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当前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
谈及谦让美德,人们往往会想到“孔融让梨”的典故。
历经千年的传承,孔融的名字,已与“礼让”紧密相连。
然而,尽管我们沉浸在这个美好的故事中,却鲜少关注孔融成年后的经历。
1 / subtitle
小
标
题
孔融才华横溢,是建安七子之一,但他的生活,却处于动荡的乱世之中。
他的人生充满波折,既有荣耀也有低谷。
公元208年,孔融在五十六岁时被杀害。
但他的思想和精神却流传后世,不负其少年时的盛名。
孔融是被曹操所杀。
从历史角度看,他的死是一场悲剧,是中国文化进程中的一大损失。
而从现代视角审视,孔融之死是政治斗争中的必然牺牲。
孔融自幼聪颖。
少年时,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恰逢汉朝重臣李元礼举办宴会。
孔融想参加宴会,但没有名帖,便直接登门拜访,自称是李元礼的故交。
李元礼以为真的是故交来访,便请孔融进府。
当他发现,所谓故交只是一个十岁的孩童时,感到惊讶,但并未呵斥赶他出去,而是笑着询问原因。
孔融面对众多宾客,沉稳地回答道:“我祖上孔子曾拜在你家祖先老子门下求学,这样我们不仅是故交,还是世交呢!”
李元礼和宾客们听后,无不欢笑,同时暗暗佩服孔融的聪慧。
成年后,孔融游历四方,曾效力于杨赐、何进、董卓等人。
他正直善良,恪守汉朝君臣之礼,对董卓的野心嗤之以鼻,处处与其针锋相对。
然而,董卓掌控朝政,孔融的处境十分艰难。
手中掌握极大权力的他,面对孔融的敌对态度,迅速下令将孔融调往北海,意图借当地猖獗的黄巾军之手除掉他。
幸运的是,当时镇守北海的太史慈将军,一直对孔融伸出援手,使他免于丧命。
然而,孔融作为文人,不擅长武艺,最终一行人仍被袁谭击败,退回中原。
此时,汉献帝已成为汉朝名义上的统治者。
他了解到孔融的忠孝之名,便下令让他入朝为官。
正是在这个时期,孔融与一生的宿敌曹操相遇。
2 / subtitle
小
标
题
孔融,是一位严格恪守汉朝礼法的忠臣,而曹操,则是心怀野心的权臣枭雄。
两者相遇,如同水火不容。
不过,孔融也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
据《后汉书》记载,曹操攻陷邺城时,袁氏父子多受侵害,而曹操的儿子曹丕,私自纳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
孔融便给曹操写信,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表面上是在取笑曹丕强纳他人之妾,实则另有深意。
在进攻邺城时,曹操父子大肆屠戮平民,全城笼罩在死亡阴影之下。
孔融致信曹操,意在通过曹丕纳妾之事,隐喻其屠城的残暴行为。
此外,曹丕抢掠袁熙之妻的行为,也不符合当时的礼教文化。
孔融的特意强调,将曹操攻打邺城的行为,从朝廷统一天下的义举,转变为曹氏父子争夺女人的私欲之战,使曹氏家族遭到天下人的耻笑。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孔融是忠于正道和汉庭的正直君子。
孔融在政治上的成熟表现还有很多。
例如,当刘表有“郊祭天地,拟仪社稷”的僭越行为时。
孔融提出“宜隐郊祀之事,以崇国防”的对策,在大局上保全了汉朝的尊严和国家的稳定。
综上所述,孔融具有非凡的政治才华,堪称治世能臣。
这样一个人,为何会惨遭曹操毒手,甚至九族被灭?
谈及孔融的死因,关键在于他的立场选择。
3 / subtitle
小
标
题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发布了《求贤令》,渴望召集人才以实现自己的野心。
他利用汉献帝的旗号招纳贤士,来到许昌的人才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对汉朝忠心耿耿,希望重振汉室,如杨彪、孔融、荀彧等;
另一种是投奔曹操,意图实现个人野心,如夏侯家族的将军及郭嘉、许褚等人。
由于曹操掌握了汉献帝这一重要筹码,其号召力远超蜀、吴,因此有“三国人才,唯魏最盛”之说。
然而,由于思想和信仰的差异,曹操手下的人才形成了保皇和保曹两个派系。
他们表面和睦,实则暗流涌动,针锋相对。
孔融便是保皇派的核心人物之一,他坚决维护东汉政权和汉廷正统性。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维护皇权尊严。
孔融,作为孔圣人第二十世孙,以维护儒家思想为己任。
他之所以接受曹操的《求贤令》,主要是看重其“奉天子”的举动,以为这是汉朝的招贤之策。
在处理马日磾的事情上,孔融也表现出强烈的“尊汉”思想。
马日磾曾任汉朝太傅,受命出使袁绍却无功而返。
汉庭欲加重礼节再访,孔融却上书反对。
强调王室大臣的尊严不可侵犯,袁术僭逆非一日之寒,马日磾虽周旋其中,但不应被胁迫为辞。
此言旨在维护东汉的尊严和形象,树立皇权的权威。
二是他积极保护,那些亲近汉朝与皇权的人才。
孔融16岁时,东汉名士张俭为躲避追杀,逃至他家。
孔融对张俭这种嫉恶如仇、伸张正义的精神深感钦佩,于是将他藏匿并保护起来。
后来事情败露,孔融没有推卸责任,勇于担当。
尽管最终因此受牵连获罪,但这足以彰显他不畏强权的胆识与正直。
面对曹操时,孔融依然保持抗争精神。
建安元年,曹操欲以莫须有的罪名,处决忠于汉朝的名臣杨彪。
孔融得知后,未及更衣便赶往曹操面前,严厉指责其“横杀无辜”,并表示若杨彪被杀,他也将不再留下。
曹操无奈,只得赦免杨彪。
综上所述,孔融总是尽力保护那些亲汉人士。
这一点触犯了曹操,成为他死亡的导火索之一。
孔融的亲汉行为,以及对曹氏家族的针对,早已让曹操心生杀意。
然而,由于孔融是当时的社会名流,且为孔圣后裔,曹操需寻找合适时机和借口。
很快,时机来临。
04
小
标
题
建安十二年,曹操大胜乌桓,北方割据势力被消灭殆尽。
军事上的成功,为曹操带来了政治上的底气。
次年,他免除了保皇派代表司马温的职务,这标志着曹操开始剪除亲汉大臣。
随后,他废除三公、丞相及御史大夫等职位,自任丞相,权力达到顶峰。
同时,他任用忠诚的助手郗虑为御史大夫,以增强己方政治力量。
郗虑一生中的三件大事,包括诛杀孔融、杀害伏皇后以及持节策命曹操为魏公。
曹操诛杀孔融的时机,选择得颇为巧妙。
此时的他,在出兵讨伐刘表的途中,曹操巧妙布局,使自己摆脱了诛杀名流的罪名,从而维护了个人声誉。
关于诛杀孔融的真正原因,在于曹操已成为北方多个重要城镇的统治者,其军事力量的壮大也增强了他的自信。
他认为,保皇派系的大臣已不再是必需,且无法容忍他们对自己的干涉。
公元208年,郗虑以“图谋不轨”、“讪谤朝廷”等罪名处斩孔融,并牵连其家人。
孔融全家被押往刑场,唯有两名幼子幸存。
当士兵找到他们时,发现两人正在院中嬉戏,毫无即将赴死的恐惧。
面对询问为何不逃跑,孔融的幼子从容回答:“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这句话,后来成为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象征着唇亡齿寒的道理,也是孔融思想传承的体现。
孔融才华横溢,却不幸死于曹操之手,令人惋惜。
然而,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东汉末年,汉室已名存实亡。
孔融的愚忠,使他在乱世中处于被动地位,与曹操的对立更是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以史为鉴,现代社会虽然和平稳定,但在暗处仍潜藏着未知的危险。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我们应团结一致,时刻铭记“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警示,共同应对挑战。
------------------------------------------------------------
投稿 | 笔友
编辑 | 粽子工作室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点亮“ ”和小编说晚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