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个基本事实,就是TNM分期所评估的预后,其实是有偏倚的。
即便是分期完全相同,不同个体之间的治疗效果也可能千差万别。
就拿预后最好的IA期来举例,有人术后即治愈,但同样有人会不幸复发。
难怪总有人喜欢说:同病不同命。
2016年发表在《胸部肿瘤杂志》上的生存率研究,是迄今为止认可度最高的生存数据。研究纳入了携带随访生存数据的肺癌患者17000+例,展示了不同分期之间的整体疗效差异。
这是2023年发表在《肺癌研究和临床肿瘤杂志》的另一项研究,分析的是11000+手术切除的中国肺癌患者的远期效果:
在这个超过10000例的大群体分析结果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其预后数据存在巨大的差异。
这背后,可能就是病理、影像、基因、手术及术后辅助治疗决策的综合反馈。
那么,携带强力驱动基因,对预后到底有什么具体影响呢?
同样驱动,辩证作用
病例分享
其实从上文我们可以得知,即便是如EGFR这样的强力驱动基因,对预后的不利影响也不是一棒子打死的。
简单来说,那些在病理、影像上表现出更具惰性倾向的肺癌,携带驱动基因并不会带来显著更差的治疗效果。
所以,在真实世界中,我们大可不必听风就是雨,而应该更多地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去进行综合的预后评估,为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这是一名49岁女性,2023年3月在我们中心检查发现右肺中叶占位,纯实性病灶,22 mm,影像符合肺癌表现。
于是,我们在2023年3月14日为其开展手术,切除完整肺叶,同时彻底清扫淋巴结。
最终,病理回报低分化浸润性肺腺癌,合并气腔播散和脉管癌栓,淋巴结清扫8站,总共17枚,其中,纵隔区引流12枚,均未见转移病灶。
术后做了基因检测,查出EGFR 19DEL突变。
在术后治疗方面,考虑到患者病理为低分化,有脉管癌栓和气腔播散两项高危因素,加之影像为纯实性病灶,基因为EGFR突变,尽管手术切除非常干净,淋巴结也清扫得非常彻底,但出于更加稳妥的考虑,我们建议患者进行术后辅助靶向治疗。
遗憾的是,患者基于药物副作用以及个人经济原因,并没有采纳。
2024年1月16日,患者再次来到我的门诊,自我反馈良好,身体康复非常正常,保持着定期爬山锻炼的好习惯,单从表面来看,并没有任何异常的表现。
但复查后发现,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升高,达到4.2(正常值:0-3.3)。
PET/CT发现,纵隔淋巴结明显肿大,符合转移表现。
应广大病友要求,公众号后台现已搭建起临床试验用药平台。临床试验是由国家药监局和医院伦理委员会获批的研究,以帮助病友寻找更优的免费用药机会,包括ⅢB期以上(含ⅢB期)初诊状态用药、复发耐药后用药等。
如果您正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治疗方案,或由于经济原因无法接受最优的治疗,可点击下方图片中的小程序并登记基本情况。若患者经初步评估符合入组条件,就会有专业人员联系您,为您寻找最适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