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为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一位耄耋老人引人注目。
他举起断臂,敬了一个庄严标准的军礼,激情满怀地说:“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9兵团26军77师231团一营二连战士周全弟,向祖国报道!”
这位老人,正是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中“冰雕连”的幸存者——周全弟。
坐在轮椅上的他,身姿依然挺拔,但他的四肢已截肢。
他究竟经历了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英雄老兵周全弟的光辉岁月。
#1
subtitle
1934年,周全弟出生于四川省南部县的一个偏僻农村,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曾读过几年私塾。
然而,1949年,他的平静生活被打破,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
随后全国解放,同年12月,他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周全弟所在部队改编为9兵团26军,成员多来自东南沿海,从未经历过严寒作战训练。
他们仓促入朝,连棉衣都未能保障人手一件。
当时朝鲜正值寒冬,气温低至零下40多度,据说是50年一遇的极寒天气。
加之后方供给不足,战士们缺乏足够的食物和衣物。
他们携带的食物仅够维持数日,无奈之下,只能向当地百姓讨要土豆充饥。
后来,炊事员将仅剩的一包辣椒面分给战士们,大家便拌着雪吃下。
行军途中,敌军低空盘旋侦察不断。
为了不暴露目标,志愿军将棉衣反穿,白色一面朝外,趴在冰冷的雪地上,忍受着不断飘落的雪花。
就这样,志愿军凭借坚强的意志,一直坚持到天黑。
趁着夜色,他们急忙行进了几十里路。
半个月后,部队终于抵达黄草岭。
周全弟所在的第26军77师231团1营2连,负责的任务是埋伏阻击途经的美军。
由于任务特殊,战士们必须在雪地里静静俯卧,朝向敌人可能来袭的方向等待。
大家不敢随意移动,以免暴露目标。
战士们身着单薄的棉衣,口渴时便抓把雪吃,饥饿时则以炒面充饥。
就这样,志愿军在雪地中坚守了整整三天三夜,直至冲锋号响起。
然而,冲锋时他们发现,许多战士仍保持着战斗姿态,却已停止了呼吸,成为长津湖畔一座座不动的冰雕。
这就是,长津湖战役中著名的“冰雕连”。
据不完全统计,此役中冻死4000余人,冻伤3万余人。
这是一支,令敌人也心生敬意的英雄部队。
美军第一师发现他们时,不禁感叹:“面对这样的对手,我们毫无胜算。”
周全弟,便是其中一员。
#2
subtitle
冲锋号响起时,他试图起身,却发现大腿无法动弹。
尽管他拼尽全力,仍无法站起。
随后,他眼前一黑,失去了意识。
战争刚刚打响,他却已无法冲锋,这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
之后,周全弟被送回东北35陆军医院接受治疗。
当时,他的四肢已严重冻伤,为保命,医生不得不截去他的前臂和双腿。
由于医疗条件有限,手术全程未使用麻药,只能以冰冷的雪来缓解疼痛,周全弟痛得失去了知觉。
那是1950年12月,他刚满16岁。
醒来得知自己被截肢后,周全弟几乎崩溃。
他躲在被子里痛哭,拒绝进食,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内心极度悲观消沉。
任凭谁来安慰,都没有用。
对于一个16岁的少年而言,短时间内接受这样的现实确实太难。
后来,伤情稳定后,周全弟被转至徐州继续治疗。
在这里,他遇到了一生的恩人——一位护士。
她每天不仅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还陪他聊天。
渐渐地,周全弟解开了心结,不再悲伤,由衷地庆幸自己还能活下来。
有人送给他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后,周全弟更加自信,对生活充满了向往。
他决定重新振作,要做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学会生活自理,学习文化知识,努力战胜一切困难。
1953年,周全弟被安排到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
他面临的第一道难关是生活起居,吃饭、洗漱、穿衣等一切都需要从头学起。
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对周全弟来说却异常艰难。
但他都咬紧牙关,坚持练习。
为了与外界沟通,特别是与老战友联系,周全弟决定坚持练字。
起初,他把钢笔绑在手臂上练习,但效果不佳且费力。
后来,他改用两只断臂抱着笔写,发现这样写得既快又好。
从此,他练字的兴趣愈发浓厚,与老伴的交流也是从书信往来开始的。
如今,周全弟的书法已独具风格,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各级比赛,均获专家好评。
他还捐赠书法作品,希望通过书法传递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给下一代。
每当有人求字时,他总会先写“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八个大字试笔,因为这是他一生的精神支柱。
向抗美援朝牺牲的英雄们致敬!
向为抗战付出的前辈们致敬!
投稿 | 笔友
编辑 | 徽米工作室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点亮“ ”和徽米君说晚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