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期间,国民党成功占领了陕西。
早年间,西北地区因自然资源匮乏,民众生活本就艰难,加之局势动荡,战争频发,百姓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因此,西北地区土匪猖獗,几乎到了“无处不土匪,无时不土匪”的地步。
1928年,宋哲元,被委任为陕西省主席并兼任剿匪总司令。
当时,凤翔一带的党玉琨,是陕西最为猖獗的土匪之一。
在宋哲元的指挥下,其部队成功击毙党玉琨部众2000余人,并俘获5000人。
面对是否处决这些俘虏的抉择,宋哲元表示:“我宁愿背负千古骂名,也要将这5000俘虏全部处决。”
1 / subtitle
小
标
题
宋哲元于1885年,出生于山东赵洪都村的一个书香门第。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自幼便对知识充满热爱。
父亲宋湘及的学识和才华,对宋哲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不仅拥有先天的优势,后天也勤奋好学,不断努力提升自己。
在他17岁至23岁期间,他在家乡创办了私塾,为穷苦人家的孩子提供教育机会。
他深知这些孩子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因家庭贫困而无法承担学费的无奈。
因此,他免费教授这些孩子,并因此在家乡赢得了极高的尊敬。
少年时期的宋哲元,便展现出卓越的领导能力。
他经常组织同村儿童,用树杈木棍模拟武术训练,排兵布阵,练习步伐和招式。
虽然这只是一支小队伍,训练也并非系统规范,但却已经具备了军队的雏形,各种元素一应俱全,颇有几分小军队的架势。
1907年,宋哲元成功考入北洋陆军第六镇随营武备学堂,并于1910年毕业。
他在军事领域的才能和卓越见识,使他迅速晋升,并在1911年结识了冯玉祥。
1925年,他晋升为陆军中将。
1928年,北伐战争期间,国民党革命军成功占领陕西,而此时的西北地区,土匪依然横行霸道。
党玉琨之所以能如此嚣张,得益于他早年的军旅经历,他曾是士兵,参与过战斗,甚至领导过部队。
后来,他的上司郭坚,因不服从管理被西北军处决,党玉琨便带领剩余士兵前往陕西,成为了一名山大王。
党玉琨不仅贪图享乐,还通过各种手段搜刮民脂民膏以扩充军备。
他深知壮大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因此不仅耗费从百姓那里掠夺来的财富,还勾结地方乡绅,盗掘陕西一带的秦汉古墓,以换取更多的军事资源。
这一行为,导致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党玉琨也因此被视为千古罪人。
然而,政府并未对此坐视不管,多次派兵围剿这些土匪。
但凤翔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使得剿匪行动困难重重。
为了彻底肃清土匪,政府任命宋哲元为陕西省主席兼剿匪总司令。
2 / subtitle
小
标
题
起初,宋哲元并未对此给予足够重视,他率领三万士兵以常规方式攻城,但凤翔城坚固异常,使得战斗异常惨烈,伤亡惨重。
面对这种情况,宋哲元开始调整策略。
他一方面在主战场佯攻,吸引敌人注意力;另一方面,在距离城池200米处的一处民宅内,秘密挖掘地道。
地道顶部和两壁用木材支撑,经过半个月的艰苦挖掘,终于挖到了城池底下,并在此处挖出了一个房间大小的空间,用于存放4000公斤炸药。
当一切准备就绪后,宋哲元按下了炸药的按钮。
与此同时,城外的一千五百门野炮、山炮、迫击炮也一同向城内开火。
两者结合的威力,犹如末日般的巨响,使得敌人措手不及。
城墙被炸出了巨大的缺口,这是宋哲元部半个月努力的结果,也标志着,他们向剿匪成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宋哲元在战役中大获全胜,击败敌军两千余人,并成功俘虏五千人。
历来,大将处理俘虏的方式,多为教化后遣散或编入麾下。
然而,宋哲元采取了与众不同的策略。
他深知人性难改,担心释放俘虏后他们会再次集结为非作歹。
出于维护百姓安宁,和震慑潜在叛乱势力的考虑,他决定对五千俘虏实施极端措施。
宋哲元决定处决这些俘虏,以展示其坚决打击土匪的决心。
他坦言:“我甘愿背负骂名,也要确保这五千人无法再危害社会。”
行刑地点,选在凤翔城东八里处的东头关帝庙旁,那里有一口大枯井,成为了这些俘虏的最终归宿。
五十余名刽子手,负责执行这一残酷任务,他们轮流砍下俘虏的头颅。
部分刽子手,目睹俘虏脸上的求生欲与绝望表情,心生怜悯,选择以更快速的方式结束他们的生命,避免他们遭受断头之苦。
但也有一些新手刽子手,因经验不足,导致俘虏遭受多次砍击才断气,场面惨不忍睹。
尽管手段残忍,但这一举措迅速产生了震慑效果。
各地的小土匪闻讯后惊恐万分,对宋哲元的狠辣手段感到畏惧,纷纷选择放弃抵抗,放下武器回归正常生活。
从此,这片曾经土匪横行的地区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百姓也得以安居乐业。
此役之后,宋哲元声名鹊起,他的果断与决绝,为这片土地带来了久违的和平。
关于宋哲元的评价,纷至沓来。
一部分人赞扬他,解救民众于危难,消除隐患,威名远播;而另一部分人则指责他,对5000名俘虏实施屠杀,显得过于残忍,指出,其中不乏被党玉琨胁迫的无辜者。
在执行处决的那天,宋哲元与将士们身着正装,端坐于关帝庙前,目睹着这场残酷的杀戮。
而庙门口的氛围,却是轻松谈笑,这对于身经百战的宋哲元来说,或许已司空见惯。
毕竟,在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战场上,他或许已将这血腥一幕视为寻常剧目。
3 / subtitle
小
标
题
1931年,宋哲元的部队被整编为国民党革命军第29军。
不久后,九一八事变爆发,事变发生的第三天,宋哲元即率领第29军全体官兵向全国发布“抗日通电”。
他坚决表态:“我等身为军人,保卫国家责无旁贷,愿率部随时待命,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誓雪国耻。”
1933年,日军攻占承德后,长城各隘口岌岌可危,宋哲元部奉命驻守喜峰口。
日军凭借精良装备猛烈进攻,一度占领西侧高地。
但在赵登禹、佟泽光、王志邦三位旅长的带领下,经过多次白刃战和枪战,成功夺回高地。
经过数日激战,一晚,中国守军趁日军熟睡之际,突袭日军营地,炸毁其大炮、辎重和物资。
驻守老婆山的日军前来支援,双方在夜色中展开激战,最终中国守军将日军击退,歼灭日军3000余人。
这场战役,被称为喜峰口战役,是抗战初期的重要战役之一,也是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在北方战场的首次胜利。
喜峰口战役的胜利,为长城沿线的防御注入了强劲动力,激发了全国民众的抗日激情。
二十九路军凭借大刀,成功击退了气势汹汹的日军,书写了抗战史上的辉煌篇章。
他们坚定的意志、与果敢的姿态,正是抗战时期,无数为国捐躯将士英勇形象的缩影。
日本媒体哀叹:“自明治维新以来,皇军的名誉在喜峰口外尽失,遭受了六十年来前所未有的耻辱”
“以往战役中的辉煌战绩,皆被宋哲元所部剥夺殆尽”。
天津《益世报》则赞誉道:“十九路军在淞沪的抵抗,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力量;而二十九军在喜峰口的奋战,则让中国人挺直了腰杆。”
宋哲元作为杰出的抗战将领,充分发挥了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引领部队屡建战功。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内涵。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生活在残酷与血腥之中,宋哲元作为军队统帅,其果断与严厉也是形势所需。
当时,土匪横行,无辜百姓饱受欺凌,生命如草芥。
面对这些受害者,土匪又怎会心生怜悯?
我们不应以旁观者的视角,去揣测当事人的感受。
在战争年代,伤亡是常态,而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社会中,难以深切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恐惧。
------------------------------------------------------------
投稿 | 笔友
编辑 | 徽米工作室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点亮“ ”和徽米君说晚安吧!