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认知中,郑成功被视为一位英勇无畏的民族英雄。
他坚决抵抗清朝,并成功收复台湾海域,无疑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但深入探究历史细节,我们不难发现,郑成功的形象并非毫无瑕疵。
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存在分歧,有人视其为大明忠臣,也有人指责其为篡国者。
那么,郑成功究竟是怎样的人物?让我们依据史实来探究。
1 / subtitle
小
标
题
郑成功祖籍福建,却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藩,其母为日本人。
他的父亲郑芝龙,曾是东南沿海的海盗首领。
明朝的海禁政策,导致福建商业陷入困境,许多商人转而从事走私甚至海盗活动,被明朝称为“倭寇”。
这些海盗,多以台湾岛为基地,与明朝对抗,其中郑氏集团在明朝后期,成为东南沿海的重要势力。
然而,荷兰势力的介入,使郑氏集团受到排挤,最终在1630年退出台湾。
此后,郑氏集团与明朝和解,依附明朝,在福建发展势力,形成割据局面。
随后,郑成功的叔父、镇江总兵郑鸿逵护送唐王至福建,拥立其为帝,建立隆武南明政权。
郑氏家族,在福建借天子之名号令诸侯,但消极抗清,不愿出兵。
次年,清军占领浙江,郑芝龙投降,隆武政权随之覆灭。
在郑芝龙投降之际,郑成功却坚守抗清立场。
他自幼接受正规教育,1638年考中秀才,1644年进入南京国子监深造,师从著名儒者钱谦益。
隆武政权建立后,郑成功被赐姓“朱”,因此被称为“国姓爷”,并改名为“成功”。
郑芝龙投降后,郑成功带领郑氏残余势力退守金门,招募军队,正式开启抗清之路。
关于郑成功拒绝向清朝投降的动机,是出于对大明王朝的忠诚,还是为了维护郑氏家族的利益,仍需进一步探究其行为。
紧接着,八月他又与郑鸿逵一同进攻泉州,同样遭遇了失败。
这两场战役的失利,主要原因在于粮草供应不足。
为解决这一问题,郑成功一面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以购买军需物资,一面强制征收粮饷。
然而,福建民众长期将郑氏集团视为海盗,对其强征行为感到不满,宁愿选择向清朝投降,也不愿成为郑氏的“义民”,导致郑氏集团失去了民心,难以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只能漂泊海上。
鉴于无法从清朝手中夺取领土,郑成功转而寻求从南明政权手中获取。
2 / subtitle
小
标
题
当时,广东地区并存着绍武和永历两个南明政权,它们之间的内斗为郑成功提供了机会。
他曾向潮州总兵郝尚久,提出常驻潮州的要求,但被拒绝。
随后,郑鸿逵与郑成功出兵潮州,进行掠夺,郝尚久出兵阻止,双方爆发冲突。
正当郑氏进攻潮州之际,清军南下占领了广州,郝尚久也投降清朝,并引导清军进攻郑氏,迫使郑成功撤离潮州。
1648年,永历南明政权得到“大顺军”的支持,势力得到增强,收复了湖南、广西、广东和江西等地,掀起了第一次反清高潮。
郑成功也借此机会,围攻泉州长达七个月之久。
但南明、郑氏和大顺军作为不同的军事集团,未能形成有效的配合。
次年,清军发起反攻,永历政权失去根据地,被迫向西南地区转移。
而郑成功围攻泉州失败,也只得撤回。
到了1650年,清军全面展开反攻之际,郑成功却与郑氏家族内部发生了冲突。
当时,郑彩外出,其弟郑联负责守卫厦门。
郑成功曾借援助之名,向郑联赠送了1000石粮食。
然而,他登陆后立即发起攻击,诛杀了郑联,兼并了郑彩的部队,并占领了关键的厦门基地。
1651年,永历帝邀请郑成功前往广东支援,郑成功爽快应允,但他的部将施琅担忧西进会使后方失去保护。
尽管施琅反对,郑成功仍坚持自己的决策,并剥夺了施琅的指挥权,命其返回厦门驻防。
施琅回到厦门后不久,清军果然来袭,但他英勇抵抗,成功击退了清军,守住了厦门。
郑成功归来后奖赏有功之士,却未恢复施琅的兵权,仅赐予他二百两花红银作为奖赏,这让施琅深感不满。
随后,“曾德事件”爆发。
曾德本是郑氏旧部,后成为施琅麾下将领。
见施琅失势,曾德率部投靠郑成功。
施琅愤怒之下,不顾郑成功的劝阻,处决了曾德。
郑成功得知后,立即处死了施琅的家人。
施琅悲痛欲绝,最终选择向清朝投降。
此后,施琅终结了郑氏在台湾海峡的割据局面。
同年,位于舟山的鲁王南明政权,被清军攻陷。
鲁王及众多南明将士逃往福建,寻求与郑成功联手抗清。
然而,郑成功并不愿意真正反清,反对拥立鲁王,担心其势力会超越自己。
同时,他还秘密与清朝进行和谈,请求清军提供粮草。
顺治帝曾许诺将福建的兴化、泉州、漳州、潮州四府封给郑成功,但郑成功却要求控制浙江、福建、广东三省,并享有自治权。
清朝拒绝了郑成功的过高要求。
1654年,鲁王南明政权的张名振,从水路进攻苏南地区,郑成功也攻打崇明岛,成功吸引了清朝的注意力。
与此同时,大西军的李定国在两广地区发起反攻,收复了广西。
随后,李定国与郑成功商定联合进攻广州的计划。
然而,郑成功多次延误战机,导致李定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最终攻势全面崩溃。
郑成功未出兵的原因,首要在于其兵力不足,其次是对李定国可能占据广东的忧虑。
待李定国战败,郑成功随即进军广东,再次对潮州发起围攻。
此时,清朝漳州协守刘国轩的投降,使郑军得以轻松占领潮州。
1655年,清军策划进攻厦门,郑成功采取分兵策略,一路直指浙江,一路则南下广东。
北路军取得胜利,成功占领舟山,而南路军在揭阳则遭遇挫败,损失兵力达5000人。
3 / subtitle
小
标
题
次年,西征潮州的郑军返回厦门,郑成功以“揭阳之败”为由,处斩苏茂,并对黄梧、杜辉施以重罚。
随后,他又命黄梧及苏茂的族弟苏明戴罪立功,负责守卫海澄。
海澄地势险要,依山傍海,双城对峙,且储备有大量粮草,是郑氏在大陆的重要据点。
然而,郑成功将守卫重任交予黄梧与苏明,却未能识人善用。
不久,二人便投降清军,导致郑成功失去这一战略要地。
1658年,清朝大军对大西军发动全面攻势,三路并进直逼云南。
与此同时,张煌言、张名振与郑成功结盟,共同发起北伐。
然而,大军在海上遭遇恶劣天气,被迫撤回厦门。
次年,双方再次北伐,顺利推进至长江一线。
郑成功的17万大军势不可挡,接连攻陷镇江、瓜洲,并包围南京,张煌言也收复了芜湖等地,引发江南震动。
当时,南京城内守军力量薄弱,面临被攻陷的危机。
但郑成功却骄傲自大,未采纳部下的建议,中了南京守将的拖延之计,在城下静待敌军投降,甚至举行宴会、纵情饮酒。
一个月后,清朝援军抵达,郑成功错失良机。
七月,清军突然对郑军发起反击,郑军损失惨重,郑成功被迫撤回厦门。
南京之战的失利,成为郑成功的转折点,使他意识到,在大陆已无法与清朝抗衡。
1660年,郑成功在海门港之战中重创清军水师,歼灭敌军4万人。
郑成功在抗击清朝的战役中,取得了一项重大成就,这是自他抗清以来的最大胜利。
然而,仅凭水师的胜利无法扭转整体战局,于是他决定把台海作为最后的战略要地,力图重新掌控。
1661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遭清朝处决,张煌言提议再立朱以海为帝,但遭到了郑成功的拒绝。
同年,郑成功亲率2.5万名士兵横渡海峡,历经激战,最终战胜了荷兰的2000人军队,成功收复了台海岛。
这一壮举,使郑成功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对后续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与此同时,退守台海,也标志着他反清斗争的终结。
次年,郑成功在连串不幸消息的打击下病逝。
纵观郑成功的一生,他无疑是一位杰出的领袖,兼具双重民族英雄的身份。
然而,他并非明朝的忠臣,曾夺取南明城池,拒绝与南明协同作战,且不愿拥立南明皇帝,这些行为更接近于地方军阀的作风。
尽管他在东南地区威名赫赫,却多次遭遇挫败,军事决策频现失误,最终只能退守台海。
此外,他在维护内部团结方面也存在不足,常有内部争斗和用人不当的情况发生,这是导致他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肯定其英勇不屈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他固执、自私的一面,这样才能全面而客观地评价这位复杂的历史人物。
------------------------------------------------------------
投稿 | 笔友
编辑 | 徽米工作室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点亮“ ”和徽米君说晚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