好家伙,这些磨玻璃结节全部都消散了。果然是炎症。
3个月后结节没变化怎么办?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这么幸运,因为有很多结节不是炎症,没办法通过短程消炎、密切随访实现有效的鉴别诊断。
简单来说,就是这个结节3个月后复查,跟之前没什么变化。
那基本就排除炎症可能了。
怎么处理?
按目前学界共识,继续随访就可以了。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一些提示恶性的征象,比如结节增大或实性成分增多,再考虑外科干预治疗。
如果没变化,就保持一定频率的密切随访就可以。
那随访多久呢?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磨玻璃结节的倍增时间介于769天~1005天之间。
因此,针对稳定状态的磨玻璃结节,随访3年是底线。
而在指南中,针对稳定状态的磨玻璃结节,推荐的最低随访年限是5年。
但是,以后如何呢?还会进展吗?还需要继续提心吊胆下去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找到了2016年和2019年发表在《胸部肿瘤杂志》J Thorac Oncol 上的两项研究。
这两项研究的数据,都来自国立首尔大学医学院,具备一定的延续性。我依次解读一下。
首先,是2016年这篇。
作者提出的问题是:稳定3年的肺磨玻璃结节,有多大的比例会进展?
针对这个问题,他们筛选了2003年~2015年期间,在国立首尔大学医学院接受至少5年密切CT随访,而且在前3年都能保持稳定的肺磨玻璃结节。
根据这个标准,得到452枚磨玻璃结节,分布于218个病友中。
最终,在后续随访周期中,有15个磨玻璃结节发生进展,占总体比例的3.3%,发生在14个病友中,占入组患者的6.5%。
作者将这些发生进展的磨玻璃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与进展相关的独立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年龄≥65岁;
②既往罹患过肺癌;
③结节最大径超过8 mm;
④合并实性成分;
⑤合并支气管充气征;
⑥合并气泡征也存在一定的影响,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这样的描述,稍显晦涩难懂。
什么方法最直观?最有效?
就是直接统计一下各个群体的进展风险如何,具体如下:
那么,稳定5年的肺磨玻璃结节,有多大的比例会进展?
我们来看看2019年这项研究。
研究的设计也非常简单。选取国立首尔大学医学院,2003到2017年的患者,入组条件为:接受至少10年密切CT随访,而且在前5年都能保持稳定的肺磨玻璃结节。
根据这个标准,得到208枚磨玻璃结节,分布于160个病友中。
最终,在后续随访周期中,有27个磨玻璃结节发生进展,占总体比例的13.0%。
在后续分析中,作者采用多因素分析,再次确定了那些可能导致进展的高危因素:
包括既往罹患肺癌病史、出现气泡征以及实性成分。
2022年1月15日下午5时20分左右,汤加海底火山从沉默中苏醒,发生喷发。
乍一看,真像混合磨玻璃结节,中间是实性成分,外面那扬起的尘土,就是磨玻璃。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因为磨玻璃结节天生的惰性属性,我们也是按照火山来处理:如果未处于活动期,就先观察着。现实生活中,有一大批在密切观察中长期稳定的肺磨玻璃患者,他们心里都会有一个疑问:观察了这么久,稳定了这么久,磨玻璃是不是就安全了?
今天,我就站在这两项研究数据的基础上,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稳定年限,不应作为判定磨玻璃性质的唯一标准。最大的证据来自,在本文分享的第一项研究中,那些稳定3年的肺磨玻璃结节,进展风险为3.3%(15/453)。而在本文分享的第二项研究中,那些稳定5年的肺磨玻璃结节,进展风险则达到13.0%(27/208)。这可能跟不同团队在入组磨玻璃方面的判断标准有所不一有关系,但至少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稳定的时间长短来给磨玻璃结节定性。第二、含实性成分的磨玻璃结节,最容易在长期稳定后发生进展。结果不太一样,但有一点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就是无论纳入多少因素,实性成分都能胜出,而且都是最有意义的因素。其中,稳定3年的磨玻璃结节中,一旦合并实性成分,进展风险提高16.58倍;稳定5年的磨玻璃结节中,一旦合并实性成分,进展风险提高19.14倍。所以,只要不是纯磨玻璃,就不能判定稳定状态而掉以轻心。在第一项研究中,针对这个问题开展了专门分析,发现:5~7.9 mm的,进展风险也不足5%,属于小概率事件。而一旦超过8 mm,进展风险会显著增高,不能再因长期稳定而判定为死火山且高枕无忧,定期随访依然是必要的。第四、不论毛刺、支气管充气征、还是气泡征,都是不太好的征象,都需要引起注意。
在第一项研究中,支气管充气征是诱发进展的独立风险因素;在第二项研究中,气泡征是诱发进展的独立风险因素。看这说法,似乎它们的提示意义都不太稳定,而毛刺征则根本无需小心,因为两项研究都没有发现毛刺征提示进展风险的现象。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在长期稳定的磨玻璃结节中,出现这些征象的比例太少了。合并支气管充气征20%发生进展,但整个研究有支气管充气征的人群只有25例,只占总体人群比例5.5%;合并气泡征33.3%发生进展,但整个研究有支气管充气征的人群只有3例,只占总体人群比例0.7%;合并毛刺征66.7%发生进展,但整个研究有毛刺征的人群只有3例,只占总体人群比例0.7%。
这些征象都是临床上很常见的征象,但为什么在这个研究中所占的比例这么少?
个人认为原因在于:大多数都在3年/5年的随访期中,因为发生进展而被踢除在本研究之外了。常见而易被忽视的科学谬论,一个被科学方法、严谨逻辑包装起来的假象。在二战期间,美军检查返航战斗机发现,机翼中弹数量较多,而机尾中弹量较少,因此有人提出,机翼是受攻击最多的部位,应该重点加固。但事实却是,机尾受到攻击的飞机绝大多数坠毁了,无法返航,因此无法统计。而幸存的受到攻击的飞机,绝大多数都躲过了致命的机尾攻击。
第五、既往罹患过肺癌的患者,如果肺上还有磨玻璃结节,即便是稳定再久,也仍存在进展的风险。
上述两项研究,发现的共有风险因素,除了实性成分,就是肺癌史。在前面一项研究中,肺癌史群体磨玻璃结节进展的风险高6.64倍;在后面一项研究中,肺癌史群体磨玻璃结节进展的风险高3.14倍。当一个人已经得了第一个肺癌,那么他身上长出第二个、甚至第三个肺癌的风险,依然比其他群体高很多。这其实也好理解,毕竟第一次罹患肺癌,本质上就是一个基因筛选的过程。就是这次筛得的人群,本质上就是容易罹患肺癌的那个群体。
那么,在这个群体中发生二次肺癌的风险,自然比其他人要高。而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的肺癌,都是从磨玻璃发家的。
所以,得了肺癌,请一定要注意残余肺中的磨玻璃结节,就算长期稳定也不能掉以轻心。请保持定期随访。1. Volumetric computed tomography screening for lung cancer: three rounds of the NELSON trial. 2. Long-Term Follow-up of Small Pulmonary Ground-Glass Nodules Stable for 3 Years: Implications of the Proper Follow-up Period and Risk Factors for Subsequent Growth. J Thorac Oncol. 2016 Sep;11(9):1453-9.3. Long-Term Follow-Up of Ground-Glass Nodules After 5 Years of Stability. J Thorac Oncol. 2019 Aug;14(8):1370-1377.应广大病友要求,公众号后台现已搭建起临床试验用药平台。临床试验是由国家药监局和医院伦理委员会获批的研究,以帮助病友寻找更优的免费用药机会,包括ⅢB期以上(含ⅢB期)初诊状态用药、复发耐药后用药等。
如果您正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治疗方案,或由于经济原因无法接受最优的治疗,可点击下方图片中的小程序并登记基本情况。若患者经初步评估符合入组条件,就会有专业人员为您寻找最适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